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创设语文课堂探究式学习情境
李伟东
前段时间在茂名市实验中学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它主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本文进行积极感知、探究、发现获得整体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务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情,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教师在教学程中绝不能程序化,千篇一律,要注意因材施教,因生施,突出每篇课文的个性,展现每位学生的个性,每篇课文内容不同,文体不同,其探究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实习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下面的探究方法:
一、创设问题,促成发现
探究式阅读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通过阅课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力。《李天命思考艺术》中提:思考的关键,莫过于懂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说“是什么意”,“有什么根据”是一种极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教师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也就动了起来,往往把根据说得头头是了,归纳呀,演绎呀,类比呀,尽在其中。通过创设问,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其做法主有以下三种。
1.教师提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语文提出的问题有时还有一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找好切入点。在尝试教学《山中访友》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前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自己的观,即是“什么意思”,后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自己的根,即说说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文章笔优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想象奇特,因而喜;有的说作者喜爱大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读起来感亲切;还有的说读了之后,总给人某种启示:要脚踏实干事,用淳朴善良的爱心待人,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等。发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分析、欣赏,还有高度概括,总之给人启发颇深。学生议答完,趁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涌动,我要求换位思考,假设你是某一种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绝大多数学生借鉴了文中的表现手法,融进了优美的语句,表现了一个热门的环保话题——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一次熏陶。
2.教师设置争议性问题,激起认识的冲突。学生的思维有时是相对静止的,提出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来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这可以“迫使”学生熟悉课文,形成看法,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孔乙己》一文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学生们顿时众说纷纭,形成好几派意见,他们纷纷从课文中找依据,讲理由,来证明自己的以观点,从而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设置问题时,有时教师还可以隐藏真实看法,故意发表偏激或错误的意见,这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问题。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类似以上的问题比比皆是,精心设计,引导深入阅读,引发了思维的碰撞,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3.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依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只有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难点由学生突破。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有挑战性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整理,选择部分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二、描绘图形,激发想象
图案比较形象直观,学生通过板书设计,往往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要内容。《班羚飞渡》一文,可要求学生在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探究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并对这示意图加以解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读中画,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用图画把你想像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是画图法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创造,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前者属创造性思维,后者属创造性实践。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在读和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而让学生解说示意图,则能更好地使学生把文字和图画法结合起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加以验证。
三、品味文本,深入体验
一篇美文佳作,如果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倒不如创造一些美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探究的空间还给学生,况且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体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寻作品的美。如以探究《散步》中的美为例,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方式的运用、表现手法的应用、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妙点揣摩。 不同学生领悟到的内容完全不同:美在文中对春景的描写;美在用语生动的细节表达出的深厚的感情;美在中年人尊老扶幼、承先启后的社会责任感;美在结尾段中表现出的家庭的幸福、温馨……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既体验到了文章的美,又为课文的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契机,也使学生学会了体验的方法,提高了能力。
四、迁移想象,激发思维
迁移想象,即摆脱文本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在探究了“绿”妙处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平等审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诗,体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不同语境下,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物性格;有学生说,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还有人说,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志……学生发言涉及的内容有: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付诸主观努力(《为学》);人才应该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愚公移山》);人才要具有莲一样的高洁品质(《爱莲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岳阳楼记》);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要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德行……这一类创造性的问题都能联系实际,对照自身,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完善,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答案不是唯一的,主要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实践个性化阅读,尝试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在迁移想像上迸发出创造火花。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撷要谈了几种方法,虽各有特点,但目的是一致的,即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章,可以以一种为主,也可以几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总而言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成长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