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论·奇章
知行 | DAY5-义教老师和她的“大朋友”
知行·模拟课堂知行队义教模拟课堂开课啦!在最美好的时光做最适合我们的事情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吕田镇三村村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7月16日下午,知行队在三村村青年之家进行了课堂模拟。在义教组组长黄华艳的带领下,知行队部分队员模拟成小朋友。在欢快的气氛下,队员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模拟课。首先,黄华艳老师带领知行队的“小朋友”学习了《国家》的手语操。伴随着歌曲的响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知行队的“小朋友”紧跟老师的步伐,左手一推右手一拉,接着再把手搭上头顶,最后完整地把整套动作做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严格规范每一位“小朋友”的动作,不断纠正错误的动作。通过学习国家手语操,知行队的“小朋友”进一步理解了歌曲《国家》的寓意。接着,申水娴老师给知行队的“小朋友”讲了一节精彩的人文历史课,她给大家介绍了从北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白石咀胡氏公屋,从北第一个党支部书记胡斯增同志和助推中共从北第一个党支部在吕田三村村成立的邓澄心同志。通过申水娴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行队的“小朋友”进一步了解到三村村的历史。团结爱国,艰苦奋斗,是当代青少年共同前进的方向。在知行义教组和儿童之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三村村的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经过课堂模拟相信知行队的义教活动会顺利圆满完成
2021-08-22 23:23:46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9874 0
知行 | DAY3-流芳红色基因 蕴承绿水青山
红色基地莲麻村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莲麻阳光缓缓透过云层,在地上铺满琉璃苏浅般的澄澄光晕。又是漫长跋涉的一天,我们再次从三村村来到十几公里外的莲麻村。这一次我们将采访当地村委主任和村民百姓,深度了解莲麻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和产业发展。以红色为引擎,以绿色为发展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莲麻村委的文书付秋妹女士,经付女士的介绍,莲麻镇主要以红色为引擎,以绿色为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转型。村委利用当地特有红色文化黄沙坑游击队据点旧址,建立了党校学习基地,同时也创办了全广东第一个党章学习所。每个月都吸引了许多党员过来举办党建活动和学习党章,除此之外莲麻村还会定期举行红色文化讲解比赛以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莲麻红色文化基地在这里付女士重点提到建设党章学习所的重要性,党员不但要熟悉党的纲领和历史,还有明白党章的重要性。党如今的壮大与辉煌和党章息息相关,党章可以说是共产党的行为准则和活动基础。所以莲麻村决定建设党校学习基地的同时,开设全广东第一个党章学习所。莲麻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开创了新的党章学习方法和党章思想,主要分为四大块:知行合一、对标对表、政治体检仗、党性分析,强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通过莲麻村党支部的不断努力和贯彻党的思想和精神,莲麻村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第八批爱国主题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为广州市党员培训基地。莲麻村三大产业在建设好红色文化产业之后,莲麻村开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绿色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付女士这样说道。他们根据当地悠久的酿酒文化,积极建设酿酒产业。此外当地村委还结合红色文化产业建立了一系列特色民宿和餐饮服务业,打造出属于莲麻村的三大特色产业链。除了三大产业外他们还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并进一步促进莲麻村的产业转型升级。莲麻村干净清澈的水资源可以发展矿泉水产业,大量的农产品种植和古老的房屋建筑改造都在莲麻村的发展计划当中。现在的莲麻村不但山清水秀,而且当地产业链日趋完整。村民们依靠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收入,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莲麻村委的路口遇到一个卖凉粉的热心阿姨,在吃甘甜可口的冰凉粉的时候,我们了解到阿姨本是在外打工的漂泊人,看到家乡的蓬勃发展之后她决定回家自主创业在村路口卖莲麻村特色产品,支持自己村的发展也让钱包兜儿慢慢鼓了起来。另外阿姨跟我们反映莲麻村的发展吸引回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村委干部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莲麻村的今天可谓欣欣向荣,相信莲麻村的发展会更加美满繁荣!完成今天的走访之后,知行队的调研组er们对莲麻村当地红色文化产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坚持党的领导,以红色文化为发展根基,努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莲麻村走向更好的明天!知行队员们也会积极学习、保持进步在这个夏天写出最棒的文字,拍出最好看的纪录片。
