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长篇·连载·精品

林徽因

时间:2014-05-02 01:19:15     作者:周其运      浏览:9716   评论:0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林徽因绝对是个让众多人倾心侧目的名字,无论是集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于一身的巨大成就,还是满腹才情的的光环笼罩的身影,或者她的清丽容颜的俏丽佳人。因而许多知名人物都与她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但她的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中却也有许多的失落与苦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林宅,处于江南水乡,在浓厚的文化积淀中,她的祖父和父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除了才华横溢,还积极在仕途发展,并且成就斐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因此她的家族虽然算不上多么的显赫富贵,却也是那样的炙手可热,因而她最初的名字林徽音也富有深意,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




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继承的意思;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她的名字的深意就是寄希望于她继承美誉和美德。而事实上从她短暂的一生看,她也并未曾辜负厚望期许,只是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一、学习的棋局

生于书香门第,林徽因5岁那年就已经开始接受学业,而她的启蒙教育不是在私塾,也不是来自父母,而是大姑母林泽民完成的;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开始接受正式学习。1916年,她的父亲林觉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于是他们全家迁往北京,林徽因就在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读书学习,这一阶段在她的一生中似乎并未产生太强烈的影响。

到了1920年成为了她人生轨迹分水岭的重要一年,那年4月,她和林觉民游历欧洲,在伦敦遇到一位女建筑师房东,在不断的接触与熏陶中,受到这位房东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可是志向立下后,并未立即有为志向奋斗的机会,在欧洲的短暂停留后。1921年,林觉民回国,她也随着回过,继续到培华女中学习。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对于这段求学经历,林徽因或许满心欢喜,因为她梦寐以求的建筑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类拔萃,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梁思成学习这个专业似乎有点突兀偶然。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同时,也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其实这都是梁启超精心安排布下的棋局,而林徽因的这段学习经历也只是安排的一部分,做为梁启超的长子,梁启超对梁思成的一切都精心筹划安排,努力培养他成为一个有功于国家的栋梁之才,又精心为他挑选了林徽因做为伴侣,所谓的共同学习只是梁启超所有计划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达到预定结果而进行的一个步骤,而林徽因也在他的计划中浑然不知的配合着。

但林徽因满怀希望立志建筑学的愿望却在入学初期碰了一次壁,梁思成顺利的进入到美术学院建筑系。可是建筑系却又一个不收女生的规定,因而林徽因未能进入建筑系。可是她并未因此放弃理想,采用直接的路径受阻,无法走通时,聪明的她就采用了迂回战术,将学籍注册在美术系,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然后,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而这些国外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牢牢奠定了她后来在建筑学的一些列成就。

二、同时爱上两个男人的烦恼

林徽因非常出色,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近乎完美,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说她才貌双全一点也不夸张。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而这种才情与容貌构成的独特气质,贯穿于她的每一段光阴岁月,与林她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一直对她衣着打扮、举止言谈倾倒不绝。更有趣的事件是由于她的过于出色,竟然连一向性格极好、同样处分出色的冰心发表了一篇讽刺性极强的文章,林徽因看过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买了一坛醋,让人送给冰心,体现了一种睿智与果断,也将一个女性高贵的素养展现了出来。

因此,当同样后来有着极高知名度的女性张幼仪得知徐志摩喜欢她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林徽因不但没在外表,而且没在气质,有一个人在北京香山游玩,上山过程中见到下来一顶轿子,轿子上坐着一个女子,她立即惊呆了,那女子美的无法形容,除了外形的美,更是那种书卷气与气质,还说这是她见过的最美的女子,而这个被她如此称赞的女子还是林徽因。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她文理皆通晓,并且英语造诣非同一般,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1924年4月,六十四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这位贵客的行程。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都开辟醒目版面,渲染这次集会的盛况,其中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 

