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论·奇章
梦·殇
仿佛是匆匆流过,不带一丝眷恋。我们踏在这早已被沙尘掩埋的痕迹上,观望着,等待着它的到来,却不知它已远远离去。它真的走了,带着一丝不屑的嗤笑,无视我们在追逐中留下的伤口,哪怕依然淌着血,哪怕依然血淋淋地痛。它只是一片烟尘,不为我们留下半点气息。我傻傻地等,傻傻地笑,以为我们已经跑在了它前面。就这样盲目地等着,嘲笑原来理想不过如此。直到有一天,猛然转过头,才明白它已经走了好远好远,将我们遗弃在这边象傻瓜一样守侯着。只剩下一股冷风,侵蚀着我们已经腐烂的汗水。大学,真的能给予我追上理想的机会么?流星的生命如此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瞬间。而我呢,除了青春依旧一无所有.我期盼着,渴望着,到来的却是一场空虚,一片迷茫。杯子能盛多少水,问题不仅是有多少水可以提供,更多的是杯子究竟有多大容量。雨中奔跑的我们,脸上流的是雨水还是汗水。当我们高喊着为理想而奋斗时,我们做了什么。企图用雨水蒙骗自己?真的疯了吗?没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追求理想的脚步,我们选择不择手段,选择用欲望去征服一切,可是傻乎乎的我们是否懂得怎样去证明自己。流过的汗水混在无知的雨水中只会将一切冲刷,是不是非得撞个头破血流才会懂,原来,理想,不是用幻想来编织的。汗水并不能把奋斗具体化,我们还需要那已风化的章程,复苏属于我们的进程,谱写属于我们的篇章。理想还在前面!其实我们停下脚步,回头望一望,已经走了很远。追上它吧!颓废不该让我们停下这么久,我们依旧有着强烈的欲望去证明自己。哪怕追不上,哪怕走错路,哪怕随时会倒下,或许,停下来才是罪恶!我不怕!我还有梦!
2007-11-21 18:29:13 作者:疯...林 9608 0
落·殇
这是一个属于落叶的季节,不知不觉地漫长,带着片片枯黄漫天飞舞。似有意似无意。却是一片悲凉。那是逝去的挣扎,控诉着无情到遗弃。始作佣者?永远都是时间。毕竟,我们一直在追着时间跑,只是茫然而无知的我们不知疲倦。似乎已经过了无数个日落,可是我们没空欣赏日落的美,只会眼巴巴期盼下一个日出。我们知道日出日落的循环,却不懂得日出日落的美。是我们错了么?还是时间在作怪?或许,这并非时间的错。跑在最前面的它只想保持领先,无心留意后面倒下了几个人。它永远是对的!因为没人能反驳它。这是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跑在前面就是王者。一直乐此不疲地进行捕风捉影。我们依靠百分之九十的幻想和百分之十的行动来保持我们的理想。嘴上说的跟心理想的一样,只可惜百分之百的激情似乎永远打不过百分之一的挫折。极大的冲动不代表我们拥有极大的战斗力。有时候,冲劲等于冲动加盲目,最后添点困难,约等于没劲。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我们高吼着流行音乐,踏着HIP-HOP舞步走过的青春。80后90后并非王者,拥有的青春不能让我们为所欲为。其实,我们都默认了自己在等待成长。那是一个潜意识。那是一种依赖。原来我们都在等待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好的防护盾!这就是青春!当我们迎着刺骨寒风,面对它地张牙舞爪而感到惶恐时。它是保护我们的单薄外衣。曾经我们年少无知。现在我们已经年少无知。我们都在期待成长。希望有一天突然长大,能独立撑起一片天。一直到我们觉得自己不再年少。那是年长无知!是带着依赖在秋风中被遗弃。带着青春,带着无知。生活逼着我们高吼。除了青春,我一无所有!只是我们连挣扎都不会。我们是无知的落叶。
2007-11-21 17:52:19 作者:疯...林 9626 0
悲剧的诗意(赛)
一朵茶花,一份真爱,却是让命运布置成了悲剧。或许是上帝不忍,又或许是小仲马为了弥补这不公的爱情,而让这朵茶花于未凋零之前,带着美丽的诗意离去。——题记“当真爱来临时,除了你,世界将一片空白”,这是我看完《茶花女》后唯一想说的话。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这宿命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或许是爱情本身吧。小仲马笔下的女主人公马格丽特是个表面热闹实则孤寂的人,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幸福:真爱。只是这对于一个妓女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那就注定是一场悲剧。生命的另一半,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并取得了律师资格。或许这就是上帝的安排,他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在巴黎过着懒散的生活。当,美丽的邂逅发生,没有人会想到那竟会是拉开悲剧的序幕。生病期间,在阿尔芒持续两个月默默地关怀中,她动情了。她痴痴的想着或许上帝真的会送给她一份简单的幸福,而这份幸福就来自眼前这年轻英俊的阿尔芒。妓女,被迫于虚情假意中出卖肉身与感情,自然而然的当她认为是真爱到来时,那么她比任何人都要疯狂,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所以,当阿尔芒对她用情至深时,她接受了他并且不愿花他一分钱,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这就是一个风尘女子对上帝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阿尔芒盲目的遵从,却经不起自己多疑的心。