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作协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该书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评论家们认为,《风行水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散文中的“无营”理念,像未曾切割的毛边书一般,保留了生活的本真面目,故称之为毛边散文。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体上,都非常个性化,具有“郑彦英散文”独特的风格。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风格独特,写法新颖,引人入胜,质朴淳厚的作品集。全书的主调仍不外乎乡土叙事,但各篇涉及到了动物,植物,环保,人物,亲友,怀旧,器物,民俗,纪游等等方面,显得题材广泛,笔墨自由,情趣盎然。其中关于狗,白鹭等动物的描写和意义的生发,关于岚溪风光,相思树,崤阪石茶的奇异风物的描绘和哲思,关于土地,吃食,土坑的忆旧,以及关于乡土沉醉感觉的抒写,还有像《武》这样对一个亲人的由受屈而尚武却又不被人理解的行状的极逼真的白描,由于忠实于生活本身,不掩饰什么,反倒显得有声有色,极富戏剧化。许多篇什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雷达在评论文章中提到:我感到此书有一种对散文来说不常见的吸引人的魅力。我认为作者在写法上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竭力追求表现生命原生态的丰富性和粗砺感,尽可能保持记忆和感觉的新鲜,不把一些毛茸茸的东西打磨掉,尽可能保持住特定环境下的气味,色彩,感觉,情景,让现场感,质感,生命的鲜活感,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作家主体的当时当地的真实感觉,以强化真实性和感染力。总的看来,作者不是那种靠知识来补充,或者把书本上恶补来的东西填充到散文里以显示“文化”厚重感的写法,作者更多依靠的是他的直觉,个人经验,生命的体验,记忆中闪亮面难忘的东西,比较排斥知识性的介入,生怕破坏了生命原色的鲜亮。这就使其散文少了些“学术味”,多了些“身体味”。比如他写狗,写白鹭,几乎没有动用已有的关于两种动物的研究资料,完全写他的感觉。我觉得这种写法也许更能保持散文的原创性。 郑彦英涉猎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写小说也写电影电视剧,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种现象,认为作者调动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一些写作技巧到散文上来了。那就是暗暗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悬念,动作性细节,掌握叙事节奏,让文本好看,诱人,在《武》里,由于不断发生不得不动武的事,变得很“引人入胜”。对此,郑彦英坦言:“哪种方式更能传达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觉,我就用哪种方式,不经意忽略了散文写作的规范和防守,却完整地记录下了生命的原生态感觉”。评论家孙荪说:“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尊重了生活本身的真实性,任何加工如违背了这一原则,对散文写作来说,是不能允许的。散文需要实存的真实,而不是巧妙的‘伪真实’。郑彦英没违反这个原则,只是在突出什么上,加入了某些小说家的能力,应该是允许的。我们只听说过小说家向散文学了什么,从未听说过散文应向小说学些什么,这也许是个新课题,郑彦英用他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总结和辨析的机会。”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主持会议,他总结说:“郑彦英的这本新散文集,写法上有创新,内容上有新意,好看耐看,质量上乘,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的重要成果,特向读者们推荐。并希望郑彦英再接再厉,为广大读者写出更好的作品。”(摄影:袁继彦)在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上的致辞陈建功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河南省文联共同主办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郑彦英是我本人,也是在座许多同志的老朋友了,他的文学成就毋庸赘言。过去,我们更多地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和影视剧作家,随后又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书画家和诗人,还知道他担任过不少重要的领导职务,对他的散文创作,或许还知之不多。我本人也是从报章散见他的散文作品的。他的这本《风行水上》申报了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植项目,立刻引起了关注,作品出来后,广受好评,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更是我们期待的。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处,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作家郑彦英创作的新收获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评论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风行水上》是一部见真阅历真情感真性格真学问的散文集。“风行水上”,是美的意境,也是作家的美学追求。我以为,这部散文集的成功,首先得力于郑彦英丰厚的生活阅历,得力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鲜事物不竭的热情,也得力于他“其学无所不窥”的境界追寻。他当过农民,当过兵,也当过编辑、记者、官员,他总怀着孩童般的好奇,面对眼前出现的事物,因此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故乡山村的狗还是部队营地的狗,无论是富豪们的狼狗,还是寻常百姓家的柴狗,都被他写的性格各异、风貌别具、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即使是一次散步邂逅的几只白鹭,也勾起他探究的渴望,引发了他和白鹭的不解之缘,由此又转向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索。最显现其天性的,是《崤阪石茶》,细致入微,娓娓道来,是茶道,也是禅思,是风俗,也是人生,述草芥之小,叹宇宙之妙。我所读过的关于茶道的作品应该是不少了,但写得如此精妙,实为罕见。郑彦英的笔下,这些遭际、阅历,见闻,平实而真切,不耸人听闻,却凝重、辽远,作品中真正呈现了大家气象。