但更是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的贤淑女性。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历经繁华,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出现于各种公众场合她依高雅的气质和满腹才情的谈吐让众人侧目,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甚至在得了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却依然穿了一身骑马装,保持着整洁的形象……并且依然保留着独特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有着过人的艺术悟性。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国伦敦期间,林徽因结识了女建筑家房东,却也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很高,于是就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而这种交往逐渐超越出一般的界限,徐志摩做出了一件在当时乃至此后都让他富有争议的事情,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然后,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这一时期,他们的关系达到一种顶峰时代,然后就在人们似乎看到一种结局的曙光时,却各自分别。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在中国参加一系列活动后,又陪他去了日本。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却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这种结局让人唏嘘一片,然后徐志摩并未因此将这份感情彻底尘封搁置,却继续用满怀如火的热情对待她。甚至在1931年11月19日还急急忙忙的乘坐飞机准备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却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林徽因对徐志摩影响极大,然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或许开始时,处于懵懂期的林徽因以为徐志摩的种种付出与追求,让她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与人生阅历的丰富,林徽因发现她想错了。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女士也曾说过:“徽音对徐志摩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曼殊斐儿、吴尔芙。我猜想,徐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音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在我的印象里,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世故。他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女孩子的对等反应。他的出现只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已经选好的婚姻。”

徐志摩满脑子想的其实是他理想中的英国才女,那是他对理想爱情的一种投射——而林徽因毕竟不是曼殊斐儿或布朗宁夫人。

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也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有很多好感,他的出现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林徽因遇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只有十六岁,可能会被徐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因为同样对浪漫与文学的追求上的志同道合的知己关系;一方面又心存芥蒂,不会背弃家里为她安排的主流的人生道路。徐志摩是有妇之人,善良的林徽因不想成为第三者破坏他的家庭。更重要的一点是林觉民有许多妻妾,而林徽因的母亲受到很多冷落,她小时候也被父亲冷落很久,甚至一度不得不与祖父母居住,虽然后来凭借聪慧的天分和后期的努力在林觉民的子女中脱颖而出,得到林觉民的格外看中和赏识,可是内心始终有一个心结,所以又希望选择一个对感情踏实的人。因此她需要的丈夫应该更是一个对待生活浪漫不枯燥,对待感情却专一不移的人。她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只能铩羽而归,然而另一位同样对林徽因热情不减者多少还有过那么一阶段看似明朗有希望的时期,此人是同样大名鼎鼎的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的金岳霖,在林徽因搞的沙龙中,他始终是座上常客,除了学术的交流外,居然有一个更大的惊天秘密,爱恋林徽因。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当梁林夫妇住在北京总布胡同的时候,金岳霖就住在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平时走动得很勤快,就像一家人。而这种奇怪的现象始终维持的重要原因竟然是金岳霖一直随着林徽因搬家,她到哪,他就搬到哪,一直做邻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据说当时钻防空洞时,金岳霖总是随手拎着一个小箱子,无论情况多么紧急,都是如此,于是就引起许多人的猜想。以为要不是有什么金银之类的贵重财宝,要不就是对他的学术研究价值极大的书籍手稿。金岳霖并非一般俗人,因此在意金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思想总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纯谈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而完全不要物质,人总是要吃饭的。高雅与庸俗的最大不同是高雅者常常只是把物质作为升华精神的基础,而庸俗者却把物质做为生命的全部。当时战争的影响,导致物价疯长,因此准备积蓄也变的理所当然,没人可以整天饿着肚子做研究。而金岳霖这种大学者型的大师爱好书籍手稿也不奇怪,因为看中精神的人,对书籍的痴迷程度常常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那么箱子里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只是一个女子写给金岳霖的情书,却又没有一句卿卿我我的感情话题,全是思想的探讨与生活的感悟。

其中有一封信是这样的内容;

