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顺治真正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是红颜知己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现代画家绘制百妃图中的孝献皇后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独为帝所盛宠,清朝第一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之姊。关于董鄂妃的来历,官修史书一概避而不谈,有学者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由为对弟媳董鄂妃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妃的丈夫时常领兵出征,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 唯有《汤若望传》提供了下述线索: 1658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后不久,即行薨逝,而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 《汤若望传》中还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有学者认为是某个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职官员)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妃病逝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但是顺治朝期间又并未设贵妃一职,皇四子也被顺治说成是皇太子。 显然,这里所说的“第三位皇后”与“贵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贵妃董鄂氏。她于顺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顺治特为此举行隆重庆典,称为“朕第一子” 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顺治对其评说: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董鄂妃崩,顺治深为哀恸、寻死寻活“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合葬孝陵,追尊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封和硕荣亲王。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据顺治亲笔所写《端敬皇后行状》的描述,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董鄂妃向来不信佛教,顺治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专心研习禅学。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每次遇见顺治,就总举出这句话:顺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因为长期患病,不能纯一参悟,董鄂妃再次举出这句话,顺治用一句话回答她,她来有所醒悟。自从小孩子患疾后,不过靠着桌几床榻,从没上床休息。到了病渐渐加重,仍研习前面的佛说,没有荒废提持(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的方法)。所以她崩时,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哪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就坐化了(佛教称人死亡:圆寂,坐化等),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呜呼!足以见董鄂妃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了。 一般人的美丽,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董鄂妃大约病了三年,虽然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仍然时而勉励安慰顺治说:没有大碍,诸事仍然都很齐备,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董鄂妃都是始终如一。侍奉孝惠后更恪尽谦和恭敬,像母亲一样对待她,孝惠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顺治十四年冬,顺治去南苑,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后(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废寝忘食。我在天帝坛为皇太后祈祷,随即到南苑去探望,现在的皇后(前任皇后)却无一句话询问,也没有派人来问安。这样我因为皇后有违孝道,让群臣上衣,才让现在的皇后得知的。皇后(董鄂妃)长跪在我面前,磕头请辞说:“陛下责备皇后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皇后怎么可能不为皇太后担忧呢?只不过一时顾虑不到,有失问候罢了,陛下如果速废黜皇后,我绝不敢偷生!请皇上千万体察皇后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开恩,让我留在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万万不可废后啊!”