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短信
低头间,风吹麦浪
低头间,风吹麦浪文/王之慧入秋时节,看着秋叶飘零,我的悲秋情结如秋风般迎面吹拂而过。而我,想用一次远行改变自己的心情,让天籁般纯净美好的大自然洗涤我内心的烦躁和喧嚣,让宁静的大自然给与我一种最原始、最坚定的力量。于是,我们开车前往有“小桂林”之称的英西峰林。英西峰林位于清远英德市三镇处。上千座山峰各个分开,却能连绵万里。清溪穿绕而过,暗河流淌着奇彩,农家田园的淳朴气息让人颇感宁静。清晨,千军错落有致的峰林蓄势待发,等待着太阳司令的沙场秋点兵;万亩整齐的良田清晰地倒影着潮红色的天色,等待着天命降临。这份雄伟壮阔让人想起征战的情景,仿佛听到锣鼓在耳畔“嘣嘣嘣”地擂响,旌旗在眼前“呼呼呼”飘扬。在天地的青山绿水间,金色的麦穗伴随着山水延绵不断,铺成十里金色的画廊。金色的麦穗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麦浪,金色的麦穗海洋就卷起一层层金黄色的浪花,渐行渐远。细看麦穗,它结出一颗颗饱满的、金色的麦穗,但是却从不抬头,总是低着头看着地面。可是,这种低头的态度让它反而更容易适应环境,成群成片的生长着。麦穗虽然总低头,但是沐浴着阳光的它总是精神抖擞,昂扬向上生长,那份自信与从容让它光彩耀人。我不禁想或许人应该如麦穗一般:低头做事,昂首做人。低头是一种智慧。道家提倡“上善若水,处下不争”。人只有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低到深渊和低谷,才能不断汲取山顶潺潺流下的溪水,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而不容易枯竭。只有低头,你才能看到蓝天清澈的倒影,懂得山水的默默深情;你才能触碰到阳光雨露的美好,听到月色下曼妙的竹音。适时低头不是自卑和懦弱,是看到自己不足后的自省,是能为别人成功欢欣鼓舞的善良。人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吸取教训,才容易成长。人只有低头,才有抬头的机会。而麦穗低头的姿势和俯视的姿势一样,那是一份自信、谦和、成熟和睿智。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为某件事而卑微的活着。”因为当过记者,我的双眸里曾看到过一些因为利益纠纷而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们仅仅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注重长远的利益。他们年轻气盛,没有想过退后一步,只是一味的向前攻击,结果就是双输。他们争强好胜,总以俯视的态度对待对方,而不愿去平视对方,甚至仰视对方。所以,低头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修养。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温柔随和,看上去永远不会生气。原来,在与人交往时,她有意地避开利益交锋。有一次,我看到有人指出她的问题。她不高兴时眼睛是一眨都不眨的,脸色一沉,仿佛有一股黑色的旋风袭来。可是,她最后是感谢别人指出她的问题。最关键的时候,她用理智主导大脑,永远不把生气时最伤人的话语说出口。后来,我才知道,她不是不会生气,而是有意的克制,有意的低头。她明白吵架永远没有赢家。吵架赢了,感情输了。她如一缕春风,总能在经历波涛汹涌后收获云淡风轻。那是一份自信,相信自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任何问题。这是时光赐予她的恩宠。当宽容和善良的光环笼罩着她时,她就像那片沐浴阳光的金色麦穗,永远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惊艳了一季的秋,成群成片的生长。枫林之秋,天籁般纯净美好的大自然洗涤我内心的烦躁和喧嚣,宁静的大自然给与我一种最原始、最坚定的力量。风吹麦浪,麦浪告诉我们低头处事、昂首做人的智慧。麦穗低下头,就成熟了;向日葵低下头,就成熟了;人们低下头,就成熟了!
