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沉重的梦想

    (广东金融学院刘晓珊)三下乡的日子已过去三个多月了,当时的许多感触也已沉淀,只是许多曾让我们的内心搅起波澜的画面时而浮现在眼前。因此,索性用真实的感受和平实的文字记录那些人、那些事……记得走访过这么一个女孩,16岁,上初二。和其他的采访对象一样,她也是个留守学生。采访的开始,她给我一种很单纯的感觉。肌黄的脸色、单薄的身子,给人的感觉很瘦弱,但两只眼睛却很有神,仿佛收藏着希望。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女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4年前,外出打工的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去世了,迫于生计,患有腰骨病的母亲也无奈走上外出打工的路,留下她和两个弟弟以及年迈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那双粗糙又因被农具割伤而留下疤痕的小手和脚上那双被脚下的路磨得扁平扁平的拖鞋告诉我——她单纯,但生活却确实不“单纯”。当我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她哭了。之后,近乎委屈地告诉我,她要走出被重重高山包围的困住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村庄,她要上大学,她要当一名高级教师,她要……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哽咽了。因为现实的生活并不能成全她这样的梦想,起码现在不能。在她生活的村庄,还有许多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她们因为家庭的拮据和当地重男轻女的偏见早早就辍学,在家干农活或打工赚钱,接着结婚生子。我知道,眼前的她并不甘于这样的命,然而,现实面前她似乎已经没得选择,尽管她对“破茧成蝶”是那么那么的渴望。“……我真的想跟你们这些哥哥姐姐一样上大学,然后做个高级教师,但奶奶有病,妈妈身体也不是很好,一个人在外面打工很辛苦,赚不到什么钱,而两个弟弟也还小,要念书…所以…所以我可能念完初三就不能再读了,跟妈妈一块去塑胶厂打工……”听到这里,我的鼻子已酸得厉害,想起了某位作家的一句话——“对于生存/我们并不缺少忍耐/只是感到无比的渴……”原来,青山环绕的乡村并不像诗人们描写的,只充满金黄饱满的稻谷、月光下的田垄、流水和荧火虫……那里更充满辍学的无奈、没钱治病的痛楚、镰刀割破的伤口、雨天漏水的瓦房以及深井般看不见光明的生活带来的彷徨……贫困、无望、歧视竟然让这个心里怀揣彩虹一般的梦想的女孩在求学上进的路上走得如此颠簸、如此艰难。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有着美丽憧憬的她又一次哭了,于她而言,自己与我们这群大学生的距离是那么亲近却又那么遥远。走到门口的那一刻,她哭着拉着我问:“姐姐,你们走后就不会再回来了,是不是?”许久,我没有作答,不敢作答。只是摸着她那头黑得跟她的眼睛一样发亮的头发,说:“坚持!好好努力!”其实,那刻我清楚地明白,我们的到来也让她的内心搅起波澜,让她那心底渴望理解、渴望释然的声音借由短暂的倾诉发出微弱而执着的对梦想的呼喊。然而,当我们结束了采访,完成了课题调研,却没法为她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她仍留在那个闭塞的乡村,艰难地咬着牙挣扎于那么多乡村女孩都屈服了的命,艰难地稚嫩的肩膀撑着那个不完整的在风雨中飘摇的家……结束采访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放眼偌大的中国农村,有多少人的命运已像秋天的叶子般被粗砺的风沙碾进土里,尔后凋腐,无声无息。或许,他们也曾经怀着像这个女孩一样美丽的梦想,然而,他们像筛淘过的沙子落在社会逼仄的下层,于是,即使单纯的小小的心愿也变得那么难、那么远……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在尘世中寻找一方立锥之地,而又有多少人能为他们启开天窗?有多少人能听见他们心底对未来对光明的呼喊?又有多少人能借一双翅膀给那压抑的渴望、给那沉重的梦想?[编辑按]:文章反映了现在农村的一种现状,令人黯然神伤。但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给他们一双起飞的翅膀。---扫地叔叔--2007-11-10