前年,现在的皇后(孝惠后)病危,我亲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间休息,而皇后(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啊,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等董鄂妃离开她身边,出了寝宫门就含泪悲伤地说:“皇上派我来问安探视,倘若不能痊愈,那怎么办啊?”凡是现今皇后(孝惠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一点也看不出她疲倦来。今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后(孝惠后)一样。皇后所裁制的衣物,现在都还在。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董鄂妃哭诉说:“韶华之年入宫,怎么没能长久侍奉皇上,就这样快夭折了呢?”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啊。她很爱念其他的妃嫔,就举这些例子吧。在孝献皇后崩时,皇后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说:“与其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还不如存留下贤淑的皇贵妃啊,能够符合皇上的心意啊!我们这些怎么不也先后死去呢,今天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是对皇上又有什么裨益呢?”皇后和其他嫔妃想起董鄂妃的好处,感激董鄂妃过去的恩情,都吃素诵读经书,只有这样她们才觉得能足以报答您的情意啊。董鄂妃曾在宫中抚养承泽王的两个女儿,安王一个女儿,朝夕尽心抚养,慈爱不逊于自己亲生的。在董鄂妃崩时,这三个公主,都捶胸顿足十分哀痛,人们都不忍再听闻。以前都是皇后董鄂妃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没有不恰当的。虽然位在皇后之下(董鄂妃时为皇贵妃,只比皇后低一级,而高于诸妃之上。其次皇贵妃有副后之称,而且董鄂妃实权长期与孝惠后并存),但是董鄂妃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其次因有孝惠后在,所以董鄂妃才没有做到皇后的中宫桂冠。董鄂妃自已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没有不周详的。 董鄂妃崩后,皇太后伤心哀痛说:“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就是我的女儿啊。我希望能让他们二个人永续好合,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现在董鄂妃离去了,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我有什么话,又同谁诉说啊?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 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只有顺治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妃崩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连同里面的珍贵陈设。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为了彰显董鄂妃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妻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皇帝驾崩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2014-04-27 07:17:02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0966
-
作为“最后一个农民王朝”的开国君王,作为一个离我们最近的草莽君主,人们对洪秀全的后宫生活向来饶有兴趣。正统说法认为,洪秀全“私生活严肃”、“不苟言笑”,十足正人君子表率,“不愧农民革命领袖本色”;而照民间传得想象力十足的说法,洪秀全荒淫好色,在南京城里坐拥姬妾,沉湎温柔乡中,是个十足的荒淫帝王。一个洪秀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到底哪一种评价才是真实的,或者,其实两种都是真实的?洪秀全不是皇帝,他曾郑重其事地颁布诏令,不许人称他为皇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皇帝,他只能是天王。因此太平天国也没有皇后,洪秀全的正妻赖莲英,根据官书的记载,封号是“又正月宫”,她儿子洪天贵福则称她“第二个母后”。太平天国排列职衔,喜欢用正、又正、副、又副分别主次,洪秀全自比太阳,将妻妾成为月亮,“又正月宫”自然是妻妾中的第二把手。问题是赖莲英明明是洪秀全的正妻,更是洪秀全继承人、幼主洪天贵福的生母,于情于理都不该“行二”。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可以抢走本该天经地义属于赖莲英的“正宫”宝座?赖莲英虽然屈居“二房”,但由于“大房”是虚无缥缈的天上人物,因此实际上她仍然是洪秀全后宫里排名第一的“女领导”。据她儿子洪天贵福被俘后供称,赖莲英曾和“第四母余氏”不和,洪秀全的处理办法干净利索:把两人统统关进小黑屋“均锁闭了好些时”。洪秀全究竟有多少妻妾?这个数目大体是清楚的。据史料记载,洪秀全前后共纳过88位王妃,这还没算那些熬到最后也来不及结束试用期的众多“疑似王妃”!比如说那个天国第一才女傅善祥(天国科考的女状元,放到今天绝对保送北大清华!)就没名没份。洪秀全还未公开造**,大约在他开始准备起义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妻妾,金田起义之初被俘的李进富,和第二年(1852年)在永安城外被俘的洪大全(焦亮)都说他有“三十六个女人”。 