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

     六百座大中城市同时启动六千所骨干学校同时组织六万名重点作者同时宣传 大 规 模   高 品 质   国 际 化   权 威 性写 亲 情   写 友 情   写 乡 情   写 爱 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气象万千。在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学史册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奉献的那些华美灵动、激越昂扬、波澜壮阔的文学作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那些闪烁着智慧、人性灵光的优秀作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丰富的营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滥觞,这是世界华人的共同使命——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为进一步提高全球华人青少年人文素养,培养青少年文学创作能力,以文学磅礴的力量感召、影响、凝聚全球华人,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联合常年举办写亲情、写友情、写乡情、写爱情“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该项大赛是对全球华人青少年文学创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是全球华人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大赛规模宏大,评审严格,征稿、评奖全部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征稿对象:全球华人在校学生,35岁以下广大文学爱好者 二、征稿主题:  ·写亲情(直系、旁系血亲等)   ·写乡情(故土情、故乡情、故地情等)  ·写友情(师生、同学、邻里、朋友等)·写爱情(限青年组、大学组) 三、征稿办法    1、海内外华人文学团体、各级学校的文学社团组织推荐,参评稿件在100件以上的学校或团体,报送全部参评作品并注明约五分之一的重点推荐作品,发往组委会工作电子邮箱:dsb8000@126.com或邮寄至:(100071)北京市丰台区泥洼路6号院大赛组委会初评办公室。    2、每位作者只可报送一件参赛作品,选择邮局邮寄或电子邮箱一种投稿方式,参赛作品要求华文(中国语文)写作。    3、参赛作者国籍、所在学校班级、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特长爱好、家庭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辅导老师等详细信息应单独一张附于参赛作品正文之前;学校或单位组织者须将联系人姓名、电话、详细地址一并注明。 四、作品评选   大赛评选委员会由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央级文学期刊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编辑家组成。    评选按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青年组5个组别,评出金奖100名、银奖200名,铜奖300名。金奖作品结集出版,稿酬从优。银奖、铜奖作品征订出版。 五、其他奖项   组委会根据各推荐单位的作品质量和数量,评选组织奖、文学摇篮学校或文学创作基地,颁发荣誉证书;辅导老师获得相应的辅导奖项,颁发荣誉证书。 六、颁奖大会   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颁奖大会定于每年暑期在北京隆重举行。届时组委会邀请获奖作者和获奖单位代表赴京参会。我国文化、文学界相关领导同志、著名作家、评论家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第一批初评截稿日期:每年10月1日   第二批初评截稿日期:每年12月1日   第三批初评截稿日期:每年3月1日第四批初评截稿日期:每年5月1日 中华情每年参评稿件约在30万份左右。按照评委会工作进程,作品评选分批进行,敬请各学校、文学社团争取在前三个时段报送参评稿件(邮局邮寄或电子邮件均可)。第四批初评截稿日期只接收提前约定的部分文学社团的少量作品。 联系地址:(100071)北京市丰台区泥洼路6号院“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组委会联系电话:010—63847489   63859040  86921180投稿邮箱:dsb8000@126.com  hrsnzj@126.com 

    2008-09-15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71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备选书目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推荐作品的初选工作业已结束,由20名专家组成的初选审读组依据《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修订稿)》所规定的评奖标准,对各团体会员单位、出版社、杂志社推荐参评的130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遵循相关程序,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下,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遴选出20部作品进入终评。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按照《评奖条例》第五条第2款规定的相关程序,全体评委又对部分评委联名增补的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有4部作品获得半数以上评委的同意,增补进终评篇目。按照《评奖条例》之规定,现将进入终评的24部作品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同日期者按作品笔画为序)予以公示,以便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读者可采用书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发表看法。评奖办公室将汇总反馈的意见,向评奖委员会报告,作为评选参考。   通信地址:北京 朝阳区 东土城路25号   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100013   电子邮箱:chuangyanbu@126.com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08年9月11日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备选书目(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同日期者按作品笔画为序) 篇目          作 者    发表和出版单位   发表和出版日期《四拾壹炮》莫 言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7《水乳大地》范 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我的生活质量》邵 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青狐》王 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上塘书》孙惠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7《英格力士》王 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9《中国近卫军》方南江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1《秦腔》贾平凹   《收获》杂志          2005.1-2期作家出版社2005.4《女同志》范小青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5《圣天门口》(上下)刘醒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5《蒙古往事》冉 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月亮上的篝火》王立纯   