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论·奇章
《落泪是金》征文:贫贱不能移 ——读何建明《落泪是金》有感
贫贱不能移——读何建明《落泪是金》有感《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笔下成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三大标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志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标准,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抵抗元朝入侵,失败被俘后留下威武不能屈的忠贞不渝的精神。朱自清忍饥挨饿,宁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在这三个标准里,其中“贫贱不能移”最为重要,亦是孟子这句名言的核心。作家何建明以庄严的姿态和真挚的情感写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落泪是金》正是一部体现和应验了这句话的良心之作。该作品以纪实的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将中国大陆自1994年开始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取消订单培训,全部实施自费就读的政策之后,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起落。如今大学的办学层次虽然更为精准细化,但所有大学的学费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在发展中的国家之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普遍不高,社会贫富差异巨大,这直接导致大部分家境贫困的大学生面临读书难的问题。而《落泪是金》的诞生引发了全民对大学教育改革,对贫困大学生遭遇的大思考。转眼,距离大学教育改革已过去十五年,《落泪是金》在漫长的十五年间不断地一版再版,持续发热。如今虽然图书市场上各种有关对大学和大学生的反思拷问的书籍满目琳琅,但这本写于二十世纪的《落泪是金》显然与众不同,它在体现着作家悲悯情怀的同时,还从实际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主流群体——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前总说农民工是社会底层人员,如今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同样也处于社会底层。身为作家,理所当然可以拥有自身的文学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不是抒发自我的冷暖自知感受,也不是抒发个人的多愁善感,而是用大胸襟去书写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最需要援助的群体,将笔投入社会的大浪潮中,跟着民生疾苦一起沉浮。何建明作家的《落泪是金》无疑是一部专为贫困大学生群体发声的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引发一代又一代贫困大学生的共鸣,从这部作品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担当的写作才能永久存世。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贫困不是坏事,但也绝对不是好事。因此即使面临贫穷卑贱也不能动摇人的良好品性和生活价值观。无论是贫困的大学生群体,还是社会其他贫困人员,都要走出贫困,这需要社会的关爱和贫困人员本身面对现实的勇气。如今在不少文学作品中,贫困成了一种博取同情的资本,许多作品刻意将“贫”无限渲染放大,仿佛只有绝望而没有希望,这样的作品虽然能感染读者,但却只会让读者感到心灰意冷,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这不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本身而言,相信没有人愿意成为贫困的代名词。作家何建明的笔下,充满了同情阳光的人文主义精神,因为他本身具有与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社会贫困人员打交道的经历,这种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于是他以文学的形式将大学生的“贫”的状态写出来,向社会发声,乃至向世界所有贫困的人类发声,只有这种接地气的发声才能为贫困大学生们和社会其他贫困人员带来真正的援助。这种“贫”的心灵状态可以说是暂时的,也可以说是长久的。优秀的作家将“贫”的状态表现出来的同时,还不忘将“贫”升华转化成“富”的力量。相对于物质的富裕,精神的富裕更为重要,只有精神的富裕才能带来奋斗的力量,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物质的财富,正所谓“贫贱不能移”传达的正是这恒久不变的真理。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少年前,我们信奉着沉默是金的为人处世方式。只有在沉默中的思考才能得到反思,最后在反思中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贫困不相信眼泪,愿所有的贫困生命最终都能在泪水的洗礼之下获得成金的蜕变。
2016-03-17 18:44:48 作者:黄宇 9595 0
铅色
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宛如一纸白宣,洁白透彻,等待来日被勾勒出种种缤纷的色彩。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富有还是贫困,父母的愿望总是很殷切,无不外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身处贫困的父母穷极自己的一生,用辛苦的汗水耕耘,用微薄的薪水养活自己的家庭。望着高耸入云的大厦,他们思考着,他们和富人之间的差距是什么?人类吃的苦难道不是一样多么?究其根本,就只有囊肿的墨水可以一分高下。于是,他们更加笃定,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自己这一辈对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将希望寄予于下一代可爱的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孩子们是感性的。他们望着父母佝偻的身躯,心里暗暗的思考,他们稚嫩的肩膀还不能分担父母的辛苦,只能用自己试卷上鲜红的数字给予小小的回报。古往今来,大家深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否就注定了,孩子们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青山碧水,绿叶红花,风景虽美,但是没有孩子们活波可爱的身影相称,终究美中不足。