1853年2月2日,洪秀全在武昌阅马厂“选妃”,“得十余龄殊色女子六十人”,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29日洪秀全自水西门进城,他的妻妾随他一起进入后改建为天朝宫殿的两江总督署,这些女人中的绝大多数再没能从这里走出来。1853年进南京后,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甚至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备天王选用”。到太平军败亡时,天王有正式妻妾88人,宫女不计其数。宫中有横直均8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洪秀全因妻妾太多,连姓名都记不住,干脆一概编号;而且写了几百首管教妻妾的《天父诗》叫她们背诵,这些良家女子遂完全成了他纵欲的性工具。从而,洪秀全将皇帝和邪教主对妇女的占有发展到极致。他不但将江宁那一带的美女大量招入后宫,还曾意犹未足地打苏三娘、傅善祥之流的主意。但据洪天贵福在1864年洪秀全死后的供称,他有“八十八个母后”,刨去云山雾罩的“天妻”,应为87人。洪秀全在进南京城之前就有总计约95-96个“女人”,他死时只有87-88个,应是有去世的。当时的公私记载并无在定都天京后“天王选妃”的纪录,却有杨秀清等人每年聘娶“王娘”的记载,和洪秀全赏赐“王娘”四名给寿州地方军阀苗沛霖的纪录,由此可推断,天京时期的洪秀全也应“增补”过后宫,但规模和影响并不大。洪秀全的后妃中,最尊贵的当然是并不存在的正月宫和实际上的正妻“又正月宫”赖氏,再往下是被他称为“宫中最贵”的“两十宫”,“两十宫”之下应该是“副月宫”和“又副月宫”。在“月宫”之下有“统教”、“提教”、“通御”、“正看”、“副看”,她们既是妻妾,又是洪秀全的秘书、助理、钟点工,每天分班轮值,管理洪秀全的工作、生活琐事。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洪秀全或洪天贵福,都没提到有“宫女”存在,只是各项记载都说,在天朝宫殿的“外城”和“内城”之间,居住着大量天朝女官,但这些女官既不是后妃,也不是宫女,她们大多数是天国高官和诸王的家属,负责沟通内廷和外朝,这些人中许多是已婚妇女,在天王府属“上班”性质。几乎所有记载都称洪秀全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连他自己也直认不讳,他和后妃们的关系也相当紧张。早在金田时代,他就时常和新娶来的妻妾们发生冲突,以至于杨秀清、萧朝贵不得不假托天父天兄下凡,以“云中雪飞”(砍头)的极刑,威胁“众小婶”不得“嫌弃怠慢”洪秀全。癸好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朝见洪秀全,杨秀清劝洪秀全善待“娘娘”,希望其不要对“触怒天王”的“娘娘”用“靴头击踢”,以免怀孕的“娘娘”因此流产;也不要对怀孕“娘娘”杖责,即使要打也应等到分娩之后,洪秀全对此并未反驳,显然杨秀清并非对空虚言,“靴踢”、“杖责”都是常有的事。《天父诗》是1857年出版的,其中谈到对“娘娘”的处罚有“三年不发新衣”、罚饿、关黑屋子、杖责、砍手足、“煲糯米”(点天灯活活烧死)、砍头等等,《天父诗》中多次提到“爷爷怒养杀三人”,显然至少在1857年之前,就有3位“娘娘”被洪秀全处死。和其对手清廷比,“88个女人”的确多了些,咸丰皇帝被讥“好色”,后妃不过20多人,后妃最多的清廷皇帝康熙、乾隆,也只和洪秀全的编制差不多。
2014-04-27 07:16:15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1006
-
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据《旧唐书》载,在惠妃之前,他还迷恋过一位赵丽妃,赵氏“有容止,善歌舞”,“父兄皆美官”, 此前他还宠幸过皇甫德仪和刘才人。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李隆基为何迷恋武惠妃呢?主要还是因为她是武氏后人,是“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人,如果再加一点坊间或宫闱的解释,那是因为她与武则天一样也有媚术。武惠妃继承了武则天的美丽聪慧和善于迎逢,而其权术却远远不及武则天。惠妃曾为玄宗诞下三位皇儿,不幸先后夭折,李隆基十分感伤。后来她又生下寿王李瑁,因怕其夭折,李隆基命其兄宁王李宪抱养,并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惠妃先后生育七人,玄宗对其宠爱始终不衰,并想立其为后。此事终于未果,《旧唐书》没有交待,《新唐书》惠妃传中,用近半篇幅引述御史潘好礼疏文,李隆基听其劝告,“遂不果立”。潘好礼认为,武惠妃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武则天党羽,是干纪乱常之人,为世人所不齿;而且惠妃之子不是太子,一旦立惠妃为后,恐怕她会因私心干预太子地位。其实,李隆基此时十分清醒,他不立惠妃,也是为自己江山着想。惠妃当然想当皇后,并想让儿子李瑁成为太子。她与武则天同样阴狠毒辣,勾结老奸巨滑的宰相李林甫,设计陷害太子。她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入宫,说宫中有贼,请他们帮忙捉贼。玄宗得到的情报是太子等人穿铁甲进宫,要谋反,于是废太子与二王为庶人,不久敕三位庶人死。《新唐书》对此有记载:“后李林甫以寿王母爱,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废死。”《新唐书·玄宗诸子传》说,太子、二王成为“三庶人”遇害后,“岁中惠妃数见庶人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请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讫不解”,以致当年底十二月去世。她死后被玄宗追封为皇后,谥号贞顺皇后。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杨玉环,(公元719年-756年),名玉环,字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其出生地为岭南的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十里乡杨外村),有唐代遗碑为证。另一些说法是说其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分阝)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2014-04-27 07:14:29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0983
