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文学与灵感

    编者按:文学似乎天生与灵感有某种联系,也许正如本文所说,灵感激发文学创作,灵感是文学的源泉;然而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文学创作得益于灵感,但不依赖灵感,文学与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功底等等有关;最后,期待您更好的文章!谢谢您的支持!——责任编者:狼图腾。[原创]文学与灵感文/断肠客文学的创作不仅要有文字的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感来激发。文学就是把活的东西转变成文字的形式,因此文学是具有灵性的,具有生命力的物质。一篇好的文章能活活的展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把文字赋于了它生命。然而,这奇迹般的事实主要源于作者创作时所联想到的景物抑或是某种感想,这些都称之为灵感。所谓灵感就是指使人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某种意象,能表达出某种概念或理论实际以及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的场景。灵感的来源可以通过观察或感受而生,它不会随意凭空的出现。也就是说灵感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感观或视觉或听觉引起的人们大脑产生的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会因为不同环境或人的不同而不同。就如:有的人看到流水涛涛的时候便会联想到时光也是如此在不停的流逝,于是便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然而,有的人见到此一景象,却想到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流水源于大海最终却又要归于大海,然而生命也是如此,生命的历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于是又有了“生命如流水,源于何处,终又归于何处。”的感怀。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所以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环境的人,也会有不同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联想是千姿百态的,这种触景生情的联想,在我们文学中就称之为灵感。正因为联想是丰富多采的,所以生活中的灵感也会是五彩缤纷的多种多样的。在生活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景,每一种音符,他们都是灵感最直接的来源。灵感的产生是一种半自动的形式,它是由人的视觉或听觉传入大脑在大脑中转化成某种图像或音符。它主要盾寻一种相似相生的原理,比如当你看到飘落的黄叶你就会想到秋天,这种联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事物被储存于大脑,因为相似景物的再次激发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图象,种种类似于这东西的,我们都称之为灵感。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类特有一种产物。一个生活阅历很深的人,对生活很了解的人,他的灵感通常会比一般人丰富。因为他所接触的东西多,所以在他大的脑中储存的景象就会越多,因而当类似一种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大脑中所产生的景象就会比我要丰富多采.所以他在灵感就会比我们强烈得多.文学创作是我们热爱文学者的主题,也许很多人会因为没有灵感而无从下笔,因此而迷茫.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便你的生活再如何平淡无奇,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周遭的一切,你便会发现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有趣的事物,很多是值得你去写的.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那种用华丽的语言去构建一个虚无的世界,而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生活的平凡与美丽,让那些曾经被生活忽略或把生活忽略的人们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去拥抱生活的漫馨,让世界充满爱的温暖.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人类的真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呼唤沉睡的灵魂,解放曾经被封锁的心灵与思想.然而,我们该如何在浅陋而短暂中寻到一些永恒?一分感动让我们永远也无法忘怀,一份刻骨铭心让我们永生难忘.若要寻得一分永恒,只要你肯赐予生活一分关爱,便有着无尽的收获.快乐与永恒,悲伤与一瞬即逝,都是源于生活,消逝在生活的举足间.灵感亦是如此,源于生活,又消逝在生活中.当你看到或想到一幕美景,并把它记下,那它便得到了永恒.如果你没有把握住心灵那瞬间的颤动,那么它就会因而消逝在这个世界的尽头.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恍然惊醒,每一次心灵的颤动凝聚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充满爱与梦的世界.把握每一分感动,把握每一次惊醒,把握每一次心灵的颤动,把它们化作永恒.它们是世间最美的色彩,它们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怀,它们是最富有诗意的灵感.灵感源于生活,灵感丰富了生活.把握住灵感,就是把握住生活.我们如果想学好文学,不仅要不断的去学习,更要不断的去学会生活,正如古人所说:"文非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他阐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们爱好文学的人,想要在文学方面有着更大的进步,要有更深的造诣,就必须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把握那丰富多采的生活.相信自己,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追求,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傲立在文学之颠.

