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各地文艺界人士纷纷向四川灾区捐款

     来源:新华社周润健魏运亨毛海峰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全国各地文艺界人士纷纷向灾区捐款赈灾。正在国外出访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委托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向绵竹捐款10万元。冯骥才告诉记者,绵竹年画在全国木版年画中是一流,而且绵竹年画保存得很好,整理比较完整。2004年4月,他曾到绵竹考察木版年画,所见、所闻、所感都让他震撼。他表示,非常牵挂灾区人民的安危,并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著名民间艺术家赵本山也捐款100万元,向四川省地震灾区表达自己的心意。最近一段时间,赵本山一直在忙于筹备电视剧《老北市》的拍摄。知道四川省发生地震的消息后,赵本山心急如焚、潸然落泪,“那些场面太悲惨了。看到我们的政府和军队正在全力进行救助,我又觉得特别感动。”14日下午,赵本山和自己的同事、弟子共聚沈阳。除赵本山之外,观众喜爱的年轻演员唐鉴军、张小飞、闫光明、王小虎、王小利、小沈阳等人也都慷慨解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说,我一直在关注电视直播。我现在已经参加了作协机关的捐款,今后我还会做很多工作支援灾区。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我看到报纸、电视上的画面就流泪。在陕西省作协的募捐活动中,我已经捐了一些钱。我还要捐出一些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说,陕西省文联正在联合下属的书协、美协、音协、剧协等各个协会,筹备形式多样的活动,筹集善款,奉献爱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将联合举办秦腔名家义演和书画名家义卖活动。陕西省曲艺界知名演员也将举行一场义演,石国庆、周春晓、于海涛等省内曲艺名家都将登台表演。西安中国画院、西安红十字协会也将于16日举行专业画家作品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将捐往灾区。目前,西安中国画院全院150多位专业画家已积极响应。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03
  • 抗震救灾:知名作家在行动

       来源:东方早报   5月18日下午“于丹·游园惊梦互动讲演会”结束后,于丹、上海昆剧团知名演员、上海大剧院领导举办签售,并将图书和音像制品销售收益全部捐往灾区。此外,于丹个人也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万元。早报记者昨日还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得知,为支援灾区,出版社联合国内多位知名作家举行义卖签售。5月18日周日上午10点,都梁、刘和平、石钟山、陆天明、李克威等多位作家将聚首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加图书签售义卖活动,此次活动的所得全部书款将捐献给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文学出版社表示,通过此次义卖活动向灾区捐赠的款项将不低于5万元。钱文忠钱文忠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个人与张兆明、陈刚、李林、刘念远以上海怡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名义捐赠价值50万元的医疗设备。钱文忠表示,因目前运输比较紧张,他们将自己设法解决运输问题,尽快将这些急需的医疗器材运往灾区。王立群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日前表示,其个人将捐出《王立群读史记》版税6万元,其中1万元随河南大学捐赠,5万元直接寄往北京中国红十字总会。王立群表示:“希望这点微薄之力能为灾区人民做一点点切切实实的工作。灾难一定会过去。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贾平凹同样经历了地震摇晃的作家贾平凹昨天拿出一些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冯骥才身在欧洲的作家冯骥才日前以冯骥才文化基金会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人民币10万元。刘和平作家刘和平委托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个人稿费17.4万元一次全部捐给四川灾区。朱德墉台湾漫画家朱德墉委托大陆代理人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正在天津访问的韩国作家代表团得知四川地震的消息后,向灾区人民捐款韩币20万元及人民币4000元,并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另悉,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员工向受灾地区捐款,首日募集善款20余万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募集善款45万元。郭敬明四川作家郭敬明继前天以《最小说》名义向灾区捐赠数笔最小说基金后,昨天,他表示,再以个人名义捐出5万元。此外,他还表示,将委托工作人员联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准备将联合《最小说》作者、读者进行捐款。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会把捐来的款项全部用于救助四川地震中受灾的需要救助的学生。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78
