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老师,我想对你说

    尊敬的老师:您好!提笔首祝您身体健康!也许,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会感到诧异,因为我不是你最优秀最有潜力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有人说,师恩是一种气体,让每个人感受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温馨;也有人说,师恩是桥梁,沟通着人与人的心灵......但我觉得师恩更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不朽品质.当然,是父母养育了我,宛若用甘露滋润着我茁壮成长,然而,却是你,引领我步入知识的殿堂,用心灵的清泉润育我的情操,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我冰冷的心房,用透彻的思想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望着你远去的背影,我的心被牵引激荡,滚烫的目光凝聚了无以言表的感激:谢谢你,老师.我明白,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腐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所以,我会把你的名字刻在我的心里,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永存,因为你为我付出了太多,因为你辛苦了!您,是一位教师,站在三尺教台上时,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今天是一名演员,吸引我对学习饥渴的目光;明天是一名歌手,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清脆悦耳的授课歌曲;后天是一位雕塑家,塑造着一批批花朵的灵魂......我懂得,你一辈子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知识给学生铺路,自己却默默无闻,你的劳心,已胜过歌手,却不像歌手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歌迷;你的苦心,已胜过奥运冠军,却没有拥有重奖和荣耀,只湮没在人海中;你的开心,只凝聚在我们的莘莘学子的脚步中,在我们传神的思索中,在我们倾情的雀跃中,在我们......你无数的辛酸荡漾在我的心头,铺开信纸,轻轻地告诉你:老师,你辛苦了!毋庸置疑的是,加减乘除,也算不尽你做出的贡献;诗词歌赋,也颂不完对你的尊敬;而我,却没有好好接受你的谆谆教导:贪懒成性,不务正业......老师,我对不起你!我已学会了感受师恩:如品着一杯清澈的白开水,水虽是平淡无味的,但沁入我心田的却是一股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我也学会了报答你的最好方式---好好学习.这个决心,融合了对你的感激,崇敬和愧疚,仿佛一丝曙光,划破了黑暗,为我的人生航路指点迷津.未到九月,鲜花已为你盛开,请容纳我在这里呐喊:老师,谢谢你,是你的辛劳激励我前进!最后祝你,工作顺利!【编辑按】不错的文章,但是语言上很多是抄袭的哦没有很多新的东西不过还是很佩服作者的组合能力的哦可以把只是一些散句组合成一篇文章哦而且还是不错的文章哦!希望在以后多多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哦!编辑:叶子2007年10月15日

    2007-10-13 21:55:33 作者:伊茵子 9628 0

  • 写给你——我的旧同学、老朋友、好姐妹

    温柔如水,芳香如兰,就是你,我的旧同学、老朋友、好姐妹!屈指一算,我们认识8个年头了,由相识到相交,到相惜,那一串串,那一幕幕,那一刹刹,在脑海中细水长流。你的第一次见我,是我引以为豪的美好回忆,只可惜现风光不再了。我的第一次见你,看到的就是那么一个脸蛋圆圆,梳着长长头发的文静女孩。那三个年头,我对你既佩服又羡慕。佩服你的勤奋好学、刻苦耐劳,,羡慕你的成绩优异、讨人喜欢。还记得以前我常问你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吗,你的细心认真、耐心执着,很令我眼红啊。也许是注定的缘分,我们又一起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三个365天。那段日子里,我们哭过、笑过、呆过。我们以青春的笔迹,去谱写生命的乐章,有高潮,也有低落。那张石凳,那片草地,那个球场,那个湖边,那棵大树,那个楼梯级,那条小路,甚至那盏路灯,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苦闷中夹杂着丝丝甜蜜的快乐。那里有太多我们的回忆了。也许也是在那三年里,我们才真正的认识。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我们不得不各奔前程,选择自己的道路。至于以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也不敢想太多,即使想,也想不到了。你一向都是很坚强,很执着的,但你的坚强和执着要在适当的时候用在适当的事情上才好,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不要想这么多了,想太多只会使自己痛苦。你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不要太感情用事了。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你。但很多时候理智更重要。现实问题,还是得面对。你很善良,很温柔,很可爱,你会处处为人家着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优点和缺点的,你的小毛病也不少,可是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态度如何。不要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当然也要量力而为),不要老是拒绝接受新的环境,不要对自己那么没信心,要相信自己,更要做到。还记得我在同学录中写写给你的那段文字吗,那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想!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只是站在了又一个起跑线上,你要跑向哪个方向呢?定好位置,确定目标,才有方向,有动力,才可以跑向远方。不要放弃了自己那个美好的梦!我的旧同学、老朋友、好姐妹,你现在还好吗?