“老金:
  多久多久了,没有用中文写信,有点儿不舒服。
  John到底回美国了,我们愈觉到寂寞,远,闷,更盼战事早点结束。
  一切都好。近来身体也无问题地复原,至少同在昆明时完全一样。本该到重庆去一次,一半可玩,一半可照X光线等。可惜天已过冷,船甚不便。
  思成赶这一次大稿,弄得苦不可言。可是总算了一桩大事,虽然结果还不甚满意,它已经是我们好几年来想写的一种书的起头。我得到的教训是,我做这种事太不行,以后少做为妙,虽然我很爱做。自己过于不efficient,还是不能帮思成多少忙!可是我学到许多东西,很有趣的材料,它们本身于我也还是有益。
  已经是半夜,明早六时思成行。
  我随便写几行,托John带来,权当晤面而已。”

竟然得到金岳霖如此的珍惜,不得不让人吃惊不小,可是当大家知道这些情书的来历后,恐怕就感觉正常了,因为这些信件全部出自林徽因之手。在这种情感的交集中或许林徽因可以感受到金岳霖对自己的在意程度与爱恋的深度,但是无论金岳霖如何用心,一起都已经没有可能,虽然金岳霖还没有娶妻,可是她已经名花有主,嫁作他人夫,一段没有完美结局的故事却还是有了开始,而这个故事却还有延续。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吃惊不小,后来一番沉默,认真对比了金岳霖与自己,发现金岳霖比自己优秀一些,然后经过一夜无眠翻来覆去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梁思成在乎林徽因的程度可见一斑,但也是这种极度的爱,导致了他的不自信,在徐志摩这个竞争对手那表现出来过,在这儿又出来了。倘若林徽因是个肤浅的女子或许真的可以结局完全不同,但林徽因就是林徽因,她听过梁思成的言语后不是离去,而是感动,选择用一生来回应梁思成对自己的爱与信任。

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从此他们再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他见到林徽因以后,似乎情感的大门就此关闭,爱情的灵感也就此枯竭,虽然娶林徽因已经无望,可是还是立下誓言,为林徽因终身不娶,而他也确实终身未婚,用一种情感上的精神层面的爱恋,爱了林徽因一生。同时,待林梁的儿女如己出。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林徽因这种优秀的扎的人们眼睛疼的奇女子,似乎无论嫁给谁,谁都将成为众人关于的焦点。而梁思成却成为了这个焦点的宠儿。

梁思成虽然成就极大,可是知名度或许与他的父亲比起来总是逊色一些,他的父亲梁启超从那场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就已经开始步入众人视野,成为近代史上不可避开的热点人物,而随后的戊戌变法更是让他更加名声远扬,这还不是收尾,后来梁启超在国学上的国学四位大师之一的荣誉光环似乎更是一种奇迹的象征,一位玩转多个领域的牛人的标志。而梁启超在民国政坛依然光芒闪烁,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而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因此两人相识相知,并且又都是精通文章的大师级人物,因而如果接为姻亲不但算不得奇怪,反而可以说的上门当户对。

从种种资料显示,林徽因或许是梁启超早就选中的准儿媳,可是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缺乏交流,却和他的弟子徐志摩交往频繁,于是梁思成失去了信心,就决定放弃林徽因。可是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是有妇之夫,不想破坏他的家庭,于是选择向梁思成靠拢,为了不伤害张幼仪,林徽音回国和梁思成订了婚。徐志摩不甘心,就在他死缠烂打之际,梁思成跛了腿。林徽音衣不解带,对他悉心照料。心灰意冷之时,梁思成想放弃林徽因,徐志摩气坏了:“你不能放弃,因为徽徽要你;你不能放弃,因为我也从未放弃!”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而梁启超也十分满意,曾经专门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将自豪之感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夫眼力不错吧?”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并未得到梁启超的结发妻子李蕙仙的认可。这么好的女子,她为什么会拒绝呢?有人怀疑是出色女子对更出色女子的本能的嫉妒,实则不然。真正缘由应该是与两个女子家庭背景有着极大关系,李蕙仙是顺天府尹李朝仪之女、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之堂妹。 1891年与梁启超结婚。1896年随梁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但任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在她心目中更喜欢那种大家闺秀,林徽因虽然也是大族家庭,可是到处结交各种人士,出尽风头,而梁思成看起来却安分许多,所以有很多担心,甚至直接写信给梁思顺表明担心和态度。

