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陈思和:成功作家遮蔽了年轻作家的努力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巴金图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等。去年10月,陪莫言前往瑞典领奖的学者,正是陈思和。莫言领诺奖时,发表了演讲《讲故事的人》;之后,陈思和写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莫言这位“讲故事的人如何讲故事”。8月上旬,南都记者约了陈思和在他上海的工作室会面。三房两厅的工作室几乎是书的住所,密密麻麻的书整齐码在书柜上,文史哲俱有。在记者拜访时,陈思和正在校对旧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英文版。在陈思和眼里,评论家跟作家是“相互较劲、相互成长”的关系。“他可以写得比我想象的好,我可以评得比他认识到的好,目标就是我们一起在探讨今天的生存,探讨对这个社会的看法”,陈思和说,“我看着一个作家就像看着树一样,从小树,到大树,到枝叶繁茂,而我也在慢慢成长。”但陈思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一个担忧,“新的不来,青黄不接”。“大家都公认(莫言)他们是最重要的作家,成了我们文坛的象征。年青一代的作家的成就,总被时代的主流风格遮蔽。”贾植芳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南都:“文革”期间,你做图书馆管理员,怎样走上文学评论这条路的?陈思和:“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卢湾区下面的一个街道图书馆当管理员,当时图书馆里有一项叫书评的工作,组织各个地区的工人、学生,成立书评小组,还编印了一本刊物《图书馆工作》,油印的,每两月一期。当时我就参与这些工作,帮他们打杂。现在上海一些很重要的媒体人,那是都出自那个书评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与文学评论沾上点边,但我的兴趣最早偏向历史。那时,文学书籍还不能自由开放,历史方面的书籍已经开放了,《二十四史》这些书都可以看,我看了不少。恢复高考后,我填报复旦大学的第一志愿好像是历史系,第二志愿才是中文系,后来录取我到中文系。南都:你们班出来的人才好像特别多。陈思和:是的。复旦中文系在“文革”当中分两个专业,一个是文学创作专业,另一个是文学评论专业。文学创作专业出过一个很重要的作家梁晓声,比我高几届的学长。到77级考试的时候专业还是这样设置,我当时想做书评,觉得考文学评论专业挺好。但是,等我们进去后这两个专业取消了,中文系恢复了语言专业和文学专业。考入我们这个班级的作家特别多,张胜友、胡平、卢新华等等,他们都奔着创作专业去的,但考进去后才知道创作专业取消了,只好正常读书。而我也得从头学起。我们这个班在思想解放运动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卢新华写小说《伤痕》,他把小说贴在墙壁上,有些人读后觉得写得好,有些人觉得不好,反正就这样争论着传开来,作品后来发在《文汇报》上,一下子就全国出名了,带动了伤痕文学的发展。南都:后来,你和同学李辉一起研究巴金,为什么?陈思和:我在图书馆工作时看过一些文学作品,像《鲁迅全集》等,但很多现代作家的作品我都没看过,因为图书馆不开放这些书籍。进了大学,我发现自己对现代文学还是不熟悉,那就从头开始读起吧,茅盾、蒋光慈、丁玲、巴金等作家的文集都读,读的过程中巴金特别吸引我。因为,第一,巴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这个概念在“文革”当中很臭,《人民日报》专门发表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潮,把打、砸、抢的流氓武斗、违法党纪国法全归咎于“无政府主义”;第二,我在“文革”当中看过巴金的《家》、《春》、《秋》、《憩园》等,很喜欢。我就想,巴金写了那么多好小说,怎么会是“无政府主义”?他肯定不会去打、砸、抢嘛。巴金那时已经开始写《随想录》,他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解放前沿。我就思考什么是无政府主义者,对巴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系统阅读巴金。南都:贾植芳先生怎样指导你们研究巴金?陈思和:上世纪80年代,贾植芳先生和巴金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贾先生不只影响我的学问,而是整个人格。我和李辉在写巴金文章的时候,贾先生还戴着反革命帽子在图书馆劳动,但已经不是重体力劳动了。他接受的国家项目就是编巴金的研究资料。我和李辉在图书馆看巴金的书,碰到贾先生,他人很好,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主动与你聊天,他看我们在读巴金,就聊开来。他手头有一批西方人写的巴金的著作,借给我们看,让我们做翻译,就这样与先生关系熟了。师母那时还在山西,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我们晚上没事就到他家里去喝酒、聊天。贾先生平反以后恢复了中文系教授职务。我们是1982年年初毕业,毕业论文是写巴金的。我们最早写的论文给他看,他说,“不对,你们写的论文全是根据解放以后出版的《巴金文集》写的,研究巴金要看他解放前发表的出版本,解放以后他都改过了,必须找到原始的文章。”这给我们很大启发。后来我与李辉就天天跑图书馆,从上海东北角的复旦跑到西南角的徐家汇藏书楼,每天换乘好几辆车才能过去,论文写好后,老先生帮忙发表在《文学评论》上,那时候很少有大学生能在《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的。毕业后,李辉去北京当记者,我就留校了,学校规定青年老师必须跟一个老先生做他的助手,其实就是帮老先生干活,整理文稿等等。