    2007-11-10 14:44:54 作者:刘晓珊 9625 0

  • 关于大学生如何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一些浅见

    编者按:党十七大在行,和谐生活在望!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仰望幸福和快乐!但是,本文似乎太多客套话,一副学生相,却官腔十足,理论真是浅见——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其陈述的观点不过是老掉牙的观点,没有新意,几分造作!也许作者最受当下大学校园学生干部之“官风气”所影响,以至本文失去风格,象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没有颜色,然而为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允许此文通过审核,作为一篇反面的“教材”。在此,编辑建议作者,文章合为时而作,不仅仅是空喊口号,文章读来如同嚼蜡何尝是好文章?不是理论家,就不必空谈理论。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支持,期待您好的文章!欢迎您继续来稿!——责任编辑:狼图腾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开幕,同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目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热潮。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体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以下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产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仅仅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的充要条件。大学生学习十七大精神应具有“五个坚持”,不断提高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的创造性,以更好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紧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大学生学习十七大精神,应着力的“五种坚持”是:坚持理论学习。很多人提到理论都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认为是空谈泛谈,没有实际作用,从而对理论学习产生抵抗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多年以来关于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存在弊端以外,也有同学们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没有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论学习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是经过无数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的精华。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对理解十七大精神是很有帮助的。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才能理解十七大报告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必要和必然性。只有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素——“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发展是第一要义,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才能深刻体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反复强调与论述。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十七大报告之前先充实自身的政治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上文提过,许多同学排斥理论学习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无法实现与现实挂钩而体会不到理论的一个本质作用——指导实践。其实,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好的学习理论的方法。在学习十七大报告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找到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许多理论知识。譬如,十七大报告一个亮点就是将民生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民生问题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在阅读这些政策措施时,如果能联想到执政为民的理念,进而意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体现,那么便完成了一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形象地理解了理论也深刻地分析了实际。总的来说,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才能真正将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坚持多种途径学习。从不同途径学习不仅能拓展学习的宽度也能加深学习的深度。同学们学习十七大精神除了自身主动学习以外,还可以借鉴别人的学习心得,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现代资讯发达,我们要充分利用共享的优势。就我自己的学习过程而言,通过各种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热点的阐述与评论,我更深刻理解了十七大的精神。除了官方宣传报告,我个人还推荐一个论坛,是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其中的深入讨论区汇集了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群对时事的不同看法,有退休党委干部也有科技工作者,不断闪现的思想交流碰撞出的火花让我受益匪浅。当然,学习的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同学们要坚持主动学习。坚持自我思考和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前进,接受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学习十七大报告要注意形成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形态转变,即将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大学生应该领会到随着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科学发展型人才必将是未来的人才择向趋势,那么,我们就应该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科学发展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又要怎么培养。这样慢慢学习,思考,十七大报告才能成为大学生的十七大报告,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坚持持续学习。学习从来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十七大精神也是对十六大精神再学习的成果。作为大学生,不仅在近期学习浪潮里,而且在将来长期的学习工作中,都要坚持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不中断。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论述精辟;十七大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以上“五个坚持”———“坚持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坚持多种途径学习,坚持自我思考与自主创新,坚持继续学习”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愿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实现祖国富强,认真体会,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准备。