当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可笑的是,在听了朋友的羡慕之词后,他那低贱的虚荣心就驱使着他请求他的原谅。这是阿尔芒的错,还是发生在马格丽特身上的爱是错的,又有谁能说得清呢?伤痛不会持久,就像幸福也不会永恒。马格丽特和阿尔芒一同居住在乡下的几个月,或许就是上帝的恩赐吧。那是她短暂的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插曲了,只是即使她万分珍惜,万分不舍,却终究抵不住阿尔芒父亲那恩慈的劝阻,“他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挽留不住,马格丽特只能选择成全,成全阿尔芒一生的幸福。可是,源于年轻与幼稚的本性,阿尔芒对此却一无所知。多疑的阿尔芒将马格丽特所有善意的谎言当成了欺骗,伴之而来的便是一连串的报复,将深深爱着他的马格丽特推向死神的身边。当她实在经受不住这般报复而回到阿尔芒身边的时候,依然是那般的爱他,而他却只是为重新拥有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而沾沾自喜。爱,真的错了。马格丽特弥留之际,一直期盼着阿尔芒会回到她的身边,看着她慢慢地离去,甚至于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仍然念着阿尔芒的名字。我想,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这份情感动。不为这爱的本身,就为马格丽特对爱情的那份圣洁高尚的追求。而事实上也如此,玛格丽特死后,阿芒读了她写的日记,他在她的墓前忏悔,只是失去了就再也寻找不回了。人死如灯灭,她的墓前,除了阿尔芒的茶花,就再也没有其它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竟覆盖了人性本真的天性。还好,“只要有一朵茶花枯萎,就要换上新的”,这就是马格丽特深爱的人儿,阿尔芒唯一所能做的了,或许真的总是悲剧出诗意。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有什么感受,但只要不是冷血,就会有所感觉。这悲剧所呈现的诗意,却是爱的天使布置的一个迂回曲折的残局。不知道现实社会中的爱情,是否能打破束缚,去追求真爱,我想无论如何,小仲马的《茶花女》都给了我们社会一个扪心自问的机会。真的希望这个世界,爱情之树长青,无论风霜雨雪,都能甜蜜成长。大(专)编者按:悲剧往往都是绝望的,悲惨的,但是残缺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呢?而正是悲剧能触动人性,让人看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编辑漫天雪编者按:作者在复述、隐括故事之时不时穿插自己对小说感悟,这种读书感悟值得学习。——编辑:昊岸【编者按】:让读者有所想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是作者所希望的,而写这篇读后感的作者做到了。-----扫地叔叔-----2008-1-7
2007-11-21 15:02:47 作者:古木 9606 0
“非主流”成主流(赛)
不知自何时起,眼球所见的女生的两个脚丫子都往里拐--内八字,男生也不乏此行。从网络上“非主流”的图片看来更是比比皆是。为何要这样站呢?两脚尖向中间靠,这是在表达什么吗?谦虚?内敛?害羞?或许这样的姿势看起来会使脚略显修长,拍起照更凸出此效果,也达到增高的假像。踮着脚尖可解读为轻浮,的确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平常站惯了“外八字”,突然这样站,好像还挺舒服的。还是这样很Q?我还弄不清“Q”的具体定义,但这肯定跟《阿Q正传》的“Q”的意义不同,现今的“Q”可通“可爱”(谐音,英文cute是可爱的意思),但脚这样放可爱?我可不见得。每每于学校,路上见此状时,我都在脑里浮起个问号,为什么要脚这样内八字?这是美吗?极不自然。在过去,内八字的脚更是有带几分天生残疾的味道。现代人的审美观可以说是“乱七八糟”,大众看好的,叫“美”,会成潮流;大众难以接受的,叫“艺术”,甚至说成“后现代”,变得深奥起来,尾随一句“你不懂”。所以“艺术”就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创造。有如联想电脑广告语:联想,只要你想。当看着天下的女生头发一般卷,眼睛一般大,嘴唇一般歪,玩着女女“断背山”时;当看着天下的女生都拿着相机跑到厕所里对着镜子玩自拍时;当看着美女玩血腥,俊男靓女玩保守春宫图时。大部分男生的确会嘴角泛湿,双眼睁大,当然我面对那些时的感觉是有过之。而对那些细皮嫩肉的男生装可爱的模样只会让我感觉喉咙像安了抽水泵在启动。当“非主流”成主流,便引起的审美疲劳,也只能靠女人一变再变才能拯救,继续偏“非”走,可越变越老,越颓废,越憔悴。现在也不正流行着“颓废”、“忧郁”吗?似乎青年人不再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了。最近看到一句话“对于世俗的全屏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因而我并不是在批判或贬其之俗,养眼美图,何乐不为。存在就有理由,有需必有供。存在的合理与否,时间会过滤,潮来潮会去,大浪淘沙,不是金子的早晚会被丢弃。只是疑问,啥时候轮到相机从下往上拍呢?所提这些现象的本身都是怀着一种自娱,玩弄的心态,而另有一种是动机不“良”。于我在网上鬼混所见,把自己的名牌的手机、数码产品、化妆品、衣服,鞋或自己在某些高级场所、名车内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QQ空间者甚多。