我有幸跟着贾植芳先生做助手,他那会儿承担了一个国家科研项目,研究外来文学思潮如何影响中国。我在他身边工作学到了很多很多。1986年,我与李辉合著的《巴金论稿》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先生还给我们写了热情推荐的序文。南都:你们这批学者的研究都是从个案研究切入,比如你研究巴金,许子东研究郁达夫。陈思和:对(笑)。比如北京那群学者,钱理群研究周作人,王富仁研究鲁迅,陈平原研究林语堂等等,凌宇研究沈从文,蓝棣之研究诗歌,还有黄子平、季红真都是北大谢冕的学生,研究当代文学。王晓明最初是研究沙汀、艾芜。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作家研究。后来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研究的这个作家说得很好,结果放在一起,大家都好,怎么办?总得有一个文学史的看法。我后来就提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就是要从文学史的背景下考量一个作家,后来人家说重修文学史就是消肿,每个作家都被说得很重要,说得文学史都肿起来了,因为“文革”中很多作家都被打倒被批判,所以给他们恢复名誉,每个作家都说得很好,后来发现不对了,就需要更加理性地去探讨。[NextPage]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写了十年南都:所以,你们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命题。为什么要“重写”?陈思和:对我来说,现代文学不是一个专业,不是说我吃这个饭就每天写点文章来换稿费,我把它看做是我的事业,我可以通过这一个渠道改变很多事情。当时对社会最关心、抱有希望的学者都在研究现代文学。1985年现代文学馆开了一次创新座谈会,我们都去了,1985年的时候正好是强调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时候,当时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再复提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反正大家都在创新,我就写了我第一本个人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其实也是系列论文,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他们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等,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现代文学的学科在改变。南都:对于现代文学史,你如何“重写”?陈思和:现代文学在1949年以后就有,但界限和内容都很狭隘,就是指1917到1949年之间的三十年。真正的发展是在1980年代,学者们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新问题,现代文学这个学科慢慢发展起来。发展中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改变原来的文学史的框架,1988年,在徐俊西老师(他原来是中文系总支书记,搞文学理论,后来担任了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后来又当了上海市宣传部副部长)的邀请下,我和王晓明为他主编的《上海文论》(今《上海文化》)开设一个专栏,每期发两篇文章,对以前的文学史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当时还年轻,连副教授都不是,没有真正进入到“重写文学史”的阶段。只是我们对原来不合理的文学史的观念观点,提出一些意见来解构文学史。南都:你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花了多长时间?陈思和:从构思到完成10年。1988年提出“重写文学史”嘛,1989年专栏结束后,我打算写一部文学史,当时理论基础不够,写不出来,待我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提出“战争文化心态”、“民间文化形态”、“无名”与“共名”等文学史的理论准备,再去编文学史就好编了。我现在正在做《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的修订,也有13年的时间了,章节都由别的撰写者完成了,就是缺少一个新的理论去整合,我就一直拖在那里。南都:编写的过程中你如何挑选作家,标准是什么?陈思和:编写这本书,我的想法是,一是让学生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让他觉得什么书都可以读,什么书也都可以不读,不要被束缚在什么是“经典”啊,这种条条框框要不得;二是,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理解。我就从文学史开始改革。一本文学史可以把文学运动、文学史料等方面的“知识”淡化,突出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一个中文本科毕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可能从事的是完全与中文专业无关的工作,但他如果能够掌握近百篇文学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至少提高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基础打好了,他就算当一个文员、公务员、媒体从业人员,也有足够的审美能力去应付工作。所以在《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我强调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南都:这本文学史中提及的每一部作品你都有阅读?