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红色旅游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发展红色旅游,是追溯红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为践行习近平:“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的重要讲话精神。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学子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奔赴铜陵市参观烈士塔、烈士纪念馆、蚌埠市怀远第一中学,渡江战役蚌埠孙家圩子旧址以及运漕阻击战旧址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1. 运漕“反扫荡”战争遗址2021年2月1日-3日小组成员俞婷通过线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运漕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反扫荡战斗据悉,新四军在皖中运漕一带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斗。1945年6月22日晨,日军100余人及伪军一部,分三路向安徽省含山县运漕一带抗日根据地“扫荡”。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临江独立团在新坝、塞子口、陈家渡进行阻击。敌被迫溃退。23日,敌转向运漕以北“扫荡”,又被新四军击退……25日晚,临江独立团和民兵袭击敌运漕镇据点,将北门碉堡焚烧。此次战斗,毙伤日军中队长及伪军100余人,俘伪军2人。新四军亡27人,伤19人,团长卢家温牺牲。小组成员俞婷通过重走当年“反扫荡”战斗遗址。成员感受氮当年战争的激烈状况,了解当地对战争遗址的保护程度。通过走访了解到在运漕古镇近几年主要专注于传统文化建筑、古镇文化以及“赛龙舟”活动,而对于红色遗址的保护有了一定的忽视。旅游业的商业化导致大量遗址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古镇风格,甚至连运漕自身的特色风格建筑都进行了拆除,红色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 2. 蚌埠市怀远第一中学五四运动旧址2021年2月7日,“追溯家乡红色文化,感悟红旅文化意义”实践小队成员宋欣通过与其高中同学线上交流对怀远一中进行剖析。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03年,初为美国传教士科德毅开办的教会学校,实名韩美学校,1912年改名韩美中学,1929年与启慧女中合并为资历淮西中学,虽然是美国文化侵略的产物,客观上却促成了怀远新文化的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韩美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帝口号,成为五四最早的坚定支持者。宋欣认为,新时代青年就是要在实践中探索并深入理解红色文化。通过这次实践和考察,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经历了一次梦境般的心灵涤荡。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不断去重温历史,体会到当时的屈辱,才能激发中华儿女的上进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是繁荣经济,发展经济。红色旅游能为旅游区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虽然很多地方的红色旅游景点不收费,但越来越多的游客给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当地的群众挣到越来越多的钱。最后是继承光荣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无论是谁,每到一处红色景点都会受到教育,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震撼人心,他们的革命精神会得以传承,他们的光荣传统会得以发扬光大!3. 线上实践汇报2021年2月10日,实践团队成员在网上开始了线上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图书馆翻阅资料、线上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更多的红色文化以及红色历史,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进行搜集查找,筛选,最后进行总结报告。团队以QQ视频形式惊醒总结汇报。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地理解和传承。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为了弘扬先烈革命精神,深入了解红色文化,2月10日起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革命老区”实践小分队在“云组队”的基础上,进行了“云实践”。开展主题为“云游革命圣地,传承革命精神”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五大革命根据地为主,分别为: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通过线上“云”游览的形式观看,感受实践地图景,挖掘红色素材,听讲革命故事,游览红色景区,践行革命精神。 (图为线上讨论和调研问卷余锦鹏马振华供)第一站: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做出了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这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离不开的。而且“坚定信念”是对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党性修养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先进性的最起码的条件。所以,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 红军路,承载着厚重深沉的历史记忆,沉淀着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我们抗上红旗,唱响红歌,在这条洒满红军鲜血和汗水的路途上,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奋勇前行。我们是勇士的后代,我们感受革命的光彩。井冈山,我们用双脚去丈量不平凡的征途,我们用心去感受战争年代的革命激情,我们用歌声歌唱美好生活。