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不再大红大热,读者日见减少。有人甚至认为,写诗的比读诗的都多。诗歌似乎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能量,患上了肌无力的病症。但实际上,诗歌从未丧失自己的能量,近两年,由汶川和玉树地震而引爆的“地震诗歌现象”,就充分彰显了诗歌的伟力。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发,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发生后,最先行动的人当中有一群人就叫诗人。他们没有挖掘机、没有铁锹,但他们用笔开始书写,描述灾难的惨烈,抒发内心的焦灼悲恸,传达心灵的震颤。有的诗在第一时间贴到网上,遍网流传;有的诗制成了传单,沿途散发。这些发自肺腑的诗篇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尤其是像《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生死不离》等一批不知名作者的诗作以及吉狄马加主编的《废墟上的花朵》中的优秀作品,更是大受欢迎,广为传布。诗歌的优长首先在于能以简练朴实的方式迅速记录灾难,反映抗震救灾过程中高扬生命至上的巨纛、生命与时间赛跑和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壮丽画卷,记录生动感人的人和事,揭示百姓的血与泪、伤与痛。才登吟诵着:“哦,我的同胞/我的背水 挤奶 天真烂漫的卓玛们/我的善良 憨厚 历尽沧桑的老人们/我的英俊彪悍的康巴汉子/我的勤奋攻关的莘莘学子/我的香火 佛灯 草原和一遍遍打磨心宇的诵经声/顷刻被倾斜的日出砸伤/珊瑚和腰刀叹息着坠入深渊”。曹多珠则以直白的方式写下感动:“一个瘦小的身影/奔忙在地震后的结古镇上/一个十岁的男孩/出现在一个又一个临时帐篷/我们看见他在给受伤的老奶奶喂水/我们看见他在对担架上的小妹妹叮咛”。黄亚洲写道:“我的藏族同胞,我亲爱的/兄弟姐妹,我亲爱的喇嘛/我看见,今夜,你们终于睡上了军用帐篷/士兵们运来了国家!”叶延滨则如此叙写:“一个与死神面对面的藏族小女孩/听到了太阳敲响的叮当声/那是母亲和祖国一起在呼喊她啊/让藏族小女孩知道这是她又一个生日/她想吹自己的这个生日蛋糕上的小蜡烛/她说出自己的这个生日最想说的话/‘叔叔,我打扰你们了……’”诗歌又是情感的浓缩容器,是感情的控制阀,一旦开闸,浓烈的情感将倾泻而出。地震诗歌的一大特点在于有节制的心情表达、抒发和倾诉。阿朝阳在《玉树,我心之痛》中写道:“玉树碎了”,“你人间无尽的泪水,常令我心灵含悲”。拉吉卓玛则不停地追问《玉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多杰群增含泪描绘《玉树,废墟上的春天》:“这是一个残忍的春天/痉挛的大地/撕裂了所有人的心”,长歌当哭之后,诗人从泪光中高昂起头,坚信“梦碎了,梦想还在/花谢了,春天还在”!在受限制的字句诗行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进行高度的浓缩提炼,注入自己深重的关切、感同身受的同情。在他们的诗作里,表现的不只是一群人的受难,而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同胞情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受难,哭泣与悲伤。除了记录灾难、抚慰心灵,诗歌还给灾难中的人们带去阳光。诗人们在悲伤和痛苦之中昂起不屈的头,用诗来传达生命不息生活不止的信念,鼓舞人心直面现实,相信未来。灾难留下的除了久久难以愈合的伤口外,更有对生命的百倍的珍视、尊重与敬畏,还有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憧憬和不懈的追求。彭学明《哭玉树》尽情抒写他的悲伤,也执著地坚信:“我的泪水会与全民族的泪水走到一起/水滴石穿的力量/摧枯拉朽的铁蹄/一定会把一切灾难踏破 碾碎”!谢庆英《栽满玉树》用行行诗句栽下秀美、坚强、伟岸、不朽、幸运、多情的玉树,相信“栽满玉树/枝永不干,干永不枯/叶永不烂,根永不腐/看,那玉树成林/叶间的鲜花就是希望/枝头的硕果定是蓝图”。这些诗歌所以充满力量,因为饱含热情、激情与深情。诗人创作的态度是严肃认真虔诚的,他们怀揣着诗人的责任与使命,蓄盈着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热爱,对人民、民族和国家无限的热爱,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努力去找寻和发现生活中一切令人心灵颤动灵魂震撼的东西。诗歌的力量还来自于艺术的表达。诗人努力追求节奏、韵律的歌咏性和音乐性,讲究文字的锤炼、画面的整洁优美和结构形式的美感,更追求大众化的抒发表达,让读者读得懂进得去,能读、好读、爱读。他们深知,只有这样的诗歌才真正地感染人、打动人乃至震撼人,才能真正发挥诗歌的力量。
近日,新浪文化读书频道对外揭晓了2010年新浪中国好书榜上半年榜,《1Q84》盘踞榜首,《治理中国》、《北洋裂变》和《重新发现社会》等当选总榜前十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蛰伏7年的新作《1Q84》,今年甫一上市就引爆了图书市场:该书中文简体版首版印数逾百万册,加之传闻中创纪录的天价授权费和村上春树庞大的粉丝群,一时围绕该书的议论热闹非凡。文学分榜独立制榜人解玺璋曾在5月份分榜榜评里说:“整个五月几乎被《1Q84》挤得满满的。”新浪副总编辑孟波表示:“《1Q84》夺得2010年上半年榜第一名,可谓毫无争议。首先,从我们统计的销售数据来看,《1Q84》不单是卓越网、当当网等网上书店的销量冠军,开卷零售市场观测数据、各大书城的销量显示也排在第一;其次,从我们对网友征集的入围好书投票来看,《1Q84》所得票数最多;此外,在这次总榜10位专家评委的评分中(每本书的最高分为10分),《1Q84》也以77分的总分获得了最高分数。可以说,《1Q84》一举俘获了市场、评委和读者的心,此次获半年榜榜首确属实至名归。”学者、散文家止庵也认为《1Q84》位列第一当之无愧。