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 2021-02-24 12:33:01 作者:
    • 0
    • 9789
  • 线上辅导,以学战“疫”

    有人说,这次疫情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人礼,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度过繁忙的三月份后,我毅然报名了学校组织的“万人线上辅导志愿活动”,参加这次线上辅导活动我真的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一直期待做的事情,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这是我的工作与信仰,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这是我对社会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贡献。报名后不久,我接到了第一份订单,看到订单的那一刻我非常兴奋和高兴,但看到学生“对数学一窍不通”的求助留言后,顿时又感到心酸,那时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她看到学好数学的希望。接到订单后,我第一时间加了辅导对象的微信,通过微信聊天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她是一名高一的美术生,原本数学基础很差,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不高,再加上练习美术平时很少时间学习数学,所以数学成绩一直很低。现在他们数学老师教到必修三,她现在想学习数学提高成绩,却又一窍不通,所以希望能够先打好基础,掌握学习数学的一些方法。经过和她商量后打算先给她复习必修三的内容,以跟上老师的进度,并叮嘱即使听不太懂,她平时也一定要跟着老师的网课学习,以免落下太多课程。为了能辅导好她,我翻阅了很多资料,非常积极认真地准备课件,备好课后,按照和她最初协调商定的时间,开始第一次的辅导,辅导通过“腾讯会议APP”进行直播,以“复习知识点+例题讲解+课后练习”的形式复习,辅导过程整体比较顺利,只是网络偶尔有时卡顿。第一次课结束后,我发现她对于辅导过程中的提问反应不是很迅速,后来聊天了解到是因为基础差、缺乏自信,但我发现她的数学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差,她的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都很强,课后我发给她的练习都能基本会做,所以我相信只要她慢慢打好基础,掌握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后,成绩是可以逐步提高的。我询问了她对于辅导过程的意见,她说都挺好的,这种复习的方式可以接受,于是我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给她复习。经过5次线上辅导后,我帮助她复习完了数学必修三的全部内容,每次课后我都会把课件和练习发给她课后复习,必修三的复习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她由一开始看不懂课本慢慢地会做题,从不自信回答问题到慢慢跟上我辅导的思路。学业辅导之余,我了解到她想考广东美术学院,她说高中学画其实压力自己压力也挺大的,不仅是父母的希望而且还要给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也挺大的,不过真的很喜欢画画而且非常想把它学好,画画方面现在问题不大,但一直很苦恼于文化课,她也并不是一开始文化课成绩就差,而且她自己也非常好学想学好,于是我一边帮她排解压力,一边鼓励她努力学习。最后与她分享自己读高中时的心路历程和学习心得,对于她高二选科也给了一些建议,初高中一直作为后进生,同样也是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她。辅导活动结束后,她对我这次的线上辅导给予很好的评价,她说自己很幸运,非常感谢岭师组建的这个平台,也我感谢教会她知识,并且像朋友一样听她吐露心声,给予她建议鼓励她帮助她。通过这次辅导我也收获很多,对我而言不仅是在备课与上课中对教师技能的锻炼与提升,也让我了解到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困境,在高考路上会遇到的问题,这对我之后入职教师行业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也非常幸庆,能像朋友一样听她讲述心声。这次辅导还让我明白作为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学会倾听他”,这也是我们教师可能缺少的,起码在我读书过程中,可以平等与学生相处,耐心倾听学生内心感受的老师不多,所以这一原则也是我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总之,这次辅导活动很有意义,不仅帮助了学生也提升了自己。最后,真心希望这段时间的辅导能切实帮助她更好地学习,数学成绩能够有所进步,让她有信心去学好数学,分享的一些心得和建议对她有所启发,她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2021-02-24 12:20:02 作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邦权
    • 0
    • 9668
  • 实地调研,我们走在路上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今天调研完和调研组拍完合照时,我不禁想起了Beyond的这首《光辉岁月》。我想,这句话是对我这四天甚至整个三下乡生活最好的诠释。   我们外联组第一次外出调研,我们徒步走跨三个村庄,询访并邀请村民们帮忙填写问卷,一路上我们遇到村民们的热情招待,但同时也被村民屡屡被拒绝,说实话并不比前天拉赞助轻松,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我们才完成预计的40份问卷,最后我们收拾好问卷材料,轻松愉快地一起拍了张合照,而就是这张合照让我焕然发觉,我竟然是7个人中最黑的那一个,再看看大家的肤色,我不禁笑了一下,我意料到自己会变黑,但没想到短短四天,我已经到底黑到自己都想象不了的程度。其实短短四天变得这么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我是本地人交流方便,所以队伍支教过程的外出事宜都会和大家一起,比如平时有事找村委、接送老师和队员、拉赞助,还有像这次的调研,另一方面是我比较喜欢送学生回家,平时放学有空我都会去送他们回家,农村学生一般都没有也太爱带伞,放学那段时间又比较晒,一把雨伞撑四五个小朋友,所以有时候自己就也变成了学生的“遮阳伞”,一路上帮他们遮挡着烈阳,护送他们到家,加上雷州每天太阳都这么大,所以四天晒成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有时还自嘲,可能就是因为我和学生的肤色都这么黑,所以才和他们交流得这么好。   相信下过乡的伙伴也能理解,三下乡被晒黑的肌肤的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是我们下乡队员对支教活动的热爱,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微小奉献和支持,记录着我们支教历程中每一段“光辉岁月”。