2021-08-22 23:09:49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9922 0
知行 | DAY2-来访莲麻村庄 知晓革命情怀
莲麻调研日记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调研的小伙伴们踏上前往莲麻的阳光大道随着第一声“你好”他们开始了调研采访今日调研莲麻村庄莲麻村委会踩点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七点十五分,调研组的小伙伴们沐浴着阳光从三村村前往莲麻村进行调研活动。莲麻村的第一站是当地村委,此次前来是为明天的采访作准备。调研组的成员们询问了村委会工作人员有关莲麻村的乡村发展状况等相关问题。黄沙坑革命纪念馆偶遇革命老兵黄沙坑革命纪念馆是莲麻村内较为知名的红色基地,馆内主要展示黄沙坑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纵队的历史。在参观黄沙坑革命纪念馆的时候,调研组的小伙伴们偶遇了一位老兵。听到他在纪念馆内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后,才知道老先生是当地有名的百岁革命老兵陈运尚。与他一番交谈后,感触最深的这句话:“时代是你们年轻人的。”“没有你们老一辈的革命者,也没有新时代的我们。”通过这次调研,想必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新生活,继承陈运尚老先生的革命思想继续前进。调查莲麻村出来村委采访外,我们对莲麻村商家、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收获了许多有意义的数据和材料。从清晨七点到傍晚五点,历时十个小时,我们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到住宿地,整理行囊,明日继续出发。
2021-08-22 22:56:53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9838 0
知行 | DAY1-夏日的开启
START知行你好,三村村充满红色基因的吕田让人如此向往知行队员的热情正如炽热的太阳今日是知行队的启程之日知行|2021上车,出发7月12日早上九点,知行队员聚集在校门口,伴随着队长一声“车来啦”,知行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乘上大巴,前往吕田镇三村村,开启吕田之行。知行|2021到达三村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知行队员到达了三村村。往村庄走,一条马路平坦宽阔,小溪从村落穿过,民房墙壁画着生动的宣传图画。正值中午时分,太阳挂在天际,整个村庄充满活力和激情。知行|2021整顿装备,开始下乡接着,知行队员对厨房和住宿进行了清洁整理,同时也进行了物资采购。经过知行队员的整顿,一切变得整洁有序。开头总是充满艰辛,接下来也许会有更多困难,但是每一位知行队员们都做好了面临挑战的准备。面对疾风吧!少年们!
2021-08-22 22:40:07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9941 0
以电影《真爱至上》为例浅析21世纪英国流行文化解读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朱彦玮指导老师:李聪聪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流行文化都在步履不停地发展,更迭,但回过头看,21世纪初英国流行文化仍是世界流行文化发展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有多少人渴望回到那个“黄金年代”。本文通过浅析2003年英国电影《真爱至上》,尝试从意识形态,流行歌曲,国家现状解读21世纪的英国流行文化。1.渗透进国民心中的爱——意识形态大融合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学的探讨。流行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也一定程度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真爱至上》是于2003年上映的影片,相当于“贺岁档”,并掀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大融合的把控功不可没。《真爱至上》中,关于爱的母题贯彻全片,用十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书写了在英国这片土地的浪漫诗篇。在文化研究中,关于文化与权力关系的理论,往往是围绕着性别,种族,阶级等关键词展开的。在这其中,我们不关注爱本身,而先关注爱的对象。不同的故事中,关于爱的对象不尽相同。英国首相和下属的爱,爱上好朋友妻子的男人,不同肤色之间的爱,作家与语言不通的女仆的爱,中年危机的爱,小孩之间的爱,甚至是因性而生的爱……这些爱,跨越了阶级,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性,跨越了语言,跨越了年龄,也跨越了亲情。这正代表了21世纪初英国的流行文化。