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不满足的上进—岭南师范学院复联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袁惠莹

    不满足的上进——岭南师范学院复联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袁惠莹作者:袁惠莹“三下乡”文化支教活动是我第一次教导学生,第一次没有经验,没有自信,也没有规定的形式,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满足已有成绩,就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上了几节课后,我找到了比较适合我和辅导对象的教授方法,然后每一次都会按照那种方式讲课,可是时间久了,知识难度增大,这种形式就不适合了。如果我依然使用这种方法,那么我的教授技能就不会在这活动中提升,辅导对象也不能很好的学到该学会的知识;如果我可以在讲授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不断改进自己的讲课方式,那么辅导对象就可以更好的吸收学习的知识,并更好的在题目中运用。作为一个师范生,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教师学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式,持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人若停留在现状,那么有很多人会超越现在的你,你也只能观看他们的背影。人在这世间就是要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己。

    2020-08-22 10:13:17 作者:袁惠莹 9628 0

  • 耐心教导,循环引用—岭南师范学院复联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颜树梅

    耐心教导,循环引用——岭南师范学院复联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颜树梅作者:颜树梅2020年,疫情的到来让我遇见了我人生当中第一个学生,她的活泼可爱,聪明机智,让我上起课来非常轻松。但是,一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子的情况的,就好像我们一开学的时候上课非常积极,到后面就很乏力了,她也一样。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刚柔并济,一边严厉的说她,也很细心的教导,有时候并不是她走神,可能是我讲得不够细,看她还是不太懂,我就知道,是线上的学习不太好接受,所以我讲题的时候,就会重复讲概念,讲技巧,让她在潜意识里知道是这样子算的,反复下去,自然就懂了。我是一个初出茅台的老师,讲的东西没有正式老师的多和好,但是我会尽我所能的教这位学生。

    2020-08-22 10:10:36 作者:颜树梅 9626 0

  • 社会实践

    随着暑期实践动员大会的开始,我们“浮迹行”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的暑期实践活动也正式开始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绘就了未来乡村的美好图景。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展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成果,我们团队于7月25日开始对台山市的浮石村和浮月村进行调研,并派两名队员赴两村进行一日的实地采访和考察。这是我们团队的第一次社会实践调查,青涩与期盼,莽撞又热情满腔。多少夜的梦里都是行走在这两个名字分别为浮月村和浮石村的地方,尽管我们早已看过许多关于她们的文字,瞥见过无数有关她们的照片,但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有人从象牙塔走出,亲自去目睹她们的光景,实地考察的两个同学将来到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她们首先来到的地方是浮石村。浮石村,坐落于台山市斗山镇,位于斗山镇东部,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台山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走进斗山浮石村,随处都可见到古建筑,门牌、古屋、雕刻、凉亭等等,可谓十步一古迹。这条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落,是有名的南宋皇族村,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飘色”之乡。浮石村分有十坊,坊坊相连,走在浮石村,你会发现什么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骑上一辆自行车,就可以在乡间巷子穿梭,寻找那些曾经的曾经。随处可见的古建筑,有趣的故事,淳朴的村民,足以让你流连其中。参观完浮石村这个“宋皇后代艺术之乡”后,这两位同学来到了台山市的另一个著名的古村落——浮月村。浮月村因村内的15幢建筑风格各异的“洋楼”而闻名遐迩。该村占地50多亩,由15座洋楼组成,为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民国时期修建而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说过于夸张了,但浮月村确实是很美的,果实坠了满树,麦田里是一片青色的稻苗,一眼望去满目都是生机,有着与外面的车马喧嚣孑然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这里视野开阔,广袤的田园风光与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浮月村独特的田园诗歌式风光,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实地考察的同学发在群里的照片和采访视频,我已经能够感受到两条村子的美丽,于是我便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希望通过努力,我们能让她们的美得到保存的同时,也使当地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犹记得去采访的一位同学说:“两条村子的原住民很少了,留下来的大多是年迈的老人,虽然村子的风景依旧美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真实地目睹人间的无奈,我们的心境慢慢沉淀下来,渐渐褪去浮躁。我感受到了被需要,不是像完成作业那般当做任务,而是成为了一种使命,赐予了我不灭的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更加幸运的是,我们的队员在这次实践调研活动中都很主动、用心,我们之间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彼此扶持相互鼓励。或许我只是万千器件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或许我的行为微不足道,但我是重要的,我能通过努力为两村的发展产生一点点影响,走出一小步我的行为就是有意义的,条件再艰苦也是甘之如饴的。近年来,两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了解浮月村的优秀文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两村旅游业兴起后,相关的产业链也在逐步发展。相信随着浮月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地外出的年轻人会慢慢看到故乡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从而激起心中的故土情怀,再回到村子发展,去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但是要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需要村民在生活中自觉的对村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充分挖掘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生活化,让村民和游客都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会汲取暑期实践的经验,锻炼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尽管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但我必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这次的实践活动,虽然有疲惫,也曾犹豫过,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伙伴们从未放弃,我们会坚持到底!