    2007-11-18 17:09:48 作者:断肠客 9638 0

  • 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眼中的广州大学城

    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眼中的广州大学城大学,在我看来就像航船,沿着城市文化的河流缓缓而执着地驶向现代文明的彼岸。广州大学城,就如同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十所大学的美丽身影,在这里演绎着别样而动人的风景。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小谷围岛,据说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大学城的简介,带着浓厚味道的广告式美化宣传和身居其中的一些人现身说法的真实描述让我愈发对大学城有种云里雾中的模糊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大学城真是我心中必欲穷之其真面目而后快的“庐山”,我宁愿从一个最真诚的角度来观察它,说不定我这个“山外人”可以看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成功的大学城,必须和城市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譬如美国的“硅谷”堪称全球“大学城”的典范,就因为它融入了当地经济发展之中,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我又有一个也许是杞人般的忧虑:大学城还是处在成长的阶段,过早地让它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中左冲右突,企图闯出一条类似的“硅谷”的不凡之路,是否有点赶鸭子上架的荒唐和不切实际?坦率地说,我对大学城的发展前景是很看好的,尽管我不是什么可以站得高看得远的专家学者,但有些如同和尚头上虱子一样明摆着的道理毕竟没有必要板起脸孔说得煞有其事吧。大学城还是有不少可以津津乐道的特色的。譬如整个大学城形成了“三环分明,环环相扣”的布局。(内核一环是“信息和体育共享区”,其次是“生态公园和组团生活区”,最外一环是“组团教学区”。)显而易见,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兼顾各高校特点的原则。而且,大学城校园没有一般大学随处可见的围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先进的建设和文化理念。就像深圳大学,就曾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而闻名全国,成为深大开放的象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围墙是开放度的唯一指标。深大的校长章必功说得好,判读一个大学是不是开放,最重要的是心里有没有围墙,心灵和观念是不是开放。也许,对于大学城的人来说,彻底做到心里也没有围墙才是最重要的。宁静,这是我最想形容大学城的一个词语。我觉得对于善于生活和学习的人而言,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甚至很多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氛围。诸葛亮的说法是,非宁静无以致远。从这个层面看来,大学城这种相对宁静的学习氛围真的让我等莘莘学子只有羡慕的份儿。远离市中心的浮躁和喧嚣,远离人流的汹涌与复杂,可以安享一方宁静安谧的净土,多么美好。是的,我欣赏大学城这种宁静,我更欣赏大学城暗含着的一种淡淡的孤独。为什么呢?如果说大学城是一部书,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往往难以读懂它的奥妙之处。我说的这种孤独,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孤独。这种孤独在群体中通常是富有传染性的最缠人的孤独。大学城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一个把人带向孤独的环境。但是这种孤独本身并不可怕,赫胥黎是这样鼓励我们的: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兰州大学被评为“中国最孤独的大学”,但恰恰因为这种孤独,让兰大拥有了非一般的魅力和韵味。宁静和孤独,也许可以成为一双大学城飞翔的精神翅膀。其实,大学城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其他的姑且撇开不谈,譬如许多人都觉得大学城内在的东西实在远远不够。我们大部分人都被大学城华美的躯壳迷惑了理智的视线,躯壳下面呢?著名的北大教授陈平原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次性建设而成的大学城,硬件很好,但缺乏历史感和校园文化。此话一针见血,让我们从为大学城的辉煌产生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直面这个挑战。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在这个前提下不断地争取迈向新的台阶,反而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大学文化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大学的校园文化,表征着大学组织来自内部的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文化作用的存在;二是指大学的文化力量,表征着大学组织对外部社会发挥着文化整合功能的存在。从这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大学城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文化活着,城市才活着。倘若没有活跃厚重的校园文化,大学城只会沦为一潭春风吹不皱的死水。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大学城跟广州核心城市文化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衔接从而避免落个“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易中天说广州是最市场化的城市。大学城能否在这个背景下努力塑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尤为重要。媒体曾将广州评为“中国最说不清楚的城市”。说是因为广州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交织下,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说不清道不明个中真正的内核所在。然而又何必非要对此有一个铁板钉钉的必然说法呢?说不定这正是其魅力得以彰显的地方。多元的文化,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体现了广州的生猛鲜活。大学城如果得以浸润这“源头活水”,对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个性文化相必大有好处。大学城,这是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各所大学在这里以自己的姿态探索着,成长着,前进着。我愿意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对它最诚挚的祝福——他们望不了多远他们望不到多深但是这岂能阻止他们向大海凝神编者按:文章观点独到,行文流畅,值得一读!如果说,广州大学城是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港湾;那么我要说,南海狮山大学城则是一个美丽的“监狱”。最后,建议您再锤炼文字,忌行文拖沓、啰嗦,祝你有更大的进步!——责任编辑:狼图腾2007.11.18

