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黄昏向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雏鸣文学社(通联:chumingwxs@163.com)主办的《雏鸣》月刊惠赐作品《春天》。在此,雏鸣文学社特向黄昏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春天 ——赠广州电大《雏鸣》校刊黄昏春天,是一个发育的季节想发芽,你就发芽你不发芽可以开花如果选择开花你身上就有了自然的花粉芬芳的体香在春天里,请不必刻意地妆扮作家简介: 黄昏,1961年生于广东潮州,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近年业余读诗,写诗,编诗刊。有诗作在《作品》、《中西诗歌》、《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发表和入选多种选本。主编的民刊《九月诗刊》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潮州市作家协会理事。2003年出版个人诗集《感知四季》。
本文作者:王南方《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出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向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赠书 国内著名诗人高洪波、雷抒雁、程步涛、韩作荣、李小雨、沈天鸿、刘业勇、刘立云、简宁、白连春等数十位老中青三代诗人“紧急集合”,纷纷在第一时间热情贡献出了自己的作品。《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诗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昨天面世。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广大诗人的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第一时间向军内外的诗人们发出了邀请--为悲恸的汶川、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祖国写一首诗,以诗歌的名义表达对生命、祖国、人民、尊严、英雄的尊重和敬意。80高龄的著名诗人李瑛也专门为这部诗集写了组诗《生命的尊严是如此美丽》。书中收入的近百首诗歌,既有诞生在汶川抗震前线的诗篇,也有在网络间流行的作品;既有耄耋之年老诗人的精品,也有80后新生代诗人的佳作;既有朗朗上口的短诗,也有长达千行的大诗,读来感人肺腑,可谓诗人的激情之作、真诚之作和爱心之作。为了向灾区表达爱心,诗人们愿意捐献本书全部稿酬,献给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以图书的形式把诗人的爱心送到灾区,送给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据本书责任编辑丁晓平介绍,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出版反应汶川大地震全景式的诗集。 附丁晓平所写的编后记: 汶川,我们从此不在诗歌中为你哭泣 ――《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编后记 文/丁晓平 《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出版后,诗人们纷纷来信,给予积极肯定和赞扬。认为解放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抗震诗集是目前全国所有出版的抗震诗集中最美的一部。作为责任编辑,在此我再次向诗人和读者表示感谢!现按诗友小炜兄的嘱咐,将这部诗集的“后记”《汶川,我们从此不在诗歌中为你哭泣》发表,请大家给予关注!值得收藏的不仅是这部诗集,还有这部诗集的装帧设计。封面展开后,是一张精美的海报。因此,这是一部不忍心打开的诗集,是一种打开就被撕碎了的美!这或许正是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记忆! 汶川大地震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是人类史上的灾难。 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汶川大地震惨绝人寰的现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场旷世灾难的亲历者或见证人。 在这个悲伤的五月,在第一时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向全国全军的诗人们发出了邀请——为悲恸的汶川、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祖国写一首诗,以诗歌的名义表达对生命、祖国、人民、尊严、英雄以及苦难和死亡的尊重和敬意。