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憧憬过程最美丽 限时分手才理智【编辑推荐】

    我没有经历过文化革命那段轰轰烈烈凄凄惨惨的特殊的时期,但是我对那段时期的中的人和事特别感兴趣。的确“文革”改变了我们前二代人的生活,特别是上代人的感情生活。风风火火的上下山运动,考验了我们父辈们的肉体,也给他们的爱情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甚至是终身的。有好多的恋人因政治等因素海天分隔,酿造出一出出哀怨的爱情悲剧。上个时期80年代初,文化革命刚刚结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界就兴起了以文革为背景的伤痕文学,很多作品所描写在文革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反映文化大革命对青年人爱情等情感方面产生的一些大的影响。当时的伤痕文学像今日一些国内外明星在国内走秀开演唱会一样赚取得当时有着相同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的人们的眼泪。可以看得出,当时的人们对这种悲剧性的爱情是有着极大的同情与认可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种伤痕文学有着人云亦云的看法,伟人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看过一些伤痕文学作品后,不以为然的评论道:“哭哭涕涕成何体统!”伟人毕竟是伟人,对爱情,对爱情的定义都有点他不同他人之处。邓小平在文革中,大起大落三次,人生在高山在低谷中沉浮反复,对于他这样的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这种哭得死去活来的“爱情”当然为伟人所不屑。爱情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着自己的注解,有的人觉得爱情是平平淡淡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有的人认为爱情是轰轰烈烈的,要用九千九百九百朵玫瑰来垫托,要用法拉利名车,价值连城的金银手饰来交换与维系的,爱情是种奢侈品;也有人认为爱情像一些无聊的连续剧一样,是用来消磨自己无聊的时间的,爱情是日用品。现代的社会,节奏一天比一天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渗透到了现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八十年代人有感情生活中来了。原来朋友见面都问候道:“吃饭了吗?”,而现在朋友见面都互相调侃:“哥们,分了吗?”现代的年轻人比上一辈在对待个人感情问题上多了一些勇敢与主动,但是却少了一些对感情的严肃与经营的耐性。来自于社会与家庭的挑剔眼光与物质化的衡量标准,迫使现代的年轻人把爱情物质化,一旦纯正的爱情渗入了物质化的东西,那就使纯正的爱情基因产生了变异,难怪现在一些家庭主妇报怨了,现在鸡蛋的越来越没有鸡蛋的蛋味了,为什么啊?因为人造鸡蛋开始替代了土鸡蛋了。当有一天,这种物质化的基因变异的爱情替代了纯正的爱情的时候,那些痴男怨女们会不会满大街的寻觅,“我要爱情,真正的爱情啊!!”但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到了那个时候,就再也不会有东方朱利叶与罗密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经典啦!!唉!爱情与现实,就像鱼与熊掌,要两者俱得,何其难啊!记得在我读大三的暑假后开学的第一节课,法律教授给我们来上第一堂课,神秘的指着窗户外学校的主教学楼(主教学楼高近三十层),对我们说:“听说前几天从上面又下来两个,你们知不知道啊?”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的教学楼前几天有一对情侣因为因为临毕业要分开,而且两个人的爱情受到了他们家庭的反对,来自家庭的压力,工作的迷茫,这对情侣最后选择了从主教学楼上抱在一起跳下来结束生命,来逃避外界的舆论压力及遵守他们爱情的终身厮守的诺言!难道爱情就是终身厮守在一起?难道爱情最后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得到,男方得到女方,女方得到男方?如果最后爱情的结局,是两个人不能在一起,是不是一定要用极端的方式如自杀殉情,自残来维护爱情的神圣呢?难道爱情就不能有其他表现形式吗?这可能是关于爱情表达形式的另一个命题。偶然的一次我看了一个节目,是中央台的朱军主持一个特别节目《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人员二十年后再聚首》,其中有一个场景我非常感动的,是关于女儿国国王的扮演者朱琳与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之间的一个故事。朱琳在徐少华在演对手戏时对徐少华产生了情愫,可是当时徐少华在演唐僧前已经结婚,最后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朱琳为了这段感情而独身至今。在那个节目中,朱琳一上台就对主持人朱军表示:"其实,自从我一来我的眼里就只有一个人,我的御弟哥哥."而她所说的御弟哥哥就是当年和她演对手戏的徐少华。当被问及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她道“自女儿国一别,二十年不见,御弟哥哥,别来无恙?”说完深情的凝视台下的徐少华。当被问及为什么感情这么深的时候,朱琳回答:"虽然在剧中是一段有头无尾的爱情,但却成却了一段人间佳话。随后朱军问到:"拍《西游记》留下了什么遗憾吗。朱琳回答:"我没有遗憾,因为我完全沉浸在和唐僧的一段儿女情长中."接着补充道:“人有很多七情六欲,人生有很多诱惑,像女儿国国那样,识大体明大意,把爱情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憧憬应该是进入了一种境界,女儿国国王做到了,我希望我也做的到”。看到这里,我的眼睛里有了泪花了。朱琳与徐少华的这段感情虽然不像现在电视上那些所谓的空洞的爱情片帅哥靓女最后终成眷属,但是朱琳与徐少华用自己的行为维护着爱情的神圣,朱琳对自己的爱情负责,而徐少华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他们都有自己应该尽的一份责任,这也是他们的命运。朱琳把对神圣的爱情的价值所在定位在去憧憬的过程,即使她知道她可能永远没有可能去实现,她认为在憧憬的过程中她拥有了爱情的真谛,她认为她的人生没有愦憾。正所谓憧憬过程最美丽。不过聊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朱琳在二十年前拍完《西游记》后与徐少华在一起了,毕竟戏中与戏外是两种生活,如果拍戏没有拍好,可以重拍,但是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重复。从理想中回到现实,两个人在一起后,原来互相远视而看不到彼此缺点,开始近距离的审视彼此的不足,甚至会放大,要共同的面对生活中的锁锁碎碎。可能朱琳心中的“御弟哥哥”并不太适合做现实生活中厮守终身的生活伴侣。很多的俊男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白雪公主,也有很多的靓女也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他们就可以相伴到老,幸福永远。可是这个叫今天的我看来,这些都是理想主义者杜撰着来自欺欺人哄小孩子们睡觉的童话故事。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不他们需要的东西或者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把这种无法实现的海市蜃楼建立在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故事中,结果也迷幻了一批又一批的痴男怨女。罪过罪过!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见面了。女孩子被男孩儿绅士的风度与幽默的谈吐所吸引,而男孩儿为女孩子娇好的容貌与优雅的气质所倾慕。最后在朋友的搓合下走在了一起,爱得死去活来的,整天粘在一起,几乎彼此成了彼此身体的一部分了。最后他们同居了,可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却分手了,搞得最后成了仇敌似的,他们成了仇敌不打紧,还搞得当初搓和他们的朋友好不尴尬。我说,这又何必呢!不过也难怪,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在感情的面前智商都会降低的。可能有的男孩儿看到了美丽的女孩子,明知道对方的性格和自己格格不入,还是要和那个女孩子在一起;可能也有的女孩子明知道那个男孩儿身上除了钱是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外,没有一样自己喜欢的,可是还是坚持和那个男孩儿交往。所以在这个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出出爱情的悲喜剧。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过如何避免就需要一点点艺术性与策略性了。当两个原本疯狂相爱的人最后因为喜新厌旧或者种种原因导致感情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在这个均衡点上的时候,必须男女一方有一个人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分手,因为明知道这种局势两个人已不能挽救了,就不能任其发展下去,伤十指不如断一指,快点了却了这段感情,快点去寻觅彼此新的幸福吧!何必要弄得最后两个人大打出手,鲜血淋淋,鼻青脸肿,对簿公堂,反目成仇,最后老死不相往来,形同路人呢!在感情走下坡路并且双方都无法挽回或者双方无意去挽回的情况下,限定一个时间来分手,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的发生,所以限时分手才理智,善哉善哉!【编者按】爱情观念的转变,心理感受的差异,对爱情理性的分析和看待,多角度思考,观点可异,然值得赞赏,亦当鼓励。

