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牵手走过沙漠

        人类的心灵,要如同雪花般纯;人类的品格,要如同青松般坚韧,人类的青春,要似火般永远燃烧。                                                                             ——题记        小狗经骆驼的帮助才得以参加跳高比赛,其中小狗羡慕骆驼的耐力,骆驼羡慕小狗的姿态,但因骆驼的自身,小狗的傲慢,才致使它们都出现了让人叹息的场面。自身能力的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不足,欣赏对方的优点,再寻求帮助,在互助中牵手走过茫茫的沙漠。    在我们热情的牵手中,是什么悄悄地离去,又是什么悄悄地到来,弥漫于我们的心灵?    在文学的世界中,心灵高尚的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和我们牵手,让我们倍感亲切。在2003年来临之际,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迎来了百岁华诞,见证历史的沧桑,畅写笔下春秋。巴金老人在平实的文字中真诚地行走,与我们牵手共诉《忏悔录》,牵手阅历《家》、《春》、《秋》,牵手共享心灵的融合与碰撞,使我们的人生素养得以升华,巴金的真诚也永耀文学史册的辉煌。另一位老人作家也以母亲般慈善的双手与我们牵手走过。“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名字如幽兰般优雅亲切,她的语言如溪水般清澈灵动,她的文字如细雨般滋润着我们干涩的心灵。与她牵手,我们看到《寄小读者》中她的关切,也得到了小橘灯的照耀与激励,她是天地间最美丽的图兰朵。    是牵手,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与高尚。    在生活中,强者似乎总令人称赞,但弱者的顽强何尝不使我们心生敬意,油然而生爱?与弱者牵手,我们同样能得到支持的力量。被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李丽,残疾打不倒,困苦压不弯,病痛击不垮,她是强者。她用了五年时间与八万多个冰冷的心灵牵手,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用轮椅上的生命画出了最美丽的轨迹。    是牵手,让我们的品格变得更加坚韧与顽强。    2007年,是一个令国人为之振奋的一年,嫦娥一号的升空,圆了国人千年的探月梦,而在这辉煌的中华,泱泱大国之下,却是嫦娥一号背后那些兢兢业业的为了航天事业付出毕生精华的工作者,他们手牵手,刻苦钻研,以国为荣,才成就了那一伟大的令人心跳的历史时刻。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凡的一年,我国南方经受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更能彰显出中华民族凝聚一心的伟大精神,雪灾无情,但人间有爱,回家途中的人,支持抗战在雪灾前线的人,义务贡献的人手牵手,一起渡过难关,坚定着希望,互助互持,当时的绿丝带也成了飘扬着帮助的代名词。    是牵手,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    在如同困境中的沙漠,我们需要牵起真诚互助的手,敞开你我禁闭的心门,去迎接这未知世界的一切洗礼!                                                  ——2008年湛江二模作文习作 编辑按:写的挺好的哦由例子写出有牵手而带来的心灵的洗刷、品格的高尚、社会的和谐··例子用的很到位,结构也布置的不错···                         编辑按:叶子                    2008年4月27日

    2008-04-26 13:31:02 作者:子鹜
    • 0
    • 9536
  • 你还记得她吗?

