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短信
停下脚步,试着享受世界
2020年的疫情,是全国上下的大事件。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每一个岗位都上演着一幕幕让人感动的先进事迹,他们当中有日夜守护患者和同事的护士长,有主动请缨的快递小哥,有24小时巡逻防控的人民警察,这些人们无不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但是同样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正常的生活在这一刻显得多么珍贵。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在这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创造生活可要困难得多。”此时不妨沉思这三个问题:你有多久没锻炼了?你有多久是在11点前睡觉呢?你在多久前每日三餐都是准时的?现今社会进步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必须奋力追赶才能使自己看起来不落后于别人,科技越来越进步,但是人类活得却越来越累了,不止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空闲时光几乎都奉献给了电子产品,当离开电子产品后才感叹身边没有交心朋友,殊不知这种局面大部分都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学着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享受世界,你会发现,世界跟你以往认识得真不一样!
2020-10-02 22:16:30 作者:余泳娴 9679 0
獨步
夏天的晚風往往是清爽的散步于鵝鸞小徑上旁邊湖面上的月光在此時是皎潔的樹叢間的沙沙聲挑撥著我~低落的情緒
2020-09-30 21:24:28 作者:何嘉明 9663 0
不是锦鲤,只靠自己(征文)
不是锦鲤,只靠自己(征文)初步入大学的大门,对于高中还是有些忘怀,还有些事难以忘怀,有些道理迟迟领会。缓过神,的确需审视自我后才能真正融入新生活。作为最后一届文理分班的“幸运儿”,刚进入高一我就明确要进文科班,于是乎,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对待过理综,小小的学业水平能过就行。分班前,在我身边不少人都是这种想法,以至于班内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选文的同学只学文科将理科抛之脑后,想选理科的同学文科课上写物化生的现象在班内迅速蔓延。然而,我却在此发现了班上的一股清流,我的对床,她不仅认真听文科课还仔细完成理科作业,最触动我的是她在地理课上因为写不出最后一道难题而独自落泪。她可是一个要选理科的同学啊,却对自己的文科也不放弃,当时的我是很困惑的,为什么要把那么多时间花费在自己不选的科目上。分班后我如愿上了文科班,但当临近学业水平考试时,我开始焦虑,后悔分班前没有认真对待理综,最后学业水平测试仅以3c成绩勉强通过。然而我的那位同学,她最后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优越的成绩。值得我深思的是,在分班热的潮流中,我是否能像她一样追寻自我,而不是一股脑地从众。从众现象,纵观社会都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而校园则是此现象的缩影,又有多少人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回想当时的自己,老师们总在课上讲述着那一匹匹黑马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功。而我却总总将自己带入进去,觉得自己也将会是那下一匹黑马,不付出努力却想取得成功,也许真的有人是这样的,但他不是我,我只不过是众多普通人中的平凡人,我更不会锦鲤附身,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也许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更加懂得了踏实做事的重要性,更加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够走的更远,虽然高考失利,虽然高中留有遗憾,但真正让我难忘的是那一段段同学情,那一段段师生情。我高一的班主任,是位历史老师,他是个体格微胖的精神小伙,刚上高一时的数学实在吃力,以至于我连续几次都拿了垫底,于是我的班主任就找上了我,他说:“现在这个时候,我不要求你把历史学的那么好,但是你的数学,是怎么都不能落下的,高中数学为重中之重。”后来他给我介绍了一位数学老师为我补课,暂且称这位数学老师“铁头”,是他们班上的同学给他取的外号,铁头刚接手我时,我的月考成绩是23分,他开玩笑道用脚趾头写都比我考的高。于是我开启了漫漫数学补习路,也因此慢慢喜欢上了数学,也在铁头强有力的辅导中慢慢地提升,很享受解出题目时的快感,喜欢给别人讲完题后的成就感,所以分班后,我成为了数学课代表。这是我第一次当数学课代表,懵懵懂懂,却遇到了很好很好的科任老师——胡老师(嘎子)。于是,在自己浓烈的兴趣以及嘎子和铁头的指导下,终于有一次期中考数学考了121分,那时的喜悦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后来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稳定,并且能够一直位居班上前三。我感谢我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指导,感受到他们对我的耐心,才让我在学习热爱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因为有如此优秀的老师一路相伴,让我的高中三年充实又美好。中学时代的日子,好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好朋友们,他们优秀且上进,不仅仅是我课间的玩伴,更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一直默默努力的黑马,最后以全班前五的成绩考进理想大学。从前的我也许看不起那每个课间时间的学习时间,如今的我却因自己曾经的高傲而后悔,后悔也无济于事啦,虽然这句话很老套了,但我还是想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既然我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该奢求自己成为那一匹黑马,那一条锦鲤。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修饰,因为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褪去华丽的外表,面对真实的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去完善自己。