夜色渐渐袭来,包裹了整个村庄,远处隐约射出黄晕的微光。循着微光,可以看见灯光将孩子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身子虽小,但是内心对于未来美好的期许却十分坚定。四周一片寂静,偶尔几声狗吠惊人,可仔细一听,却仿佛能够听见铅笔与纸张摩擦的声音。夜色好长,黎明何时才能来临。寒窗十载,孩子们的视野只有一页纸张,终日将自己的头颅埋没于课本之中,忘记了绚烂的色彩,却铭记着印在纸张上密密麻麻的铅色。乃至于看见邻居大姐姐的鲜艳口红,也能使自己的眼神发亮好久好久,惊然发现,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牵扯人心的颜色。心里默默叨念着,“只要踏进那个梦寐以求的大学门槛,我也可以拥有那如鲜血般活力的红色”。于是乎,小小的愿望开始在心中萌芽。远方传来大学之门的凯旋之音,但,身入龙门才惊悟,何为凯歌?不过是一曲理想与现实之间互相充斥的开幕曲。莘莘学子缓缓开启大学的旅程,迎面而来的是种种形形色色的困难。学费单“首当其冲”,上面无数位阿拉伯数字,足以操碎父母们的心;接踵而来的生活费,更是足以冲淡了当初的喜悦。很多孩子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笃定这个小小的信念,“只要考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好了”。喜悦和伤心的泪水滴落在学费单上,模糊了字体,铅色更加明显。
2016-03-17 18:01:10 作者:练秀贤 9598 0
《落泪是金》读后感
《落泪是金》读后感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园林工程技术1班叶淑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落泪是金》这本书,其实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后来是因为图书馆门前一直立着好大的一张宣传海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才开始读了这本书的,在我读过的不多的书籍中,《落泪是金》的文笔不是最美的,情节也不是最精彩的,里边的故事却是我读过的最感人,最动听,最刻苦铭心的。《落泪是金》的作者是何建明,写于1998年。这本书是在序言引子--白鹿原下的祭奠这个悲惨故事拉开序幕的。书的内容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第一部是失泪的大学城,讲述的是贫困学子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种种因贫穷而无法正常生存,因没有战胜自身的自卑感而肆意践踏自己或他人,甚至做出悔恨终生的举动的悲惨故事,第二部是生存自救歌,描绘的是一个个为了能够读上书,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而自立自强的惊人灵魂,第三部是感受阳光与温暖,歌颂了那些为贫穷孩子再续读书之路而付出努力和心血,有些甚至是生命的可敬之人,第四部分是中国大学“希望工程”咏叹,通过高校的贫富差距的对比引发国家社会对支持高校求学贫困学子的深思。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故事感触很深,并不单是因为这故事本身的感人,更是因为我也一个贫困生,拿着国家助学金生活的学生,当然相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来说,我的生活已经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至少我没有挨饿,至少我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乞文,所以说我是幸运的,幸运生于这个国明富强的时代。我更是知道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拼了命也想要走出大山,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因为对于生在贫困农村家庭的我们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因为深知改变不了贫穷出生的事实,所以更加决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不想一辈子都困在大山里,所以跪着也要走完大学之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我们农村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故事中的有些主人公的行为也引发我的深思,甚至为某些主人公感到惋惜,本是追梦的大好年华,本是拥有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因为自尊心太强,内心太脆弱,而无法忍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导致做出悔恨终身而永远失去读大学的机会,辜负了家人甚至是全村人的深厚的期待。对于这位主人公我只能说感到惋惜,过多的批判与指点我们也没有资格,因为我们都不是他,更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但是从这个主人公的事例中我却深刻反思到如何让自己自尊自爱,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是多么重要。我想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自尊的表现会比谁都敏感,也许本身就带点自卑的原因吧。他们为了所谓的自尊,宁愿饿着也不愿接受国家助学金,我想他们就是因为不想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不想被可怜,宁愿穷着也不愿在勤工助学岗位做脏累的活。其实我也能真实的感受到她们的尴尬与无奈,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觉得不好意思,特别是在饭堂帮阿姨打饭时遇到认识的人,几乎不敢抬头,也许是虚荣心作祟觉得没面子吧,但是在我读完《落泪是金.》之后,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也深深的被感化了,所以之后我为自己能够通过劳动赚取生活费而感到开心,打饭时面对熟人也敢打招呼了。因为《落泪是金》告诉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生活独立并不丢脸,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是值得自豪的。真的我是第一次这么揪着心读完一本书的,泪珠直在眼里翻滚。这其中有感动,有震撼,更有敬佩吧!生活中没有什么是越不过去的困难,学习中也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梦想坚定,未来就有希望!
