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浩然:赣南师院的第一届大学生的白塔记忆
1958年的那个秋天,是我72年的人生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出生于1937年7月的我,一直认为都我是带着国耻诞生、为着国荣生存的铁血男儿。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为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惨痛而沉重的噩梦,家境贫寒、十二岁丧父的我挑起家庭重任,艰难的岁月里,我学着男子汉顶天立地气概,想着办法去克服一切阻碍。
1958年,江西省行署、专区和市属高校共有28所,其中师专6所,我非常幸运地考入赣南师范专科学校文史科,作为9月份首批入学的229名学生之一。学校当时几乎一无所有,全部的活动都在中师部进行,筚路蓝缕,条件极为艰苦。
1958年9月,为响应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服务工农业的号召,我被安排到宁都青塘参加为其一个半月的大炼钢铁劳动实践。在那一次大炼钢铁中,很多吃不了苦的年轻人呼天喊地、默默流泪。我挺直腰杆、咬紧牙关,用勇敢的父亲和勤劳的母亲赋予我的坚强挥洒着我的那份力量。
10月底,一个半月的劳动实践结束后,学校领导在党委书记、院长李觉民的带领下,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学校的各项工作。终于在11月1日,学校正式开始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课堂教学,第一堂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津津有味,这群远道求学的年轻人终于得到了源源不尽的知识源泉。看到我们文史科主任刘泗琨老师那灿烂的笑容,我们学生心里也乐开了花。
1958年全国大跃进运动开得风风火火,12月,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开始兴建校舍,我们和学校的全体教职工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其乐融融。在赣江边上的白塔农场,在这个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和学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我们一起挑上一担大肥,从西河搭渡船过河,走过15多华里的路程,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白塔农场,为我的人生历程留下了粗重而坚韧的一笔。
风雨吹、太阳曝、啃粗粮、住破舍、搞劳动、难上课,这就是建校初期师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从小喜欢耍文舞墨选择用文学成就一番梦想的我,在白天挥汗劳作、夜晚恶虫叮咬、日夜饥肠辘辘艰难岁月,我用文字宣泄着我的情感和自由。月华如水的深夜,校前门的咏归桥[1]下的流水寄托着我不眠的思绪;学校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护佑并见证着一个二十岁热血青年的成长。
在全中国人民都在为发现大庆油田而雀跃的1959年,5月份,赣南师范专科学校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升格为赣南师范学院,从1960年开始在中文系和数学系招收本科学生。喜上加喜的是,经过所有师生的努力,终于在1960年底,一个全新的校园屹立在红旗大道西南侧,成为当年赣州市最抢眼的风景带。五层的办公楼成为了当时赣州市最高的建筑。
在学校的新校舍看到刚出刊的《赣南师专学院学报》和后来的《师院青年》,我激动万分兴奋不已。虽然当时的油印机印刷的纸张低劣、字迹模糊、版面单调,但在那阵醉人心脾的油墨香味里,我找到了一个真实勇敢而满怀激情的自我。
从学校顺利毕业后,我很荣幸地学校校长推荐到了赣州市民兵团,并且被组织安排到遥远的北京服役。在那个通讯技术极不发达的年代,我还是到处打听着一条条有关母校的珍贵消息:1962年8月在全国教育事业调整中学校被撤销了本科名称;学校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办好全日制师范教育的同时,举办函授师范教育和业余师范教育,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急需;学校举办中学俄语教师和中学音乐教师培训,培养中学紧缺师资人才……
1964年我回到服役期满,回到故里后,组织上推荐了我和富商之女方静姝结为伉俪,在给我分配工作时,在我三番五次的强烈要求下,我在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做了一名中文系老师。那一年9月,为落实中央关于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确定赣南师专为全省全日制高等学校半工半读试点学校。而那一年的10月,我的日子出生,为激励自己以全新的面貌建设美满家庭、用最高的激情和责任心投入到赣南师范专科学校的建设中去,我取名儿子为“林革新”。
第二年,在文化大革命大规模卷入学校的那一年,师生们在风雨前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奋,赣南师范专科学校被评为了全省、全国高等教育先进单位。3月,校党委副书记、第一副校长王毅忱同志出席了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受到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遭到重创,而我也被列入脱钩下放的教师名列,并且遭受到了残酷的冲击。校园校舍被占用、学校原有的秩序被大乱,在燥热的季节师生告别母校,上街游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后,文革期间,学校曾几度更名,从1969年2月的“赣州专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到1969年11月的“赣州专区 ‘五·七’教育学校”,再到1972年1月的“赣州专区教育学校”,终于在1974年6月学校名恢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
我是在1972年被学校招回的第一批教师,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学校又让我宿野的心重新找到了一份归宿。两年后,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后,我在熹微中看到了曙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的工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的心情开始变得舒畅不已,精神振奋,在我热爱的中文系的岗位中,我用过去的教训不断改善充实自己,在文学和教学的道路,我在默默耕耘着。
1978年,学校隆重召开了新时期的首次表彰大会,作为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中文系教师,我获得了让所有人振奋的荣誉,那一年,15岁的林革新郑重地告诉我他以后的理想是做一名化学博士,出国向世界人展示中国人的风采……
[1]咏归桥:上世纪四十年代赣县乡村师范时所建,桥两边为水塘,桥右边有三幢学校早期的教工宿舍。在赣南纺织厂的建设中,校前区的大部分景物消失。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