-
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祖母薄太后选了一个薄氏的女儿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这个妃子就被立为薄皇后。薄皇后(生卒不详),是汉景帝的表妹兼元配妻子。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薄太后娘家的一个远房亲属。公元前157年被立为皇后。薄氏虽贵为皇后,没有生子却,且不为景帝所宠爱。她做皇后的第六年,其靠山薄太后病死。按照礼制,皇后毫无争议的被废除。四年后,忧愤成疾的薄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葬在长安东郊。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刘彻。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儿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臧儿先把她的小女儿王息姁送进宫中,王息姁生了四个男孩,后来都封为王。王娡最初嫁给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王娡母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时,得知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大贵之人。臧儿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家很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臧儿于是很有手腕的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果不其然,当时的皇太子,即汉文帝的儿子刘启,对王娡很是宠爱,封她为"美人".王美人共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南宫,隆虑。在怀儿子那胎的时候,王美人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告诉了太子后,刘启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王美人生下了景帝即位后的首个皇子,即后来的汉武皇帝-----刘彻(小名彘)。汉景帝有一位妃子,称为栗姬,她生下了长子刘荣,在后位虚悬,东宫不可一日无主的情况下,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但却迟迟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为皇后。栗姬模样出众,而且一连为景帝生下了三个儿子之多,自然是景帝后宫中极得宠的一个,加上她的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她本人离皇后宝座也仅有一步之遥,在后宫中的风头更是一时无两。然而作为皇帝的女人,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嫉妒,而且是毫不掩饰的嫉妒。她恨透了馆陶长公主与“狐狸精”们沆瀣一气的行径,人前背后也不知道咒骂过多少回了。馆陶长公主刘嫖,作为窦太后的亲生女儿、景帝刘启的胞姐,自然是汉王朝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而在景帝刘启的后宫里,数不清的宫娥美女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皇帝看中,从而脱离普通宫女身份进而成为妃嫔之一。因此,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馆陶长公主,纷纷向她赠送金钱礼物,希望她能够为自己在皇帝面前加以推荐。而馆陶长公主做为皇帝的胞姐,无论出于亲情还是出于利害关系,她都非常乐于扮演这个一举三得的角色——既讨好皇帝弟弟,后宫得宠的妃嫔又欠了自己的大人情,还实实在在地赚了一大笔真金白银。这时,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在屡次向皇帝弟弟进献美人后,又打起了新太子的主意,栗姬刘嫖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刘嫖想把她嫁给刘荣做太子妃,于是向栗姬请求联姻。由于景帝的几位夫人都是靠长公主刘嫖才见到皇帝的,对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进献美人本就不满,觉得自己的宠爱被瓜分,因此不高兴。也清楚刘嫖见风使舵的贪婪本性。于是,她对馆陶长公主倒提亲的要求一口回绝,而且还摆着一副“准皇后”的架势,狠狠地嘲弄了馆陶长公主一番,可算是好好地出了一口恶气。碰了一鼻子灰的长公主于是回过头来找王美人,王美人的幼女隆虑公主嫁的正是长公主刘嫖的儿子隆虑侯陈融,两家也算儿女亲家,这次对着陈家大出好几岁又是出了名的泼辣女儿,八面玲珑的王美人处于长远考虑,愿意联姻,同意了这门亲事。长公主苦苦请求皇帝,定下了这门亲事。