陈思和:当然。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现在国家有个学术著作外译计划,已经拨款把它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我怕外国读者无法理解里面大量的政治术语,几乎每一章每一页我都在修订,再补充些材料。有些还重写,比如《今天》杂志,当时为了讲《今天》杂志的意义,我把它拆成好几块,有些放在朦胧诗一章,有些放在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一章,有的是放在“潜在写作”里讲。如今我把它整合起来变成一个专门的章节介绍,今年假期我都在做这个工作。[NextPage]成功作家遮蔽了年轻作家的努力南都:你觉得,文学史写作最大的困难在哪里?陈思和:文学史编写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在理论上你必须要解释得通,自圆其说。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为例,我有自己的见解,不会与别的文学史重复。比如我提出的“潜在写作”,还有关于官方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学、民间文学三个层面的互动整合。再如民间立场和民间意识,就是民间文化怎么样来影响了当代文学。我都是先有理论,再去编文学史的。你问我写文学史什么最难,最难就是你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史观?按鲁迅说法就是“史识”,对文学史的认识。鲁迅说,如果没有“史识”,就是一大堆材料长编。但如何把文学史观(史识)转化为文学史语言来表达?那就需要有文学史理论,需要特殊的文学史的概念术语。南都:那么,这种文学史观由何而来?陈思和:学习,思考一些理论问题,不要回避学术专业上碰到的困难。大多数人一碰到难题解决不了,就绕开了,我是不会绕开的,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代文学发展到21世纪的头10年,又碰到了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南都:还是老的不去,新的不来,青黄不接?陈思和:你说得对。为什么?一批和我同样年龄的作家,在文坛上努力了整整30年,他们从1980年代开始写作,像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张炜、方方、余华等。但问题在哪里?他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作家(极个别是60年代初出生),他们接受的文学教育从鲁迅、沈从文、巴金、张爱玲那里来,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承接下来的传统,他们也有发展,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成熟的个人风格,已经被时代所认可。这个被时代认可的文学风格很容易遮蔽其他年轻作家的创作。接下来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我们找不出他们自己的风格,因为我们是以前面成功作家的风格来衡量青年作家的风格,总觉得他们还没有成熟,其实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也都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了。他们的总体成就总是被时代的主流风格遮蔽,更严重的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可能就不会去学莫言学王安忆,不可能在他们里面找出一个小莫言,小王安忆,他们走的已经是完全另外一条道路。文学观念、美学趣味都变了。南都:归根结底,原因在哪里?陈思和:这么一个时代文学的群像走到顶峰以后,遮蔽了以后好几代人的努力,这是客观上造成的结果。我们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当代评论家、学者和媒体都围着这一批成熟作家转,他们占有了文学的空间(这空间本来就狭窄),文学评奖、作品讨论、媒体关注,都围绕着这批优秀作家。一个没有名气的作家可能也写出了相当好的作品,但是没人关注,写得再好也没人关注,报纸版面都被这些大作家占有了。文坛真正要发生新的变化,就要走出他们的阴影。南都:从你是文学史撰写者、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出发,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陈思和:我是个评论家,就要从理论上去分析,现在大家似乎都视而不见这种现象,这没关系,肯定是有人看见的,比如作家协会把郭敬明吸收到作家协会去,开年轻人的讨论会,往主流方面去引,80后作家张悦然很典型,她为什么那么红,因为她的作品还是比较靠拢莫言那样的主流,所以,有人就不停说,张悦然不错,笛安不错,因为她们的标准是在跟主流相衔接。但你想,她们怎么超过莫言、超过王安忆?不可能呀。现在处在一个潜在的分裂当中,这个分裂很可能有朝一日会发生一个突然变化,我们的主导的审美方式全部改变,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理论准备的话,会出现一个很困难的情况;所以现在要把这两种完全断裂的美学追求整合起来,要解释这样的现象。南都:那你自己的研究方法是?陈思和:我的批评不从理论出发,所有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关键是要关心现实生活,关心世界,在实践中提出问题,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文学有什么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NextPage][同题问答]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几本?