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各地文艺界人士纷纷向四川灾区捐款

     来源:新华社周润健魏运亨毛海峰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全国各地文艺界人士纷纷向灾区捐款赈灾。正在国外出访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委托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向绵竹捐款10万元。冯骥才告诉记者,绵竹年画在全国木版年画中是一流,而且绵竹年画保存得很好,整理比较完整。2004年4月,他曾到绵竹考察木版年画,所见、所闻、所感都让他震撼。他表示,非常牵挂灾区人民的安危,并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著名民间艺术家赵本山也捐款100万元,向四川省地震灾区表达自己的心意。最近一段时间,赵本山一直在忙于筹备电视剧《老北市》的拍摄。知道四川省发生地震的消息后,赵本山心急如焚、潸然落泪,“那些场面太悲惨了。看到我们的政府和军队正在全力进行救助,我又觉得特别感动。”14日下午,赵本山和自己的同事、弟子共聚沈阳。除赵本山之外,观众喜爱的年轻演员唐鉴军、张小飞、闫光明、王小虎、王小利、小沈阳等人也都慷慨解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说,我一直在关注电视直播。我现在已经参加了作协机关的捐款,今后我还会做很多工作支援灾区。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我看到报纸、电视上的画面就流泪。在陕西省作协的募捐活动中,我已经捐了一些钱。我还要捐出一些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说,陕西省文联正在联合下属的书协、美协、音协、剧协等各个协会,筹备形式多样的活动,筹集善款,奉献爱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将联合举办秦腔名家义演和书画名家义卖活动。陕西省曲艺界知名演员也将举行一场义演,石国庆、周春晓、于海涛等省内曲艺名家都将登台表演。西安中国画院、西安红十字协会也将于16日举行专业画家作品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将捐往灾区。目前,西安中国画院全院150多位专业画家已积极响应。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66
  • 抗震救灾:知名作家在行动

       来源:东方早报   5月18日下午“于丹·游园惊梦互动讲演会”结束后,于丹、上海昆剧团知名演员、上海大剧院领导举办签售,并将图书和音像制品销售收益全部捐往灾区。此外,于丹个人也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万元。早报记者昨日还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得知,为支援灾区,出版社联合国内多位知名作家举行义卖签售。5月18日周日上午10点,都梁、刘和平、石钟山、陆天明、李克威等多位作家将聚首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加图书签售义卖活动,此次活动的所得全部书款将捐献给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文学出版社表示,通过此次义卖活动向灾区捐赠的款项将不低于5万元。钱文忠钱文忠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个人与张兆明、陈刚、李林、刘念远以上海怡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名义捐赠价值50万元的医疗设备。钱文忠表示,因目前运输比较紧张,他们将自己设法解决运输问题,尽快将这些急需的医疗器材运往灾区。王立群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日前表示,其个人将捐出《王立群读史记》版税6万元,其中1万元随河南大学捐赠,5万元直接寄往北京中国红十字总会。王立群表示:“希望这点微薄之力能为灾区人民做一点点切切实实的工作。灾难一定会过去。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贾平凹同样经历了地震摇晃的作家贾平凹昨天拿出一些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冯骥才身在欧洲的作家冯骥才日前以冯骥才文化基金会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人民币10万元。刘和平作家刘和平委托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个人稿费17.4万元一次全部捐给四川灾区。朱德墉台湾漫画家朱德墉委托大陆代理人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正在天津访问的韩国作家代表团得知四川地震的消息后,向灾区人民捐款韩币20万元及人民币4000元,并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另悉,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员工向受灾地区捐款,首日募集善款20余万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募集善款45万元。郭敬明四川作家郭敬明继前天以《最小说》名义向灾区捐赠数笔最小说基金后,昨天,他表示,再以个人名义捐出5万元。此外,他还表示,将委托工作人员联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准备将联合《最小说》作者、读者进行捐款。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会把捐来的款项全部用于救助四川地震中受灾的需要救助的学生。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15