英国的历史经历了相当多的民族战争,以及17世纪殖民扩张后,英国的人种构成就相当复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多人种混合的国家,同时英国也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国家,民族矛盾,人种矛盾,阶级矛盾……一系列的关系,让英国人与人之间的爱的环境渐渐固化起来,而导演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些矛盾,开始用爱缓解这些关系。李二和先生在《舟船的起源》写道,“爱,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属于整个生命系统。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美好。生命才拥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顾和牵念。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这份爱,藏在的是每一个人的心里,而不应该被肤色,阶级,性别给拦住。导演针对社会情况,为全英国的人民献上了一份爱的情书,乘上了意识形态大融合的这一份主流思想,这算得上是英国的主旋律电影了。2.世界流行音乐的缩影——世纪初流行元素的精华在1849年波兰作家李贝尔特所著的《美学,或美的科学》中,他把艺术分为三个大类,九个小类,其中,“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正是出自于此。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需要在音乐时长的铺垫中,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音乐就如同史书一般,也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精华的文化精粹。对于音乐时代而已,《真爱至上》的插曲,几乎是英伦,乃至世界的流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就如电影主题曲而言,ChristmasIsAllAround是基于圣诞节而创作的歌曲,代表了圣诞节这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充满迪斯科元素的Jump(ForMyLove),jazz感溢出来的TurnMeOn,代表英伦文化的英伦摇滚WhereverYouWillGo,甚至还有当时正在萌芽之中的嘻哈,这些经典的元素揉成一块就成就了当时最欢迎的电影。《真爱至上》能够在电影史上留下地位,不仅仅因为它的内核,它里面所代表的流行文化符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流行文化对于阶级有一定的破壁作用,比如片子里首相跟着一首迪斯科的乐曲而舞动,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堂堂一国首相,应该听高雅上流的古典乐,而迪斯科把首相“拉了下来”,这样能与普通的平民们产生共情,打破了阶级的固化。其中还涉及了不同国家流行文化的交流,电影中那位去美国寻艳遇的小哥在车上和他的好基友说话时放的歌,是美国当红组合Maroon5的歌曲,在一部浓郁英伦风味的电影中,响起极具美国符号的音乐,在电影的观感中,并没有觉得难受,而更体现了流行文化的一种交融,别具一番作风,也象征着英国和美国虽然政治之间有分歧,但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桥梁,仍然可以连接人与人的心。3.英国特色文化符号——英伦风味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真爱至上》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英国文化符号,构成了一幅充满英伦风情的画卷。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文化符号则是“憨豆先生”的出现,罗温·阿特金森虽然只是在电影中作为一个彩蛋出现,但不妨碍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嵌入电影中,“憨豆先生”在英国的荧幕活跃了三十年,俨然成为了英式幽默的代言人,英式幽默,是产生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的某些有喜剧效果的语言和行动的总称。许多展示英式幽默的英国电视节目在世界上变得颇为流行,这成为了展示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穿英式幽默。也同样展现了英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另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表现在首相在面对美国总统的对话中,一段振奋人心的话,不是严肃的致辞,不是强硬的说法,而是对于文化和态度的自信。一句“ThecountryofShakespeare,Churchill,theBeatles,SeanConnery,Harrypotter,DavidBeckham's”(“我们有莎士比亚,丘吉尔,甲壳虫乐队,肖恩.康纳利,哈里.波特,贝克.汉姆的左脚,贝克.汉姆的右脚云云”),这不都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自信吗?莎士比亚代表着英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丘吉尔代表了国家的强大和强硬的态度,甲壳虫乐队,肖恩.康纳利,哈里.波特则代表了英国的流行文化,一个个文化符号的堆砌,既表现了英国独有的英式幽默,也展现了英国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一句“Afriendwhobulliesusisnolongerafriend”(“一个仗势欺人的朋友算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则进一步体现了英国要自立自强的决心。