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写网携手广东校园文学网十七万打造明星2008一起写首届网络文学大赛隆重登场 [广东校园文学网讯]承奥运之势,为让协同写书这一先进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由一起写网(www.17xie.com)主办,广东校园文学网(www.gdwenxue.com)协办,上百家文学网站论坛、数十家期刊杂志和众多出版社联办的“2008一起写首届网络文学大赛”于近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旨在提高国民的文学素养,活跃文化生活,培养文学新人,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从2008年7月21日启动,并于2008年12月21日结束,共历时五个多月。由各联办文学网站推荐、评选,同时吸收部分资深作家个人投稿。期间分三个阶段评选出复赛名单:7-8月为一阶段;9-10月为二阶段;11-12月为三阶段。本次大赛特出资17万,单独增设:2008年度网络作家人气奖、新锐奖、成就奖各5名(奖金各300)。特等奖:一名,奖金8万元;一等奖:两名,奖金各2万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五名,奖金各2000元;优秀奖:十名,奖金各500元;新秀奖:十名,奖金各500元。每阶段进入复赛的作品,点击率如排前十名,一律奖励作者50个Q币(或50元RMB);以上奖金不含稿酬,所有奖项一律颁发证书。获奖作品统一由大赛组委会指定出版机构结集出版,并按国家规定支付相应稿酬。同时,大赛将通过一起写网、广东校园文学网以及各联办文学网站和相关新闻媒体,对2007年度网络作家、原创作品、文学网站和出版策划人进行宣传展示、评选表彰;约请知名作家、编剧、评论家和知名写手、文学教授,召开文学论坛和专题研讨会,探讨当前网络文学的现实问题及发展方向;并邀请重点文艺出版社、图书发行商,影视投资商、对当选作家、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和市场推广,并就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及影视改编权、漫画改编权等合作和深度开发,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截发稿日,已有数十家文学机构以及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商发来贺词。 大赛地址:http://www.17xie.com/dt/wxds/index.php大赛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1207A大赛电话:010-62511877(张艳) 大赛联络员:15811067391(木一子)大赛E-mail:17xie2008@163.com 大赛专用QQ:838761622(杜志)316690817(小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 南方日报 生前失业半年须还房贷,疑因生活压力大且感厌倦 本报讯(记者/谭志红)上周五,青年诗人吾同树在位于东莞的家中自缢身亡。4天前,他刚被东莞一家报社录用。诗友们在悼文中提到,吾同树生前觉得生活压力大并且感到厌倦,而吾同树在生前的一篇文中也写到,他面临着极大的房贷压力。进报社仅4天自缢身亡昨日上午,记者收到《文化周末》编辑部寄来的最新一期报纸,出版日期为8月1日。记者看到,这期报纸的封面上写着“最意网十大写手之一、青年作家李云龙青年诗人吾同树双双加盟本报”的字样,用的大号红色黑体和报宋字体。据《文化周末》介绍,今年29岁的吾同树,原名曾桓开,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诗刊》、《星星》、《鸭绿江》、《北京文学》、《作品》等数十家全国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首),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不过就在这期报纸出版的当天上午,吾同树在家中自缢身亡。《文化周末》负责人汪晟说,他回江西探访生病的母亲,周五上午打电话得知吾同树没有到办公室,于是又打吾同树的手机,却被告知关机,后来才知道他已经上吊身亡。