第二站:瑞金瑞金是响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道路,创造了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第三站: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该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并且在这次会议上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四站:延安延安做为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领导进行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延安精神,已经成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 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要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 第五站:西柏坡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和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回首过去,再看今朝。梁启超在民族兴旺之时,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昨日少年,今日未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中,更应该担起责任。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或许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文字依旧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周恩来同志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今,于我们而言,则应“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在小组成员全部观看完后,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作为党的阳光下哺育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将来能够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不辜负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 通讯员:杨阳余锦鹏支舒雅
程占功 惊闻,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新闻界的老前辈张光在西安因病逝世,让人泪如泉涌,十分悲痛。在沉痛悼念张老的时刻,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两个月前,我给张老打电话问候他,他说,今年已住了三次院,现在身体状况有了好转。我说,好转了让人欣慰。您平时要多吃饭,多喝水,不要劳累。又吿诉张老,您作序、我的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和电影剧本倪岱传奇今年国庆节前出版。张老说,出版了给我寄一本。8月底前,16开、近460页的万世大禹倪岱传奇就出版了。一天下午,我打张老手机,却关机。我打他家电话,照顾张老的李亚老师说,张老正在休息。我即给张老和张老的女婿晁阳老师各寄了一本新岀的书,几天后他们都收到了。随后,我得知,张老又住院了。可是,这次住院竟然是最后一次。令人泪目,无限悲痛! 我认识张光前辈是1981年秋天,我釆访过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写岀专访稿后,请张老审阅(张光是刘志丹女婿、老新闻工作者)。同年9月7日中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综合节目》全文播岀了我的专访“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在此后漫长的几十年里,我与张老交往的越來越多,主要是向他学习求教。张老不仅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而且平易近人,待人亲切随和。多年前我釆访曾任刘力贞(张光夫人)秘书的宋亚萍同志,她说,张光是公认的厚道人,我深有同感。我退休前责编黄河报文化版时,曾向张老约稿,请他支持。作为一位省党报总编辑,张老二话没说,很快亲笔写下《谁也不能藐视黄河》的文章寄给我,我放在文化版重要位置予以发表。5年前,我的《名将孤女》一书岀版,也是张老作的序。要写我对张光前辈的怀念,多少字也写不完。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永远怀念老人家。 原载2019年9月18日凯迪社区《原创文学》
程占功日月如梭,难忘当年,欧阳夏丹在上海主持“新闻夜线”,青春靓丽,风釆非凡。我责编的黄河报文化版应为她做点宣传,我给夏丹寄了几张报纸,附上留言:请写一篇反映自己励志成长的稿件,并配照片。不久欧阳夏丹寄來亲笔写的,“真诚面对观众”并配她的照片。她的文章字迹俊秀文笔优美,特别是内容感人,让人惊叹!黄河报文化版很快给予头条发表,受到读者称赞。时间过去多年,我常常想起,欧阳夏丹主持的“新闻夜线”。
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栏目精心打造的“国庆七天乐”节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他们的“国庆七天乐”,每天一期,内容包括“游览黄河”、“体验健身”、“品尝美食”、“走进农家”、“把玩收藏”、“观摩训犬”等,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美轮美奂,令人难忘的是主播程伟游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润泽了辽阔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有一个黄河情结。这期节目,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主播程伟,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飘然飞至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跟着她走进景区。随着程伟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滔滔黄河的美妙风光、不少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她站在炎黄广场介绍栩栩如生的“炎黄二帝”雕像,让人不胜感叹!依向阳山而建的二帝巨型雕像,历经十多年雕塑,不久前才耸立在黄河岸上。两位先祖的眼下,大河滚滚东流,生生不息,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 还有令观众忍俊不禁的镜头:平时在演播室的程伟既端庄又优雅,可是这会儿她坐在山际间索道中的吊箱里,竟然花容失色,看上去吓得不轻。这也难怪,她说她有恐高症嘛!呵呵,她还有点儿调皮,骑着马问道,它要把我带向哪里呀?美丽的程伟,黄河的女儿!