    2007-12-13 09:25:17 作者:云帆 9619 0

  • 对生存观念的启示——读凡夫《伯乐惜马》(赛)(编辑推荐)

    微型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具有精巧、集中、起伏的故事情节,还具有发人深省的哲思启示,留给人以咀嚼、发掘其深层意蕴的空间。凡夫的《伯乐惜马》即是其中一例。故事讲述了伯乐从准备被宰杀的马群中发现了一匹长期处于“非马”生活的千里马,并自己掏钱把它买了下来,然后精心将它呵护得人见人爱。不同的人得知伯乐有一匹千里马后,纷纷上门以各种理由借马,但伯乐都一一拒绝,最终千里马无忧无虑地度过下半生,无疾而终。小说取材于大众所熟知的“伯乐和千里马”的典故,但作者无意对其进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传统观念的言说,他仅仅是借助了这古代故事的物质外壳,寄寓了自身的主观情绪,赋予它现代性的阐释,形成一种现代寓言。而这种现代性阐释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细细分析。小说大部分的篇幅都用在了伯乐与四位借马人的对话上。张家二嫂想借马作脚力看望母亲,李家老三想借马在娶媳妇时充充场面,王家大叔想借马作农事之用,将军想借马上战场打仗。但伯乐出于对千里马的疼惜都给予了拒绝。在古代,马的用途莫过于以上四点(作脚力、装点门面、干农活、打仗),而擅长发掘马的价值的伯乐竟否定了这些最能体现马价值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悖论性情境。这说明了什么呢?我读出的是作者对于生存观念的观照。在文本里,伯乐和千里马是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的一套象征系统。从千里马拥有过人才能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作品里的千里马理解成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的象征。但千里马明显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它受制于伯乐之下,是因变量。那么,从伯乐拥有能准确鉴别出千里马的价值的才能来看,伯乐更近乎于人的自我认可的心理机制,左右着生命价值的走向,是自变量。一开始,伯乐从一个埋没千里马价值的地方将其发掘出来,使其脱离不被赏识的困境。这就是人类内在的自我认可的心理机制在起着正确的作用:确认我们的生存价值,识别我们自身的能力。然而,由作者以大部分笔墨去写借马遭拒的过程来看,作者明显是对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存在质疑的。因为,当人们了解、确认了自身的价值,再加上受当代社会庸俗化价值观的的灌输后,自我认可的心理机制便逐渐趋向另一个极端,成了一种心理阻力,阻碍着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和忧虑。一部分人吝惜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变得怯懦,并寻找各种各样借口去抗拒挑战,转而追求一种安逸、平庸、浅薄的生活,形成一种懦弱的生存观念。人们以能够平平稳稳地度过一生为荣,他们想方设法地绕开命途上的荆棘、波折,殊不知他们恰恰需要这些荆棘、波折来体现自我的生存价值,于是人们无可避免地堕入了从生存智慧走向生存误区的悲剧性深渊。虽然作者在推进故事发展时用叙述重复的方式书写了伯乐四次婉拒、坚拒借马者的不同请求,但其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这就是,当对生存价值的吝惜变得过度而拒绝接受任何方式的危机和挫折时,自身的价值非但没有得到保存,反而它会在平庸中随着岁月而默默耗费掉。因此,把持着庸常、明哲保身的人生观,无疑就是对自身的慢性残害。最终,“惜马”只能被演化为“害马”或“废马”。表面上,故事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在作者以具体叙述的语言描写完伯乐与借马者的对话后,只是在倒数第二段冷冷地写下了一句“伯乐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千里马。”但这看似冷漠的语言是蕴涵着作者多么强烈的批判意识啊!因为这正是现代人生命力软化、精神孱弱的最佳写照。机智的作者用平实流畅的叙述语言出色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以外,也最大限度拓宽了作品所负载的思想含量,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深度,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类生命观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日后,当我们以“无忧无虑地度过后半生,无疾而终”作为人生终极追求时,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体味一下这篇小说(寓言)带给我们的对生存观念的一点启示呢?(征文:大学组)附:伯乐惜马文/凡夫伯乐在准备宰杀的马群中发现了一匹千里马。长期的"非马"生活,虽然已经把这匹马折磨得瘦骨嶙峋,但从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中,仍旧可以看出它不同寻常的风骨。伯乐掏尽身上的钱,从屠夫手中把这匹马买了下来,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呵护,把它调养得体壮神足,英姿勃发,人见人爱。张家二嫂要回娘家,找到伯乐说:"大兄弟,把马借给我用一用吧!娘家的母亲病危,我得赶快回去看一看。如果回去晚了,就再也看不到她老人家了。"说着说着便垂起泪来。伯乐虽然对张二嫂十分同情,但千里马不是俗物,怎么能给妇人当脚力呢?他委婉地拒绝了农妇的要求。李家老三要娶媳妇,他父亲找到伯乐说:"先生,我就是这一个独苗苗,婚事一定要办得气派一点。你把马借给我壮壮面子吧!亲家母看到有这么漂亮的马去迎亲,准会笑得合不上嘴的!"伯乐又好气又好笑,一口回绝说:"这么名贵的马,怎么能给你用去娶儿媳妇呢?你真太会糟践它了!"眼看播种季节一天天过去,王家大叔家的大黑犍却一病不起,他心急火燎地向伯乐请求说:"好兄弟,你一定得给我救救急,把马借给我用一用啊!要是再耽误几天,季节过去,明年的生活可就没有指望了!"伯乐连连摇头:"千里马又不是笨牛蠢驴,怎么能让它给你耕地呢?太荒唐了,太荒唐了?后来,一个将军要上前线,听说伯乐有一匹千里,带着大量礼物,千里迢迢找上门来说:"伯乐先生,你如果能把千里马借我一用,我一定会同它一起,在疆场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伯乐吓得直摆手:"什么?上战场?太危险了!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让它去冒这个风险的!"将军百般劝说无效,不由环眼圆瞪,"嗖"地一声抽出宝剑,怒道:"是千里马,就应该驰骋疆场。你如此不通情理,难道不怕丢掉脑袋吗?"伯乐引颈冷笑道:"我这条老命算得了什么?将军杀了我,你不用上疆就可以名扬天下了!"将军见伯乐软硬不吃,拿他没办法,只好气咻咻地走了。伯乐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千里马。千里马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后半生,无疾而终。【编者按】从小说里很好地反思社会现实,反省现代人的生存观念,这是我们应倡导的读书的精神。——徐尚瞻2007/12/13

