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网络,迷人的陷阱

    网络,迷人的陷阱网络,,被染上了黯淡的灰色,虚伪高过肩线,骗诈蔓过头顶,甚至做出超于平常的举动..都因为这盲目而放肆的网络背景,确实,,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我闪可以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般无拘无束,它助长了我们的稚气,增添了几分潮流气味,加剧了我们的情感泛滥,,,,,迷茫着,感觉若隐若现,感情忽明忽暗,曾充满天真无邪的眼神里,渗入了伤悲的黯淡,.亦或是染上了欢快的色彩.,,也许,也会抹上一层悲喜交集的紫色,是的,网络,,让我们相识相知,让我们体会了很多酸甜苦辣,也让我们陷入沼泽,误入了禁区,,,,诚然,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但我并不想阐述网络的完美,因为我深知其美好背后隐藏着的罪恶,,它在给予我快乐的同时,也在开始酝酿着伤感,,那些微的愉快,瞬间成了可耻的回忆,,,一次次的微笑,为电脑那头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扬起,一次次的哭泣,为电脑那头不知名的知己泛滥,一次次的情感,亦为电脑那头自以为了解的人冲涮,.............当然,,幸运者,会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步入自己幸福的殿堂,,但倒霉的人呢,?运气黑到[家,坏到路上,死机到电脑上的人呢?也许,一次又一次悲惨的经历,会让他们轻生,抑或是痛不欲生,留下阴影亦也许,一次又一次发生的事,让他们的迈入成熟的阶梯,又一次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像一滴滴伤悲敲击着我的心,平静的心不那么平静,,指尖在键盘上游离,像一点点失散的灵魂飘荡在我的世界,,似水的流年,不那么游离似水,渐渐地我已忘记了,是我的手指在敲击着键盘还是键盘在敲击着我的心,,只是感受到了那些陌生的熟悉网络,,迷人,.,.但它是一个陷阱,,它给我留下的,,除了伤感,,还是伤感,,在这里,,我学会了撒谎不打草稿,,哪怕牛皮被我吹破,,也全然不在乎,我还学会了开天大的玩笑,,,变得不懂礼数,,做什么也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是的,曾经单纯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我??苦海无边,,我现在是无药可救,还是悬崖勒马????网络,.,.这个迷人的陷阱,,你陷下去了吗???编者按:只要正确看待。掌握好尺度,就是有益而无害的。