据汪晟介绍,上周一即7月28日,吾同树在朋友的介绍下到《文化周末》工作。他很勤奋,每天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上周四,汪晟跟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考虑到他文字功底不错,打算安排他做一些专题。在上一期的《文化周末》报纸上,记者看到了两篇署名“曾桓开”的稿,当时他是实习记者。这两篇稿件是关于莞产音乐剧《蝶》获韩国国际音乐剧最高奖和一家艺术馆开业的消息。在汪晟的印象中,吾同树内向、儒雅、单纯,很有书生味,让他想起了以前的自己。生前面临较大生活压力从诗友写的悼文中可以看出,他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并且感到厌倦。据介绍,吾同树的家在梅州偏远农村,他自幼丧父,他和妹妹靠母亲拉扯大,家里很穷。2005年7月,吾同树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职金地集团东莞公司。东莞作家航亿苇在博客中说,吾同树“后来去了深圳,办了家文化传播公司。听说亏了。或许生存的压力让他最终做了这种绝望的选择。”另据介绍,吾同树生了一场病,在进《文化周末》之前失业半年。曾经和吾同树有接触的一些人则认为,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堪房贷压力。据介绍,吾同树去年和女友按揭买了一套复式房。后来吾同树应一家刊物之约写了一篇名为《同是房奴沦落人》的文章,叙述了他购房的心路历程。文中写到,他东借西凑,凑齐了10万元,支付首期房款、律师费、契税等费用。吾同树在文中感叹:“从来没有这么花过钱,但花得很疲倦。”据介绍,他每个月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要供240个月。“供到那时候,差不多都有白胡子了吧。”他这样写道。而这让诗友们很羡慕。刘大程说,吾同树毕业两三年就和女友买房了,“而我们这些在底层辗转滚打的家伙,来东莞这么多年仍两手空空,对买房连想都还没多想”。不过有媒体透露,今年年初,吾同树从深圳回来后就失业了,靠女友的薪水维持生活,交完7月的房供后,他手中的现钱紧张了不少。关于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诗友们反思生存之道对于吾同树的死,汪晟很痛心。汪晟说,此前他还没有和吾同树谈待遇的问题,但是在《文化周末》的收入,足够他支付房贷,他准备从江西回来后再跟他谈待遇问题,没想到竟然成了永别。对于吾同树的死,诗友们除了感到无比痛心外,也在思考这个社会的生存压力。他的朋友赵原说:“在我们的思想和内心中,在我们对这个时代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一个诗人的死亡,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刘大程在悼文中这样写道:“在这个生存压力逼人的时代,我们都过得不轻松,不快乐。”当看到吾同树和女友辛苦置下的房子,刘大程觉得悲伤而愤怒:“不就这么宽一点的复式结构的居所吗?一点也不敞亮,囚笼般压抑感扑面,竟就要那么几十万?一月月地掏钱供着,直供到渐趋年老?与其如此,我如挣到了生活资本,是宁愿回到僻远的乡下,住着几间瓦屋。”吾同树自杀前一天所写诗歌消失一只鸟,在层云上飞那疲倦的身躯、迷茫的眼神只能被云朵的灰色遮蔽或许云有多么脆弱,然而他无法穿透,他的力气已将用完内心的虚弱,更能感觉天空的缥缈努力地扇动翅膀,依旧没能绕过雷电潜伏在云的周围他爱的人都在下边大地上熙熙攘攘地过往他们无法飞起,沉溺其中———幸福和苦痛,在尘嚣中难分彼此雨下了,寒凉的雨丝没有零落的羽毛再无孤独的影子之后,天空像新鲜的蓝床单而大地,继续像垃圾场物质坚持物质的腐烂梦在无形地蒸发,一切在缓慢地消失,于相近或遥远的未来。
一百年,三万多个日日夜夜,中华民族也正是以不屈的姿态在无数风风雨雨中傲然挺立,铮铮烈骨,浩荡乾坤。雨水冲刷走历史伤口里的耻辱与伤痛。一个民族,在百年沧桑的岁月中崛起,新世纪响亮的旋律,科技飞越的足迹,腾跃于世界之林。(笔者感言) 据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网站报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奥运辉煌》大型丛书将于2008奥运开幕前与广大读者见面。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为丛书撰写了序言,并有前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组任本丛书总顾问并为丛书专门题词,更有许海峰、庄则栋和十余名中国奥运冠军以及部分省市领导任丛书编委。该丛书包括《奥运征程》、《奥运冠军》、《奥运精神》三卷本,是一部广大读者期待已久的大型丛书,共计近200万字,并配有近千幅精美图片。
