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办公室近日在中国作家网上公布了本届鲁迅文学奖的初评作品名单。初评委员会通过多轮无记名投票,从1008篇(部)参选作品中,评出125篇(部)备选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20篇(部),文学翻译5部。按照规定,终评委员会又增补了5篇(部)备选作品。 130部作品中,仅有一部网络作品。 昨日,记者通过查阅130篇(部)备选作品,发现仅有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是作家文雨(张雯轩)撰写的中篇小说《网逝》。该文于2007年1月发表于盛大文学·晋江文学城。 鲁迅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将网络作品纳入参评范围。这一举动一度被视为主流文学对网络文学的认可和接纳,是一次破冰之旅。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表示,由于网络文学与纯文学在篇幅上的习惯不同,网络文学一般篇幅较长,一些中篇小说就能达到60万字,鲁迅文学奖规定中篇小说篇幅要在13万字以下,致使一些优秀网络作品无法入围。 原因解析 为何只一部网络作品入围 此前初步认定的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中,网络文学作品有31篇(部)。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网站都有作品推荐,其中晋江文学城选送了6部作品,3部中篇、3部短篇。 那么为何只有一部网络作品入围呢? 网络小说篇幅太长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表示,由于网络文学与纯文学在篇幅上的习惯不同,网络文学一般篇幅较长,一些中篇小说就能达到60万字,鲁迅文学奖规定中篇小说篇幅要在13万字以下,致使一些优秀网络作品无法入围。 对网络文学参评的规则问题,早在今年3月,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启动之时,就有很多人提出过质疑。在几家文学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发帖表示,几乎找不出规模像样而又符合“鲁奖”标准的网络文学作品。就拿当下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写手一般出手就是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根本无法参评。此前,韩寒小说《他的国》也因为“字数超标”被作协拒之门外,但出版人路金波表示,准备用韩寒的另一部作品《杂的文》,参加鲁迅文学奖杂文组的评选。对此,胡平表示,出版社并没有报送韩寒的作品参赛。 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除了字数限制,胡平表示,网络文学入围作品少,与作品本身的质量不高有关。一般来说,传统作家在写作和报名参赛前都会用很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打磨自己的作品,而这一点网络写手却很难做到。一方面,此次评奖是第一次吸纳网络文学作品,此前网络写手们并没有为参评做过准备。另外,现在的文学网站往往规定10万字以下的文章免费阅读,10万字以上的才收取费用,因此网络文学很难避免篇幅过长的问题,语言也不够精益求精。 此外,本次中国作家协会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中规定,由国家批准拥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并与作者签订了独家版权合同的网站,才可推荐其网站上在评奖年限内发表的、已完成的文学作品参加评选,每家可推荐五篇。因为目前的网络文学网站还比较鱼龙混杂,处于逐步规范当中,这也限制了网络文学报名参评的步伐。胡平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届的评奖中一定会有所改观,经过今年的初步尝试,网络文学参加文学奖项的评选一定会逐步走向成熟。 也许会专设网络奖 得知有一部作品入围鲁迅文学奖,晋江文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高兴,“推选的三部中篇我们都蛮看好的。”至于其他作品为什么选不上,该负责人认为:“鲁迅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能够放开让网络文学作品参选,那么在评选标准上肯定是一视同仁的,但是网络文学作品因其特点,跟传统主流文学作品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所以可能在与评选标准的融合上还有一点点的不适应吧”。 此前,资深评论家解玺璋则早就指出,网络文学作品可以报名参评鲁奖,扩大了参评作品的范围。但网络文学作品与纸质作品不一样,如果评奖标准还是原来的老标准,网络文学作品肯定评不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学作品仍然比较粗糙,在艺术水准上跟纸质印刷作品不具备可比性,不在同一量级上。 ”因此他建议应该单独设立一个“网络文学奖项”。 对此,胡平告诉记者,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规则十分严谨。任何一项改动都要由上级严格审批,不可能轻易改动。下一届评价,能否为网络文学单独设立奖项还不好说,但是可能性不是没有。 网络写手对参评疑虑重重 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于3月1日正式启动,在征集范围中增加了网络文学。