  • 《星星》:中国诗歌可以翻阅的30载时光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一座有着深厚诗歌情缘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成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成都坐上了中国诗歌第一城的宝座。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都人对诗歌的激情被彻底释放,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读诗写诗的文学青年,诗坛大腕舒婷、北岛、顾城等纷纷造访成都,受到了诗迷们热烈的追捧和狂热爱戴。在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里,《星星》诗刊杂志无疑是这座诗城里最闪亮的一颗星。   如果说1957年的创刊给了《星星》第一次生命,那么1979年的重新复刊则让《星星》迎来了生命中真正的春天,《星星》30年的成长故事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缩影。2008年4月初夏的一个黄昏,《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在他落满夕阳的办公室里,用诗意的语言总结了《星星》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鸟过留痕,时过留诗,有诗在,时间亦是可以翻阅的"。    凤凰浴火诗坛复苏    "是黄金总要发出金黄,炼火之中有再生的凤凰,为了重光发出的欢呼,听了你该热泪直流,心潮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祝重光》刊登在1979年10月号的《星星》诗刊上。这一期诗刊,是《星星》阔别读者19年后,首次与大家重新见面,也是中国文学界在1978年后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现任主编、著名诗人梁平深情地回忆说,当重新复刊的《星星》出现在书摊上时,当臧克家的这首《祝重光》摆在大家面前时,无数诗歌爱好者眼中都如诗中写到的那样--"热泪直流,心潮涌",诗歌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星星》诗刊的创立曾经缔造了一个辉煌。它于1957年1月1日诞生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天府之国成都,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诗刊。但是,《星星》创刊不久其最初的编辑人员与大多数第一批作者在其后的"反右"运动中一一被"打倒",最后迫使《星星》于1960年停刊。1979年,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星星》重新焕发了生机,《星星》诗刊以及以《草木篇》为代表的一批曾被错误定性的作品获得平反。    1978年,不但《星星》以全新的面貌重出江湖,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歌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批年轻的诗人,经过漫长的冬天后,终于在这个诗歌的春天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方向。1978年12月,北岛、芒克、江河、食指、舒婷、顾城和杨练等诗人在北京创办了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今天》以原始的油印版本一共出版了九期,主要刊登了食指、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江河、杨炼、方含、严力等人的诗作。随着79年3月《诗刊》转登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主流媒体第一次公开接纳这个"新丁"。随后成都、上海、沈阳、武汉、郑州等地的正式文学刊物上也纷纷出现了这种"新诗潮"作品。年轻诗人的活跃,标志着改革开放之后,"新诗潮"在中国诗歌界的崭露头角。与此同时,老一辈的诗人们也不甘寂寞,1979年1月号《人民文学》刊出艾青的长诗《光的赞歌》,此后臧克家、公刘等一批复出的老诗人也佳作频出,形成了独特的"归来者诗歌"现象,与"新诗潮"一起,形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观点碰撞"朦胧诗"世纪大争论    《星星》刚一复出,就在中国诗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一场关于朦胧诗的世纪大争论。当时,"朦胧诗"方兴未艾,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先后在《星星》上发表,这些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诗歌作品,与传统的诗歌大相径庭,在获得关注的同时引起了诗歌界的种种非议。1979年,诗人公刘在《星星》上发表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的几首诗谈起》,他痛心地忧虑着朦胧诗在历史观上的片面和情绪上的绝望悲观,希望大家帮助这些"迷途者",以"避免走上危险的道路",一场关于"朦胧诗"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公刘的观点得到了一批老诗人的支持,艾青指出朦胧诗的创作"排除了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盖世界"的地步了,也就是说过分地强调的以"我"为中心,忽视了客观环境的存在。诗人丁力、鲁扬、李丛中也坚定地否定这股诗风,称之为"古怪诗"、"看不懂"甚至"不是诗"......