《管锥编》,让我知道什么叫做博大精深学贯中西;鲁迅和周作人的书,让我知道如何做一个知识分子;《狱里狱外》、《随想录》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可能坏到什么程度,如何应对;《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面包与自由》(克鲁泡特金著,巴金译),让我知道人生的理想,怎样追求。你认为,要做好学问,最重要的是什么?身体要健康,兴趣要集中,多学几门外语,少一点才子气。你个人最满意的著作是哪一本?《思和文存》比较有代表性。学术研究工作要经常到深夜吗?工作习惯是怎样的?以前是不熬夜,早起工作;现在年纪大了,只能是白天工作。学术研究之外,有什么业余爱好?我的工作太忙,事情太多,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如说“爱好”,是向往有好茶喝,有好的电影看,有空闲时间到处走走,与三五个知音一起聊天。监制:崔向红戴新伟统筹:刘炜茗题签:孙晓云刊头设计:严丽萍采写:南都记者陈晓勤实习生:余阳

    2013-09-22 10:38:20 作者:南都记者 陈晓勤 实习生:余阳
    • 0
    • 9615
  • 作家应踏实写作 文学走出去一定不要急

    作家张炜长篇小说年编、散文年编、短篇小说精选英文版新书日前在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发布。   作为“文学鲁军”最具说服力、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山东作协主席张炜从1980年发表小说起,发表了近1400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300多部,获奖60余次。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十余奖项。今年,张炜将自己的作品按“年编”形式分张炜散文随笔年编、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张炜长篇小说年编三个系列出版。长篇小说年编共19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从《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到《你在高原》的10部单行本以及2012年的《半岛哈里哈气》,囊括张炜的全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年编共20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迄今最完备的非虚构文字集结。张炜对于翻译自己的作品非常谨慎,每次都会请专家鉴定译者的文笔,“在这20年里,我个人否定的外文版本不完全统计有十几部了。”他觉得急于将作品介绍出去不是目的,如果草率地推出低质量的译本没有意义,反而是对中国文学的损害,“我不希望他们仅仅是翻译故事,更要结合语言的特质相对完整地传达出来作品的精髓。”因此这次首发的两本英文版书显得尤为不易,这两本英文版书是由加拿大皇家科林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张炜,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和《张炜短篇小说精选》。前者旨在让西方读者在集中和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张炜及其作品,后者收录了张炜的8篇精华短篇小说。谈及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因素,张炜认为翻译是主要的瓶颈,“不是译者懂中文,有流利的外语表达就可以。文学是语言艺术,翻译需要把原本的语言艺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艺术,这是非常困难的。”而全世界范围内高水准的译者数量不多,能够把中国文学很好地翻译出来的人数不超过两百人,让他们翻译大量中国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文学走出去一定不要急。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急于推出大量作品没有意义,好的作家要有这种自信,过分急于走出去是一种自卑心理”,张炜主张作家应踏实写作,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不应操之过急,需要稳步推进。从文学本身而言,张炜觉得当代中国作家也应抱着平等的心态,对国内外的大师抱着仰视的态度,同时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怀有自信,“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写了一些作品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家”,当代有无大师不应由当代人评价,大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过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后自有定论。张炜认为现在很多国外的读者还没有完全做到从语言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文学作品,而是将此当做获取其他信息的窗口,他希望可以“联合一切平等待我文学之读者”,努力让国外读者欣赏我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诗性、艺术。(苏亚)

    2013-09-22 10:33:08 作者:苏亚