四川大型民刊《独立》14期隆重推出 写在前面 ——整理者语 发星(作者为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知名诗人——本网注) “八十年代”,作为中国社会巨变所引发的文艺复兴,理应从它结出的硕果中摘下那些不能被灰尘埋灭的“金子”.本期《独立》“历史文献”专栏所整理的二宋的文、信,尚仲敏、燕晓冬的《论大学生诗派》,周伦佐的二篇有关诗学、文化的论文……可以带我们重回那个“热血理想狂飞”“诗歌爆炸飞旋”的年代。 “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专栏与“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专栏则是这种“历史记忆”的宽展与史实再次翻出。20多年了,应该有当时的写作者、经历者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作为中国民间诗歌两大源头的贵州地下诗与北京地下诗,以及上海地下诗,都在哑默、北岛、郁郁的文字中得到呈现,而作为当时站在诗歌浪潮中心的徐敬亚与站在“莽汉”中的李亚伟,他们的文章又是另一道燃火燃血的风景。“九十年代”诗歌其实不是某些人所失望的是充满了冷漠与寂灭的“冰寒时代”,胡续冬的“北大诗歌”与张修林的“见证”与“思考”,为我们打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九十年代”仍是一个充满民间诗歌巨大力量的时期。这也是继《独立》13期重推中国民间诗歌史料后最有份量的又一次集中展示,除去诗史资料外,我们更多是关注当时的人文思想的滥泛与透明,即“为了诗歌理想”而“不顾一切”的诗歌献身精神,相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无知、浅薄,混乱、虚空……何尝不是一记记“黑色的重拳”。而对海外民史《一行》与《新大陆》的归集,也是第一次将这些“游魂们”的印记刻入“独立”。曾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在《独立》上设立“民史”专栏,对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由中国长期有弊病与缺陷的文化传播信息渠道所引出的。“遗忘症”是国人通用的一个对历史与文化进行快速掘墓与埋灭的最丑陋精神手段之一。“民史”中特别是“八十年代民间现代诗歌”是《独立》关注的重要部份。因为在我看来,“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民间诗歌运动”以及其它艺术、文化形式共同组成的“文艺复兴”所取得的成果,远远超过了建国后近30年的总和(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艺术价值的某种可比性),在现代诗歌等艺术门类上所产生的轰动、影响,以及对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的拓进与探索业绩,直逼解放前“新文学运动”(1919年)至抗战全面爆发前(1936年)的18年成果,特别是现代诗的流派与种类远远超过过去。这是社会发生巨变转型后的一次民族文学艺术复兴的盛典。《独立》将重点放在“八十年代民间现代诗歌”,基于诗歌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有敏觉与先锋气质的艺术形式,它所存储的巨大的人文精神与能量,往往在人类灵魂的建设上起着十分健康、积极的作用。而《独立》对整个“民史”的关注、整理,将“民间诗歌精神”这种中国独有的硬血之线逐渐地连接,其实就是连接一种纯洁、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质。