    2020-08-21 22:39:53 作者:浮迹行 9626 0

  • 三下乡实践心得

    7月25日,“浮迹行”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开始对江门市斗山镇浮石村以及浮月村进行实地考察,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由于疫情影响,我们采取就近原则,让当地的两名同学进行对地方景点特色以及人文的采访与摄景,剩余队员负责结合实地考察队员的采访报告和网上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推文与新闻稿的撰写以及对各级网站的投稿。本次下乡考察的目的是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而作为不就近原则,我则是在家里负责着对写稿队员们的作品进行排版以及格式的改动,并将之投向各级网站。而我本人也在这些新闻稿以及实地考察队员的采访报告以及图片视频中学习了该景区的种种人文景点特色。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这条具有古老历史的“皇帝村”,其文化主线就是“北帝”,因为蒙古人入侵,南宋灭亡,而那时,赵姓皇族便在浮石村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浮石村最为盛名的便是飘色艺术,每年的三月三,或是重大的节日庆典,村里都会举行飘色艺术的巡游表演。1996年,浮石村曾荣获省级“民间民族艺术之乡”之著;而后2000年,该村又荣膺“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之称,并创造了文化教育史上三个中国第一。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是台山民间习俗艺术的一枝奇葩。台山浮石飘色来源于“陕西高抬”,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和各地陕西会馆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上街表演。清代乾隆年间,石举人赵家璧上京会试时,在无意中“识破机关”,掌握其中秘密,带回乡中推广,经过近200年的传承,形成今天独具一格的浮石飘色。飘色是一种融舞蹈、音乐、戏剧、魔术、杂技于一体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表现形式。“飘”,顾名思义就是脱离地面,向群众展示凌空之美。其形式以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而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此而叫飘色。以头牌、色标、罗伞、飘色、舞龙、舞狮、高跷、八仙、八音锣鼓组成队伍,游遍全村十坊,形成一个阵容鼎盛多彩多姿的汉族民间习俗节日,吸引村中海内外乡亲和各级宣传媒体、各地摄影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影响深远。踏进浮石村,门牌、古屋、雕刻、凉亭等等尽收眼底,实谓是十步一古迹。浮石村文化底蕴深厚,路过大街小巷,每一户都是一个风景,门口壁画、门匾、对联、木门都是对历史的阐述。浮石村分有十坊,坊坊相连,漫步其中,那些斗折蛇行的街巷、心醉神驰的故事、民风淳朴的村民,令人流连忘返。路上遇到两个老人,与她们拉起家常,她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仍在坚守着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而每逢特定的民间传统节日,她们总会坚守着当地的习俗习惯举行活动。走进浮月村,远远的便能看见一块大石头上标写着:浮月村洋楼。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公路,也没有精美的房屋,看上去有些空旷,这就是浮月村洋楼的入口。台山浮月村的一座座洋楼掩映在园林绿树之间,这些洋楼建筑风格丰富,有的单看一个部分,似乎只是普通的农村自建房,但整体看来,又有西式的风格。绝大部分楼房外面都是没有贴瓷砖或者刷漆的,一眼看上去只有水泥本身的颜色,但经过岁月的改造,这些楼房的外表也有了斑驳的痕迹,有的地方发黄了,有的地方发黑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如果只是把一座座洋楼堆放在同一个地方,可能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而浮月村里的田地绿树,恰巧增加了趣味。如果说这些陈旧的洋楼彰显着历史,那么这些翠绿的植被就体现着生命。在浮月村里面的树木和其它景区的不同,这些不是观赏植物,而是普通农村里面种植的树木,它们比起那些风景树更加自然,能体现出亲和力。继续往里参观,这些洋楼有很多都贴着对联,有些还挂着红灯笼,与青砖绿瓦形成很鲜明的对比。一般这样的房屋里面都住着村民,他们实实切切地居住在洋楼里,生活在浮月村,不像有的景区基本上是没有人居住的,或者是景区的工作人员为了让游客得到更好的体验而扮演居民。在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很遗憾的是,我没能实地去领略这美好且值得传承和分享的景色;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也能足不出户便能详细了解又一处景点。当地村民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大步跟上时代的潮流。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传统文化向着多样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怎么变,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不会变,传统文化和美丽乡村不应只存在旧址,而应让它们向全中国以及全世界绽放其耀眼的光芒。弘扬多彩乡村文化,我们在路上!