刘嫖因为栗姬拒绝她而生气,从此后,只要见到景帝,她就不停地在弟弟面前揭栗姬的短、不停地推荐新晋美女,在她的作用下,这些美女一时间受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栗姬(这叫栗姬一怒,惠及大众)。面对这样的情形,自认为应该是后宫之首的栗姬怨气更盛,醋劲愈发地汹涌,做出了很多失控到愚蠢的举动来。馆陶等的就是这个。她抓住栗姬的每一个疵漏,每天都向景帝做汇报。尤其对栗姬向宠姬们吐唾沫、派侍者诅咒她们这一点更是不放过。景帝这时早已被众多新鲜美女迷得七颠八倒,怎么能够容忍年长色衰的栗姬诅咒自己的新宠呢!于是他也暗暗地对栗姬恨得不行,只是囿于栗姬乃太子之母,他还想隐忍一阵子再观后效而已。栗姬与景帝间逐渐出现了嫌隙。刘嫖还不停的称赞刘彻,景帝也认为他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对他格外上心,但并未将其立为太子。有一次,景帝生病了,缠绵反复。由于在他之前西汉的几任皇帝享寿大多不高,所以他不禁也多愁善感起来,想到自己万一不起,自己的众多儿女宠姬可该靠谁呢!由于太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所以他想来想去,还是对栗姬开了口:“你看,这满宫中的孩子,虽然都是亲王公主,其实都尽是幼子弱女。如果我这个做父亲的有个三长两短,我们的儿子继了位,你成了太后,可一定要代我好生照料这些年幼的孩子们。” 她坚决不肯答应,而且出言不逊, 而且还恨恨地咒骂起来。景帝很生气,但并没有立即发作。馆陶公主觉得火候已到,便改“日进栗姬一谗”为“日进女婿一善”,不住地在景帝面前说胶东王刘彻的好话,直将他夸得天上有一地下无双,他的母亲更是贤冠群芳。景帝越听越有道理,再回想王美人当初的吞日之梦,更是觉得栗姬刘荣不值得托付天下大事,这等重任应该让王娡母子担当才是正理。懂得适时而动的王娡察觉到了丈夫的心思,知道景帝怨恨栗姬,痛快的下了致命的一刀。她暗地里派人去“晓谕”大臣,要他们关心国中有帝无后的大事,尽快上表请立太子之母为皇后。于是,负责礼仪的大行官便懵懵懂懂地上了套子。在朝会之上当众向景帝进言:“常言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太子已定,其母却尚未晋封,宜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景帝当场大怒:“这是我的家务事,轮得着你来管吗!”当场便将倒霉的大行官打成现行、关进大牢,不久便砍了他的脑袋。他认为这一定是栗姬或太子刘荣勾结朝臣干的,因此趁势也就将太子刘荣同案处理,废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景帝决定立新太子。选谁呢?自然是馆陶长公主赞不绝口的九皇子喽。可是他的排行实在太靠后,“立长”是怎么也轮不着他的。因此景帝想到了“立嫡”。 于是得宠的王娡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就在刘荣被废三个月后,公元前150年四月乙巳日,景帝册立王娡为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后。十二天后的丁巳日,王皇后七岁的儿子刘彻成为皇太子。 汉武帝即位后,王皇后晋为王太后。同时,弟弟田蚡封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尊皇太后王娡的母亲臧儿为平原君。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为共侯,设置了二百户的园邑。等到平原君臧儿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长陵,设置的陵园同共侯陵园一样。而王太后于孝景帝死后十六年,即元朔三年(前126年)崩,与景帝合葬阳陵。王太后家凡三人为侯。
2014-04-27 07:13:10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0981
-
历史上,动人的爱情故事很多,女子不顾父母的反对跟着心上人私奔的也大有人在。但一代才女、美女卓文君只因读懂司马相如缠绵的琴声,便毅然抛却生身父母和富裕的生活,与自己爱慕的人“雪夜私奔”,演绎一曲浪漫动人的爱情恋歌,为后人世代传唱,实属罕见。称之为古代才女天下第一奔应该名符其实。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她是才女,善鼓琴,精诗文,又是美女,“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便是她美貌的生动写照。父亲是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卓文君生长在富贵之家,可谓千金小姐。这样的女子,哪个男子不想娶她?只是父亲安排了一个政治婚姻,将她许配给当朝皇孙,而使她的命运发生转折,因为皇孙是个短命鬼,还未成婚便命归黄泉。这样,卓文君尚未过门就在娘家守寡。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少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生活潦倒。出于无奈,又因和临邛(县名,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相友善,便经常去拜见。后经王吉的引荐,结识了临邛的大富翁卓王孙,到卓王孙家做客。卓王孙见司马相如丰姿俊雅,又是辞赋巨手,不仅置酒相待,还留在府中一起玩赏园池亭台。主人客人玩到高兴的时候,临邛县令便说:“我常常听人说起长卿很善于奏琴,何不在此弹奏一曲,以增乐趣,我们也可借机领略一下雅乐的韵味,饱饱耳福啊!”司马相如本意再三推辞,但众人哪里肯依。他只得凝神端坐,专心致志地弹起琴来。那琴声,或如行云流水,或如凤凰求鸣,声声动人心弦,众人都听的如醉如痴,弹了一曲又叫弹一曲。卓王孙有一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当时正丧夫寡居在家;年纪十八岁,貌美而又聪慧,且琴棋书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司马相如又正好还没有娶妻,又从王吉嘴里得知文君是位贤淑女子,且多才多艺,便生了求凰之心。