    2021-02-24 12:17:20 作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邦权
    • 0
    • 9609
  • 不忘二次下乡初心,以爱之名情暖迈奏

    本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热爱,以及对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的责任和情怀,大二暑期我选择了再次下乡,一方面是因为我是雷州人,也想为雷州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尽一下自己的绵薄之力。其实主要是担心怕队长和副队忙不过来,去帮一下忙,毕竟自己上一年也是跟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一起三下乡,“一日红土人,终身红土情”,当然想把我们队伍建设得更好,让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好,更有意义。虽然是二次下乡,但这并没有淡化我对三下乡的热情和新鲜感,三下乡对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情怀,一种支教育人以及对农村孩子的情怀,而我也没有忘记自己二次下乡的初心,以爱之名情暖迈奏。作为一名二次下乡的老队员又是雷州本地人,因此我对三下乡的内容和过程及基地情况都比较了解,沟通交流也比较方便,下乡期间我积极协助队长并指导师弟师妹完成工作,以下将从4个方面讲述我此次三下乡的经历:一、队伍外联方面1、前期,我带领队员们走访了村委会,为后期的调研和特色活动等做好准备;2、前中期,两次带领外联组组员外出拉赞助1450元,并成功邀请到雷州电视台。3、中期,我带领调研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其间参观学习了“清端园”陈瑸纪念馆和大陈村的烈士陵园;4、中后期,我协助特色共建组慰问退伍军人、老党员,关爱留守儿童,并开展“新时代新思想”为主题的宣讲活动;5、下乡期间,我负责采购队伍日常所需物品,如幕布、礼炮、海报、颜料、冲洗照片等及日常用品。二、队内建设方面1、积极协助队长管理队伍,开展队伍的团建活动,为队长提供建议,缓解其压力;2、关注了解队员的情绪,常与他们谈心,并指导协助师弟师妹完成他们的工作。三、教学育人方面1、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认真上课并课后总结;2、作为四年级红色课堂教育老师,我给学生讲述了祖国70年来的辉煌历史及成就,以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四、特色活动方面下乡期间我们开展亲子游园、红色课堂教育、主题宣讲、亲民务农、慰问退伍军人、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汇演等邀活动,本次文艺汇演我也积极参与了,汇演当晚邀请到雷州电台进行报道和“雷州宝”公众号进行直播,当晚观看直播达到1.5万人次,下乡支教活动受到村民的一直好评。今年三下乡确实也挺辛苦的,甚至比上一年还累,可能是因为自己有些下乡经验有会讲雷州话,当每次开早会安排工作时,听到“今天需要邦权师兄和一起……”,我是非常乐意帮忙的,开晚会听到组长汇报工作时,听到“今天感谢邦权师兄跟一起……,辛苦了”,其实听到这句话我是真的打心底高兴自己能帮上忙,能和大家一起拉赞助、熬夜写论文、一起外出调研、一起辛苦排练、一起做饭吃饭、一起包饺子、一起家访、一起送孩子回家、一起分享庆祝、一起深夜谈心……,每一次一起辛苦一起欢乐,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为了我们支教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给孩子们留下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忆,也正是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一起”,我们建立了这样深厚的革命友谊。两次三下乡的经历也让我深刻领悟到,当你作为一名志愿者,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充满期待和激情,毫无余力、用心地投入一件事情中时,它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而“爱”亦是教育的开始,她始终贯彻整个支教育人的过程,没有爱何谈志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的,教育一个孩子,当你内心充满教育情怀时,她是可教育的,当你内心充满爱时,她就是可爱的。而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正是带着这份情,队员们心怀着这份爱,去培养和关爱这群纯真的孩子,才使我们十二天支教活动如此成功圆满,获得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更是给学生带去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假期。真心祝愿迈奏心和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校园永远充满爱和教育,桃李满校园!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1-02-24 12:14:18 作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邦权
    • 0
    • 9625
  • 当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大学余额只剩两年半了,这已是我大学的第三个假期,而假期就也意味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记得我前两次的社会实践是寒招、三下乡,都非常有意义,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此次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家教辅导,不过这次和之前的找的家教不一样,大二了我想尝试去教育机构做家教,而这次我的工作性质是志愿服务活动,目的主要是想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师范生技能。在师兄的帮助下,我来到了一所名为湛江市全脑通教育(也叫湛江脑立方教育)机构面试,虽然第一次试讲很不好,但跟机构的老师说明缘由后,他们还是考虑同意我留下来,给学生提供晚辅导,有时候机构的老师临时有事,我偶尔也去代一下课。我辅导的学生主要是初中生,当然也会小学生,面试完后我把初中数学的内容大概阅览一遍,以防辅导时出现遗忘的情况。实践的前四天我主要是去辅导作业,辅导小班的学生,因为小班人数不多,只有4个学生,相对来说好辅导一些。记得第一次辅导的时候,前两次一直有机构老师跟我一起辅导,可能是担心我一个人辅导不来,后两次他就没有来了,应该是放心了我一个人辅导,虽然辅导前已经把初中数学的内容重新看了一遍,但去辅导时,还是出现问题,例如一开始讲题自己懂但是讲起来还是不够流畅,知识点总结归纳得不够好等问题,不过后面两次辅导还是有了进步。