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价值

    曾在公元八十年代的后期,我以一种最普通的方式悄然无息地降临到这个弥漫着各种非平等因素的人世间。――写在前面幼年初临降世的我似是一张散发着纯天然气息的白纸。在面对这个充满非平等因素的人世间时,我总是显得那么纯真,那么稚气,那么可爱。而且其间还略带着那么点滴的脆弱。于是我拼命地睁着那双渴望接纳包容一切美好的源自于人世间的事物的眼睛,不停地环视着这个初临之地。只见眼前人影晃动,在不停地忙碌着什么,好像是为了我似的。只是初临降世的我由于思绪还是一张白纸,因而也说不清道不明眼前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些什么?但我唯一的印象是:这些人都身着白衣裳,而且还都以白罩子捂住脸部,每一个人的神情都无法看清楚,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双双充满欣慰与关爱的眸子在注视着我这个初临降世的小生命,无微不至照顾着我,似乎生怕我有什么闪失。人世间原来是这般美好无暇,似乎并非之前我所想像的那样,会是我视线错觉吗?童年在度过N年之后,初临降世的我已由幼年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都说人世间的童年是平等的,彼此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梦,梦中有理想,有希望,有追求,有幻想……拥有肥皂泡童年般的我带着自身的梦想开始了对人世间做真正的环游。来到一个不为人知的贫瘠山区里,这里有一群与我差不多光阴的孩子,但他们却在自家的田地里干农活,失去了本应在学海中畅游的黄金时期,失去了与我一般的肥皂泡的童年。难道他们活着便要遭受这般非平等的待遇?此时的我似乎感觉到人世间夹杂着些许杂质……少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福祸旦夕”,又度过N年之后,人世间的不平等因素已经开始大幅度蔓延了,正处于少年时期的我所到之处都可以眼见耳闻。来到一所已被我遗忘了名字的学校,原本我以为学校都是培养社会人才之地,在此每一位莘莘靴子都可以拥有一个平等的也是最平常的学习环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里的教师或许天生头脑中就已被灌输了不平等的观念,面对学生总是提出所谓“因材施教”,成绩优异的学子总是对其百般呵护,无微不至加以关怀。而面对成绩比较差的学子则是置之不理,放任自流。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子们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是否会受到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要不怎么优秀的学子在班级中总是占据着头等位置,而差等学子却总徘徊在后排地带之中。难道这些所谓的差等生就是要遭受唾弃?少年时期的我彷惶了,在不知如何移动不平等天平上的游码……青年不知不觉在游荡了N年之后,我已经到达了青年时期,在环游多年人世间后的我已逐渐变得成熟。人世间赤裸裸的不平等本质已完全呈现在我眼前,无论是源自社会的还是自身周围的。一些腐败迂堪的贪官,一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领导者,一些在人民面前说一套背地里又作一套的人,一些虽拥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丑陋不堪的人,一些为钱财利益而干出偷鸡摸狗之事的人,一些为了自身利益而诬赖别人的人,一些嫉妒别人才华而虚造事实的人……难道不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人民遭受这不平等的滋味吗?而正处青年时期的我也在尝受着这般滋味。但由于年少力薄而无法改变这不平等待遇,任其践踏摧残青年的我,如今惟剩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里面是没有自我的青年。实是放眼与人世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到底是什么地方?一个到处弥漫着非平等因素的世间,存在与天地之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初临降世的人世间,为什么如今的它已面目全非?难道在我成长过程当中被世人所践踏?青年的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茫然与无奈。自问,我为什么会降临到一个弥漫着尔虞我诈的不平等人世间?或许我该反问世人,为什么你们非要强加于世间诸多不平等的因素?我那颗最原始的心已被扼杀。遗留下的是一个惟能在午夜时分向不平等人世间呐喊内心不满的苍白本性的自我,尽管他只是一个藏匿在躯壳中的灵魂,仍要尝试活着的最原始的滋味。后记:或许平等是自然也是最不切合实际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从心底相信自己与其他人是完全平等的。然而,每个人天生就有哦征服,聚财与享乐的强烈愿望,并且非常喜欢无所事事。如果所有的世人都无所过分的追求,那他们就肯定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甚至不择手段……问苍茫大地:有谁能够唤回那个迷失在诸多不平等滋味中的我?问苍茫大地:有谁能够将人世间已失去平等的天平重新回归于平衡?【编辑按】早几次就拜读过此文,也看了好几次,可是实在不知道怎么下笔给个说法,因为所写的文章超出了俺的审核能力哦所以····继续努力哦,写的不错哦!!!编辑:叶子2007年10月20日

    2007-10-06 20:06:42 作者:子鹜 9703 0

  • 变"性"不变"性"?