  • 《星星》:中国诗歌可以翻阅的30载时光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一座有着深厚诗歌情缘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成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成都坐上了中国诗歌第一城的宝座。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都人对诗歌的激情被彻底释放,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读诗写诗的文学青年,诗坛大腕舒婷、北岛、顾城等纷纷造访成都,受到了诗迷们热烈的追捧和狂热爱戴。在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里,《星星》诗刊杂志无疑是这座诗城里最闪亮的一颗星。   如果说1957年的创刊给了《星星》第一次生命,那么1979年的重新复刊则让《星星》迎来了生命中真正的春天,《星星》30年的成长故事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缩影。2008年4月初夏的一个黄昏,《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在他落满夕阳的办公室里,用诗意的语言总结了《星星》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鸟过留痕,时过留诗,有诗在,时间亦是可以翻阅的"。    凤凰浴火诗坛复苏    "是黄金总要发出金黄,炼火之中有再生的凤凰,为了重光发出的欢呼,听了你该热泪直流,心潮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祝重光》刊登在1979年10月号的《星星》诗刊上。这一期诗刊,是《星星》阔别读者19年后,首次与大家重新见面,也是中国文学界在1978年后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现任主编、著名诗人梁平深情地回忆说,当重新复刊的《星星》出现在书摊上时,当臧克家的这首《祝重光》摆在大家面前时,无数诗歌爱好者眼中都如诗中写到的那样--"热泪直流,心潮涌",诗歌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星星》诗刊的创立曾经缔造了一个辉煌。它于1957年1月1日诞生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天府之国成都,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诗刊。但是,《星星》创刊不久其最初的编辑人员与大多数第一批作者在其后的"反右"运动中一一被"打倒",最后迫使《星星》于1960年停刊。1979年,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星星》重新焕发了生机,《星星》诗刊以及以《草木篇》为代表的一批曾被错误定性的作品获得平反。    1978年,不但《星星》以全新的面貌重出江湖,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歌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批年轻的诗人,经过漫长的冬天后,终于在这个诗歌的春天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方向。1978年12月,北岛、芒克、江河、食指、舒婷、顾城和杨练等诗人在北京创办了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今天》以原始的油印版本一共出版了九期,主要刊登了食指、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江河、杨炼、方含、严力等人的诗作。随着79年3月《诗刊》转登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主流媒体第一次公开接纳这个"新丁"。随后成都、上海、沈阳、武汉、郑州等地的正式文学刊物上也纷纷出现了这种"新诗潮"作品。年轻诗人的活跃,标志着改革开放之后,"新诗潮"在中国诗歌界的崭露头角。与此同时,老一辈的诗人们也不甘寂寞,1979年1月号《人民文学》刊出艾青的长诗《光的赞歌》,此后臧克家、公刘等一批复出的老诗人也佳作频出,形成了独特的"归来者诗歌"现象,与"新诗潮"一起,形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观点碰撞"朦胧诗"世纪大争论    《星星》刚一复出,就在中国诗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一场关于朦胧诗的世纪大争论。当时,"朦胧诗"方兴未艾,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先后在《星星》上发表,这些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诗歌作品,与传统的诗歌大相径庭,在获得关注的同时引起了诗歌界的种种非议。1979年,诗人公刘在《星星》上发表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的几首诗谈起》,他痛心地忧虑着朦胧诗在历史观上的片面和情绪上的绝望悲观,希望大家帮助这些"迷途者",以"避免走上危险的道路",一场关于"朦胧诗"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公刘的观点得到了一批老诗人的支持,艾青指出朦胧诗的创作"排除了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盖世界"的地步了,也就是说过分地强调的以"我"为中心,忽视了客观环境的存在。诗人丁力、鲁扬、李丛中也坚定地否定这股诗风,称之为"古怪诗"、"看不懂"甚至"不是诗"......最具分量的当属老诗人臧克家,臧老以他惯有的硬朗作风"来了就坐,坐下就讲,讲完就走",义正词严地痛斥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面对老一辈诗人的非议,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人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不断在《星星》上发表自己新的"朦胧诗",用诗歌语言和这些诗坛前辈进行对话。