程占功 他像松柏正直高洁,他像长辈宽厚慈祥,他是我的恩师王宝善。 1928年4月10日,王宝善出生在河南新野县城关镇,19岁考上河南大学水利系,毕业后在河南大学校刊编辑部工作几年,后去武汉大学水利系继续深造,1955年毕业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学校(后为黄河水院)连续任教几十年,离休后仍然为学生授课多年,把一生都献给了治理黄河和国家治水的教育事业,直到近九十岁高龄病逝。他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培养的人才遍布黄河上下,流域内外,深受大家的尊敬。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和上级有关单位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 红军会师地 初见王老师 上世纪三十年代,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吴起与刘志丹创建的西北红军会师,消灭了尾追的敌人,结束了长征。吴起{也叫吴旗},是我的家乡。1973年秋天,我在县里一个公社(现为镇)电影队当放映员已近两年。此时,全国许多专业院校面向各地招收工农兵学员,大致要求是,应招者自愿报名,当地群众推荐,有关组织批准,学校审核。我符合报名条件,便认真看了许多院校的有关资料。我了解到,黄河水利学校是治理万里黄河的流域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学校,黄委老主任王化云曾兼任该校校长。这个学校还被誉为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对万里黄河心驰神往,于是,毫不犹豫报考黄河水利学校。当时的基础课考试题并不复杂,我全答对了,还有一篇作文,要求内容是叙述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得体会。我根据近两年为机关、学校、各队、各村干部、学生、农民放映电影的工作实践,同时不断向他们学习的经历,很快写了出来,自我感觉写的还不错。 为便于报考黄河水校,我向电影队请了假,住在县电影院楼上刘世棣师傅给我安排的他的办公室(我们电影队业务和培训由县电影院管理)。考过试,我找到代表黄河水利学校从开封来到吴起招生的王宝善老师,向他表达了我对万里黄河的向往,和上黄河水校的愿望。王老师和蔼地笑了笑,没有正面跟我谈这个问题,而是问我,你在电影队放了哪些影片?我说,革命样板戏比较多,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国产故事片有《南征北战》、《奇袭》、《英雄儿女》等。王老师又问,有外国影片吗?我说,朝鲜故事片多一些,如《卖花姑娘》、《南江村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还有苏联故事片《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然后,我对他说,王老师,我想请您吃顿饭,尝尝我家乡的荞面饸饹。王老师仍然笑了笑,说,为了公平公正,我们不能吃考生及其家长的饭,请理解。我又说,晚上电影院有电影,我请您看场电影。王老师说,我有些忙,准备去延安,就不看了。我告别了王老师,虽然有些失落,但理解他说的公平公正,仍然对他心生敬意。第二天,我回了电影队,继续放映电影。不久,我收到一封挂号信,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高兴地来到古色古香的宋都开封,走进了心仪的黄河水校大门。 他是严师 亦是慈祥的长辈 上黄河水校不久,由于我的数理化基础比较薄弱,在听这些课时颇为吃力,心绪烦闷。有一天,我见到了王宝善老师,他问我,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吗?我便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尤其是数学课的“微积分”,听不明白。王老师说,掌握数理化基础知识,是对治理黄河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你要认真听授课老师讲课,勤做笔记,努力学习,不懂就问,除了问授课老师,还可以到实验楼制图教研室来问我。此后,我在听有关数理化授课时,专心致志听讲,不懂就问,也常常找王宝善老师求教,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给我讲解。 一个星期天中午一点左右,我从学校附近的拆除旧房工地上干完活回校,遇上加过班的王宝善老师从大门出来。他问我,你到哪里去了,怎么满身尘土? 我说,我在一个工地干活拆旧房,挣点钱,不给家里增加负担。王老师叹口气,说,陕北贫穷,孩子们却能吃苦!旋即,他问,中午饭怎么吃?我说,早上我在学校食堂打的馒头和咸菜还有呢!他说,你别吃冷饭,我午饭也没吃,你到我家跟我吃点热饭。我不去,但王老师执意要我到他家,吃了顿大米炒菜热乎乎的饭。 黄河水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甘肃陇东,在野外工作8年,1983年调到郑州,先从事有关编志修史的工作,几年后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报黄河报社任编辑记者。在编辑报纸时,我经常给王宝善老师寄黄河报,请他点评指导我编的版面。王老师对黄河报、特别是我编的版面看得很仔细,常常在电话或通信里与我沟通,表达他的看法。有时表扬说,那些文章选题和文笔不错;有时批评说,那些文章缺乏特色和深度。特别是有一次,他把我寄的报纸、在我编的版面上标出三处错误,写下意见后,将报纸给我寄了回来。三处错误是,一、本应用“地”字,用成“的”;二、本该用分号,用成逗号;三、该用引号处,引号少了一半。王老师在标出错误的旁边,写了几句话:“小程,黄河报是公开发行的报纸,你责编的文化版,不应出现这些差错,要引以为戒。”随后,我给王老师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后,也向他解释,我们编辑规则是,每个版允许有万分之三差错率,超出后才会受到处罚。王老师停顿一会儿,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可能把工作做细致才对。尽管一个版允许有万分之三的差错,但你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我连忙说,谢谢王老师提醒,我一定细心细致编辑、校对,尽可能消灭差错,努力提高版面质量。 多才多艺 古道热肠 王宝善老师在教育事业上颇有建树,一生获得荣誉称号无数,其成绩和事迹不在这里叙述,只说他多才多艺,古道热肠的方面。 王宝善老师不仅在书法、绘画领域很有造诣,而且,二胡也拉得蛮好。此外,无论对学生,还是对邻里,他都有一副热心肠。任教期间,当他得知学生有了病,便赶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如有困难,帮助解决。他离休后,已是高龄的高级知识分子,却担任起家属院的院长和居民楼楼长,热心为大伙儿服务。王老师的儿子王润中告诉我,在特殊年代,本校一位老革命武克明和夫人薛剑秋老师蒙受冤屈,双双失去自由,家中三个年幼的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父亲王宝善和母亲马秀兰想方设法,送去食物,给予照顾。 王宝善恩师,不仅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人。 原载《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