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黄土地的歌者——刘子纬

    定位人生的坐标轴,奏响奋进的最强音,攀登理想的最高峰,张扬独我的个性,生命才会焕发耀眼的光辉。                                                  ——题记   与子纬相识缘于文学。那时,我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延安站站长的办公室认识了刘子纬。他的真诚朴实,他的率直洒脱,他对文学的挚爱,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但出于共同的爱好,我对他关注得多了,印象自然就更深了。子纬,人如其名,厚德载物,洒脱开朗。喜结四方好友,文如其人,朴实,淳厚,似汩汩泉水清纯而又酣漓;子纬,其名,其人,其文,以独特的个性,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一)执著的追求者每次读完刘子纬的文章,掩卷遐思,我的脑子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苍茫的高原之巅,一条通天山路曲曲折折不断伸向远方,蓝天白云下山路上有一个人跌跌撞撞向前行进着,身后一串脚印深深浅浅,把奋进的诗行写在了高原,把思想的歌声播撒在了凄迷的远风中。我知道,这个人就是刘子纬。子纬出生在陕北这片广袤而厚实的土地上,黄土地养育了他,同时赋予了他质朴、倔强的性格。面对已沉睡千年的大山,他曾无数次试图唤醒她;面对父辈辛酸的人生,他曾无数次有泪不轻弹;面对贫瘠的黄土地,他曾无数次寻找理想的所在地。他的倔强,使迷漫的黄土地最终没有湮没他的梦想;他的勤奋,是曲折的山路最终没有羁绊住他追寻的脚步。从闭塞的家乡到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求学,从单纯的学校生活再到残酷的社会竞争,遭遇多少挫折,历尽多少磨难,他都不曾自暴自弃。怀揣着美丽的文学梦,他就像云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一边打工维持生活,一边努力读书写作。无论生活的考验多么残酷,他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大熔炉的炙烤,他常说:“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生命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重荷,生命究竟有着多大的韧性,我无从知晓。但是,当人间所有的不幸都冲他而来时,他痛苦着,却承受着,依旧那么清醒而冷静,依然那样从容而坚定,依旧一路且行且歌,用挚情的笔抒发着他对尘世的咏叹,对黄土地深深要眷恋,对西部大开发的礼赞,对国富民强的企盼。(二)挚情的歌者从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刘子纬,行走在城市拥挤的人群中,他从来不曾忘记父辈沉重的叹息,从来不曾忘记母亲殷切的期盼。驾驭着高原沉思的辇车,裹挟着黄土地的质朴的情结,浸润着人生感悟的笔触刘子纬—一个挚情的抒情歌手,从这个城市瓢泊到另一个城市,从城市的这个角落游走到另一个角落。喧嚣的城市中人们追逐着繁华,而刘子纬思想的钟却沉重地撞击着坚硬的水泥路。无论是慨叹岁月的无情,倾诉人生的苦闷,还是解读陕北高原的情怀,畅想未来生活的美好,字字句句饱蘸深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眷恋故土,热爱家乡的浓浓纯情。如“烈日下辛勤劳作的人们,肉体的苦楚,生活的艰难,精神的折磨,只有自己最明白。”《烈日当头照》语句朴实无华,真实地再现了农民艰辛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黄土地上的农民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他们永远都像脚下的黄土地一样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一生的篇章。《跪在母亲的坟前》,子纬又想起了母亲,“她正在田间地头锄地,她正在菜园种菜,他正在梨树下采黄橙橙的梨。”只有母亲才会倾听他内心深处的语言,“我的内心向母亲的孤坟诉说着我这十几年的疾风苦雨,我的眼泪向母亲的孤坟诉说着这十几年的凄切。”这近乎直白的语言寄托着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浸透着他对人世苦短的感慨。这些笔触看似漫无边际,实则笔随神游。子纬朴的语言,清纯的情感源于生活,其文语句鲜活简约,引人深思,绝无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之痕迹,更无酣醉求华丽而刻意修饰的辞藻。故此子纬的文章从头到尾都给人一实实在在的感觉。质朴中却透露着一种林间山泉的清新,一种高原的厚重和一种大西北的野性。(三)永远的梦想者刘子纬1984年出生革命圣地延安,却给人比年龄段少有的沉着稳重的成熟感。这除了与他的性格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只身一人在城市闯荡已遭遇了多次复杂的经历,已积淀了许多特殊的情感。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却越来越来空虚,难能可贵的是子纬在物欲膨胀,充满诱惑的浮躁生活,始终为文学守护着一块净土,执著追求,艰难写作,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时代在变,人世在变,我们常被夹杂在梦想和现实的缝隙中,不能喘息,也无从选择。精神的失落,梦想的破灭,我们无可避免地常常陷入生活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子纬却以坚强的一直把持着自己的精神高地,在越来越孤独的文学道路上力辟蹊径,永往直前,不得不让人佩服。子纬虽初涉文坛,可他所取得得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他现为中国华文作家杂志社执行主编,中国华文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爱弱势乐施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记者摇篮报顾问。几年来,他已在《《西北信息报》,《华商报网络版》,《陕西广播电视报》,《中国作家报》,《读者文学》,《青年作家》,《青年文摘》,《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奇虎网》,《西部公共安全网》,等多家报刊和网站发表文章百余篇。荣获“2006年度全国新星作家”新星奖,荣获首届“世界读书日”全国征文大赛特等奖,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 荣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学2004-2006杰出新人奖提名奖,荣获和谐中国2007年度德艺双馨优秀作家,荣获2007年度华文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其事迹先后被《中国博客网》、《中国陕北网》,《智客网》、《陕西信息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刘子纬这位黄土地挚情歌手,一定会在自己人生的路上越走越远。会的,一定会的,我们期待着。