作家出版社2005.9《平原》毕飞宇   《收获》杂志          2005.4-5期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9《藏獒》杨志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9※《梨花似雪》(上下)鲁彦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收获》杂志         2005.6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2《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湖光山色》周大新   作家出版社            2006.4※《城门》(上中下)张卫明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6《暗算》麦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7《乌尔禾》红 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机器》肖克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12※《戎装女人》刘 静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12《园青坊老宅》杨黎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2(“※”者为第一次评委会经过有关程序增补的篇目)  

    2008-09-11 00:00:00 作者:中国作家网
    • 0
    • 9547
  • 广东文学:乘风破浪 勇立潮头

     珠江奔腾,生机勃发。自2002年7月召开广东省六次作代会以来,广东省作协大力推进作协工作的创新,用时代的眼光来研究文学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六年来,广东文学呈现出整体推进、亮点频现、人才辈出的喜人态势,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锐意创新:机制改革走在前列六年来,广东的文学工作在改革体制、壮大事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率先试点实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2003年,广东率先成为中宣部文艺局确定的全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试点省之一,按照《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实施方案》,省内外作家均可在同一标准下,向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报送选题,资金项目优先面向省内作家。2004年4月,八名作家正式被聘用,聘期三年。二是进行文学院改革。2003年,广东省作协制定出台《广东文学院第二届合同签约制改革方案》,变“作家专业制”为“作家签约制”,将全省文学创作力量重新整合,以中青年作家为重点,通过选题与创作实绩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人才。2004年4月,38名签约作家顺利产生,后增补两名,聘期三年。三是开展文学创作职称改革。2003年,全省全面铺开全省会员(不包括公务员)文学创作职称改革工作,在评审过程中打破年龄界限、打破单一职称界限、打破专业与非专业界限。2006年,扩大文学创作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由原规定的省作协会员扩大到地级市作协会员(不包括公务员),允许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作家申报职称评审。在全省广大作家的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稳妥实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解放、激活了文学创作生产力,为推动广东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体制环境。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文学导向针对改革前沿地区的创作环境,广东省作协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当中来,引导文学创作的实践。2002年至2007年期间,广东省作协与中国作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在广州、北京、中山相继联合主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东文学创作研讨会”、“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理论研讨会”、“科学发展观与广东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建设和谐文化与广东文学研讨会”、“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会议”。这一系列研讨会发挥了持续效应,理论上的归纳总结、飞跃创新有效地指引了广东文学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广东省作协还坚持跟踪创作、服务创作理念,适时举办各类研讨会。分别举办了《大江沉重》(吕雷、赵洪)、《精神隧道三部曲》(金岱)、《蓝蓝的大亚湾》(何卓琼)、《燃情经历》(廖琪)、《终结于2005》(展锋)等作品研讨会,主办了广东省中短篇小说笔会,国内一批名社、名刊、名编共同研讨了广东小说创作的途径、经验和方向。2005年1月,联合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中共揭阳市委主办了电视专题片《庄世平》首映式暨《庄世平传》(廖琪)第三版座谈会。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持续近一年时间举办“推介广东文坛系列新秀”活动,分别组织了盛琼、魏微、盛可以、黄咏梅及曹征路作品研讨会。2006年3月,以北京为主聘请了30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担任省作协文学顾问。此外,组织探讨了广东“打工文学”热、“底层写作”等现象,相继推广、宣传了一批“移民作家”、“打工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联合《羊城晚报》举办了两次文学比赛:一是2002年底至2003年底开展“广东省文学大赛”,以地级以上市作协和省作协各分会为竞赛单位,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表现各地方或行业独特的生活风貌,《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共计推出23个专版刊登参赛作品;二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开展金威杯“冷暖人间”全国散文大赛。 因地制宜:扩大文学社会影响一是在全省性文学办节、办展方面,注重提高内涵、朴实庄重,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广东省作协创办广东诗歌节,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举办了两届,首届与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二届与中共珠海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这一活动加强群众参与,倡导良好的文学风尚,正成为广东文学界的一个文学品牌。2003年11月,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2007年1月和5月,在著名侨领庄世平先生的倡议和支持下,联合中国作协、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澳门日报》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在省内各团体会员的配合下,举办了四次广东作家书画展,并成立了广东作家书画院。二是以开放的思路运用社会资源,形成与社会各界有效联动、相互支持的新格局。2003年,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达成共建协议,建立完善了广东作家资料馆。