    2007-11-18 12:28:34 作者:阿东 9629 0

  • 跨越巅峰  〈周溪文学社〉

    编者按:文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以及追求自由和崇高之情,然而本文作为散文并未能很好地体现散文的风骨,语言还不够精炼,文风有造作的嫌疑,牵强表达,读来显得生硬!期待您更好的文章!——责任编辑:狼图腾山梁的深沉厚重,屹立于苍茫大地,直插云霄。沉寂的大山铸就万人企及的顶峰。大海的辽阔豪壮,澎湃于广博的海岸,掀起万丈狂澜。湛蓝的大海造就蓝色的梦幻。天空的无垠、博大,延伸大宇宙之颠,变幻出七彩的祥云,兆示生命的存在。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健壮的雄鹰,展开负载着理想和梦幻的羽翼,飞越山的脊梁;掠过还的心灵;投入天空的怀抱,翱翔万里长空。把巅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飞越作为自己的任务,跨越巅峰。鹰的沧桑折射尘世的浮沉鹰的拼搏展现生命的不屈鹰的高飞浮现价值的升华人世的浮华岁月的蹉跎无阻前进的脚步不要让今天留下遗憾而使明天感到悔恨理应把今天化做圆圈让明天感叹完美

    2007-11-18 11:06:31 作者:李运庭 9629 0

  • 陌生的她(赛)

    今晚的文学欣赏课,老师介绍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由于我在中学时曾经读过原著,所以感受颇深!下课后,独自在教室里看多一阵子书方才准备走回宿舍。自我走出教学楼门口,我就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这时在门口只见一对情侣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言蜜语……我走在了黄色灯光下的幽静校道,脚步也是很慢很慢……这时有几个穿着溜冰鞋的男生向我迎面划来,从他们的笑容里就可以想像的到其中的乐趣了……我走到了天桥楼梯上,脚步还是很慢很慢……这时从我身后有几个身材婀娜的漂亮女生走过,有声有笑的,格外迷人……我走过篮球场,脚步依然很慢很慢……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篮球,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感和青春朝气……我走过宿舍区的花园,脚步始终很慢很慢……这里很多同学在三五成群地席地聚会、谈笑风声,当然也不乏一对对甜蜜的情侣们……以上我所见的一幕幕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是何其平常!但这些情景同时也坠入了另外一个人的眼帘——就是一直走在我前面很慢很慢的她——一个女孩——一个大学女孩——一个瘸着腿的大学女孩——一个瘸着腿的又不漂亮的大学女孩——一个瘸着腿的又不漂亮的但也不平凡的大学女孩……当我看到她的第一眼里,就有种莫名的感触刺动着我麻木已久的内心,我说不清楚是何种缘由拉慢了我的脚步。其实,我完全可以跟其他人一样从她身旁走过——就如大街上的过路人——但,我没有,我不由地慢了下来,我的步伐也随着她那瘸动的双腿慢慢前移,直至她的身影在我眼帘中消逝。我回到了宿舍,内心犹如平静已久的湖面被一个小涟漪推开成了波澜,我无法想像,无法想像如果她换成是我的话,我或许连上学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面对着这多姿多彩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我会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自卑、让自己软弱、让自己封闭、让自己从此失败……相反,她没有,反而她却以坚强的心证明了自我的意义,她总是默默无闻,她总是不卑不亢,她——始终在静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始终静静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不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反思自己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的生活多些坚强,少些脆弱;多些积极,少些埋怨;多些乐观,少些失望;多些色彩,少些迷茫;多些充实,少些虚度……那女孩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信自己,证明自己,永不放弃!征文:大学(专)组