2020-05-27 19:58:11 作者:王之慧 来源:青年作家 9638 0
蔡诗华:世界即小我 刘辉评:从小处入手,展示宏达情怀
蔡诗华·十四行诗·何时不歧视湖北人湖北产品世界即小我——昨夜梦中与大犬子蔡书坤对话随笔昨夜梦中大犬子蔡书坤再一次问我,他们什么时候能回幼儿园大班上课。我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偷懒借用外交辞令,听通知吧看来小朋友们长期憋在家里也不多快乐。他又问我什么时候可到外面玩耍不再用口罩勒着,我说听专家建议听政府吆喝。他又问什么时候能回老家蔡家冲或佬爷家山东单县杨家庄,我说今年恐怕有难度瘟神还在四处穷搅和。小朋友一脸无奈几乎要哭好象罪责在我,我真想学医悬壶济世当李时珍当扁鹊当华佗……其实哪一天不歧视湖北人湖北产品说明中国大局已定,哪一天中国人中国产品不被歧视说明世界病癒胸怀辽阔。(小朋友啊怎知人生多艰,他又怎知未来还有多少曲折/险恶/……)2020年4月17日(周五/农历3月25日)清晨北京双井楚乡居刘辉(文军)评:从小处入手,展示宏达情怀认真品味蔡诗华老师于4月17日临晨发送的十四行“诗梦”,我觉得很有味道。巧于借用。一个梦境:疫情期间,诗主人与自己大公子关于“上幼儿园”、“不带口罩”、“自由游玩”、“探望长辈”的对话。由此,牵出几个涉及国内与国际抗疫之中特别关键很值得众人关注的命题。几个目前世界人民与各国政府尚未有结论而且一直关切的大事情。一.抗疫远远不到节点。“外交辞令”、“专家建议”、“政府吆喝”,用一些细节点缀,恰如其分地表达着当前抗疫形势依然严峻而不容松懈。幼儿园、学校等没有正式通知开学时间;“出门带口罩”依旧是一道“非常时期”不可动摇的铁律。通行或旅游的充分自由,目前盖不具备安全条件。居家宅家,同样是最为保险的安全防卫。蔡诗的高明之处,所有正式表述并没有出现在诗行。平平常常的父子对话,任读者会心领悟。结论:少年儿童渴望上学的心情迫切,但目前尚无消息。国内抗疫初战告捷,国际正值疫情高峰,防止输入型病例日趋严峻而突出。二.中国的李时珍扁鹊华佗甚多也难治复杂世界之疾。一言“四处乱搅和”,精彩至极。不说美国疫情严重且乱像丛生,不说某国政府的言而无信或对国际声誉毫不负责任,不说一些国家对国内失控没能把人民生命放第一位。其实,意义全在言外之意上!我国政府与人民一直勇敢而无私地承担起共同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国际主义责任,而从不考虑付出任何代价。制度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对人民的态度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极力寻找反华、排华、惩华、抵华、黑华的借口。物资援助,医药资助,医疗帮助,经验提供。无数中国名义上的李时珍扁鹊华佗(包括人文之外的协助),无私地充当了国际主义的“白求恩”。抗疫战线共同体,堂堂中国义不容辞!世界因疫情而骤起“危机”。不仅仅是生命骤间的大面积丧生,而且涉及众多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涉及经济利益关系,涉及国与国关系紧张化的“危机”。这种世界性疾患,中国“白衣勇士”们真得难以撑辅。诗语欲言又止,显示蔡诗的把捏到位。“我真想……”,代表了一直难以言表的心声。挺好!挺有意味。三.歧视之暗流一直还在疫情中涌动。国际版的仇视敌对,我们都曾一一领教。国内版的唱反调之流也在欲欲跃试,也许会成为会被成为反华仇华的一枚子弹。抗疫初捷。不代表结束,只代表一个连着一个阶段的渐递性成效。地域性隔膜已经呈现,或者还是隐形尚未成为疯狂的趋向。有些政策特别正确,而执行起来往往脱节。类似抑郁症、恐惧症、孤独症性、自卑感症的心理疾病会成为一个很长阶段内必须注重解决的严重问题。涉及复工,涉及社交,涉及各种必要交往。抵制或歧视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群,或者回避躲闪他们。由此造成了一股异样流向,影响或干扰局部团结。英雄武汉,英雄湖北!决不只是挂在口头上的标签。敬仰与尊重他们的集体牺牲精神,集体奉献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如铁的显著标志。四.战胜新型肺炎、战胜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疾病与心理疾病还有很长很艰苦的时间与工作要做。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都需要共同合作努力。抵抗新冠病毒的战争是世界性灾难面前的合力而为,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最后胜利,那是全世界消除所有新冠病毒的时刻。任重而道远,人类还需努力!这首蔡诗涵义比较深刻。由一个梦境引起,同孩子谈话为题,小中见大,意象体现为出其不意。此诗写作风格值得读者留意欣赏。望作者能继续保持这种言之有物、言之有思、言之有理、言之多彩的创作理性。刘辉(文军)