最具分量的当属老诗人臧克家,臧老以他惯有的硬朗作风"来了就坐,坐下就讲,讲完就走",义正词严地痛斥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面对老一辈诗人的非议,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人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不断在《星星》上发表自己新的"朦胧诗",用诗歌语言和这些诗坛前辈进行对话。复刊后的《星星》见证了中国诗歌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观念大碰撞,迅速成为中国诗歌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讨论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这场世纪大争论,却折射出当年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十大诗人出炉诗城燃烧    "那真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火热,诗人梁平眼睛里闪烁着一片光芒:"人们对诗歌以及诗人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粉丝们对明星的疯狂。"让梁平记忆尤新的,是1986年《星星》诗刊发起的"我最喜爱的10位当代中青年诗人"活动。读者参加投票的信件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最后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等10人当选。   当年12月,为庆祝《星星》创刊30周年,《星星》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星星诗歌节"。10位当选的"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在成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星星》诗刊的很多工作人员还记得,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入住的是成都花园宾馆,白天,诗人们在四川省作协的大楼里开会,会议室的门被严把着,门外挤满了狂热的诗歌爱好者,几个窗户也被人群堵得满满的。诗人柏桦因为没有收到正式邀请,进不了会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晚上,"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举行颁奖典礼。"我记得颁奖典礼是在文化宫举行的"梁平深情地回忆着:"那一晚,观众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甚至有人不断高呼‘诗歌万岁"!‘诗人万岁"!"顾城入川一个时代的定格    而亲历这次诗坛盛事的著名摄影家肖全也对当年的盛况无法释怀。1986年,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知道诗人们来了,他就一头扎进花园酒店。幸运地的是,他在房间里碰到了顾城和妻子谢烨。他一次次举起相机,将顾城的成都之行摄入镜头,也将中国诗坛一个时代的辉煌永远的定格。    肖全的记忆中,顾城当时穿着一件毛衣,显得格外有朝气。他头上始终戴着一顶帽子,顾城说,这顶帽子是一位美国老太太送的。肖全至今记得,那一晚顾城不停感叹,"写诗太难了,写到现在也没什么太像样的诗"。顾城半带调侃地说,他们一帮诗人在北京研究过"吃什么样的食物最省钱",因为"写诗几乎不能养活自己"。    晚上,诗人们去成都新声剧场参加活动,台下观众如潮。电台播音员在台上朗诵诗人叶文福的诗歌《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叶文福走上台来,他用手臂向黑压压的观众挥动,高喊一声"我的人民呀"便昏倒在地......活动结束后,诗人们被保安疏散在后台的一间化装室里,门被反锁,走廊外人声鼎沸。保安抱着一堆各式笔记本走进来,请诗人们一一签名。两小时过去了,坐在化妆桌上的顾城面色铁青:我不管,我要出门,我要回去!他一把拉开了门,气势汹汹地往外闯,诗迷们见顾城出现了,欣喜若狂蜂拥而上,他却用胳膊肘左右开道,杀出了一条"血路"。离开成都时,顾城依依不舍,他说:"成都人太好了,干脆我在成都办讲座,卖门票,直到剩下一位听众。"    低谷求生《星星》华丽转身    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星星》在90年代却遭遇了意想不到低谷。面对娱乐圈的歌星影星、面对财富圈的大腕大鳄,诗人们不复往昔的风采。而在流行歌曲、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纯文学的《星星》面临苦苦支撑的艰难境地。分析诗歌的低谷,著名诗人梁平有着清醒地认识,"80年代诗歌是人们生活的唯一,人们的精神生活刚刚复苏,诗歌是当时唯一能享受的精神食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诗歌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    "走出去、杀出一条血路"!在低谷的岁月中,《星星》人立下豪言壮语,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星星》人开始有意识的走出办公室,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诗歌的空间。《星星》发起了"中学语文诗歌取材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让海子、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入选中学教材。    诗歌日渐低落,但是网络诗歌却悄然兴起。《星星》人敏锐地捕捉到诗坛上的这一新动向,于2002年5月,果断地将《星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保持原有风格,下半月刊则以梳理、引导和规范网络诗歌为目的,以纸版形式介入和选发国内诗歌网络站点的优秀诗歌。