此时,月光如水,杨柳依依,司马相如在园中对月抚琴,不禁想起卓文君,想她既然十分喜欢音乐,莫如趁此机会,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因此,他边抚琴边唱起自己创作的歌诗《琴歌》二首,其一是: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处兰房,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相颉颃兮共翱翔。 其二是: 凰兮凰兮从风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谁知正好一个有心,一个有意。当司马相如来到临邛的时候,卓文君就早已听说了;今天相如来到卓家做客,即席弹琴赋诗,卓文君一直在门后偷偷注视着他,心里十分喜爱司马相如的仪容才学;现在又听到他的《琴歌》,暗自想道:“长卿有情,不知我文君也早已有意。”不禁大为所动,只怕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 宴罢之后,司马相如又趁热打铁,备下厚礼,让人送给卓文君左右的侍从,并再次殷勤转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似泣似诉的求偶之意声声入耳,文君听得如痴如醉。相如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仰慕已久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他们的私情,却遭到卓王孙的强烈反对,因为双方严重的门不当户不对。卓文君前思后想,觉得这是一辈子幸福的事,如果错过机会,自己恐怕将饮恨终生,卓文君凭着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背着父母逃出卓府,私奔到司马相如的住处。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来到,喜不自禁,二人悄悄地连夜购马,日夜兼程,偷偷跑到相如住所然后与深爱的人一起逃奔到相如的故乡成都结为百年之好。卓文君来到成都后,才只相如“家徒四壁”,无以为生。两人只好再次回到临邛,开了个酒铺,文君以弱质女流,亲自当掌柜,相如洗碟打杂,忙里忙外,他们以经营酒店维持生计。当时卓千金与人私奔并当垆卖酒,成为临邛小县城的头号新闻,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生意红火。而卓王孙却深以为耻,觉得丢尽了他的面子,于是迫不得已分给小夫妻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做成熟饭的穷女婿,打发他们重回成都。从此,小夫妻过上了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休闲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写下的《子虚赋》、《上林赋》,才华横溢,让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惊为天人,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当时巴蜀两地社会不稳,司马相如凭着一枝生花妙笔,以一篇檄文晓以大义,陈之利害,许以赏赐,遂消弭了危险的局势。汉武帝大喜,再拜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边陲,对蛮夷进行宣抚。司马相如一朝飞黄腾达,也使岳父卓王孙刮目相看,觉得女儿慧眼识英才。司马相如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见的美女多了,也有了喜新厌旧的思想。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寄来了一封十三字的书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这是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感觉周身发凉,于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读完卓文君的来信,回忆惜日恩爱有加的时光,司马相如接信之后,惭愧不已,羞悔难当,从此不再提及纳妾之事,与卓文君白头偕老。
2014-04-27 07:11:37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1101
-
陈圆圆本为姑苏名妓,因其美丽而被当时的名将吴三桂收为宠姬;明亡以后,又因其美丽,成为李自成、刘宗敏占有的对像,最后更因其美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吴三桂因她而引清兵入关,之后他就以“大汉奸”的罪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写了句传诵千古的诗歌: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病死,这让崇祯悲伤不已。田贵妃名叫田秀英,是崇祯最喜爱的一个妃子,老家是陕西的,后被父亲田弘遇带到扬州。而田弘遇在女儿成了贵妃之后,自己也跟着“升官发财”,权力不小。可事到如今,自己的女儿已经不在了,那么自己也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受到皇帝的冷落。所以基于这个原因,田弘遇请求皇上,准自己回江南祭奠祖宗。而崇祯也没多想,就准许了。田弘遇的想法实际上是借着祭奠祖宗的理由而去江南为崇祯皇帝选妃子,讨好崇祯。他来到江南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选了不少女孩,但都不如意。这时,陈圆圆就纳入了田弘遇的视线里,他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她弄到手了。