    今天,又想起《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这个电影。张鸣鸣这个名字,每一个80后的人都应该留下了记忆。这个电影,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去看的。这是1994年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拍的电影。十四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记着这个故事。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这一代80后的独生子女如何如何骄纵的时候,我总会倔强地想起这个故事,想起她来。仿佛就像是一盏导航灯,仿佛就像是一个风向标,十多年来我常常会想起她。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想和父母拌嘴的时候,当我抱怨生活的时候,当我觉得独生子女的世界孤独得很难走下去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她。她就是这样,与我虽素不相识,但正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还因为她的故事太震撼我了,在我还年幼的时候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她给了我一直以来的动力,教我怎么样做好一个独生子女。孝顺父母长辈,不刻意追求物质生活,有困难尽量自己克服,勇敢坚强地面对苦难,不抱怨生活和社会,热爱并且坚持学习......其实,她教会我的,只是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承担”。我们是一个人,因为我们是独生的一代。存在主义者相信,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孤独的体验。一部分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无法摆脱的“孤独感”。但对另一部分存在主义者来说,这种孤独感可促使对自身的审视,可成为力量的源泉。其实,除了被标上了独生子女,我们同样也是普通和平凡的一个社会人。即使我们再如何受宠爱,如何做“小皇帝”,如何享受家里长辈的溺爱。等到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同样也需要承担责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我们的双肩承担了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压力和义务。逃之夭夭的是怯懦者,活着敢于直面困难的是真的猛士,无愧于独生子女的名号,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大学了,双十了,再如何被家里重视着,也是即将要步入社会的人了。我不冀望自己能够做到坚强无比,泪往心中流,有苦自己吞,那须得遭遇人生的苦痛,被打倒了,并且还能够重新站起来才磨炼出来的品质。而实际上,那确实是一种不幸。我希望我的人生是平平顺顺的,但是我会居安思危。我希望我的生活是快快乐乐的,但是我会记着这世界还有受难的人。我希望我是有别墅的,但是我会在雷雨之夜亮一盏灯备一点热食,迎进有需要的过路人。我希望我是有钱的,但是我会记下各种捐款帐号和地址,我的支出预算中会留一部分给贫者。我希望我是有权力的,但是我会为受苦的人民倾力解困,会关注社会的不公,会为正义而竭力奔走争取......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敬,不在于他的身份高贵低贱,不在于他的阶级有产无产,不在于他的家庭背景,不在于他的成绩业绩......最最关键的是看,他是不是能够勇敢地、正确地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踏实而坚持地做好了自己的事情,积极地热情地对面人生。大英雄,从来都是少数,而且也需要大时势来造就。乱世出英雄,这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但是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有“感动中国”人让你泪流,令你感动?他们被奉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却恰恰是由于他们平凡的人生。其实,要坚韧耐苦地活一辈子,很多时候比轰轰烈烈地活一天,要来的艰难得多! 附:〈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取材于全国十佳少年杜瑶瑶的事迹。               神奇的力量    山东青岛市是台东五路小学学生杜瑶瑶,因自强不息,孝敬母亲的突出事迹,被《中国少年报》评为“中国好少年”,荣获“孝敬奖”,1993年又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990年,杜瑶瑶才8岁,爸爸突然离开人世.