    2007-09-09 15:40:19 作者:伊茵子 9678 0

  • 《河沙》:削逝地感察伟大

    《河沙》临于此际长堤霞铺弹衣者不透露半点热衷或者凛冽的心事河沙深度冲积又缓和假如生活也如此它必是摒绝许多困苦以本来的窘况要求我们感恩凸现于它的某某角落时日何等丰盈!内心酝酿但一碰即灭……水流永远向东教人依恋我惯于领略河沙声息低微声息低微往事乐于听取训示,乐于埋下缘份……此乐归于它们而胸怀根本无法坦白以致于想起多年后的自己我就脸红____诗人:叶毅贤对于《河沙》这首诗的阅读,我隐约看到了诗人眼里升华了的“河沙”。所谓河沙:一,沉积在河床,河水从河沙身上流过,河沙感受着水流的方向。如果河沙暗指诗人,那么河沙所感受到的水流的方向正是诗人目前所感受到的关于如何走向伟大的人生路向。河沙一直期待着顺水东去,朝向伟大。二,河沙是上游的碎石经河水冲刷而削幼形成的,顺水而下,河沙将越流越细,最终飘向虚无。诗人可能会隐隐感觉到,自己在走向伟大的路上顺水东流,但每走一步自己的心都会被割裂一小片。诗人没有怀疑自己所感察的方向,他心中拥有一个疑惑,就是自己在堕入虚无之前能否到达伟大的海洋。三,河沙的前进总是缓慢而声息低微,也可看作是不冒进,自甘沉淀,大器晚成。这种状态可能是诗人目前正处于的阶段。诗人深深感觉到了,但却无能为力。掌握了“河沙”的象征意义,再来分析全诗就显得轻松自在了。“临于此际长堤霞铺弹衣者不透露半点热衷或者凛冽的心事”——长堤霞铺在一般人眼里是美丽的风景,她绚烂,但浅薄,且虚幻。诗人临于长堤,吸引他驻足的却不是这一派红霞铺岸。真正的思考者往往不会轻易表露内心的热衷与凛冽的心事。既然吸引弹衣者驻足的不是长堤霞铺,那么会是什么呢?这就留了一个悬念。“河沙深度冲积又缓和假如生活也如此它必是摒绝许多困苦以本来的窘况要求我们感恩凸现于它的某某角落”——“河沙”二字点题,并解开了第一节中的悬念。吸引弹衣者驻足的正是不为普通人察觉的深度沉积在河床里的河沙。人们对于某样事物的感知如果分为两个层次,那么低层次将是欣赏,而高层次则是思考。诗人没有停留在欣赏霞铺之上,而是进入了对于河沙的思考当中。诗人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如河沙”。在诗人眼里,生活并不像大浪淘沙,终见金米的美好,而是像河沙一样,不断被水流冲刷削幼变细,无数的困苦被褪去,但剩下的还是本来的窘况。然而这样的生活还要求我们感恩,这就使第二节具有了更强的悲剧意味。生活的玩笑往往让人哭笑不得。“时日何等丰盈!内心酝酿但一碰即灭……”——对于年轻的生命来说,未来人生的时日是如此丰盈。诗人像河沙感受到水流的方向一样感受到了奔往伟大的方向,诗人看到了将来自己成就事业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其实还有很多的时间,但是是不是有时间就一定能成功呢!诗人的内心一直在酝酿着,但追寻理想的道路注定得经受孤独的煎熬与灵魂的对抗。稍有不慎就会一碰即灭。这又回归到了开头分析到的河沙的第二特性。“水流永远向东教人依恋我惯于领略河沙声息低微声息低微”——水流向东,教人依恋。河沙感受到水流的方向,依恋河水,朝着水流的方向艰难行进。诗人看到了前方的光芒,渴望抵达彼岸,实现理想,成就非凡的人生,于是奔赴伟大,同时内心有着矛盾,光芒就在前方,路就在脚下,但荆棘满布,到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把时间耗费在捕捉光芒之上,光芒无法顺利捕捉的时候自己可能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无法达到。就像河沙,可能在漂于虚无之前依然无法到达海洋的怀抱。而河沙,在奔赴海洋的怀抱,或者堕入虚无的过程中,是那样的声息低微,极少人察觉到她的存在。这是一种沉淀,也是一种煎熬。“往事乐于听取训示,乐于埋下缘份……此乐归于它们”——似乎记述了这样的一种人,这种人的前半生概括来说就做着两类事:听取训示和埋下缘分。这样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思考,缺乏行动,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诗人彻悟,把往事之乐归于往事,自己则顺水而东。诗人决然放弃往事之乐。“而胸怀根本无法坦白以致于想起多年后的自己我就脸红”——越是伟大的理想就越难对别人坦白,因为普通人总是难以理解伟大的心灵,当比尔.克林顿在八岁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梦想是当美国总统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是傻子。无法坦白还因为目前的状况虽然看清楚了成功的方向,但能否成功依然存在未知数,越伟大的成功其未知数也越多。如果在还远离成功的此际就高调说出自己的理想,万一理想无法实现,那到时有何面目回见江东父老啊。那时就真的要“脸红”了。当然,这里的“脸红”可能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现在的自己无法坦白胸怀,日后自己成功了,回想起现在,一个缺乏勇气坦白的自己,会让多年后的自己脸红的。这就使“脸红”充满了戏剧性,无论现在自己有否坦白胸怀,多年之后的自己都有可能脸红。如果,脸红是热血沸腾的意思,那就另有一番意境了。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重看了一年前写的《〈日常之歌〉:迷雾中的忧郁与叹息》,依然触动我心。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日常之歌》和《河沙》这两首隐晦记录你心的诗所描述的某些心境与我极其相似,正是这一共同心态引领我试图破解你在诗中所设的密码。分析这两首诗的文章其实是以我心写你心的。人之心,到了深处,往往是相通的。这就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这是一个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的时代。普通人都甘于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勇气,智慧与坚定不移。或者在这极少数的人里面只有更极少数的人能最终成功,但只要曾经为理想努力过,自身就会比在没有理想作为动力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进步与提高。取其上端,得其中端;取其中端,得其下端。我们无需刻意高调说出内心远大的理想,否则很容易出现对牛弹琴;但我们也无需畏惧坦白,在这里分享一句话:当某人嘲笑你远大的理想不切实际的时侯,你可以把这个人排除在你的竞争对手范围之外。对比《日常之歌》与《河沙》,后者昭示出了你的诗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你,可能清晰;在旁人,可能模糊。《河沙》较之《日常之歌》具有了更强的力度。它对心灵内部的勘探更深了一层,使得它一旦扎入人心,能刺得更痛。关于技巧:我一直以为简约手法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最丰富的内容。直到我看了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之后,我才发觉,最高境界的简约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事,到了深处都是相通的,小说和诗也一样。推荐阅读《红色骑兵军》,当你领悟到最高境界的简约,《河沙》的下一个方向会更有感染力与震撼力。