其次,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美学意识,显现了作家深厚的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修养以及他对创作规律的深刻体察。读到这部作品的题目,我就想起了林斤澜先生和已故汪曾祺先生的一次讨论。大家都知道,斤澜先生是非常注重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小说叙事学研究的,他的作品,也呈现了这种叙事的自觉。因此,有一次和汪曾祺一道外出讲课,斤澜先生就侧重于谋篇布局的话题,而汪曾祺先生,我相信他的说法绝不是故意和斤澜抬杠,但他以另外一种态度,说明了文学写作中“有法”与“无法”的关系。我记得汪曾祺先生的讲话中,也提起文章的谋篇布局,但他说,只两个字:“随便!”应该说,汪曾祺的观点和林斤澜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但汪曾祺的观点能让写作者更洒脱,去除束缚于头脑中的枷锁,所谓“文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郑彦英借苏洵所言,说“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这种师法自然,不事雕琢,不露匠心的匠心,使他的散文逃离了散文的“真草隶篆”,而具有素朴自然又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可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没有美学的思考与追求,有没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其为文所展示的境界是不一样。 当然,我以为,《风行水上》的创作特色远不止这些,它给我们的启示也远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大家的深入研讨,对这部作品会有新的认识,对我国散文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作家本人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最后,我予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郑彦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谢谢!
美国《常青藤》诗刊副主编汉江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分校嫣然文学社(通联:yanranwxs@163.com,主编钟林威:13763353140)主办的《嫣然》创刊号撰写祝词。在此,嫣然文学社特向汉江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汉江的祝词汉江 如果文学有颜色,它一定是翠绿色,属于春天。 如果文学有年龄,它一定是青少年,属于校园。 文学兴盛的春天必定花木葱荣,而校园是萌生这一景象的摇篮。 嫣然——是花木葱荣的最高境界,是春天永不凋零的笑颜。 遥祝嫣然文学社远离世俗的污染,尊重内心的感受,经常有“情感真、内涵深、语言新、技巧无痕”的文学佳作出现! 作者简介: 汉江,姓褚。有诗千余首散见于国内外90多家报刊及选本。现为浙江省海宁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任北京《新诗代》诗刊副主编、美国《常青藤》诗刊副主编。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30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开阔宁夏少数民族作家视野并积累素材、激发灵感,宁夏作协于12月中旬组织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团赴广东采风,宁夏作协常务副主席余光慧为团长。在广东采风期间,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团的足迹遍及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地。大家瞻仰革命遗迹、考察建设成就、饱览岭南风光,参观了广东作协的办公大楼,和部分广东作家、编辑座谈文学创作,分别与珠海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的负责人就宁夏作家的创作和作品出版进行了交流。在参观了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后,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们与广东的作家们进行了座谈,广东作协副主席廖琪、温远辉介绍了广东作协通过文学题材、文学机制、文学队伍建设等方面来繁荣文学创作,宁夏作协常务副主席余光慧介绍了宁夏作协近年来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情况。宁夏少数民族作家向广东作协赠送了自己的作品,广东作协与宁夏作协互赠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学书籍。通过到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亲眼历览、亲耳听闻、亲身感受,大家一致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的、科技的强劲支持,同时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少数民族作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通过采风大家提升了思想认识、积累了创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凝聚了深情厚谊。回族女作家马金莲属于“80后”作家,生活在贫困的西海固地区,她说参加这次活动,实现了人生中的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宁夏、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星级宾馆、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和这么多知名作家交流。她说现在宁夏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宁夏人民拥有自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用我们辛勤的双手,东部沿海地区的今天就是我们家乡的明天。 参加采风活动的少数民族作家们深情地表示,宁夏作协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开展的活动和举措,使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和扶持,内心深为感动。