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妈妈重病缠身,从此卧床不起.曾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瑶瑶突然懂事了.她把对妈妈的爱默默化为一句誓言:“决不向厄运低头.”三年级的她担起照顾妈妈和安排自己生活的两副重担.   瑶瑶学会了熬粥蒸饭,抄菜炸鱼,购物洗衣.她和妈妈每月只有140元的生活费,为了节约开支,炎炎酷暑,当全班同学都吃冰糕时,只有她在一旁喝白开水.上街买东西,她总是跑好几家商店,选择最便宜的.因为交不起她喜爱的书法班学费,她悄悄地退出了学习,妈妈得知校长批评瑶瑶不坚持学习,忍不住哭了.   从三年级开始,瑶瑶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早晨四五点种起床,生炉子做早饭,帮妈妈洗漱,吃饭,吃药.刷干净炊具碗筷,再抓紧时间做作业.下午放学,顺路买菜回家,给妈妈倒大小便,然后做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预习功课……   严冬,瑶瑶不顾妈妈反对,坚持和妈妈分睡两头,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瘫痪妈妈冰冷的双腿.细心的瑶瑶总是牵挂妈妈的病情,夜间睡觉锻炼的很轻,一听到妈妈咳嗽或呼吸急促,就马上爬起来给妈妈吸氧、吃药、捶背.   一天深夜一点多钟,妈妈呼吸急促,脸色苍白,瑶瑶马上起床要给妈妈吸氧,但氧气袋没气了,瑶瑶不忍心让妈妈受罪,提起氧气袋,急匆匆向医院一路奔去.一个女孩子在漆黑的深夜赶路,怎能不害怕呢?瑶瑶一路跑,一路唱歌给自己壮胆,当她冲进医院,熟识的大夫十分吃惊,问瑶瑶:“你不害怕走夜路?”瑶瑶说:“为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大夫们感动极了,马上灌足气并护送瑶瑶赶回家.看到妈妈吸上氧气后呼吸正常了,瑶瑶才欣慰地平静下来.这一夜,她只睡了两个多小时.清晨,她又照常起来做饭,照顾妈妈洗漱,吃饭,照常按时到校上课.   瑶瑶不忘把自己学习上的好成绩报告给妈妈,好让妈妈高兴.五年级期末考试,瑶瑶以数学100分,英语99分,语文97.5分的优异成绩,获年级总分第一名.瑶瑶不断报告妈妈喜讯: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被评为“劳动小能手”……   杜瑶瑶孝敬重病的妈妈,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感动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人.感慨万分的人们纷纷伸出热情的手.人们在惊叹瑶瑶创造了奇迹,惊叹爱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小女孩的身上产生的神奇力量.  (本文选自《全国十佳队员》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节选自《五心教育读本》[编者按]:“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文有所感,感有所发!

    2008-04-26 10:55:01 作者:瑶木兰
    • 0
    • 9542
  • “爱国”两个字,用“心”去说

    要不要把手机桌面、QQ头像换成“红心中国”这样的图片?要不要也在论坛上发表慷慨激昂的爱国言辞?要不要在抗议CNN的声援横幅上签名?我考虑了很久。这样做会不会只是成为了一名盲目的愤青?这能够算得上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形式吗?在中国大学生常常碰头的论坛上,在校内网上,在北师大的木华苑论坛上,在QQ群上,在QQ头像上,在MSN上,在QQ个性签名上,到处能感受到让人感动的一片赤诚的爱国情怀:精致的小国旗,红艳艳的五角星,制作成心形的五星红旗,或者是写着铿锵有力的“我爱中国”“就是爱国”“我是中国人”的字眼,外加上好几个带着夸张而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号。大家的愿望就是要让每一个有中国大学生的地方都有“中国红”!我们这一代,曾被笑称“天之娇子”“小皇帝”,当时的人们何曾想过,我们这一代80后,也会这样为“爱国”两个字而如此激昂!其实我们更深爱、更依恋、更捍卫自己的祖国。我们赶上了好时光,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成长过程享受了国家政府的呵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力地保护着我们成长。国家给我们的成长打开了绿灯,我们从心底感恩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辈深刻了解什么是“弱国无外交”,什么是被叫做“东亚病夫”的滋味,我们的父辈也体味过国不强盛遭人欺的时代。