受邀的老中青三代诗人纷纷在第一时间热情贡献出了自己的作品,因此成就了这部诗集《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这些诗歌有的诞生在汶川抗震的前线,有的在网络间流行口口相传,有的出自耄耋之年的著名诗人,有的出自初学者之手,但都是诗人的激情之作、真诚之作和爱心之作。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和技术上的原因,还有部分诗歌的作者我们还未联系上,请你们看到本书后及时与我们编辑部联络。 为了向地震灾区表达爱心,诗人们愿意拿出本书的全部稿酬奉献给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在此,我们向所有参与这次行动的诗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以图书的形式把诗人们的爱心送给灾区人民和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 是的,这是一部饱蘸着血和泪写成的诗集,是一部苦难的诗集、坚强的诗集,也是一部感动的诗集、温暖的诗集,是一部充满爱的诗集! 汶川,你这涅槃的凤凰,在诗歌中你就是感天动地的诗歌!此时此刻,所有的诗人只有一个愿望——从此不在诗歌中为你哭泣! 让记忆反对遗忘!作为汶川大地震的一份诗歌记忆,我们企望这本诗集—— 像一朵素净的鲜花敬献在所有遇难者的灵前, 祈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像一星温暖的火种点燃在所有幸存者的心间, 祝愿他们的人生幸福! 责任编辑丁晓平 谨志 本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5b19f01009qhz.html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作家林雨向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雏鸣文学社(通联:chumingwxs@163.com)主办的《雏鸣》月刊惠赐作品《“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在此,雏鸣文学社特向林雨小姐致以衷心的感谢! ◆“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林雨 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为紧迫。培养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已成为多数大学的普遍目标。往常的单科型精英往往“隔行如隔山”,对专业之外学科的一无所知使人才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受限。“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持续举办对于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和普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直接的接触和吸收将让参与者得到知识的有效碰撞而通向融会贯通之路。 文学艺术是对万事万物的锤炼、提升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科学认识的影子。如宋代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包含了科学的解释和艺术的表现。天光云影为什么会在水面清晰地徘徊?因为水清如镜;水为什么会清?因为有从源头上持续奔流而来的活水。科学的认识和艺术的技法共同完成了对所指事物本义的阐释和能指的双重乃至多重表现,这里的源头可视为创造力,也可视为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在使用中的精华部分。 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但说出了雏凤的啼声较老凤之音清脆,同时也喻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可引伸为意指文艺家初期作品的清新和锐气。长久的写作有可能因技艺的纯熟而多了些模式性的匠气,匠气固积便成为“死水”。同样,技术需要不断改良,才能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科学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推陈出新,深入核心。 而我们的心就是活水的来源,只有不断倒掉久积之死水,让心态归零,用“雏鸣”之心对待创作,以创新之念发展科技,才能构筑出澄清如镜、行云流光的鲜活蓝图。 让“‘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我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家简介: 林馥娜,笔名林雨,籍贯揭阳,居广州。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三级作家,清远文学院特聘作家。诗歌、散文、诗评、剧评、小小说等发表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读者》、《作家》、《作品》、《绿风》、《青年作家》、《佛山文艺》等。诗作收入《中国新诗年鉴》、《2005中国最佳诗歌》等选本。诗作获第二届“冠星杯”全国大奖赛三等奖等多项。著有诗集《沉》、诗合集《导火线》、散文集《轻烟出岫》。系《中西诗歌》编辑。