和学生也逐渐建立关系,慢慢熟悉了起来,学生们也开始聊自己学习期望,分享自己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也跟他们分享我大学生活的趣事,以及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思想。因为给他们上课的老师临时有事,联系了我帮忙给他们上两天课,心想我终于等上课的机会,所以我非常认真地备课,连夜在网上找资料、看优秀的讲课视频,去相关复印资料,在意料之中,这次上课讲得挺不错,同学们听课效果也很好,可能是熟了后容易交流,但之后我发现课堂和教案有很大差异,而且与机构老师课堂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课堂内容不够丰富、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技巧和亮点,没有完全做到角色的转换等,第二次课我着重这几方面的改进,所以第二次课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比较合理,教学重难点也明确了,但对于课堂内容和技法等其他方面还是没有明显改进,我知道,这些方面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上几次课就能达到的,是靠在讲课中不断积累的。最后两天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辅导作业的工作,但我依然像一开始那样充满激情,很认真地辅导同学们完成寒假作业。实践结束后,机构的老师看看实践期间表现的还不错,希望我有时间可以正式来他们机构面试。非常感谢全脑通教育机构和老师们给我这次机会,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也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乐趣和不易,在教师层面重新认识了自己,学习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思想,同时让我再一次深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学会很多社会生活的技能,这对我自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今后真正步入社会、服务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之,这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很充实也很有意义,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受益匪浅! 撰稿人/黄邦权

    2021-02-24 12:09:29 作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邦权
    • 0
    • 9639
  • 为农民歌唱一生——与《乡村第一书记》作者忽培元对谈

    新华社客户端河南频道2月22日电(记者冯大鹏)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自201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作为重点作品出版发行以来,引起文学界、图书界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该书讲述了乡村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曲折故事,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美妙华章。主人公白朗的实践与思考彰显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专家认为,《乡村第一书记》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景式反映我国农村现实生活的一部精品力作,是当前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某些方面具有“破题性”意义的思考和艺术再现。专家表示,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代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写出了农村的变化,写出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酸甜苦辣,是一部贴近现实、深接地气、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现实主义佳作,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 以下是新华社记者与忽培元对谈录。19岁的支部书记问:您有很多诗歌是为农民而写,大量纪实作品中也有农民的身影。谈一谈您跟农村的“缘分”?答:我自出生起,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出生在延安的土窑里,从小在农村长大,遇到困难时期,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饿都挨过。插队后又和农民一起挥汗、一起劳作,在庄稼地里一起吃喝拉撒。我上的第一个小学是延安李渠小学,学校就位于半山坡,我的同班同学全部都是农民的孩子,我们一起长大。从那时起,农民的孩子、农家的生活、农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就印在了我的生命中,刻在了我的血液里,成为深深的烙印。高中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延安川口公社插队。一年后,我成了大队支部书记,那一年我19岁。这以后,我又先后担任过连队的总支书记、公社团委书记等等,兜兜转转,总也离不开农村。大学毕业后,我的工作仍然是跟农村打交道。那时候我在延安行署当专员秘书,经常跟着专员下乡搞调查。后来我担任潼关县委副书记,还是分管农业农村。问:19岁担任支部书记的经历,给您的人生带来了哪些影响?答:在川口公社,我作为支部书记整整干了五年多。当时的我年轻啊,心里不是那么有底气,但也充满干劲,多学习,多尝试。当时的大队领导班子里,两个五十几岁,两个三十几岁,数我最年轻。虽然在职位上我是书记,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和智慧时刻引领和教育着我。当时,我们那个大队有1000多口人,2000多亩地,我划分成四个作业组,定地块、定劳力、定生产资料、定产量,到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奖罚,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不错,群众也满意。后来组织派我到任何岗位上,我都干得游刃有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各种事宜,我最优先的考虑是搞清楚群众想干啥。群众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我就想办法满足他们,既公正,又要讲道理。