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万人辅导锻炼自我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极度的缺乏社会锻炼,大学期间的我一直很安逸,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不敢拿迈出第一步,这是非常不好的,我知道一定要有一颗敢于实践的心态,这次的万人辅导经历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对于实践这两个字的了解是在不多,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没有经历过一些实践,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来讲这是危险的,往后毕业了社会经验为零对自己工作不是很好,暑假我决定给自己的大学时间弥补一下遗憾。与这些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亲和,从厌倦到依依不舍,从一语不发到知心朋友,这是我成长的足迹。虽然参加这个活动的次数只是冰山一角,但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是前所未有,是书本,课堂上没有的。这种报酬是无形的,它印记在我的付出中。我不断调节着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能更适应我的教学,让他们学到更多。当家教是十分需要耐心的,我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不然我只顾着一股脑的把问题都说完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单独辅导的作用,好在这么多次的辅导让我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今的我已经能较好地完成辅导任务了,学生和家长们对我的评价也都还不错,希望以后的我能多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2020-08-17 21:53:42 作者:丘唐唐 9650 0

  • 我来过,我喧嚣

    我来过,我喧嚣文/小文曲径通幽里,山拔千丈间。云阶接通天,回赴觅喧嚣。望山川厚土,守秋麦稷谷。家里的阳台特别适合在夏天吹风、喝绿豆汤、喂蚊子。因为是顶楼,所以特别的炎热,故而夏天一到整个人大概就像煎饼,外焦里嫩。如果我的舌头有散热的功能,我大约早就伸出舌头哈哈哈大笑了。但是有些日子有下雨会凉快,被雨水冲散的暑气还是在匍匐在四面八方,初夏,随着北半球南移而日增元气。那我就像我的房子一样火热易燃,就像一个炭火一般被点燃,一点一点的烧至全身,通透火热,红星四溅。我初初到来,懵懂不知。见河是水,就要淌;遇山是土,便欲铲;逢人是亲。我膨胀着飞升,四下张望。然而就如《悉达多》里悉达多说的一句话:“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我并非自我,自我属于尘世,我应该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接纳和洞察。我确实应属于尘世,像女人们追求的爱情,用我的观点去左右和欺骗自己,把自己分泌的那一点荷尔蒙用幻觉和想象力夸张放大,用自己楚楚可怜的泪水和牺牲去捆绑一个男人,让他为我服务。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愿有一天,我能在一片广袤的土地种下稻谷,收割后,将它们高高的堆储在粮仓里,我就能让我的猫守着满地金黄的粮食,就像人类最初和猫咪合作的模式。我不必去投它粮食,它也不必被我亲抱,它可以威风赫赫的一圈又一圈的围着谷仓环走,这样它或许能有真正的愉快和生存的意义。毕竟不是同一个物种,人类能给动物的只有温饱和安全,其实这个不是它想要的。也许只有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进化的喜欢住房子的生物。千百年的强权统治和金融秩序,人类大部分已经失去了野性,人类越来越和善越来越能交流合作。我们今天同情这个,明天怜悯那个,给一个个弱势的物种腾出一个生存的空间,以达到我们口中所说的平等和生命的权利,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物种通过示弱(卖萌、讨好)来争取生存的空间。新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野性失去的趋势在很多物种都几乎有所体现,这种本是自然赐予我们猎食生存本领的天赋。我很遗憾。遗憾的是野性逐渐被至上的道德所取代。道德至上并不是完美的,道德也千万不能成为秩序。但是如今整个社会都在趋向于它。一个人需要去统一大多数人的意见,一个自主的行为要让更多的人感到舒服,一个人必须活在这种默认框条里,给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织造一个结实的渔网。人文主义给予了人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提倡个人对自身的重视,个体对整体的影响,一直到如今。不过在道德下也就变成了一种异位的人文主义。古希腊的《河马史诗》书写的英雄,正是我崇拜的那样,他绝对不是完美的,不是绝对的正义的。他有强壮的身体、手中的兵戈、在家乡的母亲。他不知道他站的是不是正义的一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安然归乡。他或许是初出茅庐的牛犊,又或者是老城干练的智者。他们站在自我的一方,置身于自己的学识,存在于父母的教育和成长,站在尘世的一面。“在此之前,岁月会把她磨得人老珠黄,在远离故乡的阿尔戈斯,我的居房,她将往返穿梭和织布机做伴,随我同床。”就算用重金交换,阿伽门农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俘虏交出。他是暴力、迸发、果敢的、情欲的人性英雄。人性是一个时代更换另一个时代的突破口,人性的迸发和凸显推进一个时代的脚步,当然不是压抑出来扭曲糜烂的不健全的人性,而是这种果断、真实、原始、争斗、情欲的人性。人生不过草草,释放一种英雄的愤怒懦弱凄伤又有何不可。我喧嚣纸上,践踏风沙雨雪路。