    2007-12-12 22:37:56 作者:昊岸 9609 0

  • 仁者寡言

    早些时候曾对《论语》中“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颇不以为然。在标点未注明的情况下,“木”“讷”二字并排站在“仁”的前面,尤其让人看着不顺眼。我一度相信“才必外露”,至于“锦衣夜行”的傻事就留给那些既木且讷的家伙好了。这样一来,我长期“浮”在艰深学问的表面,好夸夸其谈,引人注目,不肯沉下气来深究之,成绩自然下滑。这是一道狼烟,警示着我:有必要拷问一下自己了,有必要弄清楚“刚毅木讷”何以“近仁”了。“刚”是刚强,“毅”是坚毅。此二者诚然是成大事之人所必须的品德。窃以为,“刚”与“毅”都有不断努力的意思,但其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在顺境中一鼓作气,后者偏重于逆境里百折不饶。凡仁人志士,一定要有远大的抱负;而大志既立,就势必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可半途而废。苏秦刺骨苦读,孜孜不倦,遂封相于六国;燕惠王骄纵而信谗言,在几乎攻下整个齐国的大好形势下,罢免良将乐毅,自毁长城,于是大业毁于一旦。如斯种种,千载以来,岂乏明证?由此看来,“刚”“毅”二字确实是缺一不可。光是“刚毅”就够了吗?当然不够。齐之三士,刚毅可谓有余,而为二桃所杀,何也?彼好大喜功,争相邀功于国宴之上,又汲汲于虚名小义,是以丧命,不足为怪。那么,除了“刚”“毅”,还需要什么呢?《论语》提到了“木”与“讷”。“木”即朴素,“讷”即寡言。“木”而“讷”,也就是少说话,且不急于争着表露自己。常人皆以为“木讷”者不智,其实,“木讷”就意味着自谦而藏锋,不争无谓的口舌之利,从而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干实事上啊!既然做到为人质朴又不夸夸其谈,那么自然能够一心一意地扎实做事,就多半能够成功。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木”“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刚”“毅”之力,以至最后成就大业。之前说到的齐国三壮士,如果做到“讷”,就不会口舌相激引来祸患;如果做到“木”,就连好大喜功之心也免了。果真如此,又何以亡呢?至于我,若能“木讷”一点,免于浮躁之气,不逞口舌之快,也不会于“刚毅”之道有亏了。仁者寡言,但“寡言”不等“不言”。于无关紧要之处,不妨“木讷”而致“刚毅”;但到了原则问题面前,却必须有一说一,言而无忌,以正义为准绳,度量自己言语的高度。“刚毅木讷”毕竟只是“近”于仁,要想彻底成就大仁大义,还需一腔浩然正气。编者按:俗话说,都做实事少说空话。本问论述的比较到位。编辑漫天雪

    2007-12-10 21:19:51 作者:李元骏 9646 0

  • 新劳动合同法:华为事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严重不足(赛)