2004年,复办中断十余年的广东文学讲习所,并逐步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功能。2004年至2005年,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广东省作协、广东文学院在广东省内设立了三处文学创作基地。三是根据联络范围、协调手段、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新发展,密切联系各类文学创作者。组织召开了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广东省县(市)文学创作座谈会、广东省镇级文学创作座谈会。面向基层文学创作者举办培训班,2004至2007年间举办了四期文学创作培训班,其中2007年10月至11月期间联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深圳市文联联合开办了广东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一半学员为农民工作家,免收所有费用。自2004年9月份开始启动“文学走进校园”活动,联合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共同设立了“广东文学论坛”;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举办了三届广东省高校文学社团交流会、广州市中学生“亚运有我、我为亚运”大型有奖征文、广东省首届优秀中学文学社评比、广州市优秀中学文学社评比等;2007年,开展了“文学进机关”、“文学进警队”活动。这些文学活动吸引了不少新生力量投身文学创作行列,扩大了广东文学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效益。 德艺双馨:树立良好作家形象面对“非典”疫情、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严峻考验,广东作家积极主动深入第一线,创作发表了大量体现关怀、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优秀文学作品。2003年4月,广东省作协在国内省级作协团体中率先行动起来,调集吕雷、杨黎光、王俊康、金敬迈等33名作家奔赴医务前线采写抗击“非典”英模事迹。作品结集成大型报告文学集《守护生命》出版,获全国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与此同时,召集200多名诗人创作诗篇讴歌抗击“非典”精神,全部作品结集为诗集《天使之歌》出版。2008年1月,派遣伊始、杨克、温远辉、郭玉山奔赴湖南、粤北等地,采写广东人民抗击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事迹,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采访,报告文学《这个春天很坚强》在《中国作家·纪实》发表,此后还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冰点燃烧》,伊始荣获“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5月,在全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广东省作协派遣诗人奔赴灾区采访,并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推出“川粤同心,情满珠江”大型诗歌会、电视专题片《生命的尊严——致汶川》等。在三次重大的集体写作行动中,一大批作家充分展现出广东文学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品格。六年来,广东作家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文学形式参与和反映社会事务,践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2003年和2005年,两批作家分别采写了反映云浮市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山区面貌的报告文学集《大山不再沉默》和反映中国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千里调水压咸、保证珠三角地区人民食用水安全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创举》。2005年至2008年期间,广东省作协分别与广东省委先进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主办了“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人民的好代表”、“人民的好委员”文学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奋发有为:文学队伍齐头并进广东省六次作代会以来,全省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作协会员从328人发展到了420人,广东省作协会员从1739人发展到2630人。其中青年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日臻成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文学创作生力军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群体。一是“青年女作家群”,她们在传统的女性写作基础上有所开拓,受到评论界的很大关注。二是“青年诗人群”,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貌,既受到传统文学名刊的青睐,也散见于各类诗歌民刊和网站,昭示着广东诗群的结构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探究文学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兴趣。三是“深圳移民作家群”、“深圳宝安31区作家群”,他们的文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艺术形态相当独特,为呈现特区生活深层景观、探究社会新阶层现状提供了新的文本。六年来,针对广东文学创作主体构成发生变化的实际,广东省作协把文学人才开发当作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拘一格引进优秀文学人才,以机制、项目、选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凝聚、历练人才。其中,2007年争取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支持,成立了“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共选拔16位外来青年作家,在一年内分批集中到《作品》杂志上岗培训,成效十分显著。一批农民工作家生活艰难仍然矢志以创作严肃文学作品为生,凭借扎实的生活积累和不断进步的创作赢得关注和认可。在全省各级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作协、文学社团等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多种有意义的文学活动,吸引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加入创作队伍,文学组织省、市、县、镇四级格局逐步形成。全省乡镇文学创作热潮方兴未艾,在珠三角地区,部分镇级文学创作团体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有固定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文学联谊、有发表阵地,成规模、反响好,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地区,文学社团争取社会多方扶持,文学创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此外,在全省各条战线、系统还活跃着很多作家,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借助网站、论坛、博客等途径发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全省文学队伍以一种热流涌动的姿态整体推进,以个体的突破和多个作家群的闪亮,在国内文坛展现了团结拼搏、昂扬奋进的广东作家风貌。 