    2011-03-06 15:15:51 作者:yinxia
    • 0
    • 9685
  • 文坛上的山丹丹花——刘子纬

    初夏的黄土高坡,到处绿格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去山上锻炼身体。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让人充满希望,让人信心倍增。山坡上的松柏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适应能力让人感到万分崇敬,山坡上开得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在微风中翩翩舞,一朵朵山丹丹花惹人喜爱,令人叹服,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当代青年作家刘子纬。他,一位20刚出头的小伙子,一位文坛的新星。我喜欢利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很早以前我在《西北信息报》、《陕西广播电视报》、《陕西信息报》、《华商报网络版》看到过他的感人的作品。他的《几度春秋》、《人生苦旅》、《孤身》写出了每个老百姓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零六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子纬在古城西安的一个笔会上相识,那天,我和他交谈了六个多小时,这位身体瘦弱、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令我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每个青年人学习。  苦难中的刘子纬刘子纬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生在安塞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子纬的妈妈在子纬六岁时因病离开了人世,过早的失去母爱,让子纬无形中缺少了人世间最宝贵真情——伟大的母爱。我和子纬交谈的那几个小时里,他的音色沙哑,带有磁性,他的脸上略带忧伤。子纬的妈妈离开人世后,头发花白的外爷外婆将他和弟弟养育长大成人,他的外爷外婆为了他们兄弟俩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和北京媒体的几个同行,驱车来到子纬的家里时,那一幕幕寒酸的情景让所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家里住着三间小土窑洞,土窑洞里被平时烧水做饭的柴火熏得黑乎乎的,土窑洞四处破旧,要是遇上疾风暴雨会有倒塌的危险,子纬家里吃的苦菜熬米粥我喝了一碗,苦菜熬米粥里数得清的米粒让人感到子纬这家人的寒酸,那特别苦的菜汤当时让我难以下咽,子纬的外婆告诉我,子纬小时候为了上学挖野药材,从悬崖上掉下去摔伤两次,庆幸的是他每次都摔落在松软的黄土地。为了减轻外爷外婆的负担,子纬仍然坚持不懈的继续挖野药材。子纬上学的年龄到了,学校给他减免了学杂费,但子纬的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子纬依旧利用节假日上山挖野药材,换取零钱,就这样,子纬饥一顿饱一顿地读完了小学。  孤独困境中的子纬 深秋的天气有一些凉意,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这时学校里已经开学了,子纬领取到学校发的新书,激动不已,那清新的书香味让子纬开心不已,中学这几年里,子纬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他很想读完高中,但他又操劳家里的一切,外爷外婆年纪大了,弟弟年龄还小,他每天上山劳动,仰望着普照四方的太阳,心里想着怎样才能读完高中,将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贡献,子纬寒酸的家里根本拿不出他读高中的一切费用,这时候的子纬孤独无助,他每天利用繁重体力劳动来打发令他伤心难过的日子,他一次又一次累倒在田地里,急得外爷外婆半夜从田地里往回扶他,老俩口看到子纬累倒的样子,老泪不知流了多少次,苦命的子纬呼唤天呼唤地,盼望天地能给他一份力量,给他读高中的机会,但天地往往是无情的,高中开学的时候,子纬双手捧着沉甸甸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泪水一滴滴滴落在通知书上,这时候子纬是多么的伤心欲绝,子纬没有如愿继续读高中,他走上了打工之路,他来到一个城市的酒店里,打工期间他依然不忘记学习,有一次他因看书入迷忘了给客人上菜,客人破口大骂他,酒店老总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这一次谈话,对子纬来说是非同寻常,老总并没有过于批评他,只是责怪了他几句,当老总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同情他,理解他。老总坚决把子纬推介到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新闻系就读。老总给他交了学费,他在学院勤奋好学,他主编了《记者摇篮  延河》,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好评,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和良好的品德,乐观的心态从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毕业了。他被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推荐到西北信息报社参加工作,在报社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写出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文章,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事的赞同。  刘子纬的文章和人品像开得红艳艳的山丹丹花一样,深入每个老百姓的心里,相信刘子纬的作品将来会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厚爱,相信刘子纬的作品更好的为广大老百姓服务。