《星星》诗刊这一顺应潮流之举,立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星星》终于在网络这一全新的领域找到了诗歌发展的沃土。到2006年,网络诗歌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星星》再次求新求变,对下半月刊再动手术,将其改为诗歌理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诗歌理论刊物的空白。保持敏锐的时代嗅觉,《星星》始终让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    诗歌转体担当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纯文学的刊物,《星星》多年来都在思考自己的社会定位。"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高雅的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星星》的存在价值。面对当今诗坛诗人们日益孤芳自赏、诗歌退缩成个人情感标本的尴尬局面,2006年1月号的《星星》,在卷首语中发表了主编梁平的文章《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呼吁中国的诗歌需要再来一次转身,呼吁诗人们返回民间,走向百姓心灵,创作更多与土地、与国计民生发生直接关系的作品。    这篇卷首语引起了诗歌界的极大关注,而《星星》更身体力行的履行着一本纯文学杂志对社会责任的担当。2006年3月,由《星星》与《诗刊》社、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6中国.罗江诗歌节在罗江亮相,众多诗人齐聚罗江,创造了诗坛的又一盛况。而《星星》还在成都龙泉驿创办了"中国诗歌讲习所",旨在为中国诗坛输送优秀青年诗歌作家。    采访接近尾声,梁平主编说,他很喜欢1979年《星星》复刊时扉页上的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记者胡晓)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60
  • 王安忆当选年度杰出作家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揭晓王安忆当选年度杰出作家   南方都市报作者:田志凌   “在得过许多奖之后,我依然,或者说更为高兴这次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这是在《长恨歌》之后的获奖。”昨天下午在广州鸣泉居,女作家王安忆从“2004年度杰出作家”得主格非,以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春芙手中接过“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7年度杰出作家”的奖状和奖杯,赢得10万元大奖。麦家、舒婷、杨键、陈超和徐则臣分别获得年度小说家、年度散文家、年度诗人、年度评论家和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的荣誉,各获得2万元奖金。 近三百人见证颁奖礼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方圆集团协办。当天到会的著名作家还有余光中、格非、于坚、韩东、林白、东西、王小妮、多多、徐晓、李亚伟、雷平阳、南帆、陈晓明、李敬泽等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的几乎全部获奖作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家媒体,近三百人见证了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礼。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得主史铁生发来贺信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年一度,会于花城,也算得‘修禊事也’。”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到会并致辞。他表示:“转型期的中国,或许一度冷落了文学,但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实际见证了文学之于现代中国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现在看来,这个奖的创设,不仅是南方都市报文化理想的一种生动表达,也是南方都市报先人一步地参与到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这一事业之中的实际举措。”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表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诞生于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纯粹文字的敬畏,“我们为自己能够分享到文学世界的优美和力量而骄傲”。 “你们终于注意到了《启蒙时代》” 今年的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首次扩展为“华语传媒文学周”,并第一次将六届盛典的全部获奖者聚集到广州。前五届的得主一起为第六届的得主颁奖,现场热闹非常。 在颁发“年度杰出作家”的环节,往届得主史铁生因为身体原因、莫言因为在伊朗访问、贾平凹因为西安市文联换届、韩少功也在海外因签证问题无法来广州出席,他们都给颁奖典礼发来了贺信,表示对王安忆的祝贺,并委托“2004年度杰出作家”得主格非给王安忆颁奖。 “2003年度杰出作家”得主莫言在贺信中称,王安忆是他多年来一直钦佩着的作家。