复刊后的《星星》见证了中国诗歌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观念大碰撞,迅速成为中国诗歌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讨论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这场世纪大争论,却折射出当年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十大诗人出炉诗城燃烧    "那真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火热,诗人梁平眼睛里闪烁着一片光芒:"人们对诗歌以及诗人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粉丝们对明星的疯狂。"让梁平记忆尤新的,是1986年《星星》诗刊发起的"我最喜爱的10位当代中青年诗人"活动。读者参加投票的信件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最后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等10人当选。   当年12月,为庆祝《星星》创刊30周年,《星星》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星星诗歌节"。10位当选的"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在成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星星》诗刊的很多工作人员还记得,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入住的是成都花园宾馆,白天,诗人们在四川省作协的大楼里开会,会议室的门被严把着,门外挤满了狂热的诗歌爱好者,几个窗户也被人群堵得满满的。诗人柏桦因为没有收到正式邀请,进不了会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晚上,"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举行颁奖典礼。"我记得颁奖典礼是在文化宫举行的"梁平深情地回忆着:"那一晚,观众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甚至有人不断高呼‘诗歌万岁"!‘诗人万岁"!"顾城入川一个时代的定格    而亲历这次诗坛盛事的著名摄影家肖全也对当年的盛况无法释怀。1986年,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知道诗人们来了,他就一头扎进花园酒店。幸运地的是,他在房间里碰到了顾城和妻子谢烨。他一次次举起相机,将顾城的成都之行摄入镜头,也将中国诗坛一个时代的辉煌永远的定格。    肖全的记忆中,顾城当时穿着一件毛衣,显得格外有朝气。他头上始终戴着一顶帽子,顾城说,这顶帽子是一位美国老太太送的。肖全至今记得,那一晚顾城不停感叹,"写诗太难了,写到现在也没什么太像样的诗"。顾城半带调侃地说,他们一帮诗人在北京研究过"吃什么样的食物最省钱",因为"写诗几乎不能养活自己"。    晚上,诗人们去成都新声剧场参加活动,台下观众如潮。电台播音员在台上朗诵诗人叶文福的诗歌《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叶文福走上台来,他用手臂向黑压压的观众挥动,高喊一声"我的人民呀"便昏倒在地......活动结束后,诗人们被保安疏散在后台的一间化装室里,门被反锁,走廊外人声鼎沸。保安抱着一堆各式笔记本走进来,请诗人们一一签名。两小时过去了,坐在化妆桌上的顾城面色铁青:我不管,我要出门,我要回去!他一把拉开了门,气势汹汹地往外闯,诗迷们见顾城出现了,欣喜若狂蜂拥而上,他却用胳膊肘左右开道,杀出了一条"血路"。离开成都时,顾城依依不舍,他说:"成都人太好了,干脆我在成都办讲座,卖门票,直到剩下一位听众。"    低谷求生《星星》华丽转身    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星星》在90年代却遭遇了意想不到低谷。面对娱乐圈的歌星影星、面对财富圈的大腕大鳄,诗人们不复往昔的风采。而在流行歌曲、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纯文学的《星星》面临苦苦支撑的艰难境地。分析诗歌的低谷,著名诗人梁平有着清醒地认识,"80年代诗歌是人们生活的唯一,人们的精神生活刚刚复苏,诗歌是当时唯一能享受的精神食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诗歌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    "走出去、杀出一条血路"!在低谷的岁月中,《星星》人立下豪言壮语,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星星》人开始有意识的走出办公室,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诗歌的空间。《星星》发起了"中学语文诗歌取材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让海子、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入选中学教材。    诗歌日渐低落,但是网络诗歌却悄然兴起。《星星》人敏锐地捕捉到诗坛上的这一新动向,于2002年5月,果断地将《星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保持原有风格,下半月刊则以梳理、引导和规范网络诗歌为目的,以纸版形式介入和选发国内诗歌网络站点的优秀诗歌。《星星》诗刊这一顺应潮流之举,立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星星》终于在网络这一全新的领域找到了诗歌发展的沃土。到2006年,网络诗歌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星星》再次求新求变,对下半月刊再动手术,将其改为诗歌理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诗歌理论刊物的空白。