“《1Q84》是村上春树向奥威尔的《1984》致敬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分寸感、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是很好看的一本小说。”止庵说,“我理解的村上魅力可以说是两点:第一,村上很会写小说,他能把小说写得很好看,让你很容易进入他的小说世界;第二,他和这个时代相当多的人能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在村上早期的作品中更多体现在情绪上,而后期作品主要是在思想上的共鸣。”与《1Q84》的大热、巻起一股关注之风相比,其他入选书稍显冷清却实力不俗。其中《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送你一颗子弹》、《重新发现社会》、《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些什么》和《鲁迅的胡子》这四本书曾两到三次入选月度榜总榜,《也同欢乐也同愁》同《北洋裂变》也分别见于四、五月份的总榜。只《大地雅歌》和《蒋介石日记解读2: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在月榜的评选中均未有突出表现,此次一并成为闯入半年榜的两匹黑马。对此,新浪读书负责人介绍说,《大地雅歌》作为范稳“藏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涉及的主题如爱情、宗教、历史、人物性格、命运、信仰和抉择等,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多给中国本土原创严肃文学一些曝光机会。”而评委《中华读书报》的丁杨认为《蒋介石日记解读2: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延续了该系列书第一本的水准,“历史不是一面性的。该书作者杨天石作为我国权威的党史、历史专家,在查阅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既不粉饰也不贬低,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丰富的蒋介石。”“这两本书自专家、评委和网友的投票中脱颖而出,我们很乐意见到这样的黑马。”新浪读书负责人说。据介绍,此次半年好书总榜产生的十本书中,有5本与网友投票产生的前十暗合。“这高达50%的重合率,是不是可以说明网友们的阅读审美日益在提高?正越来越和我们的专家、学者、评委们的阅读趣味、眼光一致?”新浪副总编辑孟波笑称。记者注意到,此次入选总榜的图书社科类和文学类分别占据半壁江山,却未见一本财经类和生活类的书上榜。对此,新浪读书负责人解释道:“从50选30、再从30选10的两轮入选图书中,财经、生活类书是占有一定比例的。但从评委、网友们的最终投票结果看,很遗憾这两类书都没有书被选进总榜。但我们相信,评委和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这或许也从侧面也反映了今年上半年所出新书中,社科类和文学类书的质量好于财经类、生活类书。”据悉,与2009年只于6月份和12月份推出半年榜和年度榜不同,今年新浪好书榜采用每月推出月榜、年中推出半年榜、年底推出年终榜的形式,及时、全面的盘点好书。新浪读书负责人说:“月度好书榜的坚持,让我们在做半年榜时,觉得省力和有凭可依得多。新浪好书榜目前在专家学者、媒体同仁和读者之间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这让我们十分欣慰。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新浪中国好书榜的影响辐射面一定会越来越广。”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上半年总榜榜单:1. 1Q84 [日]村上春树 南海出版社2.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美]李侃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北洋裂变 张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 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5.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美]雷蒙德·卡佛 译林出版社6. 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7. 大地雅歌 范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8. 鲁迅的胡子 蒋一谈 新星出版社9.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杨天石 华文出版社10. 也同欢乐也同愁 陈流求 陈小彭 陈美延 三联书店
无论是从文化还是地理空间意义而言,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居于岛内的台湾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远古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们渡海赴台,分散岛内各地游牧狩猎、垦耕田园,成为台湾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之一。十六世纪后,大陆东南沿海居民大批移台,和早期的先住民各族群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地耕耘台湾,共同缔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岛内也由单一的乐天知命、敬山畏海的先住民族演化为多族群的生活共同体。随着汉人移民社会的形成,在人口、经济和文化上占劣势的台湾先住民族逐渐沦为岛内的少数、弱势民族。