    昨晚看了一个节目,是对首例大学生变性人何嫱的访谈,她的话引发了我很多感动的地方,她始终自信乐观,开朗地,矜持地微笑,行为举止都极具女性魅力。当然,我根本想象不到在她的笑脸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受世人斥责,排斥的蜚语。主持人问她变成女人以后有没有后悔,她说她很满足,她完成了一生之中最大的心愿。她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完成自己人生之中最大的心愿,但是她可以,并真实地实现了。父母因为她的这种行为,而与她断绝了亲情上的联系,她理解并包容着父母的态度与做法,而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亲情的温暖。特别是在她手术期间半个月来平躺在床上,深入骨髓的疼痛,哪怕一个电话的问候已经让她很安慰,很温暖,可是没有,一点都没有。我难以想象,怎么她的父母可以如此无情?传统保守的封建观念在他们的脑中是那么根深蒂固,扼杀了他们的情感,无论何嫱变成什么样,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情感都没有变,她与她的始终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二十几年的亲情关系难道就被陈腐的观念,世人的目光而消失殆尽?变性,如今已成为不再陌生的社会现象。尽管如此,在中国封闭传统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始终视“变性”为异类,除了大众普遍好奇的心理,更多的是斥责,咒骂,铺天盖地。在我认为,变性只不过是一个人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有这种选择的权利,通过改变性别,他得到了自信,快乐,没有危害社会,没有危害他人,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他们勇敢面对自身的追求而去实现的勇气是值得赞许的。当然,对于中国家庭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以及一些固有的伦理观念,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颠覆,我并不否认或支持变性,只是理解变性。变性人尽管改变了性别,但是他们的个性,真诚,善良的人品,积极的人生观,高尚的思想……没有改变。变性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改变,一种通过改变生理构造的改变(不可否认也会伴随有心理的改变),但是这个人是变“性”(性别)还是变“性”(本性)才是取决于我们对待一个人的根本。而在真正的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认识到呢?面对父母的态度与做法,何嫱平和地说,她并不怪责父母,她知道自己是对的就够了。也许这层亲情的隔阂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消除,五年,十年,或者一生,又或者永远,但是她愿意真诚地等待,始终一直等待。作为变性人,她无法拥有正常人应当有的生活。在情感路上,手术期间的孤独与痛苦之中,她认识了一名网友,两人日久的交流,产生了爱情。他让何嫱从孤立这个世界之外的痛苦和黑暗之中得到阳光,得到温暖。他非常爱何嫱,并支持与理解她变性的做法。然而,这段恋情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有结局的。他的父母对他说,我宁愿要你娶一个大你二十多岁的女人,也不能和何嫱在一起。他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自己的爱情,最终选择了前者。他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何嫱。何嫱却说,他父母是为了他好,才不允许我们在一起,只要他能真正快乐,自己愿意选择放弃,选择退出,为了真正爱的人,这是值得的。何嫱的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也许,爱一个人,并不是一定要拥有他,只要他能够真正地快乐,默默地在某个地方为他祝福,守望着他,就已足够。在面对所有难以承受的现实——经济生活的拮据,流言世俗的攻击,亲情,爱情的别离,何嫱并没有选择愤怒,选择仇恨,她一直都是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理解现实,理解世界,从容地,自在地,当然有时也会默默地承受着隐隐的疼痛,不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她明白她的价值,在最高贵的地方,过去的种种一直到现在成就了她此时此刻的自己。最后她说她一点都不担心未来,就算艰辛,就算困难,她始终充满希望。我相信她,也祝福她,她会坚强地走着,并一直走下去。【编者按】对于变性人这个社会特殊的群体的确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理解,但就社会教化层面来说,社会舆论给予人们以正统的性别观引导也是无可厚非,所以理解或不理解,我们都不能够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对或错。(编辑:昊岸2007-10-7)