    2007-08-29 22:14:24 作者:李鸿斌(哩CAN) 9655 0

  • 《日常之歌》:迷雾中的忧郁与叹息

    《日常之歌》日常的无力不是什么紫葡萄露水昏沉兔子闯进雾泽抵押了缘分多少遍女性的夜刮心,像你一幕幕暗示与独白,不像你无所依靠,摇晃着卑微的热爱(男爵在闪光中饮下复仇,独享盛宴)在这个如履薄冰的时辰你不断地纠正着我深秋的念头日常:微波炉修复着干冷的温饱可苍凉破碎了还是苍凉蛇玫瑰全然没有反对的梦魂达旦之前是明亮的痛苦……疾病、情爱和宿运我却凭什么如此不舍地追问____诗人:叶毅贤我初看这首诗,试图寻找出爱情以外的广阔生活,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也是一种诗中所云的“日常的无力”。诗人寄希望于“日常”二字,以隐匿诗内部的心灵真实。我可以想见这部分真实在诗人心灵深处的重量。我从这首诗中看到一个清晰的背影,一段完整的心路历程。它神秘地呈现了一个暗恋状态下的理想少年完整的心路历程。诗人放弃了直白的叙述,给每一丝情感制造着城墙般坚固的谜。读者需要拨开繁厚的枝叶,才有可能洞见森林的秘密。越靠近心灵的情感,心灵对它的吸引力越大,要想把它释放出来就越困难。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进入过叙述的挣扎阶段。值得庆幸的是,这首诗降临了人间。我乐于解构每一个谜。日常的无力不是什么——日常的无力,我将其理解为:面对失意的爱情,无奈与无能为力。诗给读者带来一个疑问,不是什么,那么会是什么呢?紫葡萄露水昏沉——这句以一个隐晦的方式解答了上句的疑问。紫葡萄是一个不错的意象。紫色寓意浪漫与忧郁,形象地表现了失意的爱情。葡萄晶莹剔透,象征少年孤独无奈的心与渴望表达的无助。葡萄外甜内苦,就像少年不堪的爱情。露水让我联想到葡萄蒙着雾纱挂着露珠的状态,少年的心情不正是这样吗?困惑与迷茫,欲言又止,挂着泪水。昏字表现了蒙着雾纱,沉字表现了挂着露珠。整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点古意,耐人寻味。兔子闯进雾泽抵押了缘分——兔子象征善良,纯洁,聪慧,是诗人的自比。通过这句诗,我能想见造成少年失意爱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轻的无知,莽撞,浮躁,困惑,不自信,犹豫等现在追悔莫及的当时的自己。缘分就这样被轻易地抵押了,想要当回来,却被告知期限以过,当铺的大门彻底地关闭。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啊。多少遍女性的夜刮心,像你/一幕幕暗示与独白,不像你——这两句应该联系起来分析,体现整体的技巧感。是少年矛盾的心情。思念在煎熬,暗示却得不到回应,只能独坐一角,暗自练习着独白。像你与不像你的运用,使这两句读起来有种回环的缠绵效果。诗人坚定地说出像你和不像你,可以看出少年对爱人的熟悉程度,已经暗自思量过无数遍。在诗人写下“不像你”时,内心应该是很痛的。“像”让人想到谐音字“想”,想念的想,不知是否有意安排。无所依靠,摇晃着卑微的热爱——无助,依然抱有烛光熄灭前的最后一点希望,卑微二字使整句陷入了一种内心的挣扎当中。诗人渴望高尚,却在面对生活的绝情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摇晃除了让读者联想到将要熄灭的烛光之外,还表现了少年心情的迷茫,醉生梦死地行走着。(男爵在闪光中饮下复仇,独享盛宴)——诗人以“男爵”的高贵自比。我不知道是不是,但我愿意把“闪光”理解成少年在不堪爱情的绝望中点燃了对于人生理想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少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想有所成就,用以埋葬那段失意的爱情。以日后的成就告诉曾经心爱的人,她当日的选择是错的,她错过了一个伟大的伴侣。这也是我对“复仇”的理解。独享盛宴仍然承继了追求理想事业埋葬不堪爱情的思路,同时表现出一种洒脱的风度。少年觉得自己日后的成功是今天孤身上路的努力,荣誉只属于少年自己。这种心态只能存在于富有才华的理想主义者心中。在这个如履薄冰的时辰/你不断地纠正着/我深秋的念头——如履薄冰表现一种小心经营的状态,心爱的人在安慰少年受伤的心,但可以看到一个残忍的情景:心爱的人劝说少年放弃爱她的念头。日常:微波炉修复着干冷的温饱——“日常”的重复出现让读者终于联想到,失意的爱情对少年造成的伤痛早已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后面的话可以理解为少年内心的痛苦正在消退,正在复原。可苍凉破碎了还是苍凉——又点出了少年内心伤痛的不可修复。蛇玫瑰全然没有反对的梦魂——这句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究竟蛇玫瑰是指少年还是少年心爱的人?蛇玫瑰象征着一种不可靠近。如果是指少年,那么可以理解为少年害怕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面对心爱的人的安慰与劝说,少年顺从地接受着,毫无怨言,这里的顺从是深爱的结果。如果是指心爱的人,那么可以理解为心爱的人对于少年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她对少年的伤痛也只表现出一种浅层的关心。达旦之前是明亮的痛苦/……疾病、情爱和宿运——直抒胸臆。我却凭什么如此不舍地追问——内心的矛盾挣扎。可以看出诗人在结尾想制造一个哲学的叩问,使全诗升华,不至于苦陷在感性与梦呓当中。我个人觉得力度稍显梗了一点。形式。全诗共七节,每一节不超过四行。四种可能性都出现了,一行,两行,三行,四行。交替错落地排列,使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而明快。这样的形式看起来舒服。语言。一种谜一样的语言,掩饰着内心想要抒发的真实,给阅读与理解带来难度,适当的难度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是一种充满可能性,平面无限宽广的语言,词可以无限可能地组合在一起,产生神奇的魅力。我反复提到优秀文艺作品涉及的两个永恒母题:关于存在意义的叩问与关于心灵内部的勘探。在这首诗里,我看到诗人在制造一个个谜的同时在往存在意义的边界靠,然而似乎流于浅层;我也看到诗人对于心灵内部的探寻脚步,只要再往前迈步,一定能超脱出徘徊的现状,击开坚固的城门。