    • 0
    • 9587
  • 畅销书作家:写作的收入不能满足日常开销

    同样身为畅销作家,韩寒、郭敬明等人似乎都过着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的奢侈生活,但是六六却总是在谈钱的问题,她说,一个作家光靠写作收入是很微薄的,“我们的书定价都太低了,中国内地的定价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定价的1/4左右。像我算是出书频率很高的作家,一年至少能出一本,又都是畅销书,但是只靠写作的收入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开销。”写作不能维持日常生活,那么六六最依赖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她说是影视剧,“现在的影视剧市场是非常非常好的,我的书大部分都可以把版权卖给影视剧,几年前市场还很不好的时候,一本书的版权差不多就能卖几十万了,而这几年市场变好了,价格我不便透露,但比之前高了不少。总之我的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影视剧。”近期,六六似乎迷上了炒股,她的微博讲述了不少关于股市和金融的事情,但她说自己在这方面是个“赔钱货”,“我不是一个在股市方面很强的人,大家都说我是专门提供反例的。我把写书的钱放在股市里,迅速赔光了,这样我就得再写再赚,然后再赔,也是个激励吧。”支持明星高片酬“像海清连饭都没法正常吃”六六目前正在为一部电影写剧本,虽然身为高价编剧,但六六说自己写剧本是非常有局限的,“我只能写自己了解的领域或者自己有生活经历的故事,所以我的戏都是现实题材的作品,婚恋或者育儿,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我特别佩服那些能写穿越剧的人,从清朝穿到明朝,从明朝穿到唐朝,太有想象力了!另外,这几年荧屏上好像特别流行抗日娱乐剧,这我也写不出来,这不只需要想象力,还得相当有娱乐精神。”目前在影视剧领域,明星的片酬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很多从业人员甚至导演都在质疑,但六六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是支持明星高片酬的,“明星的片酬和编剧比那是相当高了,但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比普通人不容易。比如说我吧,平时不工作出去吃饭可以自由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但是明星不行,像海清连饭都没法正常吃,躲躲藏藏的,一不小心就被认出来,然后就不胜其扰……所以我特别不爱和明星们一起吃饭。他们这些人,平时生活一点儿自由都没有,想干什么干不了什么,也就能在片酬上找找平衡了。”中年失婚如何再获幸福“在找老公的时候不要攀比”去年,六六离婚、在微博上“斗小三”,闹得不可开交,但今年却火速交上了新男友“秀才”,为什么这么快就走出离婚阴影?六六说:“一个女人想要走出离婚的阴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过上新的幸福生活,找个新的伴。怎么找新的伴侣呢?拿我做例子,我在外面表现得很强大,但在心里需要强大的人,因为极度需要,所有就能很快找到伴侣。我觉得现在的女性即使离婚也不要惶恐婚姻,相信自己有能力幸福。”另外,六六还向和她一样中年离婚的女性传授找到幸福婚姻的方式,她说:“很多中年女人心智都没长大,以20岁的心理找伴侣一定有偏差。我认为女人想要得到幸福的婚姻,那是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你必须要爱对方,而不是你身边的人满意对方,千万不要在找老公的时候出现攀比心理,比如我未来的不能比前面的差、不能比闺蜜的差、我的日子不能比我前夫与新太太差……这样的心理你的婚姻早晚还会继续出状况。最后,就是你要爱这个家庭,把精力放在家庭上,用心去经营。比如有人问我那么多工作最喜欢什么,作家还是编剧?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就是做家庭妇女,我的时间主要放在家庭生活上。”畅销书作家、编剧,同时也是话题人物的六六,今年推出了新书———散文随笔集《女不强大天不容》,用六六自己的话说:“是一本从小女人到女汉子的养成手册。”昨日,记者电话专访了人在北京的六六,她说自己已经完全走出了去年微博“斗小三”的阴影,并向和她一样中年失婚的女人传授获得幸福的秘诀。此外,六六还对目前图书的价格过低表示了担忧,她说即使是她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也无法只靠写作维持日常生活,她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影视剧。

    2013-09-22 10:27:14 作者:记者 殷维
    • 0
    • 9608
  • 林清玄:我曾在屠宰场杀猪 晚上开始写作

    昨日,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做客2013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与文学之间剪不断的亲密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问题。说起自己与文学的渊源,林清玄说:“大概在小学五年级之前,中国大部分重要的古典名著我都读过,有的读了好几遍。”正因为自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林清玄的作品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苏东坡和纪伯伦也给了林清玄很大的影响。“苏东坡的作品很简单,都来自生活。而且无论怎么漂泊,怎么经受苦难,他都能写出很美的诗。而散文应该短而精,我更愿意像纪伯伦那样写出简短但能感动人心、使人得到启发的作品。”