《独立》推出:“十万个灵魂,你们可以瞑目了” ——“汶川大地震”诗歌专辑第三辑 一“5·12”发生“汶川大地震”,“5·14”开始《独立》“汶川大地震”诗歌专辑征稿,截止“5·28”,在14天时间里,共收到全国以及海外近500个诗人来稿,而《独立》之外的许多诗刊群起而动的“地震诗专辑”,何止500个诗人,在国人痛苦与悲情的精神夹缝中,如火山喷涌,形成百年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以及现代艺术史、文化史……的一大奇观,我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在一个突发“国难”的重大事件中,有这么多诗人,这么多精神的白雪,一夜之间掩盖在死难者身上,使那些瞬间消失的魂灵,得以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中获得这么多诗人的人文精神语言祭奠,所以我说,十万个灵魂,你们可以瞑目了,你们可以在去往天国的路上微笑着手牵手互相歌着跳着蹦着舞着,去到那灵魂的圣殿……而这一切是由五千年承传的人文文脉的中国诗人们,用先祖诗性灵悟的聪智给你们洗去疼痛与红血,给你们披上世间奇异的诗歌雪衣,你们每人都是仙子,都是大地上诞生并呼吸的神。当500个诗人,5000个诗人……形成一面气势恢弘的精神之墙,铭刻下对亲人兄弟子妹父亲茂盛的雪词,所以我说,十万个灵魂,你们可以瞑目了,你们得到中国诗人们纯洁的悼念,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更多的人应该义无返顾的朝哪个散发雪光的山峰挺进,像每一个清晨,我们大凉山的族民,用粗犷而健康的手震落晶莹的露珠,而露珠里珍藏着世界所有河流的源头。今夜,5月28日,逝者已去的第16天,大凉山惊雷电闪,狂风大作,瞬即倾盆大雨,那一颗天空之顶悬垂的族人之泪终于落下,这是大凉山2008年最猛烈最淋漓的大雨,我看见天上无数的泪眼望着大凉山,大凉山族人的泪眼望着他们,大家在圣山螺髻的也俄额哈峰上相捅而泣,那些夹带黑石与白雪的雨水敲击着地球的脑门,你为什么出此凶手。大凉山终于有了这样一场淋漓酣畅的巨雨之泪的挥洒,十万个灵魂,你们可以瞑目了。 二500个诗人,数万行诗歌,在《独立》十余年的民间诗歌编辑史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兴奋与挑战,而这些从华夏子民心中流出的热血,在初夏的“5·12”后像铺天盖地的奇异白雪,下在高亢的精神之空中,给那些已去天堂的十万个魂灵以圣洁的歌绕与灵沐,这种情景,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的,也是世界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的,只有华夏,只有中国,只有这个崇尚人子、仁爱、人本、人性的民族才会在一个民族巨大的“国难”面前,诗人们在滴干了眼泪之后,又滴出精神之血,中国现代诗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人指责他“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离大众很远”“晦涩、难懂、太现代”……,今天,在这里,在“5·12国难”之后的诗歌狂潮里,这些指责立即会被巨大的有血有肉夯击灵魂的“真诗歌”所淹灭。此时此刻,这些指责者在哪里,你们为什么不出现在这股诗歌潮流的激流中,难道你们的眼睛又一次在火焰般燃烧的现实诗情面前突然“失语”“变瞎”。当许多人还沉浸于悲痛中,还没有把头扭过身来的时候,中国诗人们最先扭过头来,最先清晰并拿起诗笔,因为他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创伤除了国家正常的医治手段外,更多是对创伤之外精神与灵魂的医治,这才是一个长远解决苦难的最佳途径。诗歌在现实的严酷面前是软弱的,或说是沉默的,但由它点燃的人文知觉的复苏,却像燎原野火。目前的“汶川大地震”诗歌潮还局限在诗歌界,特别是民间诗歌界,如果有更多的人关注诗歌,热爱诗歌,诗歌这股火焰必将在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上获得它特殊的某些启示与意义。 三《独立》此次征稿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收到北京诗人荆轲的长诗《灾民哀歌》,全诗1千余行,将“5·12”特定事件、人物、痛苦形态、国与国政治、反思、小人物命运等现时场景铺排在浓密的语言中,这不是荆轲所说的单纯的“政治诗”,而应称为“现实主义史诗写作”。