    2020-08-17 21:03:59 作者:小文 来源:青年作家 9688 0

  • 助力高飞,我们一起“上网”

    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学生共同面对一块黑板,现在有了线上教学辅导,手上的手机或电脑就成了我们的“黑板”,虽然我们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学习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线上学习,我们不局限于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通过微信QQ或各种学习软件进行线上辅导,解答疑问,增强了在家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线上辅导我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此次线上辅导可以尽可能的解决之前因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进度,查漏补缺,一些没有听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的听,不懂的还可以随时问小老师,掌握知识巩固能力运用网络认真学习。利用假期让自己更进一步。

    2020-08-17 20:58:07 作者:钟文卿 9606 0

  • 老师要如何与学生沟通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是促进老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重要一步。但是老师要如何与学生处好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呢?在面对我的辅导对象时,我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又要如何与她沟通,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当我每次询问她是否听懂了时,她的回答都是懂了,询问她觉得今天我的讲课有问题吗,知识能不能接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她的回答都是没问题,可以接受,不需要。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接下来的辅导无处着手。毕竟我的辅导对象还是个三年级将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如果对她没有一定的了解,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带领她学习,又应该教她什么。想要当好一个老师真的很难,包含了很多大学问,不是仅仅靠热心就可以的,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

    2020-08-17 20:43:14 作者:曾瑜 9610 0

  • 论名字

    论名字文/郑钰璇世间万物皆有一个称呼。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杯子书包笔记本,炸鱼烧鸡爆米花,妖魔神仙还有人……这些都是为区分万物而生的称呼——也叫名字。人有人名,物有物名,只要是人类的意识里能存在的Anything或Anyone,都会拥有一个区分于世界上其他的名字。换而言之,存在的不一定有名字,有名字的必定存在人类的意识海中。名字,于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人或产品、物体的名称。名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名字也可特指人的称号,人的名字也包括小名、绰号、别名、乳名等。在广义的解释里,名字包括公民的姓氏、名字,及法人、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就简单多了,只是公民的姓加名罢了。不过以上也只是现代的极简用法,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使用的。据说古代的婴孩自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成冠礼后由宗族长者取“字”;女子笄礼也可取“字”。外国人取名也是有趣。《达拉崩吧》词中的勇士和公主的孩子的名字简称为“王浩然”,而全名为“浩然·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米娅莫拉苏娜丹尼谢莉红·迪菲特(defeat,打败)·昆图库塔卡提考特苏瓦西拉松·蒙达鲁克硫斯伯古比奇巴勒·王”。以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外国人取名的“潜规则”。以前的外国贵族取名的方式一般是:孩子的名字父亲的名字或者姓氏母亲的名字或者姓氏祖辈的一些重大功勋贵族的领地的名称该贵族的爵位。