2016-03-17 16:51:39 作者:叶淑娴 9596 0
读《落泪是金》有感
读《落泪是金》有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苏永坚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富裕与满足;而不幸的家庭却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与缺失,而衍生出一个个凄怆悲凉、催人泪下而不为人知的故事。“对有知识者,大学是精神与灵魂的圣地;对普通百姓,它是命运与财富的圣地。”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学或许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本性淳朴的农民而言,上大学或许是对“出路”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诠释和操作方式。于是乎,一批又一批“寒士”前仆后继,即便是赴汤蹈火、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也在所不辞。与其说,“大学梦”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不屈于命运的安排而奋力的抗争,还不如说是他们出于对自己卑微人格和尊严的捍卫,更是饱受贫困折磨和土地束缚的农民这个群体对自己及后代命运与前途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抉择后而进行的孤注一掷。因缺钱而挣扎在痛苦边缘的学子,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求学史是一部催人泪下深沉而凝重的苦难史。为了上大学,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可以为了学费漂泊打工,也可以为了学费答应一桩牺牲青春、牺牲前途的草率婚约,还可以为了学费路边行乞,饱受他人的冷嘲热讽,甚至当起了为人所不齿的“三陪”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就如一个溺水者见到了飘浮的木板那样紧紧地抓住这根可以改变他们命运而实现龙门跳跃的稻草。“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何朝何代,永恒不变:大学是门第,大学是俸禄,大学还是光宗耀祖、恩泽后代、改变自我命运的金招牌。”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位姐姐用自己的生命为弟弟大学引路,在遗书中写道:“山里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留在山里等死,一条是走出山外求生。”这道出了山区学子的辛酸与无奈。他们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而垂死挣扎,历经辛酸迈进大学门,然而这也许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而失去的东西却太多了、太多了,或许其中也包括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对他们上大学这个带有功利性的动机多加非议和指责,因为我们无法也不能设身处境去体会和感受他们对“生存”的渴望程度。然而,贫困依旧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贫困是他们对生活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记忆。面对贫困,有时,他们也会感到孤独,痛苦,无助,甚至恐惧。其中的多少辛酸、泪水和苦难,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让他们感到最痛苦的不是吃不上好饭、没有像样的衣着,也不是漂泊打工,干着粗重肮脏的活儿,而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贫困又使他们过分地自尊,较之常人都有一颗年轻炽热而敏感的自尊心。青春年华如同晨曦和晚霞,绚丽多姿而又变幻莫测。而贫困和苦难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在学业和生活双重压力下,他们当中部分意志薄弱者,自甘堕落,扭曲人格和践踏尊严,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自我的毁灭;但绝大多数学子依然穷其心力去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为了摆脱贫困的阴影而刻苦学习,在平凡的生活中怀着自立、自强和自尊之心,执着地憧憬和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伟大理想。也许,在常人看来,他们的理想和事业过于渺小与卑微,但别忘了星星之火,却可以燎原。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打造强而有力的中国大学“希望工程”,需要亿万国人的携手努力,更需要你我他奉献点滴爱心。愿我们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心投入到为“寒士”的圆梦行动中去,为天下“寒士”的“大学梦”保驾护航。
2016-03-17 03:25:22 作者: 9603 0
贫与志