对“历史”采取删除、消灭、抹杀、篡改、暧昧、遗忘、装疯、麻木、沉默的那些消解人类真实意义的“木头”,终将在你们木头的身上长出被大地蔓延的潮湿木耳;因为人类对高贵精神的追求如神鸟一般高飞于九霄,是任何反人类反人文反自由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所以,《独立》对“民史”的态度,永远是真诚的。这是我们出发与回来的“家”。新世纪的“诗歌热浪”,是自“八十年代”之后的又一次“文艺复兴”端倪,但由于受制于现行文化机制的“死机”,并没有朝人们希望的方向走。“前沿话题”中周伦佐的“硬伤指出”,是一个民间思想者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有责任的发言与思考,而海上强调的中国文化传统、文脉、个性的当下传承,已经对症了现代化文明复兴的药灶。四川大凉山以及贵州等地的“地域诗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集结,带着蛮性、野性的冲荡、拼杀,是“八十年代”大西南民间诗歌精神的续延,“《独立》10年不死之迷”,告诉我们边缘诗火的生机勃勃。而他们的原族身份(汉族、彝族、土家族、普米族……),构成一种中国现代诗写作中独有的混血身份(民族文化个性、原族性、现代诗性的混血),这种“混血”的结果将在诗歌中带来“什么”。姚新勇的“彝族现代诗派论”是建国以来最有学理与整体观对“大凉山彝族现代诗”比较客观、公正的评论(虽然存有不足),但这是一个带出(即汉文化语境对少数民族文化语境的关注与人文关爱)。2005年后停办的《非非》,本期“非非专辑”,是近3年后最有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非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异端”“先锋”的代名词,它已经形成自己的“非非系”“非非体”“非非味”“非非史”,这在中外诗歌史上是没有的。“神性写作”作为目前中国实验诗写作中最有学理性与文化性的跨区域、跨圈子(流派)的群体,已经在蚁冢、陈肖历经数年的收集而编辑的《神性写作》巨著中得到较完美的呈现,从入选的作品中可看到一根线,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之神性文化在现代文化(诗)创作中的20年来的探索总结与归纳,这也是一条充满诱惑的中国现代诗写作方向之一,本期推出的四家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年轻不凡的才气。郑小琼以及“打工”这个词已经成为当下“诗歌与文学”“文学与社会变革学”的某种特殊的指称与“公共符号”。郑小琼的刀锋切入时代之伤,反过来时代之伤给了她“喷血”与站立的机会。清醒的郑小琼继续走下去,是我们所希望的,而不是走入“衙门”与“闲适”。她的价值是在“打工”及“底层生层场景”中。严力、海上、孙文涛都是“50年代诗人”,这群诗人中目前保持写作活力的很少很少,从他们的笔下流出的依然可以感觉其青春时代的“狂啸”之后蕴藏在体内的“写力”似乎更清澈,更火焰,也更纯净。他们和“50年代”诗人中的重要人物周氏兄弟一样让我尊重敬仰,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写作深度、写作性格与写作精神。在他们身上积累着中国现代诗写作中最有“传奇”的神话,也是百年诗歌史上,除了彭燕郊、哑默、黄翔等保持旺盛写作生命之后,又一批更有冲击与厚度的写作者:周伦佑在诗学、诗探索、诗流派上的建设,中国没有第二人可比。周伦佐在哲学、诗学、史学上悄然行进几十年的隐性写作,也是绝世起凡的。严力在画、诗、小说、散文上的“四只手写作”,贯穿母语之国与异语之国,至今活血闪亮。海上在诗、诗学、散文、小说、绘画、书法等门类上的奇生奇长,仿佛古国文脉在他身上复苏。孙文涛的单纯、透明、善良,那些散碎断句的语言,构筑着一个流浪者坎坷命运在寂静深处的铁影。他们的每一种姿态,引发我思考一个问题:保持写作长期生命的写作者为了写作,自己应该“抛弃什么”“放弃什么”。 