《达拉崩吧》的梗概是在一个国家(蒙达鲁克硫斯伯古比奇巴勒城)里,勇士(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打败恶龙(昆图库塔卡提考特苏瓦西拉松)拯救公主(米娅莫拉苏娜丹尼谢莉红)所以综上所述,孩子的真正名字应该是如此。那么按照姓氏向前提的名字翻译标准,孩子简称“王浩然”。照这样分析的话,那外国人的名字正经叫起来估计即使“谋财害命”了。无论对中西方而言,名字都是承载了长辈对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中国人取名大多数会现给孩子算命,为了“查漏补缺”。中国人信奉阴阳调和,五行互补,这样的孩子就可以有极大的机会平安长大、生活和美。这些东西和新生儿的出生年月日,祖宗背景,亲人行伍等都有关系,所以很少有人能够五行全齐。这时候就需要靠名字来补助,如五行缺木,名字里就会带“木”字。记得有个宗族舅舅名为“森荣”,小时候询问长辈就是“五行缺木”的原因,取这样的名字可以互补,以求十全十美。小时候不懂事还一直期待这位舅舅可以姓“林”,这样他就是名字里拥有“木”字最多的人了。不过现在的人取名基本没有过于依赖“阴阳”和“五行”了,但还是将对下一代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名字里,如邻居家新出生的姐弟俩“含恩”和“铭恩”,他们的长辈说:“为人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别人心怀感恩,铭记恩情。”这两个孩子的名字寄托了他们家里对他俩的期待和希望他俩用于这样的美好品德。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家风的传承——父母长辈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才可以将此教育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传付下一代,代代相传。外国人取名也有给予后代美好东西的思想,如长辈给小辈取名时会将家族里伟大的事迹或人,化为人名镶嵌在孩子的名字里,希望先辈的光辉照耀家族里的孩子们。在我看来,名字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心灵彼此的距离。当你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下一次见面你当其面大方且正确喊出对方的名字,你会发现你和他/她的距离一下子就近了许多;当一个刚认识见过数面的朋友在街上、餐饮店、拐角处等地方见到你,热情且正确地叫出你的名字,并热切地跟你打声招呼,相信我那时候的你,脸上一定是惊喜的、高兴的、幸福的,那一整天你会因为那一瞬的开心而美好和幸运。反之,如果你遇到某一人,想向其问候一声,却发现叫不出对方的名字,那一瞬间的内心是否有些心虚;或者当你叫出对方的名字,对方忘了你,甚至忽视而过,那一刻我相信无论你我都会感到尴尬。叫出名字,回应名字,心真的会觉得彼此的距离在拉小,我们彼此在互相走进。名字如何叫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叫名字的方式也可以提现对方的心情或情绪。当你考试得第一的时候,相信你的母亲肯定是亲切地看着你,笑嘻嘻地叫你的小名或者直接“儿子”;相对的,你如果在外和朋友玩闹,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慈母立马变母老虎,站在巷头就开始咆哮“臭小子”,用狮吼功喊出你的全名。在学校里,刚认识的同学会叫你“某某同学”,班里混熟了直接叫“某某”,比较好的叫“阿某”或“某”,死党会叫你“某狗”或“儿子”;单位里领导叫你“小某”,同事叫你“某某”,下级叫你“某+级称/官职”,年轻的叫你“老大”,外边的知道你职位的叫你“某+职位/称”,不知道职务的直接叫“某先生”。一个名字叫法可以窥见社会人际、人际里的心理,虽说有些绝对,但多少还是有些道理。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名字的含义就更广了。这时候的名字叫做网名,更是一件马甲,一披上在网上冲浪谁也不认识谁。可能现实生活里的张三,把马甲一披就是那个所谓的“法外狂徒”。更甚者,以网名为护身符直接化为“键盘侠”,现实生活的道德的“矮穷矬”,网络世界站在道德的珠穆朗玛峰到处“弘扬”其心中所谓的“正义”。关于网络名字,70后、80后、90后、00后都有明显的区别,如直接以名字“某某”的妥妥70后大叔;“云淡风轻”,一般是80后的;90后的“薄荷味的秋千”;00后的“后来”……每一代的网名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相通的点——那些网名可以随意跟着名主的心情而改动,这些名字可能是一种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不管如何都是我们身份的另一种身份和名字。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名字,都有人称呼别人“喂”。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称谓,也不喜欢用编号称呼别人。我们都有名字,无论是这是名字、网名还是代号,都是我们各自的代称,是对我们身份最好的识别,是你认识我的象征,是你我曾经在这世界停留过的证据。