每一个成功者都经历过艰难,林清玄说:“我曾经在屠宰场杀猪,很多人没法想象,工作完回到我自己租的小房子里,洗完手后,晚上开始写作。”面对生活的压力,并没有逃避的办法,你需要的是采取一些方法来完成你的梦想。对此,林清玄说:“必须要用坚强的心来创造一种温柔,必须要在世俗恶化的状态下保有一种浪漫。”林清玄先生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精神。在走上文学道路的初步阶段,一定要咬牙坚持,他说自己每天都会坚持写上三四千字。很多人都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林清玄说:“如果你对理想的坚持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你就不容易放弃,你之所以没有坚持你的理想到最后,那是因为你的理想不够坚强。”最后他还给年轻人提出了4点建议: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质。文字是承载思想的载体,林清玄先生希望他的文字能够带给人美好,“希望(能让)那些和我一样在平凡家庭中长大的人知道,人之所以真正会美好,是来自于他的内心。”人能看见世间万象的繁美,也正是内心之美。相关新闻2013北京国际图书节落幕昨日下午,满载着社会各界爱心图书的专车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庆典广场正式启程,运往西藏拉萨,同时也标志着以“美丽中国梦,精彩图书节”为主题,为期7天的“2013北京国际图书节”圆满落下帷幕。据悉,“一人一本爱心图书”活动自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各界的积极响应,截至21日中午,共收到捐赠图书5万余册。在短暂的7天里,129位艺术家带来的1935件作品深受欢迎;20余场图书签售活动人潮涌动;5场主题活动场场爆棚;9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8场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7场名家大讲堂“坛坛都是好酒”;摩洛哥、俄罗斯等十个参展国充分展现异域风情;15大展区也各具特色;免费阅读区以及主题活动也都让在场的人身心愉悦。图书节组委会执行主任、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冯俊科表示:“这次图书节内容丰富、亮点突出,特别是名家大讲堂、国际文化交流日等活动,对于推进首都全民阅读和申报世界‘图书之都’具有重要意义。”(实习记者林珊)     来源:中新网江西新闻

    2013-09-22 10:23:11 作者:实习记者 林珊
    • 0
    • 9591
  • 王蒙:只要说人话,文学就死不了

    据新京报讯,9月18日,北京国际图书节进入第四天。当日,举行了“共筑书香地球村”国际文化交流日与拉萨主宾市主题活动。七国使馆推介各国图书及文化上午的国际文化交流日活动,巴西、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摩洛哥、波兰七国的驻华使馆人员在活动现场向读者推荐了本国的图书文化。希腊驻华使馆文化处官员海伦穆査推荐的书是荷马史诗《奥德赛》。摩洛哥驻华公使哈迈德艾尔热尔努迪推荐了《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该书由中国作家李光斌教授翻译。伊本白图泰是旅行家,也是历史学家和作家。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史芬娜女士配合大屏幕演示的薄伽丘《十日谈“契契比奥与鹤”的故事》插图,讲述意大利人的昨天和今天。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官员万山,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现场的观众介绍了今年出版的《卜弥格文集》。卜弥格是17世纪波兰来华的传教士,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随后波兰展区的签售会上,该书译者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告诉记者,卜弥格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南明王朝派出的特使出访罗马教廷,这是中国和罗马教廷的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二是他第一次将中国的中医、中药介绍到了西方。北京向西藏捐赠100万码洋图书下午举行的拉萨主宾市主题活动,除了精彩纷呈的藏族歌舞表演,还举办了“爱心传递”图书捐赠活动与《西藏百科全书拉萨卷》首发式。“一人一本爱心图书”是北京国际图书节组委会和央广文艺之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向藏族青少年捐赠图书,奉献爱心。该活动自启动以来,社会反响强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献图书。捐赠队伍中既有王蒙、于丹、王立群、敬一丹、孟京辉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还有机关干部、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等普通百姓。活动现场举行了北京市各界捐赠西藏的100万码洋的爱心图书交付仪式。图书节组委会还向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代表赠送了书籍。被称为拉萨文化形象大使的百科全书《西藏百科全书拉萨卷》首发式也在昨天举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拉萨市领导为《西藏百科全书拉萨卷》揭幕。