    2011-03-06 15:14:10 作者:yinxiang
    • 0
    • 9627
  • 刘子纬:一只奋飞的雏鹰

      我在山东菏泽新闻学院从教已八年有余,已经送走几届毕业生。在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2002级新闻系学生刘子纬。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批改作业,突然我的手机铃响起来了,看了看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号码。我还是接了,听筒里传出一个浓郁的陕西口音:“您是吴老师吗?我是您的学生刘子纬,现在《西北信息报》上班。您身体还好吧……”通完电话之后,我的心情很激动,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单薄的身影来,那朴实的衣着,腼碘的笑容,在宿舍的走廊下,借着微光看书的情景,又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忆的大门打开了……记得2002年初秋刚开学的日子,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到菏泽新闻学院。在新生报到的那几天,我们都很忙;中午因为值班,我在学校食堂吃饭。在吃饭时,有一个新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头不高,看上去身体很瘦弱,他手里只拿了两个馒头,却没有买菜,于是我上前去问:“这位新同学,你怎么不买点菜吃?”说着我递过去一张伍元的菜票给他。他的脸红了,忙说:“不用了老师,我从家里带着菜呢。”说着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了一个玻璃瓶,我一看,里面是满满的一瓶咸萝卜条。我关切的说:“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吃这个。来,今天我们一起吃……”我还没有说完,他的脸又红起来,低头说了一句:“谢谢老师,我喜欢吃咸菜。”说着就消失在人群中。在后来我上语文课时,才知道这个学生的名字叫刘子纬,来自革命圣地延安市。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听课十分认真的学生,而且喜欢向我提问,在课堂内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也是他,以至于他们班的学生都叫他“十万个为什么”。对知识的渴望,使刘子纬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后来我从其他同学的口中得知,刘子纬在求学的路上历经坎坷,吃过很多的苦,他来校就读的学费还是由一个好心的企业家大力资助的。 原来如此,难怪他总是第一个起床来到教室自学,并把班上的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难怪他总是自习最晚一个离开教室,而后又在宿舍走廊微弱的灯光下继续学习到深夜。翻开他的语文作业本,一笔一画都是那么认真,尽管字体显得有些单薄。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唯独这一次作文他没有完成;我很奇怪,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他低着头,不说话,好象一个闯了祸的孩子,我问他:“班上的同学都完成了这篇作文,你为什么不写呢?”没想到他的眼红了,接着就流下了眼泪。我见他哭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对他说:“好了,你别哭了。老师让你写自己的母亲,是因为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应该好好写写……”。谁知他哭得更厉害了,好象受了什么委屈,于是我就说:“你先回教室,好吗?”刘子纬走后,我找到了他的班主任成老师,成老师说这孩子命很苦,他的母亲在他6岁的那一年就因病离开了人世,父亲也身有残疾……我惊呆了,好久没有说出话来,心中感到十分的懊悔,我不该责怪这个孩子啊,没有想到因为布置这篇作文,我无意中伤害了他受伤的心灵。他是那样的懂事,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感到非常的内疚。从此以后,我就经常找刘子纬谈心,并把《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借给他看,希望这些书会对他以后的人生有所帮助。两年很快就这样过去了,刘子纬同学在菏泽新闻学院独立办了近百期报纸,报名是《记者摇篮——延河》,自己撰、采、编、排……对于他的进步,我心里由衷的感到高兴和欣慰。在毕业前的几天,他又成功的在我院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演唱会,个人书画展,这更是让人想不到的。这让我想起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分别之时,他给我留言薄,让我写几句话,我毫不犹豫的写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几个字,算是我对他的希冀吧。在我的眼前突然展现出一幅辽阔的画卷,一只小小的雏鹰在蓝天上自由的翱翔,为了他的理想拼搏着,奋击着……