而我们,则在前几代人的拼搏努力下,幸福地享受着大国的“尊严”。我们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我们收复了香港澳门,我们加入了WTO,我们成功申办奥运会,我们的载人航天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的“嫦娥一号”在太空翱翔,越来越多外国人绕着舌头学习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汉语......我们昂首挺胸地面对世界,我们自信骄傲地宣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灿烂的古国文明,我们可歌可泣的御敌建国的历史,各行各业足以让我们自豪的英雄。可是,在我们已经在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那么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的时候,在这个我们期盼了很多年的喜庆洋洋的2008年,居然接二连三地听到这样那样负面的新闻。虽然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知识储备使我们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足以理智客观应对这一切,但是偏偏我们又感到那么受打击,那么气愤,那么伤心,甚至那么泄气。但是我们也我们开始分辨国货和洋货,我们开始讲不夹杂着外语的中国话,我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去了解我们的国家、关注她的状况。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子,在这个渐渐消淡了国界民族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那么强烈且真切地感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和我们的先辈一样,一样会那样坚持地捍卫着中国,她的尊严。跟那个硝烟战火的年代里,我们记忆中的那些英雄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他们的英勇事迹相比,是不具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地位。但是我们和我们的同龄人挥舞着国旗,愤慨地攥着拳头,团结地拉着横幅口号走上街头,一样是表达着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怀。一些在执着地传递着,一些人在固执地摇臂呐喊,奔走呼号“爱国”“护圣火”“反分裂”“抵制藏独”等等,一些人在默默地顶着这些帖子不让它们沉下去,那些帖子总是论坛上加精的、置顶的,并且是最火的帖子。虽然看不见彼此,我们都不认识,但是大家都聊得那么热情起劲,那么坚持地传递着制作好的或小国旗或五角星或爱国心。这就是中国八十后的大学生,我的同龄人。我们都有自己朴素的爱国心。对于这样的年青人的赤诚心怀,是无可非议的。面对这样的青年人的热忱爱国,谁又能够不被感动?但火热过后,必然是归复于冷静的。感性的方式表达之后,一定会留给理性的思考以空间。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人民日报》社评向国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一连串的来自主流媒体的呼声渐次而来。这不是浇灭爱国激情,这不是教国人忍声吞气,这不是任中国委屈受辱。我们有句古话:上善若水。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参透,一辈子都参不透这句话的实质。其实善莫大于水,水往低处流,以退为进,成就百川灌海,不正是需要这种“退”的力量吗?所以向我们提出理性爱国,正是目光高远的人,对国家民族有深厚责任感的人才说出的话。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我们爱国主义激情的落脚点应该是集中力量发展自己,让中国更加强大!“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歌德所言,“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禀资,各尽所能。”空谈误国,非理性地爱国也是误国!爱国,首先要从做好自己的事情开始,人们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地干好工作,学生在学校里认真读书,一切井井有条,秩序井然,才是爱国和寻求国家真正发展的正道。要知道真正的大树,是不会被蚍蜉所撼动的。