我相信当年的英国人民听完这句话之后的感触,不亚于我们看《战狼》时,吴京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激动。英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现英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英国“贺岁片”而言,既展现了英国特色的文化,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不惧强权,自信自强的精神。结语流行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相辅相成。流行文化既记录了民众对过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也记录了英国国民对二十一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文化反思与理解。一方面,传统、怀旧的英国特色得到了传承和保留,另一方面,英伦流行文化也开启了媒体和大众对英国身份的新一轮思考和重建。到了21世纪,英国的流行文化本身成为了怀旧英国性的一部分,并通过媒体和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重新介绍给新一代的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参考文献[1]李华《真爱至上》中的英式幽默赏析[2]刘艳燕李秋《从憨豆喜剧浅析英式幽默》[3]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4]殷丽爽《理论、现象与路径——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文化传播理论的别样解读[5]吴诗桐流行音乐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以“英伦摇滚”为例
2021-06-29 12:01:28 作者:朱彦玮 9921 0
探索教育与传媒的桥梁
探索教育与传媒的桥梁是优衣库忠实的粉丝一次随手翻看在它自己的杂志《LifeWear》里一次做了村上春树和安藤忠雄的两大采访。那一篇《你好,春树》里,问了72岁的村上春树26个问题,有些很有趣,例如他说到自己常年穿T恤和短裤,一次被人招待在银座吃饭,被店员拦下来,说你这着装不行,于是在众目睽睽从包里拿出了一条长裤,把店员吓了一跳。“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时候,才一直在包里塞进差不多大小的长裤的。”又说早在20年前,就计划过如果写不小说了就在青山开一间爵士俱乐部,店名和菜单都想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源源不断有故事想写,店就一直没开成。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写作者都有个开店的梦想,不过村上还有另外一个梦,他说自己要是不当小说家的话就想当二手唱片店老板。写作和音乐的问题说了很多,例如《地下》之后为什么不再写非虚构,因为实在太耗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是有非常想写的主题,很难下定那个决心。说写小说就是在等待腹部的水位一点点涨到胸口,“所谓小说家,等待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等待水位的时候就像是农闲期做麦秆工艺品的人们一样,就写写散文做做翻译。王小波《写给新的一年》一文中这样做结也很契合我想要探寻的东西。我们读书、写作—一九九五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过去我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远离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喜欢平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够了。年轻的读者在邮件里写,“当然很多时候想法总是年少轻狂或者是天马行空,也许以后我不再有这种冲动和热血,但至少我现在是真诚地有这个梦想。相比于媒体经验,我更多地拥有的是对媒体的热爱,或者说是对探索世界的热爱。”作为新闻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不经想起。作家王小波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时曾说,“写作是一种趋害避利的危险行为”。因为据他所知,这世界上有名的严肃作家,大多是凑合过日子,没名的大概连凑合也算不上。但他依然选择投入到了这份“危险事业”中。最后,王小波只得把这种行为归结于“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作为普通人,这个问题的指向则更实际一些。许多人都经历过职业规划与发展带来的困扰:“日常有阅读习惯,看了一本书当下觉得写得很好,想做笔记,但却不知如何落笔,回头再看对这本书完全没有了当时的感觉,一本好书就像白读了”;“想要做斜杠青年,在工作闲暇时间找到其他可能性,写作投稿是否能成为一种选择”;“做为新媒体编辑内容相关工作者,如何持续高效地写出稿件,是件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沈从文先生一段话时刻激励我前行,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泥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它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 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可以爬起。