这下梁启超开始为难了,这个结发妻子与直接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以安慰和鼓励,助梁施展才华,替梁抄录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读者。李于她病逝后,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可见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因此敬重妻子中只能好言劝说,可是却无法改变李蕙仙的态度。没有母亲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而对于梁启超,老婆不认可的婚姻,是棘手的,于是这件事暂时陷入僵局。但是情况却发生了转机,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病逝于北京,这一次梁思成与林徽因最大的阻力没有了,唯一的阻力就是梁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受到母亲影响,此前一直与目前站在同一立场,于是梁启超果断出击,迅速说服了她,而林徽因也在努力通过接触让她改变看法,在不断的接触中,她也发现了林徽因的优点,于是此事圆满解决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而他们的婚礼在加拿大引起巨大反响,曝光率极高,重要原因不仅是金岳霖所说的“梁上君子,林间美人”的郎才女貌的珠联璧合,还有一点林徽因自己设计的婚礼服饰,尤其是东方韵味的头饰震惊世人。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

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婚后梁思成对林徽因呵护倍至,而最明显的表现是梁思成坚持每天为林徽因做早餐,同时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

三、心酸历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还击,随后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战火不断蔓延中,梁思成与林徽因也随着众人加入了漫漫的转移之路,先避难到了长沙,接着辗转又来到了西南的昆明、重庆。 1938年1月中旬,林徽因经过三十九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昆明,租居于翠湖边巡津街尽头的昆明前市长寓宅“止园”。梁思成的背脊椎关节炎硬化症复发,病倒约半年。 

可是那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物价昂贵,物资匮乏,有时他们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林徽因“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执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

    1939年秋天。梁思成林徽因迁居昆明郊外麦地村的“兴国庵”。由于兴国庵里入住了营造学社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同仁,房子非常紧张,梁思成一家三代,挤在一间半房子里。1940年5月林徽因迁居离麦地村两里的龙头镇龙头村,并在龙头村设计、监制了自己和钱端升两家比邻的住房。林徽因致费慰梅的信介绍: 

    我们正在一个新建的农舍里安下家来。它位于昆明东北8公里处的一个小村边上。风景优美而没有军事目标。邻接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的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我们的房子有三个大一点的房间,一间原则上归我用的厨房和一间空着的用人(佣人)房,因为不能保证这几个月都能用上用人,尽管理论上我们还能请得起,但事实上超过了我们的支付能力(每月70美元左右)。 

    出乎意料地,这所房子花了比原先告诉我们的高三倍的价钱。所以把我们原来就不多的积蓄都耗尽了,使思成处在一种可笑的窘迫之中(我想这种表述方式大概是对的)。在建房的最后阶段事情变得有些滑稽,虽然也让人兴奋。所有在我们旁边也盖了类似房子的朋友(李济、钱端升),高兴地指出各自特别罗嗦之处。我们的房子是最晚建成的,以至最后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一根钉子而奋斗。为了能够迁入这个甚至不足以“避风雨”——这是中国的经典定义,你们想必听过思成的讲演的——屋顶之下,我们得亲自帮忙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匠。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已经住进这所新房子,有些方面它也颇有些美观和舒适之处。我们甚至有时候还挺喜欢它呢。但看来除非有费慰梅和费正清来访,它总也不能算完满。因为它要求有真诚的朋友来赏识它真正的内在质量。 

    不久,金岳霖又在龙头村建房与梁思成林徽因比邻。林徽因致费慰梅的信中说:“这个春天,老金在我们房子的一边添盖了一间耳房,这样,整个北总布胡同集体就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这里,可天知道能维持多久。”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刚刚安居了几个月,教育部的调令来了。中国营造学社再次随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起迁到四川。11月29日,梁思成一家和中国营造学社,不得不告别昆明的大批朋友,搬到一个远离大城市、环境完全陌生的小镇——李庄。 