坚守价值:文学阵地健康发展在报刊方面,《作品》杂志一直是展示广东文学的窗口,它坚持“当代性、文学性、南方性”办刊宗旨,设立作品奖,连续举办了“珠岛花园杯·全国文学院作家作品大赛”、“全国青年女作家短篇小说大赛”、“珠三角经济发展成就报告文学大赛”、“全国青年女作家散文大赛”、“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南方经验叙事体散文全国征文”比赛、“金小说——全国中短篇小说大赛”、“我的30年——叙事体散文全国征文”,2008年创办《作品·下半月刊》,重点发表全省青年作家尤其是农民工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推出《作品·诗书画》,刊登全国优秀作家的诗书画艺术作品,还出版了《〈作品〉创刊50周年文选》,并于2007年12月召开了“广东文学评论前瞻与发展”理论研讨会。《少男少女》杂志连续三次获国家期刊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多次主办中小学生写作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小作者,还坚持办好“助学中心”,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名牌杂志。《人间》杂志以刊发公安法制题材作品、培养公安战线创作人才为主,兼顾其他题材,集思想性、实用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4月举办了“公安文学大奖赛”。《粤海散文》由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办,系已故散文家杨羽仪创办,每期刊物被1600多家图书馆收藏。《中西诗歌》由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与澳门基金会、珠海市作协联合出版,为世界华文诗歌创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方面,广东作家网2003年底正式开通,2006年联合精彩网建立“广东作家博客”,280名作家先后建立了个人博客,获得较高的点击率。现阶段,创作环境、课程培训、作品发表、网络传播、资料整理等相关配套建设,逐步发挥出了应有的效果。 硕果累累:文学创作赢得声誉广东文学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步,深刻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热情讴歌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以现实性和岭南文化特色享誉全国,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文学评论、文学翻译等全面发展,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取得了艺术探索的不俗成绩。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吕雷、赵洪)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长篇纪实文学《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张积慧)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杨黎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妞妞)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大风起兮》(陈国凯)、《万古风流苏东坡(第三部)》(龙吟)、《精神隧道》(金岱)、《破碎的激情》(张梅)、《非常迷离》(郭小东)、《杨门家风》(彭名燕)、《山还是山》(李科烈)等获“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长篇纪实文学《突破北纬十七度》(伊始、郭小东、陆基民、温远辉、谢显扬)、长篇报告文学《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徐华)、长篇小说《苍天厚土》(廖红球)、长篇纪实文学《民族之魂》(翟明战等)、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展锋)分别获广东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散文理论《文化大散文的精神困境》(谢有顺)、散文《生命打开的窗口》(熊育群)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谢望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儿童文学《告别变声期》(赵小敏)获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儿童文学《“流水账”医院》(赵小敏)获2005年冰心图书奖,儿童文学《走近恐龙》(赵小敏)获2006年冰心图书奖。《飞翔的蝙蝠》(张柠)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歌词《天空》(朱泽君)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梅、魏微、谢有顺和郑小琼分别获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魏微获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盛可以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筱敏、杨克、卢卫平、李傻傻、盛慧、郑小琼等分别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提名。卢卫平获《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2008-09-11 00:00:00 作者:邱海军
    • 0
    • 9564
  • 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在西安揭晓

     9月10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在西安揭晓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全国政协文教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等出席。刘斌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委托,代表省委宣传部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向获奖者表示祝贺。本届参评作品为2004—2006年度公开发表出版的散文单篇、散文集和散文理论,评奖办公室共收到近千篇(部)作品,经过专家认真审评,迟子健、张胜友等27人分别获得了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的散文单篇奖、散文集奖、散文理论集奖;庞俭克、赵红星等45人获得了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的优秀作品奖。我省共有5人获奖,其中白阿莹、李宗奇、吴克敬获得了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据悉,《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集》一书,将于2009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8-09-11 00:00:00 作者:李向红 实习生 薛迪 高袁璇子
    • 0