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不尽相同,有“夷”、“番”、“山胞”、“高山族”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少数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纷纷开展族群“正名”运动,自称为“原住民族”,并根据内部差异自我认定了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赛夏、雅美、邵、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族以及赛德克等14个族群。从“番”到“原住民族”,台湾少数民族经历了从客体指认到主体认同以及客体认定的过程。大陆地区称台湾少数民族为“高山族”,高山族是我国根据民族识别政策首批确定的少数民族之一。和祖国大陆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台湾少数民族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民族文字,文学创作完全依赖口耳相传,因而台湾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独具民族文化蕴涵的口传文学,但一直没有能够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严格意义的民族文学。其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风貌更多地记录、反映在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字之中。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汉语教育的台湾少数民族知识青年开始成长,他们尝试用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并由此揭开了用文字创作民族文学的序幕,民族文学创作实现了由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由集体创作向个体创作的过渡,由以神话传说、民间歌谣、英雄史诗为主体的说唱艺术形态向以小说、诗歌、散文为格局的现代文学形态发展。从1971年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第一本书《域外梦痕》的出版到1983年第一本杂志《高山青》创刊,从“山地文学”到“原住民文学”的命名,台湾少数民族文学逐步崛起于台湾文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形成了一支特色鲜明的创作群体。目前,除撒奇莱雅等几个少数族群外,其余各族群都有了自己的作家,主要有:卑南族的孙大川、董恕明,排湾族的陈英雄、莫那能、亚荣隆·撒可努,达悟族的夏曼·蓝波安、夏本奇伯爱雅,布农族的田雅各、霍斯陆曼·伐伐、达西乌拉弯·毕马,鲁凯族的奥威尼·卡露斯、台邦·撒沙勒,泰雅族的瓦历斯·诺干、丽依京·尤玛、里慕伊·阿纪、启明·拉瓦、娃利斯·罗干,赛夏族的根阿盛,阿美族的阿绮骨、太鲁阁族的蔡金智、赛德克族的奋日界·吉宏等。这些作家大都是二战后出生并深受汉文化浸润,使用汉语言文字,因而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以汉语文学创作为主,同时也有少部分族语文学。文学是对一个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当代台湾的经济变革、社会转型、族群政治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化全球化语境,势必对弱势边缘位置的台湾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也必然会在文学中有所回应。纵观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从单一到多元,从粗糙到精致,从利益抗争到审美追求,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山海文化”品质,也使其成为当代台湾文坛令人瞩目的文学创作潮流。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萌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后蓬勃展开,进入新世纪以后创作开始转型。萌芽时期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充满着“乡土批判”的意味,八十年代后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则主要集中于“政治抗争”和“文化寻根”,新世纪以后,年轻一代作家努力走出历史悲情和族群政治的话题,以多元化创作去表现民族文学的审美特质。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滥觞应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排湾族作家陈英雄。早在1962年4月他就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山村》一文,其后又陆续发表了《蝉》《高山温情》《旋风酋长》《觉醒》《排湾族之恋》《雏鸟泪》《蛇之妻》等作品,1971年他将作品结集为《域外梦痕》进行出版。虽然陈英雄在创作中展示了排湾族的传统文化,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在“现代的”城市文明和汉文化面前,一个少数弱势的民族作家所存有的文化自卑心态。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政治文化的依附,让陈英雄无法站在民族主体位置进行书写,因而回望乡土故园时,他看到更多的是故土的“荒芜”。