也许中学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中学的生活令我留恋,即使是曾经吐槽过上万次的校园,如今离开了,却那么的不舍与难过,这就是人生吧,这就是成年人要学会的分离吧,与12年的母校挥手告别,与朝夕相处的同窗分别,各自奔赴更美好的前程。中学的经历告诉了我: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努力就不会得到眷顾。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些不足,但总是心有不甘的,不甘于平庸,那么进入大学新生活的我,是否应该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生活呢?学会反省自己并且提升自己。处于时代潮流下的我们,这些刚步入成年的我们,身上更加多了一份责任,我深知,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上一辈,我们的上上辈为我们打造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身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而努力,更要为我们国家与民族兴旺作出努力,视野由己放至国家,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努力去完善那不完美的自己吧,多一份沉稳,少一份焦躁。一直向前走吧!大学组,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大一汉语言2002李优雅
2020-09-29 17:52:09 作者:李优雅 9656 0
再渡一次吧,那记忆里的桥
再渡一次吧,那记忆里的桥征文叶城,华夏众多土地的一隅,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它的存在和其他村落比起来,再平常不过了。那个盛夏,小小的镇子在夜色浓墨的映照下仍泛出着微微光影。月华倾洒在树影间,留下斑驳的印记,一片浓荫下妇人的唠叨声随着炎热的风挨在耳畔,渐渐清晰。那般聒噪的说教声就从我的童年开始,便一直萦绕我左右。这所有的一切来自我强势的外婆。我的外婆虽然对我严苛,但眼光毒辣老道,这叫我佩服不已。这样鲜明的个性对曾经是家中长女的她来说并不奇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条件艰苦,家庭境况不好,她一个人边干苦工边读书,后来也把出路留给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弟妹们。这些信息,从母亲的嘴里轻飘飘地说出来,倒是让我的心里多了几分酸涩,很不是滋味。我是外婆亲手带大的,虽然在城里和父母一起生活,不生长在乡镇间,但我经常被外公带去小住几日,久而久之,也爱上了那里的人和物。我记得那里的道路旁开满着一簇又一簇的的迎春花,淡黄的嫩蕊点缀着乡间无垠的土地,又何尝不像我那泼辣大胆的外婆,在这平凡的一角里创造着自己的故事。这些美好被一一定格在那泛黄的时代里。“妮妮,你周末回来吗?我和你爸在家等你吃饭嘞。”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出租屋里,狭小密闭的空间内回响着母亲的话语,打破了我的回想,拉近了我与现实的距离。我低头看了看墙上高悬着的钟表,那和外婆家一样的轮廓又提醒着我过去发生过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历历在目。十三年前,那是记忆里我第一次去到叶城,跟在父母后面偷偷打量着这与城市的车水马龙截然不同的景象。脚下的路和着黄土,沾满了原始的大自然气息。据我那憨厚的外公说镇上只有一小部分是水泥路,要经过一座竹桥,才能到。但是他却没提,桥的那边是集市。初来乍到,在这垂着扁平的角度、低檐的老式房子前,看着又窄又低的木门槛,我虽然有些疑惑,最后还是装成大人式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了进去。外观一般的房子里大有乾坤,暗黄的灯泡撑起了全屋的光亮,舅舅满头大汗地跑过来,热情地给大人们用碗装上米酒。过了一会在一顿嘘寒问暖的关心下,我感到有些无聊,眼尖的发现外婆居然偷偷溜走,不知去向了。我急忙跑到房屋周围去找,经过一番搜索之下,终于发现了她在后院的菜圃里浇水。我大声地喊她,她迈着大步笑着走过来,摸摸我的头,引着我认菜的名字。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被宠成了乡间的小公主,外婆经常一大早带我下田教我干活,赶上周末带我去桥那边的集市里买日用品。外婆面对那些摆摊的三姑六婆砍价的样子十分灵活,怪不得村里人从来都不敢轻慢她,我的渐渐感觉到了几分骄傲,内心暖暖的。常常是拉着我的手外公经常骑着他老牌自行车带我到处转悠,有很多热心的乡邻哥哥姐姐们招呼我们去做客,外公黝黑的脸上浮现着红润的光泽笑着拒绝,说家里备好了菜。我知道肯定是因为我能干的外婆。再后来,童年的日子远去了,我在城市里读书,去叶城的次数几个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那里的美好只能在一页一页的日记里留住了。几年后,我高考前的日子,我终于等来了外婆。她拎着大包小包的天然有机蔬菜来看我们一家,几十个日夜也不能把她闲住,她自己去菜市场买了菜籽,用小区里别人不用的花盆加上到远处山坡上挖的土,在顶楼种着菜,别人看势头好,便都争相学着她种。那一年,我吃到了形状奇异却清甜的小番茄,爽口嫩滑的丝瓜还有甜蜜的南瓜······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外婆被一场急病夺去了生命,连夜赶回去的我还是没能见到她生前最后的一面。现在的我看着还年幼的妹妹,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告诉她记忆里日渐模糊的外婆模样,唱起那首童谣“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泪不受控制地从眼眶夺出。“妮妮,妮妮!”电话那头急切的呼喊声唤醒了失神的我。“欸,妈我在,好啊,我这周末就回。”时间总是无情的,但如果爱得深刻超过了时空,这份情就成了永恒。外婆对我的守候,把爱都融入到了平常的感动中。“再难过,再失意,也不要忘了坚强的活下去,辜负了那些在乎你的人”。这是外婆陪我过那座竹桥时鼓励我说的话,这大抵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她说过的唯一最有学识的话了吧!想着如今叶城那已经翻修过的石桥,也掩盖不了岁月里那夏日我和外婆过桥赶集的场景。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盏灯照亮一条路,一座桥渡过一个人”,觉得感同身受。我多想,再渡一次那记忆里的桥,多想再牵牵那苍老又充满力量的手,多想再轻轻地唤一声:“外婆”!(大学组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李嘉雯)
2020-09-27 17:53:12 作者:李嘉雯 9826 0
八月与风同乘,曦望礼仪先行
2020-09-12 02:34:37 作者:李静 9782 0
2020-09-12 02:07:03 作者:李静、李明霞 96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