这是官方文学奖项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但当时,很多网络写手对此却并不感冒,甚至反应冷淡。 慕容雪村就曾表示,绝对不会把自己的作品送去参赛:“网络文学有资格参选了,这的确是一个进步,但起不了多大作用。现在国内的大小文学奖项都是一小部分人的文字游戏,也可以说是贵族游戏,和网络草根写手没啥关系,即便能去,也只是充个数,垫背而已。” 另一位网络写手“闹市孤灯”则认为,在评委眼中,网络文学恐怕还是属于非主流的另类,因此即使被推荐,他也不会参评。《政治生命》作者“断肠的人”质疑在传统作家制定评奖标准、主持评奖过程的情况下,话语权缺失的网络作家会处于劣势。 本土气息辽宁作家有望得奖 在备选篇目中,记者还看到了几位辽宁作协选送的作品。王充闾的 《张学良:人格图谱》备选散文杂文奖。高楠、王纯菲作品 《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张学昕 《南方想象的诗学》备选文学理论评论。 王充闾,当代散文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 《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月白》、《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笔记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的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书趣文丛》、《淡写流年》和诗词集 《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张学昕,曾在 《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文章170余篇。 2008年获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 据悉,本届鲁迅文学奖最终将于11月上旬颁奖。在目前产生的130篇(部)备选作品中,有不少读者熟知的文学名家作品入选,如中篇小说中入选的20部作品就包括张翎的《余震》、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叶广芩的《豆汁记》、迟子建的《鬼魅丹青》等。 相关链接 网络文学PK传统文学 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呈现几大特点: 作品多 读者众 网络文学经过了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气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文学网站日均覆盖人数1155万人,网络降低了文学准入门槛,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圆写作的梦想。长期关注网络文学的作家陈村曾感叹,“要在《收获》上发表一个小说,很难。 ”而今,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谁都可以舞文弄墨。 网络也成为传统出版编辑们开发资源的“宝地”。2007年3月,一位编辑在网上发现李可写的职场小故事很吸引人,于是找到李可,希望把它变成一部小说。半年后,《杜拉拉升职记》问世。 高产出 高收入 网络作家可能单打独斗,也可能是几个人组成的写作“作坊”。在“作坊”里,有人负责选定主题,有人负责写剧情之间的衔接,有人负责将几个人的稿件糅合成一种风格,还有人弥补剧情漏洞。多写多挣,少写少得,点击率就是硬道理。快速的刷新速度,让网络文学成了“码字比赛”。知名网络写手“跳舞”就因为写了1400万字,成为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互动快 外延多 如今的大型文学网站,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对话社区。读者可以留言催促作者加快写作步伐,要求喜欢的角色多出现、砍掉令人讨厌的角色。此外,围绕网络文学展开的电子阅读、影视改编、游戏改编、手机阅读等一系列周边产业,也刺激了写作方式的转变。 快写作 浅阅读 网络文学缺乏“字斟句酌”的严谨,很多传统作家质疑这种文学的艺术性。 对于网络作家而言,在写作时考虑更多的是阅读点击率,是作品的商业价值,他们在文学艺术性上无法顾及周全也让读者减少了对待他们的严肃性。对于更多阅读网络小说的读者来说,看网络小说是让工作之余轻松一下,并不是为了获得多大的知识,收获多少感悟。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 陈妍妮采写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9月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7个门类的130部备选作品于9月6日全部产生。备受关注的新增3类参评作品——网络文学仅张雯轩的《网逝》一部作品入选,旧体诗词仅刘舰平的《高山流水》一部作品入选,小小说则由于参评作品出版年度限制等原因“颗粒无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和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本次参评网络文学作品有31部,评委在对待这类作品时既强调了文学的艺术准则,也充分照顾了文学的艺术个性。关于只有5部文学翻译作品入选的原因,高洪波说,一方面是选送渠道有限,今年仅有37部作品参评;另一方面,翻译质量下降和出版社对待此类作品略显浮躁等原因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记者注意到,传统名家作品在备选作品中仍占据主要部分,王安忆《骄傲的皮匠》、张翎《余震》、迟子建《鬼魅丹青》、韩少功《怒目金刚》等均入围。130部备选作品已进入公示阶段,截止时间为10月8日。公示期间,评奖办公室将向中国作协全体会员发放征求意见表,中国作家网、新浪、Tom等网站将开展获奖作品竞猜等活动。本届鲁迅文学奖共收到1009部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8月23日~9月4日,初评委员会选出125部作品进入终评备选名单,在此基础上,77位终评委员根据有关规定增补了5部备选作品。最终获奖作品不超过35部,将由各终评委员在这130部备选作品中投票产生。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同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设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和文学翻译等7个类别,每3年评选一次。