二十岁左右的人此动机何在?当然也就这个年纪的人会做这类事,拿出来“晒”?让别人因此将其划为上流社会?不可否认,大多数如此,而其自身对此也是可意识或不可意识的。拍那些“高档”的照片能怎样?同龄者会羡慕?会追求?而我相信多数人会不屑。年轻人没父母的钱,何来轻则几百,重则上千的东西,展示出来,视者只会知起其家中富有,多多少少也能感觉到“虚荣”、“拜金”两词。在生活圈里上流不够,还得拍下传到博客、空间里,以这网络新媒体传播出去。“名为实之宾也”,金玉其外的,永远只是“实质”附属的东西,只是“宾客”。宋诗《鹧鸪天》有句“风流不在谈峰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意为有才华的人不在高谈阔论,静观深思的才显得意味深长。同理,真正富有的人,在对金钱方面是很低调的。假设庄子上网所见,应会在其留言板上打下“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当然,现今人们价值观、人生观有多种模式,生活有多种方式,只要有资本,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社会的自由。要是在六七十年代,这样做的后果多可怕、要命,所以社会民主也进步了。自由还有我可以在此说那样做的劣处。关于潮流,在这里实在不敢扯太远,范围大了,自己没能力去分析阐明。现在的网络媒体不以放大镜看新闻,改用多棱镜传播新闻,致使“非主流”成主流,搞得人们误以为满社会的女生都变成了凸眼金鱼,误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那种模样、作风、意识形态,其他也随而学之。愿网络也能传播我的看法,不是反“非主流”,而已其不该成为主流,走那样的路线没钱是玩不了的,我们小康生活还没普及呢,要是照李敖看法,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没形成,实事上也是这样。所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效仿的。“非主流”的风气只能在青少年中快加了虚荣拜金或仇福心理的萌生。写到这,我没分析网络上“‘非主流’现象”的起源、得宠于年轻人的原因和这些种现象的背后的心态。去掉我情绪上的讽刺、发泄,剩下的什么呢?没什么。我想自己只是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以种“算了”的心态止住的话。这样够了,可以作为讨论的火苗。闷夏,男生的T恤将越来越湿,越来越臭,校园路上尽添肉色,SZPT特有一景。可难再见那一缎乌黑直发。07.8.6征文:大学(专)组
2007-11-20 21:20:07 作者:未名回忆录 9622 0
琴韵书声
当记忆的发条重新转动,任思绪飘飞。由于出身贫寒,家庭文化底蕴淡薄,从小只能远远的眺望文学殿堂,以致于真正的读书生涯在高中才能扬帆起航。如今想起,其中遗憾、心酸难诉,只是我一直坚信“即便临终悟道,亦是人生无憾”。还记得第一次从同学手中接过厚厚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一书时,心中的激动无亚于想立刻将之融入我的身体中,甚至以之替代我的骨架,支撑我的灵魂。从此开始了我爱不释手的读书生涯,也从一开始就让我提前经历了一个世纪。我的心不再稚嫩。摒弃父母“高考至上”的思想,我不愿成为“一心只读教科书”的高考牺牲分子。于是慢慢地,有了百读不厌的网络小说《诛仙》,认识了毕淑敏、周国平、沈从文、钱钟书等众多作家,爱上了《预约死亡》、《守望的距离》、《边城》、《围城》等书籍。随手翻过张爱玲的《半生缘》,从心中走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有王小波、海子、路遥等,他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心智和人生态度。而人生信念与态度的转变与逐渐成熟,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它将是我今后人生坚实的奠基。体验过清风明月夜下,临窗烛火,不觉杯中茶香,而被手中书香,字里美味,以及沙沙的翻页书声所迷醉。很多时候往往兴起而读,最后竟忘却腹中饥饿、身已酸麻。读书于我而言不再定位于父母的“望子成龙”,也不是仅仅的为读书而读书。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都已不再是关键。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一种飘然天地之外的享受,无拘无束的翱翔。喜欢“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假如可以就此沉睡,我不愿醒来。书的世界,是思想的国度,它需要一颗广博的心,可容纳万千思绪。海可纳百川,自然思则遍宇宙。时常将书喻为为天地洪荒,面对书籍,即是面对浩渺的宇宙与无尽的星空,去感悟生命永恒不变的定律。时常将书看作一首名曲,琴弦轻颤,几千年的思想便从指尖滑落,撩动心弦,抚作一曲生命的凯歌。在书中,我自喻为人间百态的集大成者。跟着作者的脚印,穿越高山流水、月夜星空、浩淼水国、辽远草原,体验异族风情。人生百态似流水,在我心中潺潺流过。还记得曾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一度重拾缥缈的信心,伴我闯过了高考。那段日子,我的心境一直随着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跌宕起伏,有时情到深处也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我的世界,似乎多了曾经艰苦岁月的那一段生活。