贫与志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林宇婷一面是无法躲避的贫穷,一面是无法放弃的大学梦,当贫穷遇上了心底的那份追求,他们会如何抉择?何建明老师的《落泪是金》,让我们看到了大学并轨收费后学生贫困不堪的生活状况,家里本就一贫如洗,生活困窘,奈何一颗颗炽热的心,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学的渴望。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本应是这份热爱最直接的回馈,也是所有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时刻,但是此时的他们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不仅无法打工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反而要在这本来就困窘的家庭里支付上千元的学费。世代以农田耕作的大山里,祖祖辈辈都清楚,读书是唯一可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途径,可是现实摆在面前,高额的费用让这些寒门之子徘徊踌躇,让父母忧心憔悴。大学,是改变穷苦命运的起点,是学生眼中文化气息遍布的神圣领地,也是为社会培育新一代人才的殿堂。在这里可以满足大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无限探索,也可以实现远在千里之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可是,即使走进了这“象牙塔”,并不意味着所有考验到此为止,相反,之后的困难也接踵而来。“贫困”二字,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内心的挣扎越多,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必须躲在暗处,用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旁人异样的目光。还好在这时,国家和学校伸出援助之手,开辟绿色通道,发放补助金,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这些已是无路可走的大学生暂时松了一口气。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少年望着漆黑的某处,双手紧攥着已是身无分文的口袋,转眼泪湿眼底。是的,他们落泪了。为了什么落泪?为了求学之路的坎坷不平落泪,为了学校社会的慷慨施助落泪,为了倾尽所有也要完成自己的大学梦落泪。这样的泪光,来源于最柔软的内心深处,诠释了发自肺腑的情感,经历过贫困的磨练,终将如金子般发亮。一直以来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此刻又何尝不是?在《落泪是金》中,对“贫不懒志”一词印象颇为深刻,我觉得这个词很贴切地形容了从大山走出的寒门学子踏入重点大学,甚至是中国最高学府大门的励志事迹。这些莘莘学子一样拥有追求知识的权利,一样是社会的骄傲,祖国的栋梁。托富勒曾经说过:“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其实,贫困与志向并不冲突,重要的是,如何在贫穷之上建立起内心的碉堡,守护住迎风飞舞的志向之旗,这个才是不易之处,也是无可厚非的价值所在。同为大学生的我,生活在现今社会,不用为了吃穿发愁,亦不用为学费苦恼,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所以很难想象到还有人为了上大学去打工,去做苦力,甚至是在路边乞讨,但是透过何建明老师的《落泪是金》,那一个个鲜活跳动的灵魂又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在贫困下依然咬紧牙关蹒跚前行的那份力量与执着。相信这种不认输不向生活低头的精神将会一直激励鞭笞着我。我们应该感恩,在那样艰难疾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有人不被贫困打倒,为了自己心中的大学梦,让我们见证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寒门也能出状元的心酸感人事迹;同样感恩,感谢何建明老师把霓虹酒绿,灯花璀璨的另一面现实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所有人为之震颤;感谢学校社会,让贫困大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学业,追逐梦想,为国家造就更多人才。希望所有大学生都可以守住心中的大学梦,并且坚定不移地去追随它捍卫它,即使你家徒四壁,别无长物,也请一定记住——贫不懒志。
2016-03-16 23:22:46 作者:林宇婷 9595 0
走近赖声川导演
自从痛下决心放下小小的营生,奔走在照顾父亲的路上。生命的意义对我来说,已经开始迈上了另一个台阶。尽管转折中,有许多的不适应,但我还是迈上了这个不惑的层面。如今,父亲去了天国。虽然带走了今生的父爱,但曾经的美好,一直深埋心中。我独自迈步在中山大学的幽径上,静谧的四周,除了大路中偶尔穿梭的汽车、自行车和来往的行人,便是站在两边的一行行高大的古榕树和隐约的茶花树彰显着中大的深远与闻名。记得第一次来中山大学,是1991年的一个夏日。我经过广州,特地来看望一个家乡的小姐妹。她皮肤白皙、娇小玲珑,斯文而秀气,名叫王芳。她和她新婚不久的先生在他们有些拥挤的新房里热情地招待了我,没想到,几年后,她随其丈夫去了美国,然后在那定居了下来;从此,我们之间像断线的风筝;一个飘逸于异国,一个流连于异乡。此次有幸成为毒药App一员,参加3月14日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赖声川,我心目中的广州城”的演讲。于是我又来到了中山大学。因为来得较早,索性一人漫步在中山大学宽阔的林荫大道上。人生,许多的事皆因缘而起,因缘而生。今天能再次走上这条路,不是刻意,而是因为缘份的到来。