回到北京后,田弘遇将陈圆圆献给崇祯,可是此时的崇祯,正深受着田贵妃病亡的痛苦,而国内既有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所向披靡,外又有满清鞑子的百般威胁,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根本没有心思结识什么妃子,所以就原封未动的将陈圆圆退给了田弘遇。田弘遇再三请求,崇祯依旧没有举动,田弘遇无奈,只好将陈圆圆放到自己的田府中养着。每天闲暇之余,欣赏这位绝代佳人的歌舞弹唱,也是别有一番惬意。没多久,清将阿巴泰率部队出征,再次骚扰中原,在山东大肆抢劫一番,随后矛头直指燕京。崇祯皇帝紧急命令各地总兵官入京勤王,也包括吴三桂。吴三桂来到北京之后,阿巴泰的军队已经退回关外老家了,京城已解除警戒。吴三桂在京城守了几天,准备随时听命回去。而此时的田弘遇认为,皇帝投靠不住还可以投靠将领,而在众多将领中,吴三桂年轻有为,很有统率力,而他的军队则是享誉长城内外的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跟着他混绝对是正确的。于是,在一次精心的策划下,吴三桂与陈圆圆就这么的见面了。田弘遇特意安排了一次宴会,邀请吴三桂到田府中赴宴,吴三桂欣然接受。在吃饭的过程中,田弘遇极力讨好吴三桂,而吴三桂对这顿酒饭也很满意,对田弘遇表示了谢意,田弘遇这时看到时机已到,便让陈圆圆出来弹唱。果不其然,当吴三桂看到陈圆圆之后,不禁眼睛都看直了,他作为一个军人,整天在战场上厮杀,这样温情惊艳的场景他却没有见过多少次。今天看到陈圆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底下还有这么美的女人吗?吴三桂也懂点乐调,也情不自禁的合着曲调打起节拍来,甚至忘记喝酒。在一边的田弘遇看到此景也很高兴,自己精心策划的这一出戏终于成功了。吴三桂很直接,战场上的终日厮杀使他的性格变得不喜欢拐弯抹角。待一曲结束后,他对田弘遇说,自己看上陈姑娘了,要把她带走。田弘遇装出一副依依不舍但又不敢违抗的表情,勉强同意。陈圆圆倒没什么话可说,那时的女人,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她们本来就是男人们之间的玩物,只能是扮演着礼物的角色被男人们送来送去,没有地位。不过她也听说过吴三桂的名声,也时常暗自佩服,如今真的能得到这个如意郎君,那确实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就这样,吴三桂给田弘遇扔下很多银子,带着陈圆圆离开了田府。吴三桂和陈圆圆这对一见钟情的男女,在当时留下了一段佳话,二人找了个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一日吴三桂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封建历史最黑暗腐败的明朝末年:崇祯与前几代的皇帝,要么多疑凶残,要么昏庸无能,加上几百年的阉官横行(以魏忠贤为最),东厂特务遍布天下,“奸臣座上笑,忠臣刀下亡”已成为普遍现象,朝廷清流人人朝不夕保,人人自危,而下层社会更是民不聊生,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忍无可忍之下,农民起义大爆发!那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荡,外有后金(即满清)虎视眈眈,已是“病入膏肓”了,我想,面对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别说是多疑善变的崇祯,就是李世民再生,也会束手无策的!当吴三桂在山海关抵御清军时,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狂扫着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这时吴三桂奉命回京救援。吴三桂深知:明朝大势已去,他回朝之后,势必与李闯王农民起义军面对面的交锋,胜算不大,如果失败又不想“为国尽忠”,便成为李闯王的降将,这是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所不能接受的。何况,就算成功,也无法像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那样成为明朝的中兴之将,因为满清就在关外虎视眈眈,正可趁虚而入,吴三桂怎能以疲惫之师,来与满清几十万雄兵交战?那是必败无疑了。可他不回来又不行,因为家眷还在北京,何况他也一直在朝廷面前说自己是大明忠臣良将,全国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倘若投降大清,背负汉奸的罪名,年纪尚轻的他还下不了决心……此时大明王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闯王军势如破竹,明朝江山轰然倒塌,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不久,吴三桂便听到逃出来的家仆的哭诉:吴家财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扣押,最让吴三桂怒发冲冠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占有他的爱妾陈圆圆。稍有血性的男子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吴三桂不再犹豫,于是他做出一件让全大明为之侧目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引清兵山海关。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陈圆圆复归吴三桂。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2014-04-27 07:10:24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
0
-
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