    2007-10-12 19:11:00 作者:清青草 9623 0

  • “惜”新说

    昨晚看了刘墉的一本书《生死爱恨一念间》,感触很大。挺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简单而深邃的做人原则。“不负我心,不负我生”,我们都在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织生活的网,同时也在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解这个网!对于“惜”这个字,刘墉自有一套不同于古人的看法。“惜”的左边是“心”,右边是“昔”。“昔”的上面是“∏”,像是草,中间的“一”,表示地平线。底下有个“日”,放在一起,则成为:“太阳落到地平线的小草下面。”意思是晚了!用左边的“心”,想想右边的“晚了”,就是“惜”。已经晚了的时候,我们惋惜。怕他晚了的时候,我们珍惜。惜生,惜福,惜物,惜缘!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珍惜眼前的一切!可是,又有多少人在该珍惜的时候珍惜那大好时光呢?蹉跎岁月,明日复明日的在虚度光阴,生命就在那唏嘘中飘过去了。愕然回首,可惜为时已晚,着实可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珍惜,眼前的一切,都值得你好好去惜!

    2007-10-12 19:09:42 作者:清青草 9634 0

  • 道德赦免了法律(赛)

    道德赦免了法律今天在南都看到一则报道,题为:父亲被撞死,儿子为肇事者求情。事由大概是父亲被贫寒的陈超军开摩托车意外撞死,陈超军的的妻子刘萍受丈夫嘱托,步行十小时到受害者家替丈夫赔罪致谦,死者的家人被长跪不起的刘萍深深的感动,为了不让陈超军这家庭一辈子都在贫寒中度过,最终死者的的家人同意愿意放弃追究陈超军的一切权利,还将其安排在自己的工厂上班。这是一桩现实故事,表面上反映了普通人高尚的品德,肇事者勇于承担过失,受害者家人仁慈大度,这样的道德情感是围绕着一个生命消失的基础上的,显然,生命作为所有人最高的哲学问题,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便是珍贵的了,便值得记者报道了。这其实牵扯到两个很重要的话题,道德与法律,前者是感性的,涉及人性,后者是理性的,涉及证据。中国几千年文明以来,法与情总是相矛盾的,谁之有过,谁为阶囚,纵使你是一品官爵,生平功名盖世,若欺君,照杀无误。美国女太空宇航员诺瓦克也算贡献巨大,近来因涉嫌一级谋杀也同样身陷囹圄。既然这样,我们说回上面的故事,受害者完全可以不同情肇事者的赔罪,既然国之有法,那么就让法律来为死去的父亲讨回公道,得到相应的赔偿。那为什么最终受害者家人写“免责书”替肇事者求情,还安排其安排在自己的工厂上班呢?是疯了吗?不是。我相信这是道德情感的支配,是道德观道德思考占据了人的常规思维习惯,是道德赦免了法律。从报道上我们可以得知肇事者家境无比贫寒,一旦被法庭定罪,那么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家庭将永远处于黑暗中,甚至破粹。肇事者陈超军勇于承担过错诚然是个有认知的人,但这个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受害者的家人,是他们原谅了肇事者,或许他们用道德情感观察到相应的回报是建立在肇事者痛苦之上的,所以最终才放弃了法律这条路,以父亲的死亡为代价原谅了这一段悲剧,去成全肇事者一个平静的家庭,而不愿意去“扼杀”一个贫寒但完整的家庭。有这么一则真实故事,小偷爬进一房子,却看到比自己惨淡一万倍的家庭,最后把从这家房子偷来的几十元钱重新放回原处,偷偷离开。这似乎是一个笑话,它不能说明法律与道德的直接关系,但它告诉我们,有时候,道德能唤回人性唤回良心,一个人倘若能常用道德情感去判断一些事情,那么这个社会也许能更加和谐。所以,有时候,在道德范畴下能合理解决但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道德这把没有刀刃的刀,没有纵然一个人,却能挽回一段美好。征文:大学(专)组编者按:本文是“法律不外乎人情”这个道理的最佳写照,发人深省。——编辑:昊岸【编者按】:法律无情人有情。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扫地叔叔-----2008-1-7