2007.10.9大凉山螺髻山下 目 录 一、前沿话题 敞亮新文艺复兴话题的硬伤 ——对话民间学者周伦佐/发星记录整理 中国文人的素质根基及综合悟性/海上 —一场对国际文化考察团队的演讲探中国学术根脉之路/海上谈论基本个性/海上水墨制造:传神传智传文脉/海上 二、历史文献1、这是一个需要史诗的时代/宋渠、宋炜2、给渠炜的一封信/莽哥3、诗质论纲/周伦佐4、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 ——谈大学生诗派/尚仲敏、燕晓冬5、当代文化运动与第三文化/周伦佐 三、地域诗歌写作专辑文论部分边缘的熊熊诗火——《独立》10年不死之迷/发星地域诗歌写作小辞典/发星彝族现代诗派论/姚新勇 作品部分(云南丽江)戈戎玭措《夜色摇曳》(外八首)(湖南长沙)海上《南傩巫事》《岁时·钦若昊天》(四川大凉山)阿库乌雾作品《宗教人类学散文诗选》(四川大凉山)发星作品《原族记忆》(残章)(四川大凉山)阿索拉毅作品《骨头诗章》(组诗)《蛮寨纪事》(组诗)(四川大凉山)吉狄兆林作品《我的女儿》(组诗)(四川大凉山)羿子·伊莎作品《怀古伤今》(外六首)(四川大凉山)鲁娟作品《下午》(外十一首)(四川大凉山)沙也作品《吉日波》(组诗)(四川大凉山)彝诗桥作品《彝人赤怀》(组诗)(四川大凉山)王仕勇作品《这里·大凉山》(四川大凉山)胡应鹏作品《素描系列》(节选)(贵州毕节)鲁弘·阿立作品《彝沙》(外十二首)(贵州沿河)毛于贵作品《水葬》(长诗)(贵州黔南)湄子作品《深山含笑》(组诗)(四川成都)许岚《胥家坝》(组诗) 四、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1、贵州地下诗歌简介/哑默附:哑默诗歌通信选/艾青、北岛、江河、雪野、舒婷、孙昌建、路茫、徐敬亚、陈所巨、孙武军、王刚、唐亚平、钟鸣2、《今天》二十年/北岛3、流浪途中的“莽汉主义”/李亚伟4、八十年代:那一场诗的疾风暴雨/徐敬亚5、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郁郁——《大陆》或与诗有关的人和事附:《大陆》作品选/孟浪、野岛、默默、孙甘露、郁郁、冰释之、刘漫流、邵春光6、青海民间诗歌简介/章治萍7、《一行》简介/严力附1:纽约《一行》诗人/张耳附2:《一行》诗选/莫非、王渝、徐江、格风、梁晓明、伊沙、戈麦、严力、郁郁8、关于《新大陆》诗刊/陈铭华附1:陈铭华访谈录附2:新大陆感觉9、北大诗歌在“九十年代”/胡续冬10、九十年代诗歌的历史见证和思考/张修林 五、非非诗人六家后非非诗人图像集/陈亚平2007年诗选/蒋蓝头发与胡子的体制外抒情/董辑放屁党/赵思运诗二首/张修林 六、独立笔会严力的三种艺术形式母语的遭遇(小说)武器和化学武器(散文)诗歌聚会(散文)我们已经异化了(散文)新诗歌7首海上专评美,信念及创造——啸鸿诗歌评序时间反刍着诗的灵魂——我看见我感到的穗穗和她的诗边界上的“ ”一览文化碰撞的制高点——品读阿库乌雾的散文诗之后期待着光芒涌入——读黄礼孩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星星、灵魂和心情翅膀——鲁弘·阿立诗集《月琴上的火焰》序 飞的爬的倒置和织网场景——关于郑小琼的《进化论》丰富而野性的黑色向往——读发星《地域诗歌》中的“黑色系列”发星作品地域素描之一:23个地名与23个朋友孙文涛作品中国打工20年广角式“诗歌大记录”给“十年”画像——读川南胡应鹏先锋诗“玄都观里桃千树”——送别刘×ד天安门诗抄”写作成功的诗史范例 七、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回忆文选/姜红伟主持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潘洗尘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葛红兵谁的八十年代/邱华栋1980年代的诗歌兄弟/周瑟瑟遇到二十年前的我/师永刚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意义/姜红伟附1: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名单附2: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社团概况附3: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文学社团概况附4:八十年代中学生大型跨校社团概况附5: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 八、神性写作四家安琪作品《矮多树》《野山寨》蝼冢作品《修辞小史》(选三)陈冤作品《圜丘巫唱》(长诗)白鸦作品《漆黑》(组诗选)附:神性写作通信录 九、生存切面·《打工手记》系列/郑小琼 流水线铁在铁皮房 (本期《独立》由私人出资刊印,印数少,印制考究,计43万字,工本费每册36元,如有读者需要,联系地址:615300四川省普格县农机厂发星收。联系邮箱:faxin19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