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长篇·连载·精品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时间:2014-05-04 23:54:18     作者:周其运      浏览:9583   评论:0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白居易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读书特别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加上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白居易才情非凡,仕途早期也还顺利。白居易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这样一个才情非凡,风流倜傥,仕途得意的才子,爱情却多受挫折,屡遭坎坷,直到近40岁才结婚。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其中有难以言表的苦痛和怨恨,愤懑与惆怅,以至于影响诗人大半生的生活。

白居易住在符离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应该说,年龄不小了,官也当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于是他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以“门第不般配”为由无情地拒绝。

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痛:“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

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仍然难违母命,没有勇气去公开的和湘灵姑娘见面,不敢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要求。因为临行前母亲顽固地再次拒绝和湘灵的婚事请求,这对恋人被生生拆散。只是他临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中,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二人此次分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白香山全集卷十三)

他们的结合不会再有希望了,白居易苦闷万分,万念俱灰,愤然写了一首《感秋寄远》诗(白香山集卷十三):“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惠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初恋遭受的严重心灵伤害,白居易曾以终生不娶作为对母亲的抗议,多次拒绝母亲的逼婚,但最终却不得不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黯然完婚。白居易37岁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婚后和杨氏夫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少年时代的女友湘灵姑娘。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不知是天意怜人,还是造化弄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经年睽违,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顿时历历在目。白居易在《逢旧》中记录了这次邂逅:“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此时他叙说的口吻已近平和,远不如《潜别离》的沉重,但不经意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他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冷酷的句点。

元和元年(806),37岁的白居易在母亲威逼下结婚两个月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出千古名篇《长恨歌》。在《长恨歌》里,那个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之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杨玉环命丧黄泉。对照诗人自己,为了落个“孝子”的美名,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害得自己钟情的湘灵40岁未嫁守话寡。所以说,诗人满腔悔恨,写下了《长恨歌》,借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悲剧,抒发自己的悔恨和自责。

唐德宗贞元年间,白居易官拜校书郎,由于工作清闲,就经常到外地旅游。一次他应邀到徐州节度使张愔处,张愔大摆宴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著名诗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按照预定计划,张愔唤出穿着艳丽的关盼盼,为白居易表演舞蹈。后来有人用如下文字描述关盼盼当时的风姿:“盼盼身着红色纱裙,犹仙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忽如轻风吹拂,时隐时现,忽似红玉雕像,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

关盼盼有缘见到白居易,深以为荣。她觉得白老师虽然那么有名,却平易近人、通情达理。淳厚善良的关盼盼万万没想到,白老师貌似宽厚谦和的外表之下,居然隐藏着一颗狭隘之心,就是这颗狭隘的心将她逼上了绝路。几年之后,徐州节度使张愔去世,家中“豢养”姬妾改嫁的改嫁,自谋职业的自谋职业。关盼盼无处可去,就搬到张愔生前在郊区为她买下的别墅居住。因此地春夏季节燕子成群,整日唧唧啾啾,故称为燕子楼。

元和十四年(819年),一个叫张仲素的人拜望白居易的时候,带去了关盼盼的消息。张仲素取出关盼盼在燕子楼写的三首诗给白居易看:《燕子楼三首》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在诗中以无比沉痛的语气怀念张愔。白居易读罢,不禁感慨万千。回了三首诗给关盼盼。

其一:“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立场: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也许,这些刻薄之言是白居易酒醉之后的胡言乱语。也许是白居易情绪低落时发的邪火。不管怎么说,他的做法对关盼盼刺激很大。

张仲素把白居易回复的四首诗带回燕子楼。之后,关盼盼给白居易回了一首《和白公诗》解释了自己的苦衷:“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本来就身心疲惫的关盼盼萌生死意。她开始绝食,十天后饿死于燕子楼。临终之时,关盼盼给白老师留下两句诗:“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到了晚年白居易开始沉湎于女色。

唐代官史狎妓,甚至制度化。官吏到职交接班,交割各种档案物资都不足为奇,而且还会交割妓女:前任由于带不走所宠妓女恋恋不舍,引为憾事;后任欣然接受,还感叹没有接收到更好的。

而蓄养家伎,早成了盛唐的风俗。岐王每到冬寒手冷,从来都懒得取火,把手伸到漂亮的家伎怀中摩挲取暖,称之为暖手;申王每到冬天风雪苦寒,就让家伎密密地围坐在旁边,以御寒气,称之为妓围;李升大司空有钱,吃饭不用桌子,就让家伎每人托一个盘子团团地站在旁边,称之为肉台盘。说起来,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家伎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

白居易是唐代官员中狎妓最有名的。他蓄养很多妓女,从杭州带着妓女回洛阳,又把人家遣送回去,有来有往,不当一回事。还和元稹交换妓女,相互狎玩。

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 

据记载,白居易在晚年蓄养了大量家姬,并未了新奇,在十年内就换了三批。

白居易拥有过众多姬妾,从白居易的诗歌看,他至少有过六位姬妾。《小庭亦有月》诗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对酒有怀寄十九郎》诗云“往年江外抛桃叶,去岁楼中别柳枝”。其中“桃叶”指结之,“柳枝”指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上明确说,白居易有两位姬妾,姬人樊素善于唱歌,妓人小蛮善于跳舞。 

白居易的家中姬,樊素与小蛮齐名。托白居易之名,闻名遐迩。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旧唐书·白居易传》)要知道新旧唐书一向以严谨精练闻名,连岑参这样既是堂堂四品的朝廷命官,又是非常知名的边塞诗人,也居然没有立传。樊素和小蛮能在史书中留名,也算是十分难得了。

【典故一】白居易对樊素相当喜爱,白居易的诗集中关于樊素的诗也不少比如下面这一首: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这是唐文宗开成五年(836年)的春天,此时的白居易满头白发,病躯奄奄,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已经是风烛残年。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更添伤感。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然而正像诗中所说的——“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和那烂漫春光仿佛一起走远了,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

【典故二】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

老暮中的白居易,已经无力像孩童那样寻逐春风捉柳花了,还是让她们自愿嫁给别人家。这在当时来说,让姬妾遣散,恢复自由,是这一类女子最好的归宿。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