    2007-10-12 15:00:39 作者:yinianxie018 9640 0

  • 写作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决赛颁奖典礼大会现场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日后无论是从商,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行业,我以为你作为一个完人或者是作为一个全人,都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题记有真意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总感觉关于写作的东西必须得全面总结一下。不然会对不起自己苦思冥久的思绪。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从何年何月起喜欢上写作了。只记得从喜欢上写作的那天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过去七,八年光阴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钟情于写作?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天性喜欢,大概是与写作结缘,彼此间与之很默契,喜欢就把心托付于它,而后转化成文字,成为风中永久的记忆。但有一点我必须阐明,写作追求的是真意,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打动人心。反之虚情假意是很难出笔成章的。蕴涵真意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缺乏真意的文章犹如干枯凋谢花朵。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曾在《教育文集》没有真意就不必要作文,否则这样的写作由原本的快乐转化成痛苦。本来写作是件很快乐之事,一念之间,从天堂变为地狱。真情实感的付出,有必要说的或想告诉他人的话才有作文的必要,否则犹如挤那已早用过只余留半点的牙膏,半天都弄不出点滴,就算勉强挤出来也只有少许而且干巴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写,不然还会浪费纸资源,徒然还是不能作文。有真意,才能写好文章,难道不是吗?少做作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在《教育文集》里曾有这样的看法:写文章滥用形容词就是一条,以为用得越多文章越漂亮,摆起架子来写文章又是一条,以为顺着一般人表达习惯来写就不成其为文章,非得说些离奇古怪的话才行。不管有无需要,在文章进而塞进些滥俗的成语或典故,以为非此不足以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事实也如此,这就是所谓表面的做作。“能人”却不这么认为,“能人”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卖弄才华,以示自己“高人一现在学生写的文章也总喜欢运用些希奇古怪的词句,好让别人看不懂才显出自己的“高明”,或故作深沉稳重模样,以示自己“涉世之深”,“无所不通”的样子。不然就是现今的琼谣,忘了琼谣在现在学生眼里已经算过时的作家人物了,虽然当代仍有模仿琼谣言情小说中的情节的学生,但毕竟已不成规模。如果你还在“眉宇间泛着好淡好淡的清愁……”搞不好人家还以为你是傻子!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做作也就罢了,有人还把它移植到文章中,出字就是“你是北极,我是赤道,我要用自己的热情似火融化你的冰冷严峻,让你屈服于我的热情之下。”这么肉麻不切合实际的言语都说得出,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做作,没有半点实际意义,除了那么点滴浪漫以外,我便再也想不出有什么意义了。至今诸多学生的文章中出现这么多的做作,令我感到汗颜!还记得我把一首写好的诗歌给同学看,他却这么说:“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比较好,但语言表达太过于平常,缺乏几份“浪漫哲理感”,言语表达上应该要显得含蓄深奥点才行,不然诗歌就太乏味了。尔后我无言以对,只是无奈摇了摇头。真不知道这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进步,还是教育文化的逐渐衰落?勿卖弄以上的两个观点都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但本人依照自己的看法略有所改动,大意上还是自己的,只有问头那六字才为鲁迅先生的:有真意,少做作。以下的勿卖弄也是引其标题,但这是有必要的借用。如果有人问我写作为了什么?可能一时也答不上来,但之后想了想便会这样说道:没有为什么,纯粹是闲时练笔所作,并没有什么目的,至今都还是这样回答别人,至少在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写作都是百分之百没有目的。但有些“能等”孰不知这些所谓的“能人”便是二十一世纪的孔乙己,与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相比起来只不过是形象变换了,其它方面还一如既往,这些人孰不懂却强迫自己叽喱咕噜往外冒“鸟语”,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真聪明,可惜是带引号的。我想这用在那些孰不知自己轻重的“能人”身上最合适,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勿买弄才华,因为才华是用来发挥的,而不是用来买弄的。否则,你只能做这个世纪的孔乙己。需创新若想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固有思想,敢于有大胆的想象力,现在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的创新潜能,但更多地是被这个时代扼杀了,因为现实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条固有的教育模式禁锢了我们大胆的创新能力,回到写作中便形成一种方块形的下笔模式,更多地是依靠传统模式走下去,却不知何处是尽头。我想诸多的学生宁愿走传统线路也不想走弯路,因为他们害怕“迂回路程迷失了正确方向”因此更多学生不敢冒险,宁愿以传统“防守”为主,也不敢贸然“进攻”。同样现在教育模式正逐渐掩盖了学生五花八门的创新能力。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的颁奖大会上,北大中文系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个事:江苏有一个小作家,他爸爸也是作家,于是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作文也写得很好,平时也写诗歌与小说。但高考他的作文得了一分,于是媒体就大做文章,抨击高考不可琢磨,评分不公平。照理说这个小作家的文章也不会差到哪里,估计是超越了考试基本要求反而不讨好。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高考作文与个性化写作还是有所不同,平时我们可以放手自由的写作,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则不同,它是考试而且是面对多数人的,主要是考一般的知识能力,就作文而言,主要是考写有内容有通顺的文字,才情发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创新能力便不知不觉被这高考作文模式扼杀了。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作文的创新还是有必要的,正如曹文轩所言:现在很多学者或作家或大学在教的人,更看中的还是个性表达不拘一格的文章。他们对这种学习的套路是深恶痛绝的。所以该创新时还得有必要进行创新,这是我想说的。后记:由于有种“冲动”围绕本人已久,故写下这篇《写作论》,文中借代了鲁迅,叶圣陶的言论。文中引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颁奖大会的一些现场发言,再综合自己的看法感受写下了这篇《写作论》。如有偏激言语,敬请谅解,因为是本人的处子作,有许多地方还需改进。由于本人没能进入决赛阶段,只进了复赛便终结了,很遗憾,故突发感慨,所以补作了这篇《写作论》的后记。最后,还是想引用曹文轩教授那句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编辑按】全文我看了好几次了但是都没有给个任何说法,因为写的文章超出了俺的审核能力哦所以····继续努力哦,写的不错哦!!!编辑:叶子2007年10月18日