    • 9567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推荐作品的初选工作业已结束,由20名专家组成的初选审读组依据《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修订稿)》所规定的评奖标准,对各团体会员单位、出版社、杂志社推荐参评的130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遵循相关程序,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下,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遴选出20部作品进入终评。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按照《评奖条例》第五条第2款规定的相关程序,全体评委又对部分评委联名增补的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有4部作品获得半数以上评委的同意,增补进终评篇目。按照《评奖条例》之规定,现将进入终评的24部作品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同日期者按作品笔画为序)予以公示,以便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读者可采用书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发表看法。评奖办公室将汇总反馈的意见,向评奖委员会报告,作为评选参考。   通信地址:北京 朝阳区 东土城路25号   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100013   电子邮箱:chuangyanbu@126.com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08年9月11日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备选书目(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同日期者按作品笔画为序) 篇目          作 者    发表和出版单位   发表和出版日期《四拾壹炮》莫 言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7《水乳大地》范 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我的生活质量》邵 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青狐》王 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上塘书》孙惠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7《英格力士》王 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9《中国近卫军》方南江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1《秦腔》贾平凹   《收获》杂志          2005.1-2期作家出版社2005.4《女同志》范小青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5《圣天门口》(上下)刘醒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5《蒙古往事》冉 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月亮上的篝火》王立纯   作家出版社2005.9《平原》毕飞宇   《收获》杂志          2005.4-5期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9《藏獒》杨志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9※《梨花似雪》(上下)鲁彦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收获》杂志         2005.6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2《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湖光山色》周大新   作家出版社            2006.4※《城门》(上中下)张卫明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6《暗算》麦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7《乌尔禾》红 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机器》肖克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12※《戎装女人》刘 静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12《园青坊老宅》杨黎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2(“※”者为第一次评委会经过有关程序增补的篇目)  

    2008-09-11 00:00:00 作者:中国作家网
    • 0
    • 9579
  • 广东文学:乘风破浪 勇立潮头

     珠江奔腾,生机勃发。自2002年7月召开广东省六次作代会以来,广东省作协大力推进作协工作的创新,用时代的眼光来研究文学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六年来,广东文学呈现出整体推进、亮点频现、人才辈出的喜人态势,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锐意创新:机制改革走在前列六年来,广东的文学工作在改革体制、壮大事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率先试点实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2003年,广东率先成为中宣部文艺局确定的全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试点省之一,按照《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实施方案》,省内外作家均可在同一标准下,向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报送选题,资金项目优先面向省内作家。2004年4月,八名作家正式被聘用,聘期三年。二是进行文学院改革。2003年,广东省作协制定出台《广东文学院第二届合同签约制改革方案》,变“作家专业制”为“作家签约制”,将全省文学创作力量重新整合,以中青年作家为重点,通过选题与创作实绩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人才。2004年4月,38名签约作家顺利产生,后增补两名,聘期三年。三是开展文学创作职称改革。2003年,全省全面铺开全省会员(不包括公务员)文学创作职称改革工作,在评审过程中打破年龄界限、打破单一职称界限、打破专业与非专业界限。2006年,扩大文学创作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由原规定的省作协会员扩大到地级市作协会员(不包括公务员),允许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作家申报职称评审。在全省广大作家的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稳妥实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解放、激活了文学创作生产力,为推动广东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体制环境。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文学导向针对改革前沿地区的创作环境,广东省作协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当中来,引导文学创作的实践。2002年至2007年期间,广东省作协与中国作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在广州、北京、中山相继联合主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东文学创作研讨会”、“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理论研讨会”、“科学发展观与广东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建设和谐文化与广东文学研讨会”、“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会议”。这一系列研讨会发挥了持续效应,理论上的归纳总结、飞跃创新有效地指引了广东文学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广东省作协还坚持跟踪创作、服务创作理念,适时举办各类研讨会。分别举办了《大江沉重》(吕雷、赵洪)、《精神隧道三部曲》(金岱)、《蓝蓝的大亚湾》(何卓琼)、《燃情经历》(廖琪)、《终结于2005》(展锋)等作品研讨会,主办了广东省中短篇小说笔会,国内一批名社、名刊、名编共同研讨了广东小说创作的途径、经验和方向。2005年1月,联合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中共揭阳市委主办了电视专题片《庄世平》首映式暨《庄世平传》(廖琪)第三版座谈会。