    9月30日,华为公司要求包括第一把手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员工在2008年元旦前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废除现行工号制度,进行重新排序。华为公司此次做法遭到外界质疑在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某些约束。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者两次签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申请与用人单位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改变了过去法律重企业轻个体劳动者的倾向,旨在平衡劳资双方的权责义务。第四代领导上台后,很注重国家的责任感,我们还记得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投反对票时感受到的国家气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得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企业乃至整个企业界也一样。因此可以说,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国家关于责任意识而带给企业的信息。改革开放过程中企业的百家争鸣说明了一个道理:相信并支持重视发展重视责任感的国家很重要。企业投入的成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笼统的生产与支出成本;第二层次是以人力资源为重心的成本;而最高层次则是以企业文化与形象为重心的成本。其中新劳动合同法带出的社会责任成本立足于企业文化与形象的塑造,也符合人力资源的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签。而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正是目前中国企业最欠缺的。这次“辞职门”事件给原本就因为“床垫文化”而被外界诟病的华为蒙上了更深的道德阴影,这对华为未来的发展势必造成深远的影响。世界上许多企业都因为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欠缺而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甚至逐渐走向萎缩。而中国企业正在不自觉地重复这样的脚步。利益一方的群体,发展往往难以进入理性模式,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理性的舵手以及明确的方向。劳动者的工作内在需求主要有三个:盈利性,成长性与安全性。光满足前两者并不足以完全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与释放劳动者的工作潜能,而安全性的满足需要企业向个人负责,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许多人怀疑这样捆绑式的劳资关系会不会束缚整体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企业模式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日本企业提倡终身制,而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容质疑。当年,对企业的重视与释放,造就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黄金时期;现在,对个人的重视与释放(也就是对社会的进一步释放)相信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崭新发展。征文:大学(专)组