早在2003年夏秋,四川南充女诗人郑小琼写出长诗《人行天桥》时我就曾震惊不能为其写作类型命名。从《人行天桥》到《灾民哀歌》,我看见一条真正中国本土的现代史诗写作之路正在建构,郑小琼的《人行天桥》几乎在一首诗中便放进了2003年前后特定年代所有具有文化解剖与反思黑暗意义的社会事件、人物、现象等,2003年前后,我认为是中国民间自由激进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之一,于是《人行天桥》的应运而生,也是情理之中。《人行天桥》,一首沉甸甸的长诗,承载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许多历史场景。同样,荆轲的《灾民哀歌》也是切入到“5·12”特定重大“国难”事件中,去获得自己独特的言说层次与空间。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应该是诗歌史中具有重要的“树标意义”的代表之作。他们的写作就像我一个朋友多年前在一篇文论中提出的“公民写作”一样,中国诗人已经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下,进行着公民的自由言说形式与身份,这是中国现代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这个文本主要传播渠道是在民间,但在民间给出的传播途径与认可度上,已经说明这种作品的必须存在性与价值性。 四在中国百年诗歌史上,“史诗写作”一直是许多诗人梦寐以求的“涅槃”。真正中国本土意义的“史诗写作”的滥泛在“伟大八十年代”中以杨炼、江河、岛子、廖亦武、宋渠宋炜、欧阳江河、周伦佑等为代表写出一大批融现代诗技与传统文化的“文化寻根史诗”。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惟夫、楚子、海上等依然走着这条路,这些“文化寻根史诗”的重要意义是彰显与回归传统中华文化精粹上做了积极而成功的导行。但有一个致命伤,就是这些作品只能作为“文化典籍”一样被束之高阁,享受供奉之尊与仰视之义,它们本身离真正的现实生活还存有距离,只是放在那里,是一团文脉与气脉,但许多时候与当代人的许多精神生活无关(指俗世现实生活平视角度),所以在这种时候,人们就盼望出现一种切入现实的中国式史诗写作,因为只有史诗写作才能给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社会文化带来比较全面的影响与建设,这一个等待是漫长的,直到出现了郑小琼,才打破这一个“迷局”。另外,海上“九十年代”后期长诗中已有现实主义史诗写作趋向,不过海上过多偏重精神对现实的过滤与化融,不像郑小琼这么青春气盛,咄咄逼人。而荆轲的《灾民哀歌》则是2008年中国诗歌的一大收获,从郑小琼到荆轲是漫长的5年,“5·12”是疼痛,更是我们诗歌医治疼痛的切口。 五“伟大八十年代”的“寻根史诗写作”如果被比作文化象牙塔的“空中楼阁”,那么郑小琼与荆轲的史诗写作就是站在大地泥土上的真实行者,这一个从空中到现实世界的转换、接近,中国诗人用了近30年。多么漫长。但这也是中国诗歌,特别是民间诗歌在世界上保持活力与新鲜旺盛火焰的一段漫长时间,“九叶派”诗人穆旦写过一首《胡康河上的白骨》是最早的中国现代史诗——“战争史诗”。“5·12”后,中国的疼痛与疗伤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我盼望着一种崭新的“现实主义史诗”,给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加进激情与前进的生命之火。我有一个预感,在历经了“5·12”等民族苦难后成熟起来的中国诗人们,一定会在5到10年的时间中,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大作品。这是一个需要“大师”与“史诗”的时代。另外,“5·12”带出一大批重要诗人的创作井喷场景,也是值得兴奋的。像桃园别都、龚盖雄、黑马、范如虹、钟磊、刺桐飞花、南岩、朱良德、王宏侠、周宗春、张玉明、瘦西鸿等的组诗写作,构成“汶川大地震”诗歌的厚重扎实作品。 六中国没有出现过这种由一个“国难”而引发举国上下,诗人群起而歌的巨大场面,从诗人们自觉、自醒、自然、自性的多重人文精神的崛起看,诗人们实现与凸起着以下意义:1、公民身份的开始建立,即在平等公民空间中,有言说的自由度。这是多少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通过“国灾”,诗人在诗歌中找到了公民身份与自由位置,这是中国自由言说层次的一大进步。2、公民即是对社会、现实有责任的切入点,将诗歌从纯粹艺术之“象牙塔”中踏出,踏在现实之桥上,亮出自己现实言说姿态,在充分借助“网络”自由传播的空间中,实现着最宽远的传播意义,将诗歌由从前在固定的纸版(方形)、扩展到网络(无形),是传统传播走向现代传播,而在此次“汶川大地震”诗歌潮流的酝酿、发酵、酿制上,网络成为最快的传播途径,也是人(自由言说者)与电脑(网络自由传播)二体自由组合的一大成功范例。3、诗歌从来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有先锋势力的当头棒喝,诗歌在人文精神上抢占的制高点这次十分明显,而小说、散文、电影、戏剧等传播受时间、空间限制。