这些字里行间只是透露出他们艰辛生活的冰山一角而已,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让他们到处辗转,由曾经的殷实生活变成了依靠接济的家庭,而期间梁思成曾经将自己的论文委托费慰梅在美国推荐发表,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换点稿酬补贴家用,可是却没有刊物愿意接受,因此很长时间,都只能依靠费慰梅寄来支票支撑。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她的健康被严重地损坏了,她经常发烧卧床不起,成了一个苍老憔悴、不停咳喘的重病人。限于战争时期的医疗条件,梁思成学会了注射,每天亲自为妻子打针服药。

但是战火纷飞的年月,林徽因依然保持着那份乐观的心态:

在写给慰梅的信中,林徽因是将家庭琐事用风趣的方式进行自嘲与调侃:““思成笑着、驼着背(现在他的背比以前更驼了),老金正要打开我们的小食橱找点吃的…… 

思成是个慢性子,一次只愿意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抵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

 在一封1940年11月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她谈到了哲学教授金岳霖的战时生活,写的更加有趣:

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又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同时,她还没有忘却艰辛的辗转路途的乐趣:“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这是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一路上她又发冷又发热,车子还在被称之为“七十二盘”顶上突然抛锚,全家只好几乎冻僵的摸黑走山路—”

倘若只看这些,似乎俨然于一种悲惨图景交织的悲剧,可是后面的句子却将一切全然改变:间或面对壮丽的风景,使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心疼。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和发白的茅草,飘动着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这些我真想仔细地一桩桩地告诉你,可能的话,还要注上我自己情绪上的特殊反应……

任谁都无法更改她的积极与乐观,改变她的爱好与追求,像她自己所说:“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林徽因还给费慰梅描述了孩子们的情况:梁再冰常常带着一幅女孩子娴静的笑容,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小弟是结实而调皮,长着一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期待的男孩子。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 

四、理想与现实的困惑

林徽因一生致力于建筑事业,即便早年患有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不断加剧,并最终恶化为肺结核的情况下,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两个人到处寻访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这样评价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1950年,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梁思成是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夫妇二人对未来首都北京的建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他们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他们想把北京古城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然而, 从1953年5月开始,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北京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积极奔走,亲自找到这个头顶历史学家头衔的学者,希望可以出现转机,不想竟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但更令他难过的还在后面。当时的北京还有四十六公里长的明清城墙完整而巍然地环抱着,林徽因称之为“世界的项链”。1935年,她在自己的小诗《城楼上》还曾写道:“你爱这里城墙/古墓,长歌/蔓草里开野花朵。”她有一个绝妙的构想,让城墙承担北京城的区间隔离物,同时变外城城墙和城门楼为人民公园,顶部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的城墙可砌花池,栽种花木;双层的门楼和角楼可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供市民休息娱乐、游戏纳凉。

林徽因为自己的设计画出了草图,幻想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然而同样在大肆拆除中化成一地碎片,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进行了这样的记载:“五百年古城墙,包括那被多少诗人画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楼和城门,全被判了极刑。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然而,据理的争辩也罢,激烈的抗议也罢,苦苦的哀求也罢,统统无济于事。

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正好碰上也是清华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激烈交锋她竟在大庭广众下谴责他保城墙不力。她痛心疾首地说:今天真正的文物你们不知道珍惜,到了真正意识到文物的价值时,简便可以仿制出来,也是假文物了……

可是却没能实现任何转机,只能一次次抚着被拆下的砖块痛哭。在心力交瘁中,1955年,林徽因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可是现实的种种打击,使她陷入绝望,于是拒绝吃药,在那个冬天,林徽因带着困惑离开这个世界。梁思成很快就娶了他的学生林洙。几年后金岳霖突然把梁思成等一众老友请到北京饭店,没有理由,这让收到通知的老友们都很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突然站起来说:“请大家过来吃饭,因为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