保持敏锐的时代嗅觉,《星星》始终让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    诗歌转体担当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纯文学的刊物,《星星》多年来都在思考自己的社会定位。"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高雅的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星星》的存在价值。面对当今诗坛诗人们日益孤芳自赏、诗歌退缩成个人情感标本的尴尬局面,2006年1月号的《星星》,在卷首语中发表了主编梁平的文章《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呼吁中国的诗歌需要再来一次转身,呼吁诗人们返回民间,走向百姓心灵,创作更多与土地、与国计民生发生直接关系的作品。    这篇卷首语引起了诗歌界的极大关注,而《星星》更身体力行的履行着一本纯文学杂志对社会责任的担当。2006年3月,由《星星》与《诗刊》社、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6中国.罗江诗歌节在罗江亮相,众多诗人齐聚罗江,创造了诗坛的又一盛况。而《星星》还在成都龙泉驿创办了"中国诗歌讲习所",旨在为中国诗坛输送优秀青年诗歌作家。    采访接近尾声,梁平主编说,他很喜欢1979年《星星》复刊时扉页上的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记者胡晓) 

    2008-05-17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84
  • 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征稿

     中国散文学会 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                                                                                                                                                                                  大规模     高品质     国际化     权威性 六百座大中城市同时启动 六千所骨干学校同时组织 六万名重点作者同时宣传   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征稿   记录你成长的轨迹抒发你真纯的情感讲述你生命历程中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你的讲述一定精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气象万千。在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学史册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奉献的那些华美灵动、激越昂扬、波澜壮阔的文学作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那些闪烁着智慧、人性灵光的优秀作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丰富营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滥觞,这是世界华人的共同使命——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为进一步提高全球华人青少年人文素养,培养青少年文学创作能力,以文学磅礴的力量感召、影响、凝聚全球华人,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即日起开始征稿。该项大赛是对全球华人青少年写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是全球华人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赛事规模宏大,评审严格,征稿、评奖全部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一 征稿对象 全球华人在校学生;35岁以下广大文学爱好者 二 征稿主题     写亲情(直系、旁系血亲的所有关系)   写乡情(故乡情、故地情等)    写友情(师生、同学、邻里、朋友等)   写爱情(限青年组、大学组) 三 征稿办法1海内外华人文学团体、各级学校的文学社团组织推荐。参评稿件在100件以上的学校或团体,务必注明重点推荐作品(约五分之一);个人投稿可直接将作品寄往大赛组委会初评办公室。参赛学生可由文学社辅导老师推荐,申请加入“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2每位作者只可报送一件参赛作品。要求华文(中国语文)写作。3参赛作者国籍、所在学校班级、姓名、性别、年龄、特长爱好、家庭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辅导老师等详细信息应单独一张附于参赛作品正文之前;学校或单位组织者须将联系人姓名、手机(重要)、座机、详细地址一并注明,以便于工作沟通。凡组织八百件左右参评作品的老师获赠《世界华人少年作家百科全书》一套(八本,定价760元。一百件左右参评作品获赠其中一本,以此类推。) 四 作品评选根据往届经验,第五届中华情参评稿件将在35万份左右。遵照评委会关于初选、复选、定评工作的时间安排 第一批初选截稿日期:2008年11月30日第二批初选截稿日期:2009年2月15日第三批初选截稿日期:2009年4月15日 复选工作4月20日开始敬请各学校、各文学社团和海外华语学校及早动员,尽快邮寄或传送参评稿件。大赛评选委员会由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央级文学期刊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编辑家组成。