    2007-11-08 21:06:56 作者:呼呼洁 9647 0

  • 现象

    关于中国的高考(数学语言篇)已知:一年一度的高考是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无论是上到环保部门、交管部门、教育部门,还是下到考生家长、各经营商家,都无一幸免地被它“传染”了。在它的阴影下,凝重的气氛、紧张的阵势,虽然透着人文关爱,但也让人如临大敌。好像“人人要高考,家家去支前”似的。求证:高考为何这么“热”?证明:因为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神圣的焦点话题,上到中央领导,下到家常百姓都在为高考“奔忙”着。为了广大考生,但更确切来说是为了自己。所以,高考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为,高考不仅是每一位考生最重视的一件人生大事,更是广大家长最为看重的仅次于子女婚姻的事情。所以,高考已经进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视线,甚而它的发展走向趋势都被作为中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导数据,其被受关注的程度仅仅次于世界末日的天灾人祸。又因为,在高考前夕,各宾馆饭店推出钟点房,营养餐,商家抛出“仿真试题”,“高考兴奋剂”,安神补脑营养品,满目琳琅,其都想借高考的东风掏一桶金。所以,高考已经成为他们的“上帝”。又因为,有人借“高考移民”违法乱纪,赚黑心钱;有人层出不穷的百变作弊工具与高考斗法。还有人借高考诈骗生财。高考已经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是负面的。所以,高考已成为一股生财风。最后得出,高考的“热量”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的上升速度几乎与全球人口增长速率同步。因而高考的温度总是在逐年上升,并没有下降的迹象。所以高考总是这么“热”。关于道德(化学语言篇)请看这样的一道方程式。游客+高校游=现今中国人的素质;昂贵的休闲装与前卫的旅游设备——丑陋的中国人;络绎不绝的亲切问候——沾污了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神圣年代,打破一个修心养性的美好境地;旅游过程中的“优惠赠送”——糟蹋了一个学识渊博的美少女的容颜;这就是现今国人的素质,以”感受高等学府氛围,激励求学志气”的得以修心养性的真理为理由,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外表,其用来掩盖丑陋不堪的灵魂。可是他们却不曾发觉其言行已经把他们的灵魂本质给描绘了出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行为和心理,注定他们在人生大舞台上唯有扮演丑陋者的角色。或许将其灌以“丑陋中国人”的称号实有不妥之处,因为这仅仅是十几亿国人中的极小的部分,并不足以代表全体国人的言行思想。但试问这“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却是光速的,一旦大范围被“感染”了,后悔已晚矣。突然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在这里再也恰当不过了。关于……(胡思乱想篇)活在这个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人的身心总归是极度劳累与紧张的,这不仅仅是学生肩上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几代人的心弦,如同波纹般一直传递下去,却不知何处才是尽头。或许其趋势会逐渐减弱,孰不知只这是社会的一种假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无论是家长厚实的肩膀还是学生稚嫩的肩膀都无法承受,于是发出呼吁:只有素质教育我们才能两肩扛!特别是见证了像周剑这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且抱怨的经历后,封杀应试教育的呼声更大。其间已有不少“先人”自告奋勇站出来为解救被重压在成堆考卷下的孩子们的灵魂。再这个年代我们渴望及庆幸他们的及时现身。其中以韩寒为首“80后”代表们在众多批评者无疑已成为佼佼者。社会总归害怕舆论,于是在某天一位不知其名的半秃头带着金边眼镜的某教育部部长“庄重”宣布:“从今往后摒弃应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一时间,我们欢呼雀跃,一点也不逊色于国足44年以来首次打进世界杯后球迷们在街头巷尾疯狂欢庆的情景。却不知道被一种假象给欺骗了,而这恰恰被乐极生悲给印证了。首次亮相世界杯赛场的国足活生生地咽下九个苦果,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们同样如此,只不过诉苦的方式不同罢了。这是社会给应试教育穿上一层华丽的外衣,我们都被它的高贵不凡给迷惑了,之后掉入更深的泥潭不能自拔,而这正是害怕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又有某一位教育工作者站出来对外宣布:“我们响应了全社会人民的要求,已经彻底改变了教育体制,因为素质教育才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其间还不时以九十度的眼光瞥视在泥潭中的我们。就这样至今我们仍躺在散发着油墨香的试卷堆里,却现在终于领略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厉害了。尾声这都是现今社会上的一些存在现象,关系到我们的言行思想,甚至现今的生活状态。这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个值得社会去深思的问题。或许我们没有发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全部,这一切只因没有足够的感官去发现一些社会现存现象细节。因为敏感的感知,也因为真诚的人格,张爱玲发现了夜营的喇叭,徐志摩看见了那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温柔低头,川端康成邂逅了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伍尔夫审视到墙上的斑点……现象,或许成为明媚的阳光,或许成为潮湿的楼道里的阴影,就看我们能否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并合理地解决。【编者按】:文章以一种新颖的形式来写,令人耳目一新;对高考的认识较深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看到高考的弊也应看到高考的利。——编辑:扫地叔叔2007-11-9【编者按】:新颖方面就不再重复,个中的议论处且不论偏激否,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去赞赏,那就是思想的流动!个人觉尾声处写得尤为成功^_^凡事的两面性,相信作者心里是明了,笔锋处加把劲……期待你的不断进步!——编辑:幸福白粥07.11.10