尤其是大学生,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让我们能够通过它去分析问题判辨是非。我们也有宽广的消息来源,让我们能够掌握大量的即时信息。我们也正处在青春年华,让我们有更多激情和昂扬的斗志。我们又是祖国即将的接班人,更加感受到国家命运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正因为大学生这么多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在火热的爱国热情中冷静下来,透过纷繁复杂的事实表象理性把握其实质,结论的方向判断正确,才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我们大学生应该认真地度过每一天,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学习知识,关注社会。我们要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要用理智的行动拒绝别有用心的被利用,要用良好的素质从容面对世界。以我们不卑不亢的态度,坚持正义和实事求是并存的精神,和平理智的处世原则,既树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形象,又展现中国年青一代的风范,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爱国”两个字,我们用“心”来说。 [编者按]:用“心”去爱国,我们的爱国热情才会真正升华,民族凝聚力才会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才会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8-04-26 10:50:42 作者:瑶木兰
    • 0
    • 9542
  • 香港体验营感受

    《香港体验营感受》 哩CAN 1, 本次体验营的活动由香港方面主导,因此内容主要从他们希望教育的重点对象——香港中学生出发,对于贫穷与社会排斥主题的教育停留在入门阶段。从思想上说,对我们广州大学生的触撼比较浅层,不过客观上也开阔了眼界。当时我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活动传达的思想内容,而是着重学习香港发展教育机构建启学生对社会对弱势群体切身关注与思考的形式,态度与界限。教育是一门艺术,内容很重要,而形式更重要。在不少方面体现出来的他们对教育界限的明晰可以说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2, 之前对香港人的了解仅仅限于电影与电视途径,这回我们同营,同餐,同学,同乐,同访,对他们的认识有了亲身的感受。香港人也有腼腆木纳者;香港人也有重义轻利者;香港人也有大声喧哗者;本次活动接触的这批人较多恐惧在人前写字,包括英文;他们玩起来也一样肆意……这次接触,我思明了两点:第一,无论看哪一类人或者事物,都不应该存在思维定式;第二,每个地区每个时代的人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习俗差异等等,但回归到人性部分,其实都是一样的。 3, 本次活动也印证了我在准备前期对香港人眼光与思考宽度的分析。我觉得生活在大陆地的人与生活在小地区的人的思想构造最大不同是:前者眼光比较宽阔(宽阔与开阔有所不同),喜欢思考一些高屋建瓴的问题;后者眼光相对微观,喜欢思考一些贴身的问题。这其实是生存空间大小对个体思维建构的漫长影响结果。最后形象的一个结果是,小地区的人看起来可能是天大的事,在大地区生活的人眼里其实是很常态的,很不值一提的问题。我认为,香港文化是一个小文化,小文化可以是先进的,但不会是辉煌的。 4, “用相同的方式对待相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就是公平。”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登然通透,回想以前的一些待悟之处,忽然明白了许多。哲学是最高的智慧。纵观虚三天的活动,我觉得自己说的比较满意的话有三句:“用静止的画面的表现贫穷,我不想具体的分析四组的情况,我思考的是这个静止的形式,其实,静止是最深的贫穷,缺乏空间与自由是贫穷的根源,这里的缺乏空间与自由充要的理解是倾斜天平的较轻以端。”“关注贫困,从第一步开始,第二步也很重要。”“原来人的血是红色的。” 5, 信息缺乏会导致一个整体的贫穷,权利失轻会导致一个局部的贫穷。在香港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地区,可能中的贫穷主要产生于权利的失轻,因此它需要“声音”,它充满“声音”。香港缺少的是真正的贫穷,不缺少的是关注贫穷的目光与为贫穷呐喊的声音。而对于因为信息缺乏而形成贫穷的某些整体来说,脱贫的工作就不是光靠两片红唇就能药到病除的了。 6, 关于社会排斥,我只想说一句话: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所有人都会进步;而当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进步的都仅仅会是这多数人,而吃苦头的就是这少数人了。 2008-2-20  编者按:       思路和角度都不错.      漫天雪