评选按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青年组5个组别,评出金奖100名、银奖200名,铜奖300名。金奖作品结集出版,稿酬从优。银奖、铜奖作品征订出版。 五 其它奖项组委会根据各推荐单位的作品质量和数量,评出组织奖、文学摇篮奖或世界华人少年作家文学创作基地,颁发荣誉证书;辅导老师获得相应的辅导奖项,颁发荣誉证书。 六 颁奖大会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颁奖大会定于2009年7月上旬在北京隆重举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对青少年文学爱好者是一次受益终生的目标激励。 请各位老师登陆www.china666888.cn下载大赛征稿通知,在贵校或兄弟学校网站转载。  邮寄地址:(100071)北京市丰台区泥洼路6号院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组委会联系电话:010—63847489   86921180   63859040   13521195816电子邮箱:dsb8000@126.com             官方网站:www.china666888.cn     中国散文学会                     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                                                 二〇〇八年五月一日

    2008-05-14 00:00:00 作者:中华情大赛组委会
    • 0
    • 9609
  • 第二届当代诗学论坛在澳门召开

         漢語新文學講堂系列 第二屆當代詩學論壇(澳門) 暨張默作品研討會   會議程序 04-07/05/2008 主辦單位:     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 承辦單位:澳門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暨南大學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當代詩學會 協辦單位: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     臺北《文訊》雜誌社     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     韶關五月詩社  贊助單位:澳門基金會  出席人員名單  屠 岸(著名詩人,當代詩學會會長、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謝 冕(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孫玉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原中文系主任)張菊玲(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思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原文學院院長)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章 燕(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英文系主任)呂 林(新星出版社副社長)黃 薇(中國公安大學文學系教授)張桃洲(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北 塔(中國現代文學舘研究員)駱寒超(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登翰(福建臺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俞兆平(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廈門大學學報主編)陳仲義(廈門城市大學中文系教授)王 珂(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古遠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台港文学研究所教授)陳國恩(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汪應果(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澳門科技大學訪問教授)江錫銓(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馮亦同(著名詩人,南京市作協秘書長)譚桂林(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黃万華(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孫基林(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義勤(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楊劍龍(上海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曉風(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中文系教授)蔣登科(西南大學教授、新詩研究所所長)梁笑梅(西南大學教授、新詩研究所副所長)王本朝(西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沈 奇(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吳奕錡(暨南大學教授,暨南學報編審)王劍叢(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熊國華(廣東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溫阜敏(廣東韶光學院教授)楊振林(廣東韶關五月詩社詩人)張明遠(北師大珠海分校文學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傅天虹(當代詩學會創辦人,北師大珠海分校文學院教授)盼 