所以,诗歌拨得头筹先机,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此次诗潮又将引发什么?它所蕴积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到极点。目前,已可看见,自2000年以来的新诗潮流,又加进一个特殊的“汶川大地震诗歌时期”。4、在“国难”面前,诗人们之间的“派别”“圈子”“地域”“意识差异”得到彻底解构,诗人们空前团结与活跃,似乎通过这个诗潮,给中国诗歌带来新的思考与建设?我想新的思考是诗歌拉近与现实的距离,在写作过程中传导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子人爱等优秀品质…… 七作为四川人,作为四川边缘之地大凉山的我,在痛苦与震惊之余,想到自己是一个诗歌工作者,应该用自己主办的民刊《独立》为此次巨大的“国难”存下一份特殊的精神档案。所以在编辑策略上,为使优秀的诗歌能传播的更快更有效,《独立》连推三辑电子版。而之中引发的思考同样震惊的,来稿者五湖四海,是一种华夏大地众诗人的灵性之善之德的纯洁透出。由于《独立》是我一个人编辑、整理,其工作量是巨大的,所以许多优秀作品可能遗漏,许多诗人朋友都没有来得及回信,直到编辑第三辑的句号划定,我总算松了一口气,10多天来的失眠、痛苦、消瘦、忙碌,总算有了厚厚的诗歌文本作为安慰。在这里谨向所有来稿的诗人们表示谢谢,谢谢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孜莫格尼(吉祥如意)!为了让清风倾诉的旋律传播的更宽更久远,本诗册电子文本欢迎各出版社、报刊、广播电台、诗读者免费索取,本诗册在编辑过程中,从网上下载了部份作者的作品,望给予理解支持。本专辑纸版资料由于印数很少,只赠送相关人士。联系Em:faxin1966@126.com。地址:615300四川省普格县农机厂。 四川民刊《独立》主编:发星2008.5.28-30于大凉山螺髻山下 目 录 (四川)老伞作品《震后祭魂》(四川)姜维彬作品《5.12地震日记》(外三首)(四川)罗国雄作品《中国,你有多少孩子名字叫“震生》(四川)王学东作品《14点28分的中国》(四川)林元跃作品《5·12揪心的痛和伤》(四川)程坤作品《之一向汶川的方向默哀》(山东)桦明作品《可我还是管不住泪水》(山东)贾怀超作品《汶川的歌》(山东)七月的海作品《情系汶川:献给灾难下的血肉同胞》(组诗)(山东)高扬作品《山》(北京)霍俊明作品《少不更事的你,仍在欢笑》(外一首)(云南)施袁喜作品《提醒》(重庆)陈传贵作品《#在一场夜雨中惦记汶川》(广西)李双鱼作品《殒》(广东)余丛作品《2008年5月12日》(广东)步缘作品《伤痛》(辽宁)微雨含烟作品《五月的康乃馨》(辽宁)马云飞作品《端详四川》(浙江)刘贵高作品《国殇》(组诗)(浙江)王加兵作品《黑白三分钟》(福建)离开作品《地震,震不断我今生读你的眸光》(福建)高羽作品《疼!!!》(福建)胖荣作品《14时28分》(安徽)邬云作品《儿子不要哭泣》(安徽)王学军作品《用我的肋股,串起文字暴晒》杜荣辉作品《成阿救援线上的手》(外二首)安然作品《心火》 附:第一、二辑目录 目 录 代前言/发星(北京)安琪作品《汶川,又一个因灾难而被记住的地理词汇》(组诗)(广东)郑小琼作品《盼望奇迹》(广东)晓音《孩子啊,孩子》(福建)冰儿作品《写给汶川地震中另一个世界的人们》(外一首)(四川)朱巧玲作品《我想把汶川刻在骨头里,不再绝望》(贵州)湄子作品《送给汶川地震灾区的人们》(河南)史芳娜作品《汶川,一个生命撞进我的怀抱》(上海)叶丹作品《绝句:南丁格尔》(广东)蓝紫作品《汶川,亲爱的汶川》(美国)严力作品《真正的敌人》(外一首)(上海)郁郁《白的更白,黑的更黑》(印尼)罗逢春作品《汶川地震,愿死者安息,愿生者珍惜》(外一首)(浙江)李郁葱《这一刻》(上海)南北《给地震中死难的孩子们》(山东)雪松作品《汶川大地震》(山东)许烟华作品《我等着那些凋零的花朵醒来》(吉林)董辑作品《你的心在我的心中跳动》(四川)龚盖雄作品《为汶川地震致大地的祈祷》(四川)凸凹作品《诗传单,或从成都到汶川》(六首)(四川)刘泽球作品《震上的流年》(四川)谢银恩作品《震动于内心的汶川》(四川)胡应鹏作品《汶川,断裂的伤悲》(三首)(四川)许岚作品《成都大爱,使悲情音乐剧谢幕》(四川)王志国《震痛中国》(外一首)(四川)桃都别园作品《五月,汶川一个汉字的表达》(组诗)(四川)阿苏越尔作品《我们都是汶川人》(四川)彝诗桥作品《汶川,我只有默哀》(广西)麦子作品《国觞》(湖北)西域作品《特写:地震里的面影》(重庆)张守刚作品《这些天,我变得更加脆弱》(四首)(四川)许强作品《中国,我们不哭》(四川)罗德远作品《五月 我深深的悲伤》(四川)李长空作品《地震中的故乡》(外二首)(陕西)孙谦作品《汶川祭》(组诗)碧青作品《地震发生在远方》(湖南)刘恺恩作品《2008年5月12日》(四川)陈宗华作品《十四点三十分,我们触到地核的声音》(贵州)庞非作品《汶川震灾》(组诗)谭有为作品《铭刻生命的永恒》郭诗豪作品《因为这场灾难我们要对那些远去的孩子说再见》(黑龙江)姜红伟作品《写给汶川大地震的诗篇》(四川)发星作品《站在大凉山上喊魂》(三首)(美国)孟浪作品《当天空已然生锈》(外一首)(江苏)赵思运作品《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的中国》(江苏)小海作品《献给汶川大地震中的生者和死者》(西安)伊沙作品《震中的国宝》(外一首)(江苏)黑马作品《救救汶川地震中的孩子》(组诗)(湖南)海上作品《国难·殇·万众记忆》(湖南)范如虹作品《汶川震殇之一》(散文诗组章)(浙江)柯平作品《汶川挺住》(浙江)沈方作品《灾难与愧疚》(浙江)白地作品《谎言》(浙江)七夜木犀作品《5月12日,汶川》(外一首)(浙江)李明亮作品《默哀》(四川)杨然作品《国旗缓缓降下半空》(四川)陈亚平作品《人性的嵮峰时刻》(四川)胡马作品《大地哀歌·我曾经经过的地方》(四川)焦虎三作品《今天,走向天堂的路是不是太挤?!》