    2008-04-23 13:24:36 作者:李鸿斌(哩CAN)
    • 0
    • 9527
  • 认识80后,从回归人性开始

    认识80后,从回归人性开始 不知从何时起,“80后”一词像起义的军队席卷在社会的浪潮中,最先为人们所知是在文学领域,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众文学青年,后来逐渐深化至用以标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至此往后,每每新闻涉及这一波年轻人,标题便放大“80后”一词的标签作用,强化受众的感官意识。新闻的一个特点是非常态的事件,这些非常态的事件被聚拢在一个新生群体的身上,这个新生群体的形象必会以一种非常态的印象诞生并存在。及此,外众开始以一些固定的思维来看待“80后”人,叛逆、孤独、迷茫、脆弱、自我中心、任性、贪图享受、性开放、缺乏理想、缺乏责任等等都成了“80后”人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就连部分身为“80后”的人都迷惑于这些看似香艳的词汇并以偏概全地相信之。人们多以心理分析师自居,纷纷把瞳孔对准这波年轻人,“80后”人身上的毛病被无限放大,不但没有得到年轻本应得到的宽谅,反而被夸大并广为宣传。“80后”群体正生活在某种无形的压力下朝往畸形的方向成长。“80后”一词的出现主要出于三方面深层需要:第一,成年非“80后”外众的需要,可以分出三个内在因素:一,人性因素,成年人对自身童年的怀念情结牵动着他们对年轻一辈的关注与了解渴望,出于成年人的自尊,他们总是刻意与年轻一辈保持距离,而人对自身以外的群体总是充满好奇与分析的欲望,研究分析的开端是对研究对象的定义,于是他们急于找出一个词汇命名后起的这一代人;二,历史因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阶级的划分有明确的规范,这使得传统以来中国人在生存与生活上有对社会群体划分与界定的强烈依赖,近现代以来的军阀之争、党派之争、主义之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无限扩大等更是把中国人对社会群体划分与界定的欲望推往脆浊的深渊,如今在社会中占有主流语言地位的这些人大多经文革过来,习惯了把人分类,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一波冒起,主流语言地位的人忽然发现他们难以给新生的这一代归类,恐惧感、焦虑感、失落感使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一个恰当的定义;三,社会因素,社会巨轮不断向前滚动,社会的未来归根结底是年轻一代的,现时代中流砥柱的人们关心社会未来发展自然会关心社会未来的主导者当前的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优先呈现出来的众多特征又令人忧心,延及忧心社会的未来,另外,庞大的社会机器在运行,只有把整体切割成明确的零件与部分才能保证机器运行的稳定与永恒。第二,“80后”先行者的需要。人们认识“80后”都是先从认识“80后”先行者开始的,正是这些先行者一些被放大的特征汇集成“80后”的整体形象。作为年轻人,这些“80后”先行者与任何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都渴望成功,渴望早日站到社会浪潮的尖端。年轻的思维总是显得薄弱,他们把成功与成名混淆了。成功需要的是坚持,不会有必然的捷径,而成名则有捷径,无非两点:一,特立独行;二,哗众取宠。这两点很适合新闻的口味,也很适合被新闻利用,前者使这些先行者强烈需求与占领社会主流资源的人区别开来,有了区别才有被关注的可能,革命就要打出自己的旗帜喊出自己的口号,后者使他们为迎合外界口味而就着外界对“80后”群体思维定式肆意夸大相应标签。当然,这两者本身也成为了“80后”的众多标签之二。任何站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个体都是非理性的,“80后”先行者的微观上经意宏观上不经意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客观上需要承认的是,他们的行为给整个“80后”群体(尤其是占大部分的“80后”后起者)带来方向意义的负面影响。第三,传媒的需要。传媒的目标是吸引目光,因此需要非常态的现实,因此需要放大现实的非常态。单一事件的非常态可以是昙花一现,而真正能赚钱的非常态的系列传播,为了让新生事物存在系列传播的可能,必须给新生事物贴上标签,使受众有深刻印象,以便在接下来的系列追踪中紧紧攥住受众的目光。