据悉,《西藏百科全书拉萨卷》是北京的文化援藏项目,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拉萨主宾市展区,共有特色工艺品、援藏建设成果、风情摄影、书籍、音像制品等几个展区。在特色工艺品展示区,唐卡、藏香等西藏文化特色工艺品,给参观者带来了雪域高原的别样风情。在书籍、音像制品展区,400余种历史、人文、宗教、艺术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和音像品诠释着西藏的文化之韵、精神之魂。风情摄影展区,30多张照片通过光影讲述了一个自然、祥和的西藏,这里有直入云霄的青藏铁路、神圣的布达拉宫、绿宝石般的罗布林卡等西藏神秘瑰丽的自然风光,也有耕种、欢歌、欢庆节日等西藏同胞纯朴的日常生活。名家大讲堂“好书需要寻找和分辨”昨日做客名家大讲堂的嘉宾,是著名作家王蒙。当日的演讲主题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王蒙首先用白岩松讲过的“一条狗”的故事(一条狗在央视上镜一年也会走红),来说明现在传播的力量超过了文学的力量。他说现在进入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传播的民主性与大众参与性,坏处是浅薄性与浮躁性,千篇一律,缺乏深度与经典。在多媒体时代,由于缺乏直观性与感官刺激,是人们宣告“文学已死”的主要原因。但是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而是文化与经验的积累,是人类情感世界、精神生活及人类命运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高峰。他说,对文学的尊重,就是对民族的语言、文字、记忆的尊重,对本国人民感情方式的尊重。文学,可以有高有低,但衡量文学的成就,是看高不看低,不能满足于网上的段子式创作。网上的海量浏览,代替不了深度阅读。王蒙称,现在出书很多,但最缺乏的是专业深刻,有学术公信力的评价系统,真正好的东西,需要寻找和分辨。他最后总结说,人类对文学的热爱、尊敬是恒久的,任凭宣传一千遍文学已经死亡,只要说人话,文学就死不了。

    2013-09-22 10:19:21 作者:记者邓玲玲
    • 0
    • 9598
  • 第四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文启事

    十年文化战略工程   打造高校文学巨史                第四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                                              征 文 启 事     为了推动全国高校文学发展,繁荣文学创作,推出文学新人,由作家网、人民文学杂志社、包商银行、漓江出版社及各高校文学社团共同组织发起的第四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即日起开始征文。    一、征文要求    1. 征文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含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2. 作者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3. 作品题材、风格、内容不限。    4. 作品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抄袭作品,取消评奖资格,收回奖金,并予以通报。    二、征文时间    本届征文从即日起至2013年9月31日止,2014年1月《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出版发行,2014年3月底之前颁奖。    三、评选程序    全部作品经文学编辑筛选后,隐去姓名、编号后由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资深编辑组成评委会,投票评出奖次。    四、奖项设置及其他    1. 征文设一等奖3名,奖金各10000元;二等奖9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15名,奖金各2000元;优秀奖90名,奖金各500元;入选奖若干,颁发证书及奖品。    2. 所有获奖作品均被收入《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并致稿酬及样书。    3. 为奖励各高校团委、学生会、文学社的参与,特设组织奖20名,奖金各500元,分别赠送《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3套(12册)。    五、投稿方式及说明    1.投稿信箱:诗歌:gxzwsg@126.com                     散文:gxzwsw@126.com                     小说:gxzwxs@126.com    2. 稿件后请注明作者姓名(如要求使用笔名,请说明)、详细通信地址(非学校地址,需附学生证明材料)、电话和邮政编码。    3. 投稿即表明同意作品被收入《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并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联系电话:010-65380600    85766585    联系地址:100123北京朝阳区青年汇佳园102号楼1031室                                         作家网   人民文学杂志社   包商银行   漓江出版社                                                                2013年5月1日

    2013-06-27 14:03:34 作者:新闻要闻
    • 0
    • 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