(外一首)(四川)刘乐风作品《14:28,三分钟!》(四川)何均作品《哀悼日》(外一首)(四川)张世明作品《汶川,我为你默哀》(外一首)(四川)胡仁泽作品《对不起,汶川》(四川)阿索拉毅作品《那一瞬间》(四川)陶天财作品《你在黑暗中呼救,我从光明里请求》(四川)周宗春作品《汶川或其他》(三章)(四川)鲜圣作品《我宁愿忘记这一天》(四川)许岚作品《一场劫难:感动一个地球,崛起一座“大爱城”》(四川)弥赛亚作品《先知的谎言》(外一首)(北京)李成恩作品《雏菊》(北京)西岸作品《预言》(山东)马知遥作品《遥望汶川:写给地震中的亲人们》(山东)王宏侠作品《老师 让我们在教室里想你》(外三首)(山东)张玉明作品《大地震》(长诗)(山东)拜雪作品《殇情》(外一首)(吉林)钟磊作品《汶川大地震之疑惑》(组诗)(甘肃)刘双隆作品《今夜,我来天堂看你》(福建)刺桐飞花作品《重返一座城市》(组诗)(贵州)南鸥作品《国殇》(贵州)钟硕作品《国殇之际》(湖北)孟祥忠作品《汶川7.8级地震前后》(河南)董非作品《今夜再为他们唱一首挽歌》(重庆)张泉作品《今夜我无法睡去》(安徽)夭夭作品《别走得太远》(广东)南岩作品《我的国家默哀三分钟》(外四首)衣水作品《请让我保持沉默》(外三首)朱良德作品《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捂住祖国流血的伤口》(外二首)微紫作品《五月,不再有敬献的文字》荆柯作品《一把利剑》(长诗)瘦西鸿作品《汶川祭[组诗]》 备注:《独立》主编发星为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
广东校园奇葩《碧草》新一期征稿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主管、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团委主办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新一期即将在近日内编辑出版,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惠赐稿件。来稿题材不限、散文、小说、科幻作品、诗歌、日记、杂文、评论等均可,尤其欢迎反映当代校园学生生活的各类作品。来稿请寄:E-mail:guangdongbicao@21cn.com或者:(510520)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碧草》编辑部。来稿请写清姓名和详细地址及邮编。另外,投稿者也可直接在广东校园文学网投稿,广东校园文学网将不定期选送稿件至《碧草》编辑部。 相关链接: 广东校园文坛奇葩——广东《碧草》简介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主管,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团委主办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创刊于1995年底,是一本立足于本校,面向各兄弟学校的校园内部学生文学刊物。该刊创办以来,本着“活跃和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学,提高同学们创作水平和欣赏能力,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宗旨,采用“同龄人的故事、同龄人写、同龄人编”的特色,力求“展示当代校园生活,表现当代学子风采”,受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廖红球、主席陈国凯、原党组书记蔡运桂、原专职副主席杨干华、原副主席杨羽仪(既《作品》原主编)、副主席兼文学院院长伊始和叶文玲、韩石山、王剑冰、舒乙、肖复兴、程树臻、雷达、韩作荣等著名作家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外经贸厅有关领导的好评。 该刊创办几年来,结出丰硕的成果。在该刊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中国校园文学》、《青年文学》、《作品》、《中专生文艺》、《中专生月刊》、《校园文化周刊》、《大中专》、《广州青年报》、《少男少女》、《中专天地》、《小溪流》、《大学生参考》、《同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珠海文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及出版社的书里发表了上千篇各类作品。