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持续近一年时间举办“推介广东文坛系列新秀”活动,分别组织了盛琼、魏微、盛可以、黄咏梅及曹征路作品研讨会。2006年3月,以北京为主聘请了30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担任省作协文学顾问。此外,组织探讨了广东“打工文学”热、“底层写作”等现象,相继推广、宣传了一批“移民作家”、“打工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联合《羊城晚报》举办了两次文学比赛:一是2002年底至2003年底开展“广东省文学大赛”,以地级以上市作协和省作协各分会为竞赛单位,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表现各地方或行业独特的生活风貌,《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共计推出23个专版刊登参赛作品;二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开展金威杯“冷暖人间”全国散文大赛。 因地制宜:扩大文学社会影响一是在全省性文学办节、办展方面,注重提高内涵、朴实庄重,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广东省作协创办广东诗歌节,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举办了两届,首届与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二届与中共珠海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这一活动加强群众参与,倡导良好的文学风尚,正成为广东文学界的一个文学品牌。2003年11月,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2007年1月和5月,在著名侨领庄世平先生的倡议和支持下,联合中国作协、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澳门日报》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在省内各团体会员的配合下,举办了四次广东作家书画展,并成立了广东作家书画院。二是以开放的思路运用社会资源,形成与社会各界有效联动、相互支持的新格局。2003年,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达成共建协议,建立完善了广东作家资料馆。2004年,复办中断十余年的广东文学讲习所,并逐步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功能。2004年至2005年,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广东省作协、广东文学院在广东省内设立了三处文学创作基地。三是根据联络范围、协调手段、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新发展,密切联系各类文学创作者。组织召开了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广东省县(市)文学创作座谈会、广东省镇级文学创作座谈会。面向基层文学创作者举办培训班,2004至2007年间举办了四期文学创作培训班,其中2007年10月至11月期间联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深圳市文联联合开办了广东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一半学员为农民工作家,免收所有费用。自2004年9月份开始启动“文学走进校园”活动,联合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共同设立了“广东文学论坛”;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举办了三届广东省高校文学社团交流会、广州市中学生“亚运有我、我为亚运”大型有奖征文、广东省首届优秀中学文学社评比、广州市优秀中学文学社评比等;2007年,开展了“文学进机关”、“文学进警队”活动。这些文学活动吸引了不少新生力量投身文学创作行列,扩大了广东文学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效益。 德艺双馨:树立良好作家形象面对“非典”疫情、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严峻考验,广东作家积极主动深入第一线,创作发表了大量体现关怀、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优秀文学作品。2003年4月,广东省作协在国内省级作协团体中率先行动起来,调集吕雷、杨黎光、王俊康、金敬迈等33名作家奔赴医务前线采写抗击“非典”英模事迹。作品结集成大型报告文学集《守护生命》出版,获全国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与此同时,召集200多名诗人创作诗篇讴歌抗击“非典”精神,全部作品结集为诗集《天使之歌》出版。2008年1月,派遣伊始、杨克、温远辉、郭玉山奔赴湖南、粤北等地,采写广东人民抗击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事迹,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采访,报告文学《这个春天很坚强》在《中国作家·纪实》发表,此后还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冰点燃烧》,伊始荣获“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5月,在全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广东省作协派遣诗人奔赴灾区采访,并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推出“川粤同心,情满珠江”大型诗歌会、电视专题片《生命的尊严——致汶川》等。在三次重大的集体写作行动中,一大批作家充分展现出广东文学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品格。六年来,广东作家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文学形式参与和反映社会事务,践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2003年和2005年,两批作家分别采写了反映云浮市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山区面貌的报告文学集《大山不再沉默》和反映中国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千里调水压咸、保证珠三角地区人民食用水安全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创举》。2005年至2008年期间,广东省作协分别与广东省委先进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主办了“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人民的好代表”、“人民的好委员”文学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奋发有为:文学队伍齐头并进广东省六次作代会以来,全省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作协会员从328人发展到了420人,广东省作协会员从1739人发展到2630人。其中青年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日臻成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文学创作生力军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群体。一是“青年女作家群”,她们在传统的女性写作基础上有所开拓,受到评论界的很大关注。二是“青年诗人群”,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貌,既受到传统文学名刊的青睐,也散见于各类诗歌民刊和网站,昭示着广东诗群的结构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探究文学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兴趣。