    2007-11-08 17:53:33 作者:子鹜 9611 0

  • 影评:十七岁的单车

    影评:十七岁的单车狼图腾一部单车,两个青年,一块板砖,这就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的一种状态,这就是《十七岁的单车》。整个片子关于青春,关注成长和现实,单车作为第一线索贯穿其中。在那个最青春的年纪,他们却要开始承受成长的真正烦恼。这辆单车带有青春的味道,他们的执着便是对于青春的宣泄。影片中,小贵和小健在一番你争我夺之后,选择学习如何共同拥有十七岁的单车。黄昏的街角,等待交车的身影,这个经典镜头也许深刻地烙印在观众的心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小贵而言,单车承载了他立足北京的梦,而对于小健而言,单车承载的既有和同学一起秀车技的梦,更承载了他对追求爱情的梦。一辆普通的单车,却在他们各自的青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是小贵摆脱贫困得以生存的必需品,又是小健求得暂时虚荣的代名词。影片中那些贫苦人无知的话语或许会博得观众的笑声,但要知道这是在嘲笑贫穷,侮辱自己。这辆普通的单车,折射出两个命运的差距,也体现社会的冷酷无情。当小贵和小健他们在小巷中进行血腥的打斗时,那些旁观者却是司空见惯,若无其事。影片最后,被痛打之后的小健看到被打的小贵和不成样子的单车,茫然地跌坐在地上。周身伤痛的小贵却坚强地站了起来,抗起那辆支离破碎的单车,消失在滚滚人流中。这是一种对现实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一种对青春最直接的自白。谁会愿意冷静下来思考,十七岁单车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要说的寓言?十七岁的单车,更多地在于能够让观众和社会有一次自省的机会。影片中的小贵和小健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时刻挣扎、抗争,时刻追求着自己所奢求的东西。为得到那辆单车,十七岁的他们尽可以固执,尽可以无视周围的人的感受。一块带血的板砖,便是他们斗殴的物证。十七岁的单车,便是他们理想追求的矛盾焦点。当我们追求梦想时,我们是否要尊重一下别人的梦想?当两代人有代沟时,家长是否要给孩子们多一份理解和关怀?最后,社会是否要自省,对于青年一代是否缺乏人文关怀?

    2007-11-07 18:41:29 作者:狼图腾 9612 0

  • 对“买官卖官”要治标治本

    对“买官卖官”要治标治本狼图腾时下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买官卖官则是最大的吏治腐败。贪官唯利是图,颠倒黑白,简直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成儿戏!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买官者和卖官者眼里都只有权和钱,“官是用钱买来的,权是用来卖钱的。”一旦满足不了贪欲,他们就干起无法无天的勾当来,以为天有多大,“买官卖官”的舞台就有多大!买官者看中权力的价值潜力,卖官者也深知权力的含金量。“买官卖官”被他们视为一种特别的利益交换。官场就这样成为商品市场,并遵循着“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既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以致“买官卖官”屡禁不止!另外一些为官者一旦有了可以乘凉的“大树”,就以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然而这又使某些原本正直的公务员看透官场,他们为理想、为前途感叹:官,单靠干是干不来的!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从中作怪,它支撑着整个“买官卖官”舞台。为官可以光宗耀祖,腐败官员巴不得一步登天。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演艺超绝,一切向官靠,权钱交易就水到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恐怕是“买官卖官”之所以得逞的主要原因之一。上面要求任用贤人,唯才是求,拒绝腐败,严惩买官卖官。可是到了地方,山高皇帝远,自己说了算。腐败分子就自封“总裁”,为“买官卖官”开通绿色通道,甚至自己也干起跑官卖官的勾当!那么“买官卖官”这个社会毒瘤什么时候可以根除?答案恐怕是遥遥无期。但不等于我们对此失去信心,甚至袖手旁观。那么怎样根除这个毒瘤?关键是要“让想卖官者无官可卖,想跑官者无官可跑,想买官者无官可买”。具体说来,既要严惩腐败,也要任用贤人。既要完善制度,也要依法办事。既要舆论监督,又要确保得力。当年诸葛亮误用将领马谡以致失街亭,最后还不是挥泪处死马谡,自己主动官降一级。这就是军法如山!时下买官卖官者无视国家法律,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当严惩!另外最为关键的是,为官者要有“吃人民的饭,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拔干部要“唯才是求,为能是求”,并且做到“诚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最后就是为官者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也要确保人民有说话的地方。毛泽东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者经受得起人民的“检阅”,方才是好官清官!希望为官者,能够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洁身自好,做个真正的大丈夫!