    2007-12-10 13:13:01 作者:李鸿斌(哩CAN) 9614 0

  • 悲伤时唱首歌——话剧《暗恋桃花源》剧评

    在课堂上,第一次看了话剧《暗恋桃花源》。这出已经问世20年的话剧,悲喜交加、雅俗共赏。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在可笑可闹的情节中感受可怜可悲,余韵颇堪玩味。《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己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爱情。该剧总策划水晶表示,这出长达3小时的戏,其实是一座迷宫,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看第一遍只是了解了剧情,意蕴是回家后自己去慢慢体会的。观众表示,每一次看“暗恋”都比上一次更感慨爱情无常,但是“桃花源”的喜剧性在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不那么突出了。而在我看来,这是悲伤时唱首歌的心情,笑中带泪。冬到尽处桃花开,悲到极致而美丽。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轻轻地,压在心头,挥之不去。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是名如其人,抑或是人物造就了这个名姓?莫道是一语成谶。云之凡:流云降凡间“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帷幕一开,就听到江滨柳这句带着男性磁性嗓音唱的歌。仿佛是预示了他们之间终究未竟的爱情,云之凡就像是晴朗蓝天上飘过的白云,像漆黑子夜里划过的流星,只能够有相遇的刹那,却不能够享受拥有的幸福。流云降凡间,终究是会化作水雾,烟消云散的。遗落的水汽,是留在情人眼里那晶莹的泪。“云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开放的,最美丽最动人的白色山茶花。”这是导演心里的云之凡,也可以说是这部剧对塑造这个角色的灵魂要求。山茶花的花语是“谦让和理想的爱”。它总是在晚秋天气稍凉时,静静地开在庭院之中。山茶不像有的花,整个花朵掉落下来,它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那么小心翼翼的凋谢方式,不就和人们追求理想中伴侣的态度一样吗?所以渐渐地山茶花就成为对心中爱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在几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里,山茶花的盛开格外令人觉得温暖而生意盎然。唯一的缺点就是花朵容易凋落。而在山茶花的品种来说,红色多见,而白色少见。物以稀为贵,所以其实在剧中的这个比喻,也是为了向观众阐述云之凡的稀有和高贵性。同时也暗指了她终不能被江滨柳所得。而剧中云之凡的命运也正如这白色山茶花一样,相思的痛苦折磨是横贯一生的,伴随着慢慢地老去。没有轰轰烈烈,只像花瓣一片片地凋零。云之凡这个人物设计,就是通过“流云”和“白色山茶花”这两种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将人物命运暗合到其中,意蕴悠长。江滨柳:浦江柳依依整出戏剧的第一场,就是发生在黄浦江边,或者说江滨柳与云之凡那短暂的一季相恋,都是发生在这黄浦江边的外滩公园。江,就是黄浦江。江滨,就是“连水里面的灯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滩。整部《暗恋》只有两幕戏,却如此深刻地演绎了一段让观众唏嘘不已的恋爱,让人生发出“悲伤得让人想结婚”的愿望,这正是话剧内容所体现出的高度浓缩性所引起的效果。将悲伤浓缩,让舞台跨越时空来演绎,从年轻时代那场依依不舍却对未来充满重逢希望的分别,一下子进入到垂垂老矣濒临生死别离的场面,这样的安排,有点“残忍”。导演说“这场戏你不给我好好地演,等到下一场戏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没有回忆了。”这部话剧里运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就是潜台词的双关性。导演的话不仅仅是字面的表达,它也暗寓了江滨柳的命运:一辈子的记忆都模糊了,或是飞快地穿越生命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机会了解,生命走到尽头时,只有这短暂的一幕,成了记忆中的唯一的永恒。是啊,如果没有这么刻骨铭心的一个夏天,就会正如江滨柳所说“我……我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如果在上海不认识的话,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空虚啊!”可是这一生却从此被填得满满的,被思念填满了充斥了,生命似乎再也不能容下什么。然而丰满至斯,又应作何感想?柳绿桃红微时再?杨柳依依话今昔。春花:春桃不胜艳跟白色纯洁的山茶花相对的,应该是红色活泼的桃花吧?正如“暗恋”与“桃花源”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对照一样。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蒙太奇式的断接,让一个舞台上悲喜同在,此起彼落地交替。白色山茶花的哀愁还余留,那边厢,随着轻快的京剧式的鼓点伴奏,妖娆多情的春花就正式上场了:手里拎着一束花,提了一包东西,嘴里悠悠扬扬地唱着和情人袁老板的“情歌”,摇曳生姿地步入舞台。