    2007-08-29 22:09:02 作者:李鸿斌(哩CAN) 9706 0

  • 爱的附言

    天空这样蓝,日光这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又想起了你,疼我爱我的奶奶.哭声已经熄灭,谁是时间的主人?时间的走廊空空荡荡,只有残存的生命依然在延续.不是在追赶青春,而是被青春追赶,春天里我却总想到你,并有些难以抹去的忧伤.丢失过爱的人,对春的感觉总是复杂而敏感.奶奶就住在那座大山的脚下,到那儿不足一里,我倚门而望,就能看见她那馒头般的房子.一路上,天空中漫漫地飘下了雪花,诉不尽的冰冷相加,踏在路上,攫取流失在空气中的温暖.曾躲在无人深处哭泣,沉默和恐惧从心底冒起,所有的记忆岁月已经飘扬.我们是生命的受害者却又是它死心塌地的同谋.曾设想一千次与你相见的时刻,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一次机会也没有给过我.曾千百次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可是总没有人能回答我,没人告诉我时,我悄悄地出发了……对爱的寻找,是灵魂的归宿,是”天堂”的所在.只有爱是超越真实的,因为它就是想象本身.时间,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既是虚无,又是一切.到奶奶的小路,我来来回回地走,我反反复复的走,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一月又一月,仿佛越走越远.在奶奶的房间,我悄悄得坐下,满肚子的泪水,洒在奶奶的衣襟上.人,有时候脆弱得像一只伏地爬行的蚂蚁,任何一个可能都可以踩死它;有时候又脆弱得像苇露飘摇的落叶,随便吹来的一阵风都可以使它飘零.可这回,我却又坚强得像一棵在风雨中拼搏的小草.因为和奶奶的谈话是我生活中一份特别的快乐,是我一种无法替代的享受.因为这种习惯从孩提时候一直继续下来,我便始终没有找到”成年”的感觉,现在她走了,也把我的这份快乐和享受带走了,而我,也真正的”成年”了.奶奶一直在静静地听我诉说,等我说累了,又让我靠在她怀里,让我好好地休息,这也让我意识到,奶奶依然在深切的关注着我,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我仍然找不到让自己偷懒的理由.但这次,我却害怕,”希望”是不是骗我?我怎能把一切抛下,要是把”我”也失掉了,我到哪儿去找温暖的家?奶奶的唠叨仍然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别人不该欠你的!在你的一生中,溺婴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不一定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爱的附言将与我同行,去面朝大海,去品春暖花开.后记:我们乘着爱的船,渡过忘川之水,漂泊到这个世界,漂泊过爱的一生,又载满舍不下的爱,漂泊到来世.江浪才尽(江秀昌),2007年8月