    2007-11-18 01:59:23 作者:浮萍归海 9672 0

  • 以学习的姿势致敬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第3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至此,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实施工作圆满完成!40年来,我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反间谍卫星武器到月球探测工程,中国在太空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广袤空间。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在对这些巨大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我衷心地向自然科学界为了这些成就默默无闻、辛勤工作、鞠躬尽瘁的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致敬!向他们为了浇灌出祖国的一个个卓越非凡的科技成果付出的青春、心血、汗水致敬!正是这个伟大的集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架起了巨龙腾飞的桥梁。40多年前,在最艰苦的年代里,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为中国科技,尤其是国防科技的追赶、腾飞和超越,勒紧裤带刻苦钻研,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是今日强大中国的奠基石。今日,嫦娥一号卫星奔月工程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自力更生、科学务实的奋斗精神,将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为了祖国的事业,他们无私地忠诚地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他们的生命从此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封面,印成一个奋斗的姿势。向他们朴实无华、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致敬!这批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们,他们取得的成就可歌可泣,他们功勋显著,但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在如今这个略显浮躁奢华的社会大环境里面一露尊荣,那些杰出的科技代表们即使有机会面对镜头,他们的言谈举止也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谦虚谨慎、和蔼可亲,没有丝毫的显摆心态,更没有沾沾自喜进而向国家和人民邀功请赏,尽管他们的确应该获得我们整个民族的最高嘉奖!因为手握关乎国家最高机密的技术,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默默无闻,甚至隐姓埋名一辈子,但他们仍然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历史的重任。“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尽管这些无名的学者们无意向世界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都应该铭记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们!今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实力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关口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科技先驱者。他们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他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忠诚挚爱的赤子之心。我们向他们致敬,最标准的敬礼便是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他们的品质。这是我们所能给予的最崇高的敬意,在自己的本职位置上,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科学务实。适逢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嫦娥一号的成功是科学工作者献给党的十七大的隆重贺礼。以这些科技工作人员的精神为榜样,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则不仅是我们对这些工作者最崇高的致敬,也是我们以自己的形式致予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祝贺。向你们致敬,以学习的姿势致敬!

    2007-11-17 13:03:00 作者:呼呼洁 9773 0

  • “性”情中人(赛)

    食,色性也,连古人都可以大胆地说,何至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对性“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心态。这多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摇摆。毕竟,国人对性观念是比较含蓄,保守,甚至有害羞的胆怯。这完全是思想上的高度警惕。以至于他们受到心理上的阻碍不敢畅所欲言。对于性,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在生理上是一种需求。心理贯穿的是思想,生理贯穿的是情欲。当心理和生理结合时,自然是“性”的色放。性,对大众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问题,总觉得大胆地说出来有一种羞耻,违背伦理道德的感觉。就像男人问及女人的贞操时。女人总觉得恶心,谈及这话是变态。有句谚语说:“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可见,这话不多不少也牵扯到性。就连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多国语言的晚清大学者辜鸿铭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这恰到好处的比喻也刚好说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奥秘之处。民国“五四”运动前后,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运动,却遭到国学大师黄侃的极力反对。于是黄侃就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适一时语塞。对于性的探讨,其实很多人就等于黄侃大师一样。这也很难怪的。要说现在的稍微有名的大学推行“性教育”恐怕也难逃脱这段对话的可能。全面推广“性教育”就像多年前提倡全面推广说普通话一样。想说爱“性教育”课程真不容易啊!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性文化节,吸引大量的好奇者前去参观,但更多的人只是活跃在城市边缘而又没有多少性知识的“色”盲农民工朋友,悠然间他们变成有“色”之士。这些生活在贫穷底线的农民工是怀着对性知识的渴求想见识一回性文化节带给他们的“高雅”:性图书,性道具,性玩物等。虽然只能解决了心理上的渴求,不能解决生理上的需求。但他们仍对性文化节心存佩服。在更前一段时间,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根据已故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改编电影《色戒》。至于影片中男女主角大胆裸露的床上性爱片段,更是闹得满城尽是性话题。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后评定为情色片。但对于我们来说,美国的评定,早已见怪不怪。毕竟,美国人是性教育性开放的先驱者。遗憾的是,影片回到我国却被残忍地“卡嚓,卡嚓,再卡嚓”剪掉了备受争议的片段,就这样过早夭折。这种做法如同一位主治医师无情地处理掉即将分娩的孕妇胎中的婴儿,让她不得不接受难产的厄运。话到此处,我们可以理解,性裸露不等于性开放。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对性话题仍处于隐性阶段。至于一些大学邀请一些所谓的性专家讲述性知识和性教育,莘辛学子窥探“性”欲望的指数。会不会像中石油一上市就全盘高涨的强劲势头,转眼第二天就泄气呢,那只能是拭目以待。如果有一天,国人可以大胆到在公众场所畅所欲言地说“性”。在朋友面前讨论性技巧,又或者可以在网络上播放性爱视频,再或者像木子美在博客上写性爱日记。那美国全国已经实行婴儿试管,再也不用谈性那么伤神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只好回忆一下19世纪丹麦国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精神病人逃出医院,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有精神病。他走在街道,不同地重复一句话:“地球是圆的。”他觉得这话是真理,而讲真理的人是不可能被当成精神病人的。可是,他最终还是被带回了精神病院。2007-11-1623:02征文:《大学组》编者按:一个不好谈的话题,在作者比下论述的挺好。编辑漫天雪

    2007-11-16 23:01:28 作者:翱翔的婚礼 96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