    2020-08-21 22:39:21 作者:浮迹行 9631 0

  • 社会实践体验心得体会

    2020年是最特别的一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东西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行为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性,而新冠疫情却阻止了人们进行社交。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在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在家上了几个月的网课,暑假来临的时候,新冠疫情并没有结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就不能如往年一样正常进行。但是疫情既不会阻止我们进步的脚步,也不会改变我们为社会服务的初心。既然不能走到实地去实践,那我们就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社会做一些现代网络能做到的事。我与班里的十二位小伙伴组成队伍,参加了今年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担任队伍的队长。队长这个身份没有经过正式的选举,相当于我自告奋勇上去当了这个队长,没想太多。然而从活动的填表准备工作开始,我就总是搞不清楚状况,每一步都糊里糊涂的。我们每一个人刚开始都不知道这个活动具体该做些什么,一大堆文件通知发下来的时候,完全懵了。万幸的是,我遇上了十二位很赞的小伙伴。我安排收集材料、写稿、排版、开会等等的工作内容,大家都很配合地努力去完成。刚开始,队伍里有一些不和谐,因为有些队员不爱在群里发言,所以队伍微信群显得有些冷清。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中,我询问了每一位对员在活动期间是否有其它事情要做。队员们在会议上分享了自己最近的安排:上班、回老家、带孩子、给家里帮忙……每个人的假期都不是闲着的,所以大家一起分享了这些小细节,就不会误会其他对员偷懒、不会消息,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很多时候相处的关系不和睦,都是因为存在误会;而消解误会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沟通。大家都敞开天窗说亮话,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或许我们会接受别人的想法,或许别人会接受我们的想法——清晰明了地交谈之后,一个集体更加容易达成共识。我曾经当过课代表、副班长、纪律委员等班委,曾经领导着一个小团体。但是在这一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作为一个小团体的领导者,有了很多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队长”这个称号只是一个外壳,它不代表我可以高高在上、任意指挥其他对员。我们队伍中,每一位对员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同学、朋友,不存在职场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虽然我一直在怀疑自己,这样的性格是否适合当一位领导者,但我的观念是:领导者不应该把自己举得太高而脱离了集体。为了不被集体抛弃,我应该紧随这支队伍的脚步,而不是用鞭子抽着他们走。我没有询问过队友们对于我这个队长的评价,但每次看到队友发一个“慧敏”,心里都感觉暖暖的。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我们的实践活动工具只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没有师兄师姐那般实地支教的丰富经历。我的工作就是每天从一个页面切换到另一个页面,从一个聊天框切换到另一个聊天框。有时看了一个页面的内容之后翻到另一页,马上又忘记了上一个页面写的是什么。有时候,健忘、焦虑、考驾照、上课都凑到一起了,真可谓是“焦头烂额”。即使网络再发达,队友不能随时在线,交流就会存在延时,所以刚开始工作交接并不太顺利。因为每个人都规划好了暑假要做的事情,所以突然下发的“三下乡”通知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我们在匆忙中组建队伍,在懵懂中进入活动,让活动中的工作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受到批评之后还要积极联系干部、队友、老师……即使有一丁点的不乐意,但我明白:比起将来要面对的难题,这些都只是小菜。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要成为人才、精英,为人生交上一份满满的答卷,就必须去尝试、积累、创新,留下自己奋力前行的脚印。虽然我没有多么伟大的梦想,但我明白,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得不断给自己升级,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不论是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处事方法,还是情绪、心态、人际关系,都是幸福人生的组成部分,那些方面都完美了,人生也就完美了。然而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一直追求完美的人。2020年的暑假“三下乡”,即使做得不够完美,但我们努力做到了不虚度、不辜负!