正是这三方面需要,年轻一代群体的命名被强烈催生,也正是这三方面需要的急切,“80后”这种以出生年代如此可笑的界限来划分群体的形式得以产生,当然也有一点地区因素,主要指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首先,在十年里面出生的人千千万,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统一划成一类不具备科学性;其次,“80后”这个词本身就不严谨,80后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1980年以后出生包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现在将来的人都算呢,更无所谓跳脱地说,80年存在于任何一个世纪了。三方面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非理性被动接受使得“80后”这个非科学性词汇产生、存在并且生根发芽。尽管“80后”此词是非科学性的,但是如果企图在当今社会取消这个词汇的定义,那就是更大的非科学了,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研究“80后”,就必须研究它的合理性。“80后”群体与其他群体对比是存在一定特殊性的,突出表现为由于成长氛围特殊而形成的文化上的特殊性。他们生于八十年代,没有经历过新中国的艰苦年代,也没有经历过文革,就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热血沸腾时代他们也还处于迷蒙阶段,“80后”先行者们还会有点印象,再后一点的“80后”就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可以说,他们的成长中缺乏艰苦奋斗的氛围,当他们进入有知阶段,社会已经进入九十年代,经济与文化早已经春树开花,剩下给他们的开创性价值工程并不像从前那样台阶低下了。另外,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政策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家庭资源的倾倒性享用使他们一方面幸福地成长,一方面脆弱地成长,外众经常把这部分人以偏概全地替代了整个“80后”的特性。最后,社会资源的丰盛与信息流通的发达(着重一点是表达自我途径的多元化)使“80后”人思维营养充足地成长,资源与信息的提早到来使得人格与独立思维尚在成型过程中的“80后”人措手不及地呈现出外众口中所谓的“早熟”的形态。正是这些因素,使得“80后”与之前时代的人有所不同。但是,我觉得这些不同仅仅限于文化层面上,由于时代与成长环境特殊而造成的一代人的文化特殊。在一般意义上,文化层面已经算是深层次了,但是就分析人来说,对于人性层面,文化只能是表层的。我认为,“80后”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人在人性上都是统一的。叛逆、孤独、迷茫、脆弱、自我中心、任性、贪图享受、性开放、缺乏理想、缺乏责任……试问哪个时代哪个地区的人不曾有这些特征的人,尤其是处于年轻成长阶段的人。而且这些所谓的特征仅仅是外众视野里首先接触的“80后”对于整个社会而不是对于“80后”本身有典型意义的一拨人给人们制造的思维定势。貌似集中突出的特征其实只不过是以偏概全的印象。比如“叛逆”与“任性”,其实是人在青春期第二次发育时的自然表现,因此,造成“80后”特征假象的另一个原因是用成年的眼光把年轻应有的特征归结为某时代人的特征。比如“性开放”,第一,这种情况可能真的比“70”、“60”多,但这只是社会思想解放下的文化产物;第二,就“80后”群体本身来说,毕竟还是传统保守的占大部分。总的说来,造成“80后”特征假象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由于时代与成长环境的特殊而形成的文化层面上的特殊,这种特殊被媒体根据传播学的需要对“80后”先行者以偏概全地提取并夸大;第二,外众以成年的眼光把年轻时期应有的特征归结为正处年轻时代的“80后”的突出特征;第三,“80后”与其他群体相同的部分被巨大地漠视与淡化,反思与呼喊的声音严重缺乏。认识“80后”,必须跳出文化层面的狭隘视野,从回归人性开始。在“80后”身上能找到的人性在一般人身上都能找到,在一般人身上能找到的人性在“80后”身上也都能一一找到。“80后”本身就是一般人,“80后”的标签应该被逐渐弱化,以人性的目光来看待他们。推而广之,其实任何群体在人性层面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对等的。抛开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正常存在的文化差异,把人回归到人性的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制造最完美的沟通与认识。 2008-2-29 编者按:       分析透彻,思路清晰.是以推荐.         漫天雪.

    2008-04-23 13:21:02 作者:李鸿斌(哩CAN)
    • 0
    • 9534
  • 蓦然回首,秋风未柔