耕(著名詩人、北師大珠海分校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郭海軍(北師大珠海分校文學院副院長)  張 默(著名詩人,創世紀雜誌創辦人之一、總編輯)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白 靈(著名诗人,台北化工大学教授)辛 鬱(著名诗人,創世紀雜誌顧問)汪啟疆(著名诗人,海軍中將)                 張詩劍(著名詩人、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理事長)鄭煒明(著名詩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舘研究員)路 羽(著名詩人、當代詩學會秘書長) 李觀鼎(澳門大學教授,澳門文化局顧問,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高 戈(著名詩人,澳門文化局顧問)劉月蓮(著名詩人,澳門鏡海學園校長)程祥徽(澳門大學教授,《九鼎》總編輯)湯梅笑(澳門筆會副會長,澳門日報文藝部主任)廖子馨(澳門筆會副理事長)姚京明(著名詩人,澳門大學葡文系教授)龔 剛(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鄭寧人(澳門大學中文系教師,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理事長)馮傾城(澳門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長)楊開荊(澳門大學國際圖書館文獻主管)鄧駿捷(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澳門近代文學學會理事長)朱壽桐(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協辦單位、贊助單位竭誠歡迎每一位參與本次研討會!  漢語新文學講堂系列 第二屆當代詩學論壇暨張默作品研討會  日   程  會議時間:2008年5月4—7日報到地點:澳門新世紀酒店會議地點:澳門大學中葡樓L105演講廳 4日   全天報到 5日   學術會議 [會議序幕] 9:00—9:30 主持人:屠 岸先生  李瑞騰教授 報告人:(15分鐘)“漢語新文學”講堂議題彙報:     朱壽桐教授:漢語新文學概念的理論可能性“當代詩學論壇”議題彙報:     傅天虹教授:當代詩學論壇機制與漢語新詩研究  [會議開幕式] 10:00—11:00 主持人:李觀鼎教授 龔剛介紹出席開幕式的澳門嘉賓,以及澳門大學領導與學者朱壽桐介紹出席會議的研討會代表主禮嘉賓剪彩(第二屆當代詩學論壇暨張默作品研討會正式開幕,澳門大學主持的漢語新文學講堂開講)主禮嘉賓代表致辭當代詩學會會長屠岸先生致辭臺灣海軍中將、著名詩人汪啓疆先生致辭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院長郝雨凡教授致辭   [主題發言:漢語新詩研究] 11:00—12:00 主持人:謝 冕教授  白 靈教授     報告人:(每人20分鐘,綜合討論15分鐘)孫玉石教授   張默詩歌的學術意義吳思敬教授   當下詩壇的中年寫作  [學術研討:漢語新文學概念] 14:30—15:45 主持人:駱寒超教授   俞兆平教授   汪啓疆先生  報告人:(每人15分鐘,綜合討論15分鐘)汪應果教授:漢語新文學概念討論周曉風教授:漢語新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視野王本朝教授:漢語新文學史的意義黃万華教授:本土和境外互为参照视野中的汉语文学史分期  [學術研討:漢語新詩研究] 16:00—17:15 主持人:高 戈先生   王岳川教授   盼 耕先生 報告人:(每人15分鐘)程光煒教授:詩歌研究的歷史感江錫銓教授:汉语新诗的文体可能与林庚的形式美学探索吳義勤教授:論旅港詩人徐訏的詩歌創作龔 剛教授:汉语新诗的典范、网络实验与创作心得黃 薇教授:汉语新诗文本发生研究;副题是«尝试集»«女神»«冬夜»初版形态考释  [學術研討:詩學與臺灣詩壇] 17:15—18:30 主持人:古遠清教授  吳義勤教授   王本朝教授 報告人:(每人15分鐘)章 燕教授:关于中英诗歌语言传统的认识姚京明教授:新詩的現狀與發展的可能張桃洲教授:臺灣現代詩歌論陳仲義教授:臺灣與大陸現代詩比較論 (本日休會)[會議晚宴] [晚上:自由觀看娛樂場表演]    6日   學術會議 [學術研討:張默詩歌作品研究] 9:00—10:45 主持人:汪應果教授  程光煒教授  張詩劍先生                    報告人:(每人15分鐘)辛 郁先生:我所知道的張默蔣登科教授: 論張默的作品王劍叢教授:抒情寓理融于审美客体中——评张默的《独钓空濛》楊劍龍教授:論張默詩歌精神熊國華教授:对放逐命运的悲吟——评张默的长诗楊振林先生:自然的回歸——張默的詩及漢語新詩學的思考孫基林教授:張默和他同時代詩人   [學術研討:張默詩歌研究] 11:00—12:00 主持人:吳思敬教授  辛 郁先生   黃万華先生 報告人:(每人15分鐘)劉登翰教授:《創世紀》·張默·中國的新詩譜系俞兆平教授:现代性视野中前行代诗人之诗学观王 珂教授:现代诗人的“新民族诗型”沈 奇教授:在游历中超越——再论张默兼评其旅行诗集《独钓空蒙》   [學術研討:張默詩歌研究] 14:30—16:00 主持人:劉登翰教授     楊劍龍教授     蔣登科教授 報告人:(每人15分鐘)李瑞騰教授:張默編詩之研究——以小詩為例梁笑梅教授:張默的詩歌作品古遠清教授:张默:为现代诗呕心沥血的编辑家溫阜敏教授:臺灣現代詩歌論北 塔先生:灵魂自鏡中步出呂 林博士:詩歌研究的幾個問題白 靈教授:手印与脚印——试论张默的诗行动与行动诗   [學術總結與閉幕] 16:00—17:00 主持人:孫玉石教授   周曉風教授   鄭寧人先生 報告人:(每人20分鐘)謝 冕教授:漢語新詩駱寒超教授:新詩與傳統張 默先生:萬古長青總是詩  [晚上:參觀新威尼斯人度假村]   7日   參觀澳門世界文化遺產  9:00-15:00   文化局或旅行社組織 15:00 旅遊車送往關閘 會議圓滿結束    特别鸣谢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教授傅天虹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惠赐本稿!  