2020-05-27 16:47:44 作者: 9625 0
人生如戏,不必逢场
如果说当下社会是一本大书,那就是把每个人的喜乐哀怒揉成一个个章节,东拼西凑,装订成册。但照钱锺书先生的说法,人生本就是一本大书。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天赋却又自命不凡的书评家,无须过了个十几年,翻得了个几页书,书评早已发表一大堆。后来是觉得,人生还是一出戏。我自以为是这出戏的编剧,旁观这一切因果,却又不知不觉把自己也给编了进去。到头来所有人的这一遭,没有剧本,也没有固定演职员,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在这里,时间是唯一可循的线索。十九年的过往真当是倥偬。朝霞是岁月里盈满颜色的衣袖,被风一吹便全散了。入了夜,南方的雨依旧在下,窗外夜色寂静无声,褪去黄昏的暮色,没有月光,朦胧的水雾笼罩四周,树影斜斜,被雨水沾上显得格外沉重。书桌上的灯光晕开了一小片黑暗,光亮朝窗外漫去,渐渐被撕咬湮没,连挣扎的痕迹都没有。这种时候尤适合看书。在书里,我吃惊于萧红的一生,那种文字与人生一同脱轨的任性;我向往撒哈拉那一望无际的黄沙,还有三毛和荷西;我憧憬陈寅恪先生和唐筼女士,那一段艰难岁月里生死相随的爱情。他们拥有戏剧般的人生,但他们为了捍卫自己思想与生活的完整,而拒绝逢场作戏去顺服冷冽的命运。这样的他们即使在精神的高塔坠落,仍然拥有末日的绚烂。记得何跟我说过,深夜里失眠的人都是寂寞的,这种时候尤其容易被攻略。如此,又会有多少这样的人,在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毫无准备而防守失败,或是在这样的折磨中把思绪倾倒进文字这种神奇的器皿里。事实证明,我属于后者。但人生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柴米油盐。它比戏剧更多变、措手不及些。我们会受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影响,或进步,或退步,或停滞。高中时饭堂前的紫薇花开了三季、落了三季;毕业时大家用力地挥手告别,而今再无消息;上了大学,一起吃饭的人,从六人、四人、再到两人;回家的三百四十九公里,从两个人的高铁到一个人的自大巴……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时间就是我们交往的“枷锁”,和一些人交集渐渐只限于打招呼。静心沉思,那真个叫泛泛之交。只是有时候擦肩而过,心电图会泛起曾经属于那个人的涟漪。七堇年说:“要先找到能开心说话的人,再去寻找吃什么玩什么,从此之后,只打算跟这样的人浪费生命。”人间三分,二分付时间流水,一分付所感所悟。一阵风,一地落叶,便易觉时光匆匆。十方岁月,思几个已冰封的场景,念几段依旧温暖的感情;百变人间,演绎几场注定的离合,叹那看不尽的阴晴圆缺;千江之水,看那云山无际,沧海淹没桑田;万古明月,觉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唐诺先生在《眼前》中有一言:“时间像开玩笑一样过去了。”时间的范围很小,小到经年流逝,回看自己曾经的文字,发觉可笑幼稚;时间范围很大,大到对空白未来有无尽遐想,心中有数不尽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我们一路且歌且唱,前往生命的彼岸;一路随写随叹,融入每一幕不想错过的剧情里。兰州涉水,漫入眼中是妖冶的曼珠沙华,上岸时又徒然被三途河水沾湿脚踝,才发觉自己是真的在人世走完了这一遭的。……突然的一阵寒风把我吹醒,映入眼帘的是摊开的没看完的书。周围依旧是未画完的远山,书未尽的长河,侃不断的历史,未摹尽的月色。不用纠结这云下人间的人来人往,花开花落。无论未来的生命里会路过什么错过什么,在这个走不完大千世界,只愿保有自己合理的思想棱角和底线。人生如戏,却不必逢场。这四方尘烟,终归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饮毕,只需好好生活。
2020-05-27 13:50:00 作者:杨梓微 9780 0
你有多久没有翻开日记本了?