    2007-08-28 22:01:00 作者:江秀昌 9670 0

  • 阿富汗,被遗忘的战场

    战争于历史上向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震惊历史的美国911事件中,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倒塌成了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攻打阿富汗的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恐怖分子接二连三在美国制造的恐怖活动,诸如自杀性袭击炸弹,邮寄包裹的炸弹,绑架在当地居住的外国居民,刺杀高级官员……恐怖活动的身影已经渗入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随时潜伏着杀机和预告着死亡的迫近,这些都是他们对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不满的宣泄和极端反抗,美国奉行的是霸权主义,给深受其压迫的民族带来了苦难和无边的压榨,而阿富汗武装恐怖分子的反抗,也响应了世界上一部分深受霸权主义压迫人们的心声。911事件给美国受难家属带来的伤痛是巨大的,带着国耻家仇,在总统布什一声令下,美国的军队开赴阿富汗战场进行了生与死的复仇较量。战争的铁蹄是残酷的,它能够建立一个万人之上的政权,也可以让一个统治多年的政权在一夜之间顷刻垮台。而美国发动战争无疑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有着冲突,结果布什打着反恐的旗号作为安理会的通行证在阿富汗战场上肆意的来去自如,世界人民似乎也预见到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难即将到来,美国进攻阿富汗也无形中打破了世界的和平秩序。布什最大的敌人是发动911恐怖事件的幕后主谋本.拉登。本.拉登这个名字在今天世人的耳朵里已经是异常响亮,家喻户晓,有的人对其恨之入骨,有的人则从心里钦佩他的过人胆识,更甚者还把他视为解救自己民族于水深火热的民族英雄,一时之间,拉登成为了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人物。而美国军队把整个阿富汗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抓获曾经足以颠覆世界的一代枭雄本.拉登,反倒另很多年轻的美国士兵们战死沙场,顿时美国民众对布什是民怨冲天,誓死剿灭恐怖主义的美国总统布什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当然在布什的狂追猛赶之下,家财万贯的本.拉登也无时无刻不在惨淡经营他的亡命生涯,而拉登始终能够神奇地逃脱美国军队的围追堵截和布下的天罗地网。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富汗人民在苦难中结束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面对美国军队的贸然入侵他们勇敢的奋起抵抗,无情的战争夺去了军人宝贵年轻的生命,留下的唯有亲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和永远流不完的眼泪。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的统治是根深蒂固的,要建立一个新的统治制度就必然要先推翻原先阿富汗国家的统治政权,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最根本目的也就在于建立和扶植一个能够服从于美国的新政权,并实质在美国的控制之下。世界人民对美国发动战争的行径发起了强烈的反问和质疑,而美国为了掩盖其真实的军事目的则宣称攻打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解放阿福汗人民的战争,一时间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形象在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呼声中渐渐湮没在战火的硝烟之中。而阿富汗战争过后,恐怖主义的罪恶触角已经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恐怖主义根源于压迫和强权政治,这也正是世界灾难的历史根源。而多年后的今天,恐怖主义又再次沉渣泛起,战后的阿富汗是平静的,唯有当年美军横扫阿富汗遗留下的战场上,那荒凉破败的景象不免给人心中几许苍凉和悲凄。当年为国捐躯的爱国战士和战死沙场的民兵的墓碑,还有战后遗留的残垣断壁,见证了历史留给阿富汗人民的一道无法愈合的重重的划痕。风中阿富汗军人年轻的妻子在无奈的叹息声中摇曳孱弱的身躯,风中暮年垂泪的白发老妇正在绝望中等待着爱子的归来,战争里投入的是鲜活无辜的生命,换来的却是凝重的血与泪的交融。在新旧政权的交替之后,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多年后记者们的镜头又重新锁定聚焦在这块被遗忘的战场之上。