桃花,它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是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桃花性喜阳光、耐寒、耐旱,但是不耐水湿。说桃花是春花一点没有错。以春花的平凡姿色,却能够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最终又等同于失去了两个男人,真可谓是空有春花灿烂,不胜美艳,桃花逐水空自流。春花在这里指代了桃花,也指代了桃花源。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他们是上了发条的铁皮玩具,总能找到动力,自得其乐。在《桃花源》里永远不怕有冷场。但实际上,这冷场,比起《暗恋》更凄凉。如王国维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暗恋》里的悲剧,是以战乱纷飞的大时代为背景的。正如江滨柳的一句台词“在那个大时代当中,人变得好小,到今天这个小时代,人变得更小了。”《暗恋》的悲可以归因于时代,《桃花源》的悲却要归因于“人”本身。我们总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结果有些东西因此永远地失去了。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我们无法以微薄的个人之力扭转时势,所以我们会咬咬牙认命。但如果是亲手打破了从前自以为的美好,就会是一出让人哑言的悲剧。因为那是可以逃避以至于不发生的。故所以笑中带泪,春花的悲剧比起云之凡的来说,更深一层。“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水流,怕有渔郎来问津。”想当初,春花和袁老板偷偷摸摸地在家里幻想着美好的桃花源,千方百计地“整”走了老陶。而最后却亲眼见证自己的悲剧。云之凡和春花,一个是遗失了爱情,一个是在爱情里遗失。老陶:落寞陶然人桃花源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赖声川用一种颠覆性的喜剧形式让《桃花源》成了一个貌似喜剧的悲剧。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答案是:真正的桃花源其实是在我们心中,就像《暗恋》里江滨柳用一辈子来思念云之凡那样。从本质上来说,《暗恋》和《桃花源》讲的其实是一回事。诚如第一个“老陶”李立群所言:快乐是痛苦的缩短,痛苦是快乐的延长。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骂间成为经典。老陶是注定属于落寞的——却不是失败。他的生活里处处都不如意,“我就不信……”成了后面所有行为的语言契机。他有什么都不相信的自负,所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再加上他的急性子——开酒不成就用刀劈——而且他又偏偏是一个无能改变这一切的人,所以他是注定要落寞的。只有空喊“武陵这个地方,它根本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但是他确是整部话剧中唯一超脱(或者说是解脱)的人。有个德国画家,叫做安瑟基弗的,记得他在一次访谈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家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怀旧?”他说:“啊,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要记得。”是啊,让我们尽量记得。虽然,“记得”也可能是一种世间苦。但是这一重苦,我们若不肯尝,就是断了太多的联系,与以往的那些甜蜜。所以,老陶溯洄而上,所以,老陶又回到武陵。桃花源是一个好地方,把老陶一身俗气和尘世的烦躁全都涤荡而去,反令他带了些许超然的仙气而回。在桃花源里呆了许久,老陶却也开始想念起并不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移情别恋的妻子。他要去找她,即使她不爱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为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和事情应该要她知道,包括第三者袁老板也都可以一并原谅。在桃花源那里,他从惊愕于白衣男女的长相,继而抓狂,直到后来面对着为生活折磨的憔悴而市井的春花和袁老板,飘飘乎说着“不足为外人道也”。有时会禁不住地想,如果老陶不回武陵,春花会不会一直供着他的牌位并在又一次婚姻失败后开始想念他?老陶在末了的那“千年一叹”,当是打在所有人心上的一记闷拳。然而,唯独是他自己从此超脱了。凡尘俗事,就这样走到了幕后。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落寞的心情。所以,老陶是落寞的,但不是失败的。袁老板:原来不是你“争取时间了啊,武陵三角来了。”话剧语言包括了人物语言与舞台说明的作用。在这里,袁老板,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句具有双关性的潜台词,不仅向观众说出这一幕的名字,同时也是在暗示,下面一段理不清、剪不断的三角关系。袁老板,戏里戏外,这就是一个双重身份,双重定义的人物。在《暗恋桃花源》里,他的角色是一个三流戏剧剧团的老板,也是剧团的演员“袁老板”。在《桃花源》里,他既扮演着房东“袁老板”,同时也是春花的情人。戏里戏外,呼呼喝喝,极有排场。然而,在这样高分贝的话语掩埋着的是所谓“胜利者”的失败。