你有多久没有翻开日记本了?文/北川我们的每一天都像是不可重来的电影长镜头,太多第一次的冒险,都是值得记忆的。第一次你睁开眼睛,来到这珍贵的人世间,妈妈把这个感动的事情记录在她的日记本上,并附上了你的出生照。她愿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顺顺当当,有阳光,有雨露的陪伴,偶尔风雨交加的时刻,妈妈的花园中也早已为我们备好了水果,陪我们度过这漫长的岁月。第一次你遇到心爱的男孩子。羞怯地按下了快门,想捕捉他的每一个倩影。他的眼神只是从我身上轻轻地溜走了,青春就过去了。席慕蓉曾说:“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你把这段清脆得如同马蹄莲般的故事,写在日记本里,所有的结果都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也早已启程。虽和第一次喜欢的人说了再见,但是他让你明白,你的心还没有麻木啊。第一次你上大学。在第一天,你写下了对远方母亲,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从现在开始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从与爸妈分别的车站开始,你已经正式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大学里,你曾经彷徨或者曾经辉煌,日记本都悄悄帮你记录着,帮你回忆这一路走来的感动。也许这一路走来的并不容易,有杂草,有荆棘。但是头上阳光正耀眼,我们的树就要发芽了,已经走到这儿了,带着自己的光就继续走下去吧。当年的小小树苗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也等到将来回忆青春的时候,能够照亮胸膛中的黑夜。第一次你分别了昔日深爱的恋人。你哭得静悄悄,你不能让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能把坏情绪带给朋友。所以你全部的心里话都说给日记本听了,只有它懂得你的成全,懂得你的深情。尽管如此,你还应该感激当初那一份心动,要不是这一份心动,你怎么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与爱情的无奈。这都是我们人生的必经课程,如果有缘,我们可以继续走下去,如果无分,那么我们就彼此分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还应该不动声色的继续走下去,说这风又轻柔阳光又好。今日的告别,让我们都不要再悲伤了,对着彼此笑一笑,也为我们曾经走过的美好过程画上完美的句号。第一次你出了大学校门。在家庭、工作和自我中,艰难地找到那个平衡点。也许在找到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你把它写在日记本里,日记本懂得你一路走来的不容易。曾经你在多少个夜晚里失眠,把多少个枕头打湿。在成年人的面子问题上,我们对于这些事,常常是难以启齿的,也许只有与日记本对话,才能让那个更高层次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沟通。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我们的人生,还有很长一段道路。还有很多的第一次等着我们去书写,这些第一次,就是我们人生道路的拐点,是向左还是向右,取决于你当时的心境和你厚积薄发的准备。你有多久没在日记本中,写下对自己的话了,你也有多久没有去翻翻家里的旧相册了,是不是那些长镜头中的侧影也已经忘了。我们在路上,可不要忘了,曾经自己走来的路呀!偶尔回头看看,也是带有欢声笑语与满满感动的。年轻的我们也如浮云般掠过,而我们微笑的倩影,总会留在某个人的日记中,留在某个人的相册里。所以,不必悲伤,不必难过,面朝阳光,阴霾总会过去。“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2020-05-26 23:57:38 作者:北川 来源:青年作家 9648 0
雨
雨文/周星灵这是我来到肇庆的第三年。广东的暮春多雨水,往往是几个月的雨下过,一晴便入了夏。一场雨清洗过之后,草木更显青绿,空气却也闷热了好些。海榕路旁边有一块草地,春草渐深,暖阳出来时候,一只猫就慵懒地趴着晒太阳。来来往往走过的人其实很多,但步履匆匆,没有谁会留意那只猫。五月的时候,整个城市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雨水淹没了紫荆路,翰墨池也没有幸免的跟着涨了一场大水,泥土和着雨水流进池子里,一池的浑浊倒是又别有一番风味了。因着这一场不停歇的大雨的缘故,所有的花没有如期盛开,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新绿。这雨每天都打落许多树叶,树叶却一天比一天多,而且新。我想着,大概因为是春天吧,大概因为是广东的春天。