回到家乡后,一定要把采风活动的成果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暨五位诗家作品集首发仪式,2008年12月20日上午10时,在全国政协金厅会议室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盛举,亲自向获此殊荣的孙轶青、霍松林、叶嘉莹、刘征、李汝伦五位诗词大家颁奖,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马凯同志的讲话以国家领导人高深的思想境界和广博的文化视野,同时又谦虚地以普通诗友的身份,从谈诗词创作入手,艺术地展开,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明确指出了当前诗词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阐述了当代诗词要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关系,同时,诗词还要注意与书法、绘画、吟唱结合起来;第四,要处理好诗人与大众的关系;第五要处理好作人与作诗的关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当代诗词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出席此次盛会的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冰,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令狐安,全国政协常委、总装备部原副政委李栋恒中将,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国家教委原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锲,中国作协党组原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王巨才,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文艺报总编辑郑伯农等。 仪式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助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李文朝少将主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代表中华诗词学会致词。他指出,为老同志颁发终身成就奖,这件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在中华诗词学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得到了一致通过。给这五位同志颁奖是名实相符、众望所归的。表彰五老,出版当代诗词佳作,正是为了推动诗词事业走向更大繁荣。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冰在讲话中说,中华诗词学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暨五位诗家作品集首发仪式,这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盛事,也是全国诗友们的一件大喜事,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获得这一殊荣的五位前辈表示衷心祝贺,并向五位诗家的作品集首发表示祝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在向这一盛举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中华诗词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同时,当场赋诗致贺:丝竹弦管本无缘,六艺五音愧不全。盛世兴文临乐府,躬身把酒敬前贤。马凯同志向五位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孙轶青由其夫人张勇代领)颁发了金质华表奖杯。胡振民、李冰、陈昊苏、令狐安、李栋恒分别向获奖者(或获奖者代表)颁发了证书。 颁奖词指出: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是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领军人。亲自主持制定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创作出版了《开创诗词新纪元》文集,为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先后担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委员,他与时俱进,率先垂范,倡导以新韵写诗,为推动中华诗词创新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叶嘉莹,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征,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他甘为人梯,扶植新秀,是著作等身、折桂夺魁、誉满吟坛的诗词巨匠。他参与创办《中华诗词》杂志,为首任主编,功绩卓著。他的诗词作品渊雅高华,气象万千,既涵蕴民族传统,又充满时代精神。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李汝伦,是振兴当代中华诗词的先行者,是享誉诗坛的名师大家。他创办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家诗词专刊《当代诗词》,发表了大量别开生面、引领风骚的诗词佳作及评论文章,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颁奖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孙轶青、霍松林、刘征、李汝伦、马凯五位名师大家的作品集首发式。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教授分别对五位诗家的诗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孙轶青诗词集》有着浑金璞玉般厚重、质朴、大气而闪烁着哲理之光彩。由于长期领导新闻工作,政治敏感性强,感时之作很多,几乎包括了30年来的诸多大事。 《霍松林诗词集》共收录诗词1200余首。时间跨度70余年,可说是历史的实录。“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缜密而思清”,堪为当代吟坛茹古涵今、新机勃发之突出代表。 《刘征诗词集》是刘征以文学家的角度审视生活,探索诗词创作的新路的结晶。诗作密切联系生活,表现时代晴雨,境界高远,气象恢弘,广为传诵。为开创当代诗词新境、提高其表现力树立了新的标尺。 《李汝伦诗词选》作品中,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强梁者左氏棍爷的鞭挞。尤长于从口语、新名词入诗,幽默机智、簇簇生新,体现了当代诗词的创新意识与表现手法。他是一位“继”传统之“往”而勇于走向未来的歌手。” 《马凯诗词存稿》自去秋问世以来,好评如潮,是当代诗词具有突破性、指标性的精品力作。其特点首先是史诗性的品格,其次是境界的崇高性,再就是诗艺上的开拓性。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同志,昨晚连夜挥毫,书写飞白狂草“诗言志”墨宝一幅,专此祝贺这一盛举。著名书法家沈鹏,在病中赋诗致贺:“仙家昔传有五老,星孕精灵容光好。我诵当今五老诗,积年尘垢冰雪澡。世外仙家骖仙鸾,人间汗血化文藻。”