    2011-03-06 15:12:32 作者:佚名
    • 0
    • 9795
  • 我网特约校园作家贾飞受聘为80后之窗文学总监

         近日,据80后之窗相关负责人李佳介绍,将聘请我网特约校园作家贾飞为其网站的终生文学总监,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普遍关注。    “此次聘请青年作家贾飞为我们网站的文学总监,是基于贾飞本身扎实的文学实力和较强的运营策划能力,我们将采用股份制的方式聘请其作为我们常年的文学总监,并负责80后之窗网站未来的整体运营和发展。”80后之窗相关负责人李佳介绍,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在这种物质条件极具丰富的形式下,理所当然就更需要文化的滋润和洗礼。另外,80后之窗如今在网络界,特别是在80后之中,已具备不可争议的影响力和实力,其下属的文化娱乐公司也走上了盈利的正轨,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个在80后作家中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为其网站出谋划策,并参与营销和监制网站的文化系列活动。李佳坦言,青年作家贾飞的综合条件恰恰符合他们公司的要求,因此公司便决定以股份制的形势,聘请贾飞为80后之窗及其下属文化娱乐公司的终生文学总监。(李扬帆)    

    2011-03-04 10:06:10 作者:李杨帆
    • 0
    • 9596
  • 我网校园特约作家贾飞事迹登上《新锐》杂志

             近日,由80后之窗发起,《中国企业报》、凤凰网、三峡新闻网、贵州网等数十家媒体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十大记者式作家”揭晓,其中我网特约校园作家贾飞成功入选,其写作事迹亦被知名校园青春杂志《新锐》刊登。    据悉,新锐shiningstar月刊杂志是国内第一本大24开本、全彩时尚杂志。针对18-28岁,热爱生活,追逐时尚的都市年轻女性。她们中间以在校大学生为绝对主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居于舆论中心的位置。她们正尝试着走向社会,消费意识和品牌观念正在形成,容易接受广告的引导,是广告主的最佳目标客户。她们对流行有极强的领悟力,非常注重生活的个性质量,是众多知名品牌最坚实的潜在消费群体。    个人简介:贾飞,1986年出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中国百强大学生(中国教育部、团中央、人民日报社联评选),作品曾获第四届全国乐学杯文学作品大赛小说组一等奖。

    2011-02-20 09:15:48 作者:李小谷
    • 0
    • 9661
  • 我网特约作家贾飞写作事迹上美国《侨报》

                                      近日,我网特约作家贾飞入选“2010中国十大80后励志作家”榜单,其写作事迹被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华文媒体《侨报》于1月2日登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      据悉,《侨报》自1990 年1月5日创刊伊始,便以着力向读者提供迅速、客观、准确、公正的中国大陆新闻,在众多美国华文媒体中独树一帜。 得益于过去数十年中国大陆移民的迅猛增长,《侨报》业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务 院总理在内的许多中国高层官员都接受过侨报的独家专访。《侨报》已奠定了自己在报道中国大陆新闻方面的“领军”地位,这是美国其它华文媒体所无法比肩而立的。                  

    2011-01-25 21:09:27 作者:李小谷
    • 0
    • 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