    2007-10-06 16:41:29 作者:linlijun 9665 0

  • “农民”词义的演化【编辑推荐】

    经常听到一些挖苦,讽刺他人时说:“瞧你,整个一‘农民’。”“农民”是什么?反正不是褒义词,大家不难揣摩其中的含义。我在想,从政治方面的解释,农民是具有一定代表的阶级组织,从社会理论上说,农民又是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从语文的语法角度,它是一个中性名词,而农民如何发展为形容词,进一步来说是如何发展为贬义词是值得思考的。在我的印象中,农民应该是极朴实,憨厚的,长满了茧的,宽厚,干裂的手掌握着锄头在属于自己的田地上辛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惜这种印象应该在文学作品中才能找到,纯粹本色的“农民”已经很少很少了。在现实中,你看到更多的是民工(在城市中,农民的身份就是民工)。随着商品化大潮,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或者农民的儿子,孙子受到外界金钱的诱惑,背井离乡,走南闯北,过着流浪的生活。没有过高的学识,技能,他们只能做一些城市人鄙弃的劳力劳动。凭着一股莫名的勇气,一种欲摆脱穷困的单纯念头,怯生生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繁华都市,过着一天或麻木,或疲惫,或平静,或混乱的生活。你看到他们的形象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黑头黑脸,肮脏污秽,穿着一身破旧残皱的工作服,戴着一顶橙色硬塑料的安全帽,浑身酸臭与灰尘的味道,只端着盘子蹲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大口大口地扒着饭往口中送。他们的粗鲁让净装丽服的城市人嗤之以鼻,拒之千里。然而,使城市人对民工从反感到厌恶,大概是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公众场合不礼的行为,如在人群拥挤的公交车上的“咸猪手”行为,随地吐痰,拿取公厕中的纸巾……从这些现象,农民在城市人眼中只是下流,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毫无公德心,思想低下的一群。随后,城市人争吵无词时,便灵机一动用上了“农民”一词。与农民相比,城市人认为他们是高尚的,有文化,有社会道德的,令人尊重的。他们是城市的主人,在这儿有着他们的固定居所,固定的生活,固定的人际关系,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城市为他们提供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与为着养家糊口而忧心的民工充斥的更多的是游戏娱乐,宠物饲养,美容减肥,新潮时装……就凭这些,他们可以轻视任何一个民工,践踏任何一个民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城市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农业社会的渐渐淡出,农民不仅越来越大地拉开与城市人的距离,同时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所创造的价值上,也越发受到应有的尊重。也许就单个农民来说所实现的经济价值无法与高能者相比拟,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农民对国家的发展和城市人的迅速致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果没有他们出售的廉价的粮食,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地皮和廉价的生产原材料,城市人的生产生活成本也不知要高出多少。完全可以这样说,城市人的丰实很大程度是以农民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同时,我们在认识这一点的基础上,对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应予以理解。城市社会人群应该更多做的是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提高他们思想素质,而并非歧视,驱逐他们。城市人与农民并没有极大本质的差别,有的农民成为了城市人,有的城市人回到了农民,有的农民自始自终都是农民,有的城市人自始自终都是城市人。他们的身份只不过是居住地域的不同,当然也不排除随之形成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的不同,但是我们要记得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身份。【编者按】当两类文化心理和教育程度不处于同一水平或同一范畴内的人群需要共存时,问题往往变得复杂起来,虽然作者文中说出了“城市人的丰实很大程度是以农民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但城市人何尝没有为穷困潦倒的农民提供千千万万的机会使其生活改善呢?大家都不容易,大家都有各自的困惑和烦恼,既然差异存在,那么龃龉和抵牾就自然存在。我们只能在祝愿和寄望着,“要记得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身份”。(编辑:昊岸2007-10-7)