《文学经典》是一本集中外名家名作经典片段进行分类收集的写作素材书籍,16开本,260页,封面采用铜版纸,典雅大方,内页设计精美质朴,设有卷首精选、中外名家、排山倒海、生如夏花、与狼共舞、经典语录、作文经典、文采斐然、古文名句、中西哲学、散文诗选、诗海漫游等专辑,撷取内容均来自古今中外的精华片段,内容丰厚,哲思深邃,文采斐然,精彩纷呈。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它集经典性与启迪性于一身,以有限的篇幅向读者展现传世经典的精神家园,还附注了写作技巧与方法。《文学经典》可以告诉你,以最少的时间阅读哪些经典作品,为你的阅读生活指引方向。《文学经典》是人们了解经典文学的窗口,同时也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学生较好的一部文学创作启示录。《文学经典》早在2008年5月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荣誉出版,经过我们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后,现在成功再版。 没有教条主义,没有形式主义,文学巅峰的重现:经典而厚重,博大而宽广,分散而全面,这就是《文学经典》。打开《文学经典》,品味阅读人生——一种馥郁典雅的书香沁入心扉,伴你快乐阅读每一天。 文 美情真意境深 学 海无涯笔作舟 经 霜吐露芳香来 典 雅大方惹人阅 博古通今,中外名家,荟萃精华之精华!经典片段,文采斐然,聚集经典之经典! 编者简介:主编黄桂明:笔名雪狼,1985年生,广东龙川人,华南师范大学金融法学双学士。华师大漫雪诗社创始人、第一任社长,广东校园文学网特约校园作家。热爱写诗却讨厌诗人;金融学士却码字谋生;痴情专一却孤身独涉。弹得一把素琴、打得一手好球、下得一盘好棋、做得一顿佳肴、练就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曾获第三届梁斌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碧草杯校园文学大赛(大学组)三等奖、2007年广东文学大赛大学组诗歌类亚军,散文类优秀奖等。已出版《诗海泅渡》、《碎雪濯身》、《文学经典》,已在《星星》、《广州文艺》、《诗歌月刊》、《诗刊》、《宝安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首)。副主编温永强:笔名狼图腾,1986年生,广东云安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章遨游于若雨中文网、榕树下、广东校园文学网等多家文学网,并在《云浮日报》、《珠江时报》、《佛山广播电视周报》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曾获第四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三等奖,第五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二等奖,全国校园诗歌散文征文大赛二等奖,个人散文集《楼阁的叹息》荣获2006—2007年度中国网络文学节原创作品评选入围奖,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底大赛一等奖。副主编许水活:笔名水过河,1985年生,广东廉江人,毕业于广州某医药院校。中学时代开始在《少男少女》、《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发表作品,迄今已在《碧草》、《广州青年报》、《西江月》、《心灵知音》、《散文诗》、《情诗季刊》、《华语文学》、《南方都市报》、《云浮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首)。千余篇(首)作品见诸各大中文网。曾获第二届碧草杯广东校园文学大赛(大学组)一等奖,第三届新思维写作大赛一等奖,第一届中国网络作家杯二等奖等。先后担任过多家文学网诗歌编辑、企业报通讯员、文秘、记者编辑等。已著诗集《三滴水》、《飞鱼集》等。写作心语:梦有多远,一支笔就能行走多远。 三大才子五年精心收集,世界文学经典为你打造。我们多年的精心收集,有赖于你的支持和关注。 本书价格优惠,物有所值。有意者请联系qq:328069745,394905178,或发邮件至:wxjdtg@163.com 编 者 二○一○年九月
冯骥才 中国文联副主席核心观点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文化可以拿来赚钱,但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没有确认的朝代与地域,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音乐、俄罗斯文学。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由此,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