    2007-10-09 18:32:31 作者:子鹜 9672 0

  • 交出完美的答卷

    上帝创造世界仅仅用了七天时间,刚好是一个礼拜。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与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与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实际六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便被定为休息日。或许是上帝是一个完美主义的倾向者,于是他便把这个自以为完美的做法移植给了人类,好让人类在成为世界主导者的同时,也都能在其行为举止上追求完美。因此他把世人都聚集到一起,向他们提出一个苛刻的要求:在七天之内到世界各地去寻找遗失的完美主义,尔后向他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否则将会丧失主导世界的权利。写到这里,我不禁反问世人:你们认为自己能够达到上帝那苛刻的要求吗?这个世界颇存着诸多不完美因素,难道说世人你们都能一一寻找出来,并抚平其缺陷?先别说全世界范围,就拿你们世人来说,不完美因素实是于存,断翼的天使随时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顶,直至把它祛除得要等到何年何月?世人,你们能向上帝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吗?生命自诞生的那天起,暇庇便会追随其度过一生,于是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擦拭暇庇,并不断在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但这一生并非因不断追求之后便能交出完美的答卷。世人在环游了世界一周回来后,茫然了。因为他们还是没有找到那份令上帝满意的完美答卷,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回去向上帝交差:“上帝大人,我们环游了世间一圈回来,可是并没有找到令你满意的答卷,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却找到了一个真理:不完美的人生才为最完美的,因为缺陷造就了追求的美,造就了精彩的绽放。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没能完成你所给予的任务,我们愿意接受丧失主导者地位的惩罚……”可这时侯的上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笑眯眯地说道:我并非让你们去给我完成一份自认为完美的答卷,我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你们在不断追求中完善,以造就一个更全面的自我。环游世间的做法要求只是一个假象,你们已经达到我的要求了,并向我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个世界的主导权最终还是你们的。”“那我们不用丧失世界的主导权了?”“不用了,因为你们已经寻找到我所需要的那份完美的答卷了。”“可是我们在寻找过程中却一无所获,除了那个真理之外……”“你们交出的完美答卷就蕴涵在那个兴许并不引人注目的真理当中……”而后,世人恍然大悟,因为他们已经找到那份令上帝也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答卷:缺陷中才能造就更为完善的美,因为它为完美增添了抚平的动力。上帝微笑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交出完美答卷的本质……”

    2007-10-06 20:28:46 作者:子鹜 96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