从“理想化的熟人”——租房给老陶夫妇并且为老陶代售小鱼的袁老板,到“熟悉的陌生人”——和春花生活在一起的让春花边叠尿布边愤而发问“你是什么男人”,袁老板这个形象,从理想的神台上走下来,走进了真切的现实中。当初表现出来的虚幻的、变形的、夸张的美感全部消失,变成了连细节都真实的个体。这就彻底幻灭了春花所相信的,袁老板他自己提出来的“心中一个伟大的抱负”。春花开始怀念老陶,在袁老板走下神坛的时候,老陶的名字被刻写上神主牌,被春花那样虔诚地用香烛和鲜花供奉起来——那个曾经被春花瞧不起的窝囊废的男人。这就是审美距离感在起作用。传统美学总是要求审美尺度具有一种距离感,旨在表明:艺术不同于生活,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必须高于生活。走得如此近,解剖得如此赤裸,即使握在手里,又能怎样呢?到头来不是失却了一份绚丽的美?保持距离,存留空间,正所谓远观并不亵玩。这应是对美好事物的最好认可与欣赏!所以,对于春花来说,这是一个近观之后了然无趣以至于生厌的过程,走到近处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不是你!刘子骥:南阳故音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的最后交待。细细想来,原来这痴痴寻找刘子骥的女人便是穿缀全篇的线索,是话剧的魂!“那一天在南阳街下着毛毛雨,我们约好了去吃酸辣面,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种,酸酸辣辣的感觉。”一个活在现代的女子,苦苦寻找着十几个世纪之前的人。也许,她已经寻找了几百个轮回;或许,她还要找下去。“我要找刘子骥!”她向每一个经过她身边的人宣告、询问,却又不知道哪个是自己要找的人。也许她的概念中已没有时间和空间,她惶惑而又执著地探寻着,每一个人都那么陌生,都不是她要找的人。所有面孔一瞬间变得似曾相识。或许,她的刘子骥正藏在这些面孔中暗笑。她突然迷惑而委屈,几千年的寻找和思念化作空芜而又纷乱的梦魇。她是否还记得他的模样?是否确定他真的出现过?或者,刘子骥只不过是她虚无的梦。“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桃树上面的花开了……”女子在话剧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这里刚刚还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转眼间风吹云散。她旋转着,张开双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黄纸,她在祭奠谁?“寻病终”的刘子骥?自己找不到的爱情?剧中每一段不完满的感情?抑或是世间上所有的爱情?整出戏剧看上去,仿佛这个神秘女子是游离在整个舞台之外的,最缺乏戏剧冲突的人物。但实际上,最具有戏剧冲突的也是她。她的看似疯疯癫癫的行为和语言,实际上是表现着人物内心的尖锐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她游走在《暗恋》与《桃花源》的舞台中,也在现实与虚幻中穿梭,虚实相生,给了我们一种意境创造的提示。神秘女子寻找的刘子骥,是一位潜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南阳故人!是每一个人生命里都会寻找的知音,只是区别在于,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苦苦追求而已。悲伤时唱首歌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我们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爱,谁会最终找到呢?是江滨柳与云之凡太早地相遇相恋在少年时代,而付出了一辈子的相思和寻觅?是渔人老陶溯洄而上,为了赢回在妻子面前的自尊,又因为不舍,从桃花源而重返,而终又离开?是春花和袁老板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然而又在吵吵闹闹中发现了这遗憾的平凡?可是,他们要找的又在哪里呢?江滨柳的“白色山茶花”在岁月中风蚀,老陶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袁老板和春花的美梦被柴米油盐磨作尘土。云之凡呢?江太太呢?小护士呢?她们一样地被生活捉弄,被命运大声的嘲笑!而值得相信的是,“暗恋”的导演、顺子、绘画师等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寻找的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刘子骥,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只一闪身,就与所有的人避而不见了。神秘女子只是用她的口说出了每一个人心里的话而已,共通的思想和同样的心情,差别只不过是,有的人压抑在心底,有的人高声地宣读,有的人愤怒地发泄,有的人黯然地神伤……那一片桃花源,正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再到达,所以才成为众人心中那个希冀的梦,牵引着苦苦寻找的思绪。就好比春花和袁老板,他们是幸福的,最终能够依照自己的心意结合,仿佛是寻找到了那一片桃花源,但他们是不幸的,因为桃花源里,也没有蓬莱仙山的珍异,有的只是“生活”二字,只不过是换了场景罢了,也不是天堂。桃花源,是悲伤时唱首歌的意境。它用本身的梦幻绮丽,反照了人世间纷繁琐碎的喧嚣生活,它用自身的不可捉摸,指引着人们永远朝着美好、怀着理想去发展。在悲伤时不哭泣,唱首歌,换种情绪,继续出发。这也许是赖声川想告诉我们的罢!