“我是她的一个很认真的读者,一直在追踪着她的创作轨迹,并试图通过读她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她获奖的确是实至名归”。 王安忆表示,获奖让她很高兴,因为在《长恨歌》之后很多人忽视了她别的作品,“现在,你们终于注意到了《启蒙时代》”。 舒婷十多年来破例接受采访 舒婷因为散文集《真水无香》获得2007年度散文家奖。已经十多年不接受媒体采访的舒婷破例接受南方都市报的专访。著名诗人、2003年度散文家奖获得者余光中现场点评舒婷,称他在台湾也看到舒婷的诗歌和散文,赞赏“舒婷长期一个人生活在鼓浪屿是得天独厚的,她的作品有很多风格”。 终审评委代表、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说,“我们参与和见证了这个奖的发展,亲身体会到它之所以成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一直坚持公开、独立、创造的评奖宗旨,主办方不干涉;另一个原因是重建了文学和媒体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希望。” 相关新闻 生态文学致敬作家:于坚 (记者钟刚)昨日上午,华语传媒文学周论坛系列最后两场在广州鸣泉居酒店举行,来自国内的多位评论家、诗人、小说家就公共空间里的文学写作、文学与生态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著名诗人于坚在论坛后获得“生态文学致敬作家”的荣誉,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作家。 昨日的论坛分为“失语与发声:公共空间里的文学写作”和“文学与生态论坛暨生态文学致敬作家颁奖礼”。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表示,写作的公共性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话题,他认为,“文学一直都在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和纯文学并不矛盾,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公共空间也是必要的。” 福建社科院院长、文学评论家南帆则认为,什么是公共空间,这个问题也值得探讨,他表示,有很多学科关注经济、社会问题,必然需要一个学科去关注个人,这才是一个社会的完整结构,“甚至文学在公共讨论的边缘化,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困惑。” 余光中、舒婷、于坚、王小妮等人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诗人多多说,面对动物的被迫害,他能做的就是吃素。多多认为,诗歌不应工具地去呐喊,应从自然地书写开始,抵制反自然、反诗意的东西。 诗人于坚因其“饱含着对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双重关注”,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委会授予了于坚“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生态文学致敬作家”的荣誉。活动协办方贵州凤冈县委书记王贵表示,他们将建立一亩作家茶园,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将向包括于坚在内的15位作家赠送新茶。 

    2008-05-17 00:00:00 作者:田志凌
    • 0
    • 9730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诗刊》推出专号

     文艺报诗闻           诗刊社围绕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精神,继成功编辑、出版了2008年3月号《诗刊》“在冰雪中迎接春天”抗雪灾诗专号并在全国“两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之后,再接再厉,又精心编辑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作品选》5月号特大纪念专号。诗歌专号精选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诗刊》所发表过的、并在诗坛上产生一定影响的近百位诗人的精品力作,讴歌党的三代领导人,讴歌改革开放,讴歌社会主义建设,面向生活,贴近现实,用历年来的优秀诗歌作品,艺术地再现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体现党的科学发展观的英明和正确。专号将于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6周年前夕推出。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65
  • 德国小说首次成为世界头号畅销书

     中华读书报王胡          小说《湿地》(Feuchtgebiete)成为了《经济学人》杂志“亚马逊世界畅销书榜”创办四年来首个来自德国的冠军。此书作者是30岁的女演员和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夏洛特·罗奇(CharlotteRoche)——这是个英语名字,她的确生在英国的温布尔顿,但在德国长大。罗奇小姐是德国的女崔永元,主持一档名为“小罗会客”(“CharlotteRochetrifft...”)的晚间谈话节目,嘉宾包括昆廷·塔伦蒂诺、凯莉·米诺格等大明星,因为专长向女嘉宾打听其性幻想,令她也成为全德家喻户晓的电视红人。《湿地》虽为小说,但主题仍然离不开性,或可称之性幻想小说,但不少评论家更愿意将它视作罗奇小姐的自传。尽管以德国尺度而言,此书内容之大胆,已至骇俗,但在上个月的莱比锡书展上,罗奇小姐仍然大受成群女生的追捧。截至4月15日,《湿地》依旧位列亚马逊德语站畅销书榜的头名。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