    2020-08-17 20:39:37 作者:郑钰璇 来源:青年作家 9634 0

  • 木棉古村“三原色

    木棉古村“三原色”文/周丽汝秋末冬初,适逢采风。漫步从化木棉古村,剪影“三原色”。——题记秋色叠翠流金里,你是否了解被誉为“岭南遗珠”的风采?层林尽染间,你能否发现千年古村的秋色?进入广州从化木棉村时,正值晌午,太阳热情地欢迎我们。一行人的影子显得“秋”意浓郁,清凉、自然、真实,长度随日时变化而递增。不免遗憾的是,属于我们的秋影,似略逊色于铺满晒谷场上的粒粒“秋色”。它们浪潮般的气势扑面而来,好比在告诉我们,它们才是这个季节的“正规军”。虽处同一片秋光,颗颗金黄色的谷粒却熠熠生辉,而我们的越来越长的影迹,则黯然失色。闲人三三两两,谷海一片无垠,两相比较,高下立分。休憩在晒谷场的每一谷粒,都融入了农民细心呵护的情感,吸收了自然界的阳光雨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也是秋这个季节对于古村的馈赠。其实,每一份“秋色”皆不可复制。木棉村的秋色自然无与伦比。但此时此刻,在人迹罕至的木棉村,我们形单影薄,可也是这满场丰收的见证者。“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冬日已近,饱览秋色,人与稻谷一起成长、收获,只争朝夕、莫负韶华。古色陶醉在木棉村独特的秋色中,细心观察它的古景古色。在村中沿小路步行,可见祠堂书室众多,主要分布在环村的首座建筑。其中,书室将祭祀与读书场所两个功能合二为一,大概既是族中子弟读书的地方,另外也应含有祭祀祖先的意义吧。据《从化文物志》记载,该村自宋到清的建筑约七百间,历尽千年沧桑,多成残垣。残垣,带给人悲凉萧瑟之叹,也溢散出一种年代感、历史味,一房一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尽是传奇。据说清季,木棉村有一年轻人,叫谢树藩。其父久病缠身,终日寝食难安。在访医无果之际,谢树藩祷告上苍,祈求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以换父命。之后,其父病情渐愈,而谢树藩却无疾而卒,得年三十余岁。故事色彩如谜,人物的孝义之举却甚为清晰地在当地得到极大宣扬。而这种高古人格,也为后世所敬仰。此外,光绪帝获知此事后大为感动,降旨立坊以表彰。至今,谢树藩的故居和逸事,仍牢牢扎根木棉村中木棉村的古色,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人文历史所产生的古朴建筑、古雅文明,历史人物留给后代宝贵的精神本色,在村落里一代代传承。生色如果说,木棉村的秋色,是自然万物成长的献礼,古色是人文历史不息的晕染,那么木棉村的“生色”,则是木棉村人、自然与历史高度融合的底蕴。曾经,和许多人一样,我认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而今,当走进木棉村,我觉得光强调绿色,好像不够体现生命的质感。换句话说,光有一株绿树,它的树底下也要有一群觅食的蚂蚁、树梢上也要有一群唱歌的鸟儿,树荫下还要有一群人乘凉聊天,才能构成一幅熙来攘往的生活图景。他们,或许在谈论自古的忠孝节义之士,讲述关于木棉村千百年来的文明乡风。远处,有辛勤劳作的农者,耕织出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每个人的脸上,恬静安然的笑脸微露。夕照落下、炊烟升起,时光,在人间烟火气息的变幻中,幸福地更新滋长。这是木棉村祖祖辈辈厚积的绿荫,茂密地营造出村落平凡的发展岁月和非凡的人文生态。所以,我大胆地将其定义为“生色”。绿色出现的地方,未必有“生色”,而有“生色”的地方,必然如从化的木棉古村落一样,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希望无限。

    2020-08-17 20:38:19 作者:周丽汝 来源:青年作家 96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