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负责,帮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这是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最大收获。初心与理想问:是什么促使您写下《乡村第一书记》这本书的?答: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新角色,乡村第一书记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我在走访中曾遇到过很多第一书记,对他们的工作事迹耳闻目见。比如我认识的一位驻扎甘肃偏远地区的第一书记,工作中全力以赴,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研究工作,经常和衣而睡,躺下还和同事商量事宜,忙碌到离家仅仅几十公里,却经常一两个月没空回去一趟。他所说的,所想的,都是这里正在进行的工程、那里正在建设的扶贫车间,哪一个地方,都少不了他,哪个地方,都有不断涌现的问题等着他处理。有时候他会和我说起他的痛苦和焦虑,那其实都已经成为工作常态下的“副作用”了。这些年,数百万的乡村干部,无论是自觉自发的,还是派驻下去的,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其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他们的工作状态、效率和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深深打动了我。加上这些年来,我记录了大量采访笔记,空的时候一边翻读,一边思考,一些具体的艺术形象就慢慢在心里成型了。问:主人公白朗是否有原型?答:白朗这个人物综合了很多人的经历。这里面有我自己在陕北农村插队担任支部书记的经历,也有我在延安担任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期间,将梁家河作为自己的扶贫点的经历。在扶贫过程中,我广泛接触了当地群众,很多人谈到了搞沼气、打土坝、解决群众吃水等问题。白朗的形象,跟淅川县银杏树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涛也有一定关系。王涛跟白朗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在部队当过兵、都是中央派驻干部、都对农村工作充满热情。王涛被派驻担任第一书记以后,想办法引进了绿色环保的利用粘合剂修路的技术,开展玫瑰种植、研发玫瑰系列产品,进行旅游开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这些都与白朗的故事密切相关。问:白朗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年轻党员干部形象,他是您理想的化身吗?答:我认为自己所走过的路就是白朗未来的路。这些年来,无论在哪一级工作,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代言人,这是我的初心。我把自己的初心与理想化在了白朗身上。小说中,白朗工作了三年后被提拔为县委书记,我相信白朗这个人物一定会在新的岗位上做出辉煌的业绩,因为他有爱人民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具有公正务实精神的年轻干部。乡村第一书记这个岗位寄托了我很大的希望。第一书记关乎我们党是不是后继有人,我们的干部队伍是不是高素质,是不是受到群众拥护,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和农民是创作的园地问:您1977年写《土炕情话》,到后来的《青春记事》《雪祭》《家风》,以及如今的《乡村第一书记》,这五部小说反映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每个十年间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不同现实问题,记录了农村一步步走来的艰难探索。您在创作上似乎对农村“情有独钟”?答:没错。我生活经历的独特性决定了我对农村特别关注。我的作品中很多内容都是反映农村生活。可以说,农村和农民是我创作的园地,也是我生活的园地、精神的家园。问:当今时代,农村和城市并不是绝对割裂的。答: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和农民与城市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联系恰恰是我作品的关注点。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传统农业农村与现代文明之间,人们往往要经历种种选择、考验与挣扎。这是现代农村和农民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我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致力于反映这部分内容。问:《乡村第一书记》中的一系列人物,或多或少带有在“城乡夹缝”中抉择的色彩?答:是的。比如书中的主人公白朗,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意识的村内企业家刘秦岭,以及村里其他四位复员军人,这些人在商业战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才意识到建设家乡义不容辞,毅然回村创业。还有“90后”见习村医姜改改、支教女教师蔡金凤等,这些人其实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些人物不仅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人物风貌,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传统农民如何脱胎换骨、如何成长为新农民。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会出现不断的反复甚至是曲折或倒退,但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是一种必然。问:是什么驱动您这些年笔耕不辍,坚持为农村、农民振臂高呼?答:有一个关于文艺事业的发问:文学艺术究竟应当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我认为,答案是清晰可见的: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写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内心诉求,脚踏实地地写作,而不是不切实际、流于表面地去写一些浮华的东西。我想作家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和自觉。时代在这里激流奔涌,文学更应当在这里发出具有感召力的响亮声音,写出平实故事下的思想潜流。(完)

    2021-02-24 11:29:24 作者: 来源:新华社
    • 0
    • 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