乡村世界诗意之美的流失,容易限制和遮蔽作家对民族性的展示,对生养部落的情感也就化为对“落后”乡土世界的批判。虽然早期的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没有唱出“山海”的声音,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歌唱,那“自我言说”的微弱声音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前行的基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地区民主风气渐开,台湾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为争取族群政治利益,保护族群传统文化,台湾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除开展街头运动以外,还通过文字的力量,积极开展文化抗争。以《高山青》创刊为起始,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民族文学创作逐步兴起,莫那能、田雅各、瓦历斯·诺干、台邦·撒沙勒等一批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这些作家多是“原住民运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因而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成为台湾少数民族争取民族权益斗争的另一场域。作家紧紧围绕攸关少数民族现实利益的主题进行文学创作。“从‘生番’到‘山地同胞’/我们的姓名/渐渐地被遗忘在台湾史的角落/从山地到平地/我们的命运,唉,我们的命运/只有在人类学的调查报告里/受到郑重的对待与关怀//强权的洪流啊/已冲淡了祖先的荣耀/自卑的阴影/在社会的边缘侵占了族人的心灵//我们的姓名/在身份证的表格里沉没了/无私的人生观/在工地的鹰架上摆荡/在拆船厂、矿坑、渔船徘徊/成了电视剧庸俗的情节/传统的道德/也在烟花巷内被蹂躏/英勇的气概和纯朴的柔情/随着教堂的钟声沉静了下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拒绝在历史里流浪/请先记下我们的神话与传统/如果有一天/我们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请先恢复我们的姓名和尊严”(莫那能,《恢复我们的姓名》)。莫那能以悲悯的情怀、悲怆的声音,道出了台湾少数民族苦难的历史与无奈的现实。与此同时,这些作家在创作中往往自觉充当民族代言人,这一身份要求他们启蒙民智、抗争强权,为民族悲苦历史疾呼,为不公不义的现实而战。莫那能的《美丽的稻穗》、路索拉门·阿勒的《大武山的呐喊》、田雅各的《最后的猎人》以及瓦历斯·诺干的《永远的部落》等都表现出启蒙者的战斗精神。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运动和文学创作,是隔着距离替族人思考的,并未得到部落民众的认同与响应。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也逐步意识到:“真正的原住民运动应该回归部落,重建部落的文化体系,才能创造出充满自信的主体认同。”(台邦·撒沙勒)现代化及其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少数民族并未因地理和文化上的边缘性而置身洪流之外,反而会因文化的部落性、原始性、脆弱性而遭受更明显的震荡,这引起了少数民族作家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省思。出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愿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奥威尼·卡露斯、台邦·撒沙勒、夏曼·蓝波安、瓦历斯·诺干等作家陆续返回部落,开始文化“寻根”与“扎根”之旅,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也因此形成了都市与部落两个互动的空间。都市作家继续拓展和争取民族利益,而返乡作家们则致力于重建部落文化。回到兰屿的夏曼·蓝波安深感达悟族飞鱼文化的意义,创作了《八代湾的神话》和《冷海情深》等作品。奥威尼·卡露斯根据鲁凯人的部落生活经验创作了《云豹的传人》。瓦历斯·诺干回到部落后开展田野调查,出于对泰雅文化的迷恋和对土地的关怀,以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体式先后创作了《永远的部落》《荒野的呼唤》等。都市与原乡、文化传承与政治抗争齐头并进,丰富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入最为繁荣的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在岛内政党斗争和选举政治中,台湾少数民族由被漠视的群体变成了“关键中的少数和少数中的关键”。民族利益的实现,民族地位的提升,导致民族文学创作也逐步偏离政治和文化抗争议题,作家们将创作转向于对部落历史和族群文化的建构上,出现了一批颇具“山海”文化品质的作品,如:夏曼·蓝波安的《海浪的记忆》、巴代的《笛鹳: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间》、霍斯陆曼·伐伐的《玉山魂》、亚荣隆·撒可努的《走风的人》、夏本奇伯爱雅的《兰屿素人书》等作品。与此同时,新生代作家开始成长,“新生代原住民作家因缺乏‘原初山海生活’的经验和新世代文学‘众声喧哗’的影响,非关‘山海’的文学创作已然是原住民文学‘更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批新生代作家主要有董恕明、阿绮骨等。他们不再沉湎于民族悲情的历史,不再局囿于对“山海”文化的反映和阐释,而是以开放的胸襟和审美超越的精神去开拓民族文学的新局面。