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都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鲁迅、郭沫若等著名学者和柯麟、陈心陶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校任教。校园内,建筑纯朴,庄严,错落有致。庭院深深,古松与凤竹林立。南来的春风轻吻着脸庞,路边的花草轻轻地摇拽,深沉而和谐。演讲会址设在中山大学东区的中文堂。高楼耸立,红墙白柱,门面清雅。楼宇正门的左边,有一座鲁迅先生的白玉石塑像。怀着对一代文学先躯的敬仰,我特意来到鲁迅先生的塑像前做了膜拜。尽管我站在他面前是如此渺小,但我自信:不是他文中的”豆腐西施“。而是和他一样敢于用笔揭示现代社会的一名文人。进入中文堂时,一楼大厅里己经站立了好多名前来听赖导演讲的年轻人。和他们比,我成了大龄姐姐。大厅中央的麻石墙体上,有个巨大的圆形标志。中间雕刻着“中山大学中文堂”图腾与中文标识。并有一对联: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下午2:10分左右,我们陆续进入了会场。没多久,会场里面约300多个座位全部坐满。2:30分的时候,广州卫视节目主持人邓璐,也就是2012级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着一身白色套装闪亮登场成为该期演讲的主持人。聚焦整个会场,青一色的年轻人。看着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我暗暗地感觉:文学的春天来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期待的男神赖声川导演轻快地来到主讲台。他满脸亲和,一身休闲装束,长发齐肩,颇有艺术家风范,让我联想到滕格尔相关的神情及模样。很多地方,艺术皆有其共同性吧。赖声川先生,1954年出生在美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他29岁开始剧场创作,至今编导舞台剧27部、电视影集300集,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他是市场的创造者,先后开辟台湾舞台剧市场、剧场影音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场,被国际媒体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听他说:为了艺术,曾在餐厅打工五年。83年回到台湾。因为当时台湾没有文化,比较落后,也缺少艺术的土壤;所以,做为文化者,他认为应选择一个最贫瘠的地方发展。1986年他编导了舞台戏剧《暗恋桃花源》,当时条件差,那个剧场还漏水。到了晚上九点钟有一只猫会走上台来,固定的那个时候它要看一看,我们都认得那只猫。所以演《暗恋桃花源》的时候,我们的舞台监督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只猫抓出来,骑着摩托车把猫丢到板材的田里。当时我说你怎么那么残忍?他说:没有,不残忍,就是把它放到板材去。我说那它回得来吗?回得来,猫回得了家的。我说你为什么丢到板材?他说因为更远的话没有意义,正好这个点他算出来我们演完了,他刚好就回来了。这是台湾非常非常简单的小故事。如果看过《暗恋桃花源》的电影,在剧场的入口有一个老伯伯,每个人经过会问他,那个是剧场管后门的有一位老兵,他也没有家人,就住在剧场里面。我们的周围有这么多人,他们脸上写着很多故事,我们的社会是那么形成的。现在回想起85、86、87这三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圆环物语》三个作品其实创造台湾对剧场的一种渴望跟喜爱,也就是说剧场文化在那三年之内快速形成。当然前面还有很多一些剧团,主要是南陵剧坊,我也跟他合作,奠定了基础。那三年之后,话剧这件事情变成正常,台北人生活中看舞台剧是正常的事情。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故事。有人说:广州没有文化!而我不这么认为。广州的文化由多元化组合,我觉得走到哪都有故事的潜在。并且,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故事。它期待不同领城的艺术家去共同探索。听了赖导的这些话,我非常感动。正如他所说:现在写广州的故事的人不多。广州是一个有创意的都市,经济的成长,应该与文化的增长是同步的!小编回顾来广州十来年,确实没能知晓广州有几个故事搬上银幕与舞台。也许是小编孤柔寡闻,只知道除了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找不出其他。而高速的传媒与先进的科学生产力正逐渐让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工艺在消失!正如赖导说:早年来广州感受的一些特色小吃,再去寻味时,却无处寻踪。赖导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戏剧导演,不仅知道自己要承担起一份怎么样的使命,而且懂得挖掘故事,展示艺术。让戏剧生命经久不衰,如他的《暗恋桃花源》三十年依然是人们的热爱。以及后来的《宝岛一村》、《一夫二主》等都是精典戏剧。走近赖声川导演后,我突然感觉了戏剧的魅力。并且计划去欣赏赖导的《暗恋桃花源》。因戏剧的牵引,我突然有了想改写剧本的想法。甚至想有机会,也终有那么一天,把赖导演讲结束后对广州戏剧学院的学生以及在座的我所说的:期待广州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大都市!而也有我那么一点力量呢!
2016-03-16 11:01:46 作者:陈慧飞 95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