所以它总是抽着新芽,总是绿着,这是一棵树春天的使命。其实也不只是春天,它四季总都是绿着的。五月的时候,天气实在闷热得紧。晴雨交替着,像夹心饼干一般。只不过,饼干到底是更好吃些。天气闷得像个蒸笼,又湿又热让人难受。只有太阳出来的时候,几分暖意让人舒畅,猫也躺在草丛享受这惬意。我是那日偶然瞥见那猫的,因着偶然,就更难得了。后来天气再好的时候,我仍常从那里路过,也曾刻意寻找,却都没有再见那猫一次。我安慰自己,可能一生一面,缘分就只有当时。五月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上一个人散步、看月。每一晚总都会抬头看看天上的月,数数它每一日的圆缺。要等上一两个周的时间,才看得到圆月;月圆之后,慢慢又回到最初。一周一周的循环着,一个月就过去了;一月一月的循环着,一年就过去了;一年一年的循环着,一生也就过去了。坐在池边的长椅上,静静感受风。风是从远处来的,到了人近旁的时候,尚还携着深林里的犬吠声,和那一股淡淡的炊烟味。风是很轻的,动静不大,甚至是难察觉出的,但水面的波澜却没有停止过······雨是一直有的,它落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的人看到淹没,有的人看到新芽,而我看到猫。风也是一直有的,它拂过每个人的生命,携着人间烟火,静悄悄不动声色地,改变了人们的一生。
2020-05-26 23:48:06 作者:周星灵 来源:青年作家 9664 0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文/余岸徽草长莺飞,梨花带雨,又是一年清明节。往年的这个时节,应是“纸灰飞作白蝴蝶”,“游子寻春半出城”。今时今日,由于“疫情”的影响,“宅”在家里的我们,不妨移步文字的殿堂,去感受一下文人笔下的清明节。历代文人墨客,早已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再现了一幕幕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这样描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者在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之余,还生发出关于人生的诸多感慨。郊游、聚饮,本是人间乐事,但是自古聚散相依。在我国,清明祭祀,由来已久,且场景蔚然壮观。村头山岗,云雾缭绕,鞭炮雷鸣的景象足足可以持续半个月。除了拜山祭祖,清明节也是亲朋团聚的重要日子。这样的祭拜与团聚,最令人悲喜交集。宋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抒发的正是这样的情怀。诗人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盛大的清明祭祀图:“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史上也有过几次冷冷清清的清明节,比如战乱时期。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描写的正是战乱后的某个清明节:“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那份跃然纸上的荒凉与凄清,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思。“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郊游踏青,是清明节一项充满诗意的活动。关于这方面的古诗词也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这首词写得极其轻松活泼:“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又如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晋代陆机的《三月三日诗》则完全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上巳节的风土人情:“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毫无疑问,唐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已深入人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却耐人寻味。在文人的笔下,清明节,就像那墓田间升起的袅袅青烟一样,氤氲着一股淡淡的悲情,但是,在清明节这块春意盎然的画布上,浓墨重彩的依然是万紫千红、赏心乐事。
2020-05-26 23:45:56 作者:余岸徽 来源:青年作家 976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