塔利班政权是否还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依旧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政治核心话题。战后的阿富汗人民是自由的,在塔利班政权统治时期,塔利班对阿富汗妇女的统治是残酷的,妇女不得独自出行,必须有男性陪伴同行,如果遇到起风的天气,妇女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裙脚不能被风吹起,裙子的长度一定要盖过脚踝,否则露出脚踝的话就随时会遭到宗教的残酷处罚,即在场的任何一个男子都可以鞭打因起风不慎撩起裙脚以致不小心露出脚踝的妇女。在当时,对阿富汗妇女的穿着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在正式的宗教节日必须穿着同一格式的衣服上街,而且除了眼睛的地方打了几个小点之外,其它地方都是密不透风的,曾有一个中国的记者穿上这件所谓的圣服走在路上,那感觉真是呼吸困难,连正常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可见塔利班政权统治下阿富汗妇女的悲惨境遇。还有在阿富汗,妇女是绝对不允许接受教育的,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就算是已经在学校就读的女孩子,都会被强制性地勒令退学。今天在旧貌换新颜的阿富汗,恐怖活动依旧泛滥,只是基地组织的矛头指向了在当地居住的外国驻地大使或者外国办事处,绑架外国人质的事件时有发生,所幸的是阿富汗人民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的,一般都不会对当地的中国人实行恐怖活动。今时今日的阿富汗校园里已经多了很多女性们的面孔,她们头上头巾的色彩也已经换上了鲜艳的色彩,阿富汗人民摆脱了塔利班政权的束缚后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自由行动出行旅游,男性也摆脱了蓄一把大胡子,身穿长褂的烦恼,换上了整齐笔挺的西装或者便服。于战争伤痛中一路走过的阿富汗人民,在告别了残酷统治他们的塔利班政权之后迎来了他们的新生活。尽管塔利班组织又再次活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带,尽管阿富汗人民如今面临的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古老的马车和现代化的时髦汽车在街上并行,那臃肿的长袍和流行的服饰一同出现在阿富汗的街头…….在阿富汗人民的心中,塔利班的噩梦已经掩盖在历史的沙尘之下,这块被遗忘的战场之上,没有硝烟,只有阿富汗人民重建家园的身影穿梭在这块不平凡的土地上……

    2007-08-28 15:26:20 作者:雨荧 9642 0

  • 为坚强喝彩

    一个16岁的青春少女,在如花的黄金季节,却被病魔缠上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坚强的活着,为她可敬的父母而活,为她可爱的老师同学活着,为体验痛苦而活,为完成她的处女作也是遗作而活着。“活着,就是要体验痛苦!”女主人公有着令人钦佩的勇敢和坚强。《少女穆然》,一个真实的故事!张穆然虽已不在世上了,但她还活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一个28岁的青年,堂堂国家主席的长子,却要经历非一般的苦难。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却如此多灾多难。特殊的身份,给他带来的只是八岁就要承受丧母之痛,丧弟之悲,流浪街头之苦……28岁的毛岸英,新婚才一年,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中壮烈牺牲了,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巨人之子毛岸英》记录了他一生,那短暂而闪亮的一生,有如流星!一个花季少女,一个热血青年,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都那么坚持执着。强者,是不会泯灭的!即使时光飞逝,不变的是那磐石般的坚定。做生活的强者,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生活本来就会有无数的痛苦,有的人坚强的活着,而有些人却选择了逃避。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算真正的英雄。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的勇气。穆然与岸英,以行动来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坚强。活着就是要体验痛苦!活着就是要经历磨练!

    2007-08-26 23:56:34 作者:清青草 96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