    2007-12-09 12:49:43 作者:瑶木兰 9699 0

  • 写在客车里的思想【赛】

    坐在长途的客车上,一切都是显得沉闷--单调和噪耳的机动声,一群沉睡灵魂的鼾声,闷热而肮脏的空气,我是透不过气来的。或许也证明了人生是单调和无聊的,每又想起一条路总走许多遍,每天仍做相同的事,又空虚无聊度日,我不愿这般浪费自己的人生,而我却像蜗牛一样,虽不愿把生命消逝在这慢慢蠕蠕中,却又百般无奈。我于是并不睡---我亦不想把生命消耗在这上----即使无聊窗外移动着倦着的树,他们都弯着枝,像打着瞌睡的愚生。却又像被践踏过一般,棵棵身上都铺着灰尘,加以处处暴枯枝骨,好似满是皱纹的老人的脸,连爬地贱生草也毫无生机,大半也枯死了,窗外亦是枯燥无味的景象。天于我沉思之时已变得深沉,乌云流水般的滚动着,把地面压得黑夜一般,风也乘势乱扫,一切物体像到达沸点般猛烈跳动着,不及片刻,倾盆大雨已是急泻而来,石子般敲砸着一切移动的景致变得混乱,繁杂。风和雨像巨大的魔鬼一般抓住树,极力的摇,尽力的打,倾力的拔着。近似要把整个天地翻覆过来,我于是担心那些幼小的生命---娇嫩的苗子,---从未见过世面,整日栖身于大树阴影而平淡生长的苗子。大树也会倒下呢。我关上窗,任凭外面风继续孔叫着。车终于停了,可巧雨也停了。踏出车来,迎面抚来阵阵清凉的风,深吸一口气,觉得畅意舒爽神清,经历了风雨的树都载着水珠,显得格外的绿,我却似身处涂满浓绿的油画中,绿更显得生机勃勃。含苞的绿孕育着,象征着无数的生命,或许人的一生也应渴望风风雨雨,像树木一般让风雨滋润着自己去成长,让风雨使自己认识到胜利的可贵,神圣让风雨使自己感到幸福的真谛,让风雨证实自己曾经活或一回。人生---一张巨大而空白的纸,而风风雨雨便是美丽的画,柔情的诗,抒情的文章,点缀着这张白纸,使之有生气,有灵气,有活气。【三A文学社集体参赛作品】

    2007-12-08 09:01:45 作者:三A文学社 96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