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是一直以来支撑我的脊梁。再像网络小说《诛仙》,特别是感受主人公张小凡的一生后,百感交集的我,竟让舍友误认为是疯子、白痴。书是灵魂忠贞不渝的镜子,用以净化灵魂与心智的浮尘,每一页布满沧桑的历史,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读书与读好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读书应该“取”与“思”同道。从书中取经,然后思考,从中提炼出对现实道路有助益的东西来,那么你的书就是读好了。我不敢大言不惭的说自己读好了书,但至少我离读好书的距离正在慢慢地缩短。曾经意气风发的我有个梦想,想从事文学创作道路,可是随着书海生涯的历练,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但我依然不会放弃。当然,在很多时候读书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古往今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扼杀了多少充满生机的思想。思想的固执,却寄托在脆弱的躯体中,以致于经常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我不喜欢耗费体力的运动,总觉得还不如留时间看书。当身体默默的变得“宽大威猛”的时候,才蓦然醒悟,茫然发现自己正一步步成为书的奴隶。有时思考的时间多了,在外人眼中便成了发呆,说我是活在现实边缘的人,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仅存的稀有动物了。如今,我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深陷书中,尝尽百态,但不忘为自己绑一根理智的绳索,只希望最终能跳出漩涡,成全我的梦想。即使终老之时悟道,亦是无憾于生。编者按:诗书人生,美丽人生。茫茫求学路,诗书万里程!!编辑漫天雪
2007-11-20 20:15:03 作者:古木 9642 0
站在高处
站在高处前不久有幸认识一位音乐系的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大家都会隐隐的地发觉音乐系的学生有点难靠近,这也是我一直都不大明白的地方,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很好奇地向她提起了这个问题。后来她用她老师的话向我做了个简单分析。因为音乐系的学生经常要在舞台上表演,舞台上有绚丽的灯光、美丽的鲜花还有台下观众喝彩的掌声,久而久之,这些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自我为中心,他们似乎习惯了观众给予的掌声和鲜花,却忘了欣赏他人给予他人掌声。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我觉得这里边折射出一些站在高处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站得更高,因为高处代表了更高的荣誉、地位……站在高处,可以望得更远,能够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高处,站稳在高处就更非易事了。站在高处者应该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才能站稳脚跟,否则就会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大凡站在高处者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这当然是站在高处者必备的素质,但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吹嘘资本,也不是挂在嘴边到处炫耀的口头禅。素质是一种内化,而不是挂在嘴边就可以形成的。所以“一览众山小”只有在站在高处者中的一些人身上才算是真正的素质,它不仅代表雄心壮志,而且代表着韬光养晦。这点可以从一些伟人身上得到印证。……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所以他站得高也望的远。前面说过,站在高处者拥有着下边的人给予的更高的荣誉、地位……其实,理性的人心里都明白下边有一些人是不情愿给予的,或许他们觉得比你更优秀,或许是嫉妒你的才华等等。所以站在高处者,应该学会赏识他人的能力和才华。从历史上看,刘备算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心里明白诸葛亮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辅佐就近乎得天下啦,刘备是个英雄,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了后来至今为人们所不忘的“三顾草芦”的故事和诸葛亮传唱千古的《出师表》。站在高处者要具备“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却不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否则就真的“高处不胜寒”了。
2007-11-19 15:11:02 作者:笑笑 959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