著名楹联家孟繁锦、青年诗人蔡世平、本次活动的襄助者孙丹林教授也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当代诗词大师霍松林先生代表获奖者作了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发言。出席今天仪式的还有中华诗词学会的部分顾问、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领导袁忠秀、段天顺、梁东、杨金亭、张结、欧阳鹤、宣奉华、晨崧、雍文华、丁国成、赵京战、刘麒子、王德虎、李一信、李树喜、王玉明、周兴俊、陈祖美、赵仁珪、张心舟、张桂兴、吕梁松和专家、学者、书法家、诗联家等各界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读书报等首都新闻界的朋友们也应邀参加了仪式。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发的最高规格的传统诗词奖项,是中华诗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将为中华诗词的空前繁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李一信、何鹤现场报道摄影:袁继彦)
据悉,广东省作协聘请有26位文学顾问,他们是全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资深编辑,其中部分文学顾问重点在与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联系。广东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熊育群说,他们是优秀签约作家的“师傅”,我们文学院就是促进顾问和签约作家彼此建立一种师徒式的长期关系,以利于这些具有潜质的作者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顺利发展,成为广东文学的排头兵。广东文学院这一工作的特点是,紧紧抓住作品初稿完成至出版前的这一环节,为签约作家的作品质量的提高做很多细致的具体工作。文学院签约作家的重要作品(包括中、短篇),在出版或发表前采取小组的形式,作者一般3至5人,邀请的指导老师2至3人,由指导老师通读,提出综合的评价和具体的修改意见与作者交流。“三名”笔会是广东作协大力支持并推进广东文学院工作的一项措施,广东文学院请“名刊、名社、名编”到广东来与本地作家交流已成为一个品牌。广东文学院每年都为3至4个签约作家的作品举办研讨会,为宣传、推介广东作家,文学院还计划到北京举办广东年度最具潜质和实力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并根据年度创作发表情况,评选4至6名年度优秀作家给予奖励。广东文学院注意“深入生活”,他们将在“关注现实”上下功夫,组织签约作家考察广东重点建设项目,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同时,让签约作家走出去,到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重要文化发源地采风,加强与兄弟省市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扩大视野,为创作增加更多的素材和激情。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作协对广东省作家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分别给予人民币3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对签约作家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中国作家》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全国权威刊物上发表作品,按原发刊物稿酬标准一次性实行50%——100%奖励。
12月20日至23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三名”(名社名刊名编)笔会在从化和深圳两地举行。笔会开幕式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致欢迎辞,对来自全国名社名刊的各位名编表示热烈欢迎。中共从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建红,名编代表、《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讲话。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海斌,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孙丽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建渝,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温远辉,主席团成员、副巡视员吴赤锋等领导专家以及本届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签约作家和广东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出席了开幕式。笔会开幕式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廖琪主持。此次笔会邀请了《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十月》副主编陈东捷、《当代》主编潘凯雄、《中国作家》主编助理程绍武、《花城》主编田瑛、《诗刊》主编叶延滨、《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散文》副编审刘洁、《钟山》主编贾梦玮、《大家》副主编韩旭、《作品》主编谢望新、《新华文摘》文学编辑梁彬、《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姜诗元、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徐子茼、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李师东、分社主任骆军、作家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张懿翎、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广州文艺》主编吴东峰等28位名社名刊的名编。笔会期间,各位名编将与本届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签约作家和广东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进行读稿交流。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倾力打造的品牌工程,全国“三名”(名社名刊名编)笔会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这一平台的良好社会效应正在显现,成为广东文学活动的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