古往今来,回顾多少文人墨客都有思考,思考是进步的潜在因素与动力,不分专业彼此年龄性别,诚然,阅历不同包括思考的程度深度都有影响。前段时间闲来无事翻看胡适在一本自传中表达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山本文绪这样谈也一定层度上表达了其思考的比拟性质。消耗体力也好,花费金钱也罢,我都要找回我的“没有理由就是开心”。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木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这样的话令我倍受鼓舞,并且十分感激。为了那份鼓舞与感激,主编特意回复了邮件,并在周刊公众号上刊登了出来。今日情景重现,决定再次分享来往信件。祝年轻的读者们,永怀梦想,永有热爱。还有个消息,早稻田大学的“村上图书馆”计划在2021年秋天开业。里面收藏了村上各部小说的原稿及相关资料,例如《挪威的森林》的第一稿,据说是写在意大利随便买的一个笔记本和飞机便签纸上的。不仅如此,村上还把收藏的几万张唱片一起捐赠了,说是想把这些东西留给人们存档,反正自己也没孩子。在这所有的问题中,有一个瞬间启发了我的。我要把它记下来。上面文章质量大致都不是很好。读好的文章、听好的音乐,对我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反过来说,还是尽量不要听糟糕的音乐、读糟糕的文章为好。路遥先生也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曾试图探讨人生中远航教育的理念。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传媒风尚我们获取信息的媒体食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当代青年人对媒体的认知需要重塑,自媒体不能是唯一的渠道。所谓何为三联?生活,读书,和新知。我想最出色最纯粹最本源的媒体出发点就在于要真实全面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你周围所正在经历的最熟悉的最迫切想要感受的的东西。中学时期,无意间在报刊亭买萌芽(想来也是很多人青春启蒙文学艺术创作的殿堂吧,扫到在众多花花绿绿明星模特儿杂志中看到红色字刊头的三联,很醒目惹眼,赶忙拿过来翻了几番,只记得是李鸿谷先生作为主编撰写的国外的新闻时评。这一看不得了,本就好奇这国内的报刊杂志编辑于国内外时事有什么高见呢?谈起来与他的缘分,更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音乐作曲家偶然听到街坊巷缝中哼着若隐若现的轻松惬意的调子。还记得倒过去看书角。于遥远的沪港也有发行这种时髦大胆自由的杂志,更是一见钟心。看样子是那个时代我就已经以这样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同这本主观幸福感杂志握手交谈了!底下的评论也会追着看,毕竟身处于这个机器塑造的拟态环境,那就是意味着一丁点儿小看法也会被无限放大。无论老朋友新朋友,无论年纪和性别还有阅历。诸位的读者都是一水儿好评!闭眼不禁遐想,当下的媒体的赞美。托马斯·潘恩曾言:“新闻让我们以他者的眼光看问题,以他者的耳朵听问题,以他者的思想思考问题。脑中浮现OscarWilde(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话:“Weareallinthegutter,butsomeofusarelookingatthestars.”(译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不只是看着星星的人,这些人是建着梯子,想要摘星星的人。也许你不喜欢其中的某本书,或者不认同某本书中的理念。这不重要,但可以从这些书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或关注的社会热点,去观察和理解当下社会的本质,充实我们的知识,疏理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应该去结交和认识这样的人:出于某种难以名状的原因,他们会让你充满力量,会带给你新的思想,或者更不可言喻的是,会带给你充满自信的感觉。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这样表述也即是我所追求。生活阅读与思考“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在我视光所及之处。于普罗大众中的一员而言,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张两难需要抉择勇气的地方。反倒认为是给了一个普通灵魂上台阶的珍惜机会。就像是严锋教授所谈及的种种。人真是最奇怪的东西,哪怕已经看破红尘,哪怕已经知道一切都毫无意义,也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会努力把事情做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身上有一种植入很深的程序,里面至少有两个关键性的指令: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职业精神。也许还有第三个隐藏更深的指令:希望。打个比方譬如,搭积木。你知道它一定会塌,可是还是会兴致勃勃玩。是因为这个社交场景很舒服也是因为陪你玩的人很棒以及本身足够有趣抵消无意义感。我的看法和主张还是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什么情况下什么年级都不要放弃和停止阅读和思考。从历史命题的意义和角度入手,希冀不应该是无奈的,起码应该是无障碍的,甚至是轰轰烈烈的。
2021-02-25 10:08:43 作者:张洪瑞 103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