    2008-05-06 00:00:00 作者:傅天虹
    • 0
    • 9671
  • 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征文启事(修改版)

     关于"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   国家电网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的能源供应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国家电网公司希望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贡献力量,不仅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电力保障和服务,而且与全世界华人共同记录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实现期间的所思、所见、所闻,表达对北京奥运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共同谱写一曲和谐的奥运华章。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电网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承办的"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将把全球华人期盼奥运之心紧紧凝聚,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活动为纽带,以作品为载体,在全球华人中建立文化相承、心灵相通、情感相联的交流平台。征文活动于2007年9月4日正式启动,征文截至2008年7月31日。2008年8月将在北京举办征文活动颁奖典礼。投稿内容包括:祈盼奥运(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期盼、感想和祝福);奥运印象(以观众视角表现迎接奥运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体验奥运(以参与体验的视角讲述组织或参加奥运公益活动的情况、感想和体会);奥运传奇(记忆中本人与历届奥运会的故事,最难忘的奥运事件或奥运人物);传承奥运(个人对奥运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结合的感悟)五部分。文章、图片、DV和动漫四种类型的作品都可以参与征文活动。征文活动的投稿途径,可以通过登录征文活动官方网站(www.SG2008.chinanews.com.cn)投稿,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到SG2008@chinanews.com.cn,或寄送信函到中国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中国新闻社办公室,邮编100037。对征集到的作品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评审。对评审出的优秀作品按不同形式制作成文集、画册、光盘和漫画册,赠送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同时向社会相关方面和人士及公司系统赠阅。"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征文启事为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表达全球华人心系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期盼和祝福,聚侨心,传华声,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新闻社支持单位:北京奥组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文联二、征文时间 2007年9月-2008年7月(来稿请注明:国家电网杯迎奥运征文)。三、稿件要求 (一)作品形式文字、摄影、DV和漫画作品四种。(二)作品题材1、祈盼奥运: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期盼、感想和祝福;2、奥运印象:以观众视角表现迎接奥运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3、体验奥运:以参与体验的视角讲述组织或参加奥运公益活动的情况、感想和体会;4、奥运传奇:记忆中本人与历届奥运会的故事,最难忘的奥运事件或奥运人物;5、传承奥运:个人对奥运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结合的感悟。(三)征文要求征文面向全世界海内外华人。所有参选作品均要求为个人原创,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真实,严禁抄袭,文责自负。实行实名投稿制,请提供作者真实姓名、通信住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号码等信息,以便联络。主办方将严格保管所有个人信息。1、文字作品要求内容要以小见大,从作者的自身经历、周边变化或所见所闻入手,通过对各行各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记叙,生动体现活动主题。投稿语言为中文,文体不限,字数以千字为宜,最长不超过2000字。2、摄影作品要求(1)数码、胶片摄影作品均可,黑白、彩色均可,单幅、组照不限。(2)数码作品格式为JPG文件,长边不小于800像素为宜。(3)每组作品提交的数量最多不超过8张。(4)作品不得加入边框、水纹、签名等修饰。(5)作品必须有一个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参赛者同时需提供30字以内的图片描述。(6)通过官方网站投稿的作品需直接上传,任何用代码链接的作品无效。3、DV作品要求(1)DV作品不得是已经在电视台公开播出过的节目内容,但可以部分取材于公众视频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编辑制作。(2)可通过Email、邮寄提交DV作品录像带或光盘作品。(3)DV作品文件格式不限,可以提交各种常见格式的DV视频文件。提交的视频作品文件大小建议不超过50M。4、漫画作品要求(1)数码、手绘作品均可,黑白或彩色均可。(2)建议规格:最小210×297毫米,最大300×420毫米,分辨率以300dpi为宜。(3)作品应当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寓意含蓄、幽默,格调高雅或雅俗共赏。四、评审与颁奖 (一)征文评审征文由主办单位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四种作品形式分别评奖,设立奖项如下:特等奖各1名(共4名);一等奖各10名(共40名);二等奖各20名(共80名);三等奖各30名(共120名);各种作品形式纪念奖共2008名。对所有获奖者颁发奖金,并赠送作品集锦一套。(二)颁奖典礼2008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征文活动颁奖典礼"。征文获奖者代表将受邀出席颁奖典礼。五、投稿方式及说明 1、进入征文活动官方网站投稿,或发送电子邮件、寄送信函投稿。征文官方网站:www.SG2008.chinanews.com.cn投稿电子邮箱:SG2008@chinanews.com.cn邮件投稿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中国新闻社办公室邮编:100037注明:国家电网杯迎奥运征文联系人:阚立军(13910884583)联系电话:86-10-689999632、所有作品无论获奖与否,活动主办单位均有根据需要进行编缉、发布的权利。3、投稿者需尊重活动主办方对活动安排的规则和意见。4、活动解释权归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新闻社所有。

    2008-04-22 00:51:31 作者:一个人的村庄7
    • 0
    • 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