    2007-11-07 18:39:21 作者:狼图腾 9616 0

  • 是“败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参赛作品)

    是“败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狼图腾在网络中,易中天和于丹老师被称是“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等事却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百家讲坛”节目时不时搬上我们中文系课堂上来了,我不得不承认《百家讲坛》已经为大众所接受了,人们正高度关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百家讲坛》是于2001年7月开播,它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节目,曾几乎为零收视率差点被央视淘汰,然在数年后的今天又有了“万人空巷”。《百家讲坛》以电视平台和专业学术结合,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也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不难看出,民众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急切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处在这个精神困惑的年代,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再读什么名著。老百姓不愿意研读天书,就需要一批人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那些高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他们容易接受的精神粮食。《百家讲坛》正是迎合了时下文化交流的平台,架起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它强调学理性与实用性、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于丹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能够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语言(诸如易中天不时口吐“帅哥”、“很酷”之类的言辞),通过电视告诉观众。《百家讲坛》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义,绝不是打打闹闹,更不是为娱乐而娱乐,因为它能够满足受众内心深层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此同时,它使到学术界有了不同的声音,也预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即将打开。“学术”放下架子,《百家讲坛》成了传统文化的速成教材,也成了老百姓愿意接受的文化快餐或麦当劳。在市场广告营销、名人效应、功利目的等多重影响下,先后掀起了易中天热、刘心武热、于丹热,我们也不得不发问: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底能走多远?《百家讲坛》一出,在一些学者看来,有些地方并不科学,还有观点认为“不够专业”、“甚至是在亵渎”。更有甚,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发帖《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竞恶言“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败家讲坛》一词便油然而生。一系列的市场商业炒作,偏偏让《百家讲坛》披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黑纱!当下教授们乐于在电视屏幕上传道授业,“粉丝文化”也一道走红,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时下《百家讲坛》的“热”与学校讲座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难怪有学者说,《百家讲坛》与其说是学术文化讲坛,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由媒体、学者和观众共同参与的极富娱乐性的集体秀。画家陈丹青更评论说:“孔子要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呜呼哀哉?其实,《百家讲坛》也是一把“双刃剑”而已!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百家讲坛》也必然拥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正如易中天说,“为什么观众会被吸引来看这些节目呢?归根结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学者李泽厚则说,之所以产生这种浅思维的历史热,一方面是有市场,读者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没有更好更多的选择”。相对于过去师徒面授的方式传递文化知识来说,《百家讲坛》能借助互联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至少也是一种创新!故此,让我们保持中庸吧!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思辨,对待《百家讲坛》如此,对待传统文化如此,我们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学术本是严肃的问题,我们允许学术争鸣,但不允许学术炒作。希望《百家讲坛》不是一档打着文化旗号的娱乐节目,而是真真正正地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编者按】文化传媒对于文化流向总是责无旁贷的,而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也正是文化流变的根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度远远不够,以致它必须借助娱乐化来使自己获得广泛的接受。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好事。《百家讲坛》无论如何比别的许多文化节目要好,而真正的学者是孤独的,普通的观众不必苛求,但学者的呼声应得到尊重,这是两方面的问题。——徐尚瞻2007/11/11编者按: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呢?严肃还是娱乐?这是一直困扰文化传播者和学者们的问题,本文以比较全面的角度思考和探讨了这个问题,观点深中肯綮。——编辑:昊岸

    2007-11-07 18:35:32 作者:狼图腾 96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