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取得如此成就,是“山海”各族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汉族作家朋友的支持扶助、大众传媒的参与跟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山海”品质使它“不同于愈来愈矫情、愈来愈都市化、市场化的‘台湾文学’,也不同于充满政治意涵的所谓‘台语文学’。长久以来,原住民卑微、苦难的经验,使他们的文学笔触、艺术造型以及文化反省,更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与人性的底层。”(孙大川语)对现实的关注、对强权政治的反抗、对族群利益的维护、对弱势民众的关怀、对民风民俗和乡村地景的书写,无论是从文学精神还是创作内容上而言,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乡土文学思潮的时空延续。如果说黄春明、王拓和杨青矗写出乡民、渔民和劳工的多舛命运,那么少数民族作家更是把笔触及到更偏远的部落和城市最黑暗的底层,唱出了“民工”进城和猎人困顿的悲歌。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是充满曲折的,少数民族作家所担负的民族启蒙和文化救亡的使命,使其创作过多地聚焦于抗争性议题,而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本质。同时,在台湾地区族群政治社会中,少数民族作家难免要和各种力量扭结在一起,难以分清政治反对力量和“台独”分子的本质区别,导致文学叙述为“台独”分子所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虽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较大的书写空间,但面对汹涌的浪潮,民族作家们的理论准备显然不足,在面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问题时,相当部分的作家还挟持着狭隘的文化部落主义。这些,都有损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高度与深度。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容,显示了台湾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格局的变迁。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更富有意义,少数民族作家在展示“山海”民族独特的文明形态外,更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未来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近日,由盛大文学发起的“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活动正式上线,这项活动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当代文学名城为目的,通过网络调查、网友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评选出最具文学氛围、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水准的城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学名城”称号。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中国目前共设有省级、地级、县级城市3000余座。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文学作者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上海成为聚集网络文学创作者最多的城市。在3000余座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天津、南京名列前10。内蒙古谢尔塔拉镇、云南元谋县、内蒙古乌海市、云南省红河州、甘肃省白银市、贵州省都匀市、河北省藁城市等偏远城市,也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网络文学作者群。据悉,这次活动,盛大文学将在确定百座“文学之城”后,根据网友投票占50%和专家、媒体评审团占50%的比例,最终评出10座“文学之城”。主办方将会针对这10座城市展开以“城市物语”为主题的城市文学故事征集,从10座城中竞选出两座城市进行双城写作拉力赛。据了解,目前,英国的爱丁堡、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艾奥瓦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命名为“文学之城”的城市,而作为拥有3000余座城市的中国,却无一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学之城”。据盛大文学工作人员透露,在公布100座“文学之城”终选名单的同时,还会重点推荐一座被命名为“第101座文学之城”的城市,并以此寓意:每一座中国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文学之城”,文学是中国城市必不可少的文化景观。
备受关注的韩寒杂志《独唱团》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华文天下文化公司运作发行,今日在全国全面上市。据了解,杂志由于尚未获得刊号,所以暂以书号的丛书的形式出版,在印制中,封面为牛皮纸印刷,每本后面都有地区标码,防止串货,第一期的定价是16元。杂志创刊号作者包括了周云蓬、罗永浩、林少华、蔡康永、欧阳应霁、石康、彭浩翔、艾未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