三是“深圳移民作家群”、“深圳宝安31区作家群”,他们的文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艺术形态相当独特,为呈现特区生活深层景观、探究社会新阶层现状提供了新的文本。六年来,针对广东文学创作主体构成发生变化的实际,广东省作协把文学人才开发当作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拘一格引进优秀文学人才,以机制、项目、选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凝聚、历练人才。其中,2007年争取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支持,成立了“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共选拔16位外来青年作家,在一年内分批集中到《作品》杂志上岗培训,成效十分显著。一批农民工作家生活艰难仍然矢志以创作严肃文学作品为生,凭借扎实的生活积累和不断进步的创作赢得关注和认可。在全省各级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作协、文学社团等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多种有意义的文学活动,吸引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加入创作队伍,文学组织省、市、县、镇四级格局逐步形成。全省乡镇文学创作热潮方兴未艾,在珠三角地区,部分镇级文学创作团体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有固定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文学联谊、有发表阵地,成规模、反响好,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地区,文学社团争取社会多方扶持,文学创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此外,在全省各条战线、系统还活跃着很多作家,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借助网站、论坛、博客等途径发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全省文学队伍以一种热流涌动的姿态整体推进,以个体的突破和多个作家群的闪亮,在国内文坛展现了团结拼搏、昂扬奋进的广东作家风貌。 坚守价值:文学阵地健康发展在报刊方面,《作品》杂志一直是展示广东文学的窗口,它坚持“当代性、文学性、南方性”办刊宗旨,设立作品奖,连续举办了“珠岛花园杯·全国文学院作家作品大赛”、“全国青年女作家短篇小说大赛”、“珠三角经济发展成就报告文学大赛”、“全国青年女作家散文大赛”、“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南方经验叙事体散文全国征文”比赛、“金小说——全国中短篇小说大赛”、“我的30年——叙事体散文全国征文”,2008年创办《作品·下半月刊》,重点发表全省青年作家尤其是农民工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推出《作品·诗书画》,刊登全国优秀作家的诗书画艺术作品,还出版了《〈作品〉创刊50周年文选》,并于2007年12月召开了“广东文学评论前瞻与发展”理论研讨会。《少男少女》杂志连续三次获国家期刊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多次主办中小学生写作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小作者,还坚持办好“助学中心”,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名牌杂志。《人间》杂志以刊发公安法制题材作品、培养公安战线创作人才为主,兼顾其他题材,集思想性、实用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4月举办了“公安文学大奖赛”。《粤海散文》由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办,系已故散文家杨羽仪创办,每期刊物被1600多家图书馆收藏。《中西诗歌》由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与澳门基金会、珠海市作协联合出版,为世界华文诗歌创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方面,广东作家网2003年底正式开通,2006年联合精彩网建立“广东作家博客”,280名作家先后建立了个人博客,获得较高的点击率。现阶段,创作环境、课程培训、作品发表、网络传播、资料整理等相关配套建设,逐步发挥出了应有的效果。 硕果累累:文学创作赢得声誉广东文学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步,深刻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热情讴歌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以现实性和岭南文化特色享誉全国,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文学评论、文学翻译等全面发展,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取得了艺术探索的不俗成绩。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吕雷、赵洪)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长篇纪实文学《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张积慧)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杨黎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妞妞)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大风起兮》(陈国凯)、《万古风流苏东坡(第三部)》(龙吟)、《精神隧道》(金岱)、《破碎的激情》(张梅)、《非常迷离》(郭小东)、《杨门家风》(彭名燕)、《山还是山》(李科烈)等获“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长篇纪实文学《突破北纬十七度》(伊始、郭小东、陆基民、温远辉、谢显扬)、长篇报告文学《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徐华)、长篇小说《苍天厚土》(廖红球)、长篇纪实文学《民族之魂》(翟明战等)、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展锋)分别获广东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散文理论《文化大散文的精神困境》(谢有顺)、散文《生命打开的窗口》(熊育群)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谢望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儿童文学《告别变声期》(赵小敏)获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儿童文学《“流水账”医院》(赵小敏)获2005年冰心图书奖,儿童文学《走近恐龙》(赵小敏)获2006年冰心图书奖。《飞翔的蝙蝠》(张柠)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歌词《天空》(朱泽君)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梅、魏微、谢有顺和郑小琼分别获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魏微获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盛可以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筱敏、杨克、卢卫平、李傻傻、盛慧、郑小琼等分别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提名。卢卫平获《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2008-09-11 00:00:00 作者:邱海军
    • 0
    • 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