    2020-08-21 22:38:49 作者: 9640 0

  • 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心得

    在家中过了一个学期后,终于迎来了暑假。而这个暑假,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三下乡”活动。不过,这次实践活动的形式却十分特殊。“三下乡”实践活动,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师兄师姐或者是老师们提起。对此我还是感到比较好奇,这会是怎样的体验。本着试试看的心态,刚开始,我加入了一个实地下乡支教的实践队伍,本来计划着可以进行线下支教活动。但最终还是计划有变,我们询问了当地的老师能否进行下乡支教活动,老师给的回应是: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暂时无法得到上级对下乡支教活动的许可。因此我们今年的实践活动就转为了线上的活动。在组成实践小队之后,首先要确定好队伍的目标。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在众人的讨论下,我们确定了我们实践小队的主题为多彩乡村主题教育。接下来,我们又要开始对实践地点进行确认。姚媛元同学提出:“我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将地点定在阳江,我认为我们这边是有不少比较出色的乡村可以拜访。”李炜玲同学说:“江门台山的浮石村和浮月村这两个村子有很多材料值得挖掘。”经过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我们将实践地点定在浮石村和浮月村这两个村子。于是,我的实践小队的全称为:教师教育学院“浮迹行”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队。在进行分工之前,王慧敏队长首先对成员们的各方面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在腾讯会议的队内工作讨论中,队员们一一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描述,便于队长的分工调配。在会议开展完毕后,队长将工作分为三个小组:李炜玲和候珏负责实地考察,采集所需要的资料;陈水凤、华敏敏、冯家辉、罗子意、黄森淼为推文小组,负责推文的撰写、审核和发布;姚媛元、黄美玲、孙驰曦、曾健鹏和雷文迪为调研小组,负责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作为“浮迹行”实践小队推文小组的我,在队伍内分配的工作中,我负责了浮石村与浮月村的新闻稿撰写。经过这段时间对这两个村子进行新闻稿的撰写,让我不断了解到这两个村子的魅力之处。浮石村,以飘色而闻名;浮月村,凭借着洋楼与浮石村并齐于江门市。这两个作为旅游景点而开发的小村庄,不分伯仲,各有所长。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禁引发我的感想:这些古老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引起现代人的注意,而不是埋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守住了传统的优秀东西,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之所在。浮石村的飘色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重视,得到后辈的传承与发展。而“浮迹行”实践小队存在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浮石飘色文化被更多人关注,得到外界的重视。这段时间在推文小组的工作,也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在这几天写了几篇新闻稿之后,让我大大锻炼了自己对文字使用的能力。而在之前召开的院级会议中,也让我学习到如何将一篇新闻稿写好和写好一篇新闻稿的正确格式。在开完会之后,我也重新了找来几篇较为优秀的新闻稿例子进行观摩欣赏,大大加深了我对新闻稿的记忆,让我对近期新闻稿的撰写也有了独特的收获。不过,要想写出更加优秀的新闻稿还是要不断地练习。当然,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之下,我们线上工作的开展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比如,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些受硬件制约和环境影响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再者,还有在编写新闻稿的时候所能利用的材料太少,无法做到日日有材料,天天更新材料。受到线上材料匮缺的影响,写出来的新闻稿的质量也会随之大打折扣。不过,面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磨砺出来的良好习惯。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开展这种活动,经验不足,难免会磕磕绊绊走不少的弯路。及时止损,亡羊补牢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次线上的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也是十分难忘的。大家都在犯错中不断前行,不断纠正。这个过程,已是我们有所收获的最好证明。无论最终成败与否,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经历过这样独特的“三下乡”活动。

    2020-08-21 22:38:10 作者:浮迹行 96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