    蓦然回首,秋风未柔哩CAN 【第一幕】▲秋背着行囊从远方归来。▲秋(背景声音独白):这些年,我在外漂泊,见过许多人和事。当初离开时的年轻气盛已经磨灭了不少,回首曾经那个痴心决绝的我是多么的稚气。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天涯的尽头单飞,一直忘不了她的倩影、她的气息。多年过去了,在一个明媚的早晨,我一觉醒来,突然萌生了倦意。是时候回来走走,看看了。▲未知与柔牵手走来,秋远远看见,快步低头走过。▲柔认出了秋,呼喊:秋。▲秋既被认出便走近去:你好。▲柔:秋,真的是你啊!好久不见啊,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我们大家都很想念你。▲秋:我只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到外面看看世界的精彩。▲未知伸出手:你好。▲秋缓缓伸手前握:你好。▲柔:给我们说说你这些年的经历吧。▲秋强颜欢笑:这些年我恋爱了,我爱上了凤凰的水,桂林的山,西藏的阳光,新疆的沙漠。我享受大自然给我的一切快乐。▲柔被秋的快乐感染动容,但隐隐也有一丝感伤:看来你过得挺不错的。▲未知:你们老朋友见面,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转向柔)我去买点东西,回头来接你。你们先聊聊。未知离开。▲秋:你过得还好吗?▲柔:恩,未知对我挺好的。▲秋:那就好,那就好。▲柔:你这次回来有什么打算?▲秋:我准备小住一段时间就去北方了。▲柔:能给我留个手机号码吗?我有空找你。▲秋:好的。▲秋给柔写电话号码。▲秋:我还赶时间,我先走了。▲柔:恩,好的。我在这里等一下未知,你先走吧。▲秋离去,只剩柔一人。▲柔(背景声音独白):这些年来,每每想起秋,都会有愧欠他的感觉,一直想找机会好好弥补。我知道他远走他乡是因为我,我却始终无法对他说声抱歉。或者我应该感谢他曾经爱过我,在我最美好的时候。 【第二幕】▲报时人员拿着“三天以后”的纸牌闪过。▲未知和柔并肩坐在户外的椅子上。▲未知:今天约你出来,是有点事想跟你说。▲柔:什么事啊?好像很严肃似的。▲未知:自从那天和秋见过面后,这三天我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向你求过几次婚,你又说我们还年轻,不需要这么快结婚。其实我知道,你是在等他回来······▲柔:我不想这么快结婚是希望我们有了经济基础再组织家庭······▲未知:先等我说完吧。三年前你选择了我,但我知道,其实你也爱他。我是爱你的,因此我希望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不会因为年轻选择错误而遗憾终生。我们先分手吧,给一个月的选择思考时间你,希望你一个月后真正想清楚选择的还是我。▲柔为之动容:不需要一个月,我现在就可以做出选择。▲未知说并做手势示意:别,一个月,我等你,一个月内我们不联系。▲未知(背景声音独白):其实一个月的约定我只是骗她,这是我第一次骗她。三年前她选择我时,我兴奋不已。三年过去了,我知道她内心也爱秋。我对秋是挺歉疚的。我开始希望三年前远走他方的人是我。如今我希望给三年时间自己,到其他地方走走,感受秋在这三年里面的内心是如何地悲伤。 【第三幕】▲报时人员拿着“一个月后”的纸牌闪过。▲柔(背景声音独白):和未知约定的一个月时间到了,我想我是想清楚了。▲柔打电话。▲画外音:对不起,您拨的是空号。▲再打。▲画外音:对不起,您拨的是空号。 【第四幕】▲报时人员拿着“一年以后”的纸牌闪过。▲柔(独白,而非背景声音,模仿诗朗诵,配合演员自由发挥的肢体动作):不记得是哪个早晨,我回到母校,走在久违而熟悉的校园小径上,我想起许多甜蜜与酸涩的往事。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但我依然是那个稚气的我,从没有真正长大。一年前,我学会了独立生活。我早已遗忘,当天拨的是谁的电话,或者拨的是自己的电话,我想和自己好好谈谈。走到饭堂,派饭的阿姨们还是那样熟悉的面孔,我曾经埋怨她们分菜的小气;回到419寝室,学妹们重复着我学生时代的生活,此时回头看,心里不禁有点心酸;拜访过去的老师,他们的双鬓多了几许白发,以前经常逃课的我如今多想再听他们讲哪怕一堂课。我们曾经沧桑,我们风华正茂。我突然明白,年轻的生命拥有的不仅仅是爱情,我们拥有一面明亮透彻的镜子,照见人间美好······▲这时画外音响起两把嗓音(秋和未知的声音交错呼喊):阿柔,阿柔,ayo,ayo······▲柔很彷徨的样子,她不知道是谁在叫她,或许仅仅是自己的灵魂在叫她。【剧终】 2008-4-13-18-41  【编者按】戏剧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把生活中的爱用文字串联起来,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爱体味和思考,这样让人理智让人清醒,但种种忧伤还是让人难以忘怀,摆脱! 责任编辑:周宏理 2008-4-24

    2008-04-23 13:12:41 作者:李鸿斌(哩CAN)
    • 0
    • 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