2000年陈国凯主席亲自为本刊名题字;2001年广东省作协《作品》接管(主管)本刊;2002年碧草文学社被国内一家有影响的刊物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2003年本刊被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2004年本刊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2005年起本刊承办广东省作协有关部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2006年5月在珠海出版社出版“广东校园文学碧草文丛(一)”(四本)(广东作协党组书记廖红球题写书名)。《碧草》被省文学界知名人士誉称为:广州地区校园文学的一朵奇葩。 备注:《碧草》主编钟伟强为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
广东校园奇葩《碧草》新一期征稿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主管、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团委主办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新一期即将在近日内编辑出版,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惠赐稿件。来稿题材不限、散文、小说、科幻作品、诗歌、日记、杂文、评论等均可,尤其欢迎反映当代校园学生生活的各类作品。来稿请寄:E-mail:guangdongbicao@21cn.com或者:(510520)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碧草》编辑部。来稿请写清姓名和详细地址及邮编。另外,投稿者也可直接在广东校园文学网投稿,广东校园文学网将不定期选送稿件至《碧草》编辑部。 相关链接: 广东校园文坛奇葩——广东《碧草》简介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主管,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团委主办的校园学生文学刊物《碧草》,创刊于1995年底,是一本立足于本校,面向各兄弟学校的校园内部学生文学刊物。该刊创办以来,本着“活跃和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学,提高同学们创作水平和欣赏能力,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宗旨,采用“同龄人的故事、同龄人写、同龄人编”的特色,力求“展示当代校园生活,表现当代学子风采”,受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廖红球、主席陈国凯、原党组书记蔡运桂、原专职副主席杨干华、原副主席杨羽仪(既《作品》原主编)、副主席兼文学院院长伊始和叶文玲、韩石山、王剑冰、舒乙、肖复兴、程树臻、雷达、韩作荣等著名作家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外经贸厅有关领导的好评。该刊创办几年来,结出丰硕的成果。在该刊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中国校园文学》、《青年文学》、《作品》、《中专生文艺》、《中专生月刊》、《校园文化周刊》、《大中专》、《广州青年报》、《少男少女》、《中专天地》、《小溪流》、《大学生参考》、《同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珠海文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及出版社的书里发表了上千篇各类作品。2000年陈国凯主席亲自为本刊名题字;2001年广东省作协《作品》接管(主管)本刊;2002年碧草文学社被国内一家有影响的刊物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2003年本刊被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2004年本刊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2005年起本刊承办广东省作协有关部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2006年5月在珠海出版社出版“广东校园文学碧草文丛(一)”(四本)(广东作协党组书记廖红球题写书名)。《碧草》被省文学界知名人士誉称为:广州地区校园文学的一朵奇葩。 备注:《碧草》主编钟伟强为广东校园文学网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