    2007-10-06 16:38:00 作者:linlijun 9632 0

  • 《高三》观后感

    看完《高三》这段片子,我的心情仿佛感受得到师弟师妹们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琅琅书声正塑造着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高三》这段片子聚焦中国福建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也将一本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作为贯穿始终的独白,从而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懂事的学子悬梁刺骨,苦读于严寒酷暑中,有的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而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而个中原因并不是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这不仅是福建的教育现状,更是中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现实。高三的生活,刻骨铭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之后,很多现在的高三学生都说是自由的。然而谁晓得,大学生也是在不同的机遇与竞争中面临着学业、失业、家庭、心理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呢。或许大学没有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也不再有不想背也得背的文言文、历史与政治,但为何有人翻出当年的日记看时更为佩服自己呢?因为更多的大学生日子过得并不像高三那么充实,有时会不自然地无聊,还感觉做实事的时候太少了。

    2007-10-06 04:38:37 作者:朱守银 10038 0

  • 江山代有人才出 危机更是再生时

    我国佛教协会净慧大师主张“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主张“在尽职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诚然画仙画鬼难画人,但人在什么时候该是什么样子真的要自晓为宜。美酒佳肴穿肠过,声色歌舞过云烟,孔夫子的圣教至今仍让人感觉到清闲之妙,此岂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意?或许不然,但其师道之言真的实在——我们在今天的读书生活中,老师为我们指明的前行的方向了,能否走到成功的尽头,还是靠我们自己。江山代有人才出,危机更是再生时。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着竞争,我对友人说:“在同一个地方,当你保持清醒的头脑的时候,你会有所收获的。”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纵横古今、上天入地,穿插了大量历史知识、文化典故、趣闻逸事乃至当红段子的话语都源于大脑,当你混沌无知时,能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来吗?难怪当年毛泽东如师般坚持早晨冷水浴,这就是使自我在每时每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一来,危机四伏的世界中,我们“连横合纵”的魄力和方略,走出自家院子,也能创造一番事业来。最近参加过周杰伦演唱会的缘故,我倒是变成了个追星族,因为我这时候才彻悟:歌词说生活,音乐教做人。细读《东风破》,让人惊叹古典之美竟能在现代的流行歌词中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的确,生活是美好的,乐观一点,我们拥有那么一点激情就已经足够。而今,艰难的是维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物质基础,无奈的是精神财富何等的空虚。经历的是蹉跎岁月。“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烦恼自己了;从来没有救世主,总是靠墙墙要倒。”不禁翻看记忆中自以为很骄傲的作品集手稿,我感受得到里面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这真的是一股朝气蓬勃的气息。风华正茂,志向不凡。如此看来,人真的当自强不息!【编者按】看得出,作者极度自信和胸怀大志。但文中一处鄙人颇为不解,还望赐教。作者在文中引用《东风破》歌词,是想说明“生活是美好的”和“我们应该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观点吗?但据我对《东风破》的读解,歌词表述的是对物是人非,离别无常的怀缅、唏嘘和淡淡的忧愁,这样似乎与作者所阐述的主题有点不甚靠谱。个人瞽言,仅作讨论之用,还请包涵。(编辑:昊岸2007-10-7)

    2007-10-06 04:36:38 作者:朱守银 9635 0

  • 爱得明明白白

    “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中重生。”这便是一个愿意为爱付出一切,并坚信真爱一定会到来的人的执着信念。然而,这个世界充满现实的残酷及其带来的过多无奈,让人的心绪从开满鲜花的山顶掉到黑暗污脏的低谷,支离破碎。而眼泪纵然是热的,也不会同情冰凉的心,毕竟它是爱的一种阐释。“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所以如歌曲所唱的——“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得累了”。因此,活得很累的人尝试使自己笑起来,并时常以“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花”来开导自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乐观者。然而,面对“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时,自己由不免得为青春的流逝叹息:为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为感情的列车不是单向行驶;为身心极其脆弱的现实……“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无情何强求?”孤寂、萧瑟、伤感的气氛永远是属于多情的人。虽然说在茫茫的人海中,能遇到一个满以为可以长相厮守的人,是一种缘分,然当形单影只、漫步古道,追忆起两人相识到相知的快乐时光;想着而今别离后独自无望的期待时,却可怜没有人愿意为自己拭去冰凉的泪水。这又何必等待无情的结局呢?既然成熟的时候会使自己变得连孩童时的快乐都忘掉,饱受“世间情”的煎熬,那么不如不要想太多,保持一份理智,一直轻轻松松的做个快乐的人!

    2007-10-05 03:36:52 作者:朱守银 96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