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付费小说招来百万盗版网站

     付费小说招来百万盗版网站——原创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问题不少《星辰变》《盘龙》《斗罗大陆》……这些原创网络小说很叫座,却频频遭遇盗版。在原创网络文学市场迅速发展、产业化规模初显的今天,利益诱惑也令盗版网站充斥网络。原创网络文学侵权在法律上该如何界定?搜索引擎如何为保护版权尽责?续写别人的原创作品算不算侵权?在昨天举行的“中国原创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上,出版界人士和知识产权保护学者、律师展开了一场讨论。   盗版猖獗竟成产业“原创网络文学的盗版已经形成产业,本应付费才能看到的VIP作品,成了盗版者的最爱。”盛大文学法务总监陈明峰说,根据保守估计,目前大型盗版网站约有10万家,中小型盗版网站有数百万家。他曾算过笔账,盛大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部原创网络小说,平均每部被盗版达到800万次,按照在网上看一部小说花1元钱来计算,一部原创网络小说的经济损失就达800万元。   “盗版手段其实很简单,现在较多的是拍照或者用技术破解。”陈明峰介绍说。不过“手打团”依旧存在,就是通过付费打开小说,然后雇几个甚至几百人,把这部小说一个个字打下来。“有时候,一部小说刚更新十几分钟,就能在另一个网站上看到‘手打团’的‘作品’。”但这些网站上留下的联系方式都是虚假的,盗版源头很难找。续写作品可能侵权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一个问题:续写网络作品,是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吗?华东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认为,通常续写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构思也比原来容易,“很多作品也希望通过续集来赚钱。”然而,续写也会带来不少问题,除了有作者提出续写作品属侵权行为外,还有不少续写作品让人觉得变味,“原作得到很高的评价,别人的续写却成了低级趣味,让原作者显得被动。”高富平说。续写究竟侵权吗?目前的《版权法》尚未涉及这个问题。高富平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续写作品不属于合理使用,应得到原著作人的许可。”会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原著作人的垄断,会阻碍文化发展?高富平建议,可让原著作人享有“续写优先权”,规定一定时期内,任何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续写该作品。   搜索引擎难辞其咎   不少法律界人士提到,搜索引擎能找到不少有盗版嫌疑的链接,而在有些搜索引擎上,要到第四、第五页才会出现正版作品的链接。   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对此深有感触:“人气非常高的网络小说《星辰变》,在Google上的搜索结果是272万项、百度是987万项,大部分都是盗版链接。”为此,盛大年前曾与Google做了多次交涉,希望对方能对有盗版嫌疑的链接作必要的提醒和标注,但一直未得到正面回应,所以下一步,盛大文学拟对Google提起诉讼。   “盗版网站太多了,一个个打击太累,也打不完。只要他们放弃剽窃使用文学作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规合法路径合作。”侯小强说,读者增强正版文学作品的消费意识也是打击盗版的重要方面。(新民晚报2009-02-27 驻京记者 王瑜明北京电)  

    2009-03-02 00:00:00 作者:新民晚报 王瑜明
    • 0
    • 9639
  • 书市劲吹“宠物文学”温情风

     经济寒冬,上海书市却暖风阵阵,以描写豢养情深为主题的宠物题材文学作品,以温情直击读者心灵,意外地大获成功。多年前,一本《再见了,可鲁》的畅销书曾经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如今,这股宠物图书热卷土重来。2月26日,记者在上海知名的季风书园内看到,曾在2008年席卷了美国的《小猫杜威》中文版被摆放在了显要位置。小说的主角是一只曾遭遗弃的美国斯潘塞小镇图书馆猫“杜威”,它以充满感激的举动改变了收养者、图书馆,甚至改变了一个小镇的命运。据悉,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该书创下连上《纽约时报》排行榜22周的畅销纪录。无独有偶,在知名的中文网上书店上,近来与宠物有关的题材也纷纷登上了网站的畅销排行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宠物文学迅速走俏?购买了《小猫杜威》的读者陈方亚说:“之所以喜欢‘杜威’,是因为它是一种博爱进取的力量象征。”读者们认为,宠物文学的热销恰好契合了当下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心境。出版界资深人士表示,动物文学的“情感”落脚点一定要与当代人的情感需求贴切,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在世界经济萧条的当下,在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彼此之间信任缺失之时,动物作为比人弱小的一个群体,更容易获得大家的爱怜和信任。记者发现,网络上,来自《小猫杜威》的读者留言层出不穷。网友凡茗无香说:“一只猫咪,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现在看来,动物也是无国界的。”有网友说,《小猫杜威》就像火种那样,把温暖和爱传播出去。文学评论家认为,宠物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热捧,获得极佳的口碑和巨大的市场反响,恰恰透射出书和人相遇后浓浓的人文关怀。“经济萧条的时代,宠物文学存在的价值远大于它存在本身。” 

    2009-03-02 00:00:00 作者:广州日报 李佳佳
    • 0
    • 9601
  • “国产推理小说” 首次流行

     套用阿加莎模式4年写就10余部小说——   从爱伦坡到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历来是国外作者的天下,而今,这一局面被推理小说作者鬼马星打破。这位上海的小说作者凭借“拷贝”阿加莎模式,4年写出了10余部小说,却意外为数万国人追捧。就此,“国产推理小说”首度流行。   日前,浙江文艺出版社联手上海九久读书人,共同推出三部推理小说力作《风的预谋》、《葬礼之后的葬礼》、《迷宫蛛》。上周六,记者在北京签售现场见到了鬼马星。   鬼马星原名马雨默,女,上世纪70年代生人,自小酷爱推理小说,2005年罹患尿毒症。她在博客中写道:“我生病的时候正好碰上在单位的试用期,所以大病来时,工作也丢了,而且药费又贵得吓人,每个月要7000元,幸好找街道办了一个失业救助的医疗保险,这才解决了部分医药费。”   丢掉工作、换了肾的她,“自命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家专职从事小说创作。现在回忆几年前的大病,马雨默称自己的生活方式由此改变:“早晨五点半起床(因为早晨六点要吃第一顿药),做深呼吸,冥想,七点吃早餐,吃完早餐后上网工作。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餐,午餐过后散步30分钟,然后吃药,再喝自榨的蔬菜汁排毒,下午午睡一个小时,然后起来工作。晚上六点吃药,六点四十分吃晚饭,晚饭后散步20分钟,然后洗脸,按摩脸部,吃水果和酸奶,看书。十一点以前睡觉。睡觉前在床上做冥想,清洗体内细胞……我发誓每天都要过得快快乐乐,并且要长命百岁,比没有肾移植的人活得更好。”   其小说最先在天涯走红。她最初的推理作品,完全借用阿加莎模式,“我是看阿加莎小说长大的,至今未找到比她更好的模式。”后来,她开始让侦探谈谈恋爱,就这样“浪漫推理小说”开始为众多读者追捧。目前,她在网上已经有了三个“粉丝群”。要加入这个群体,“粉丝”还得通过关于小说内容的小测试。   其作品甚至还引发了名家的追捧。麦家称,在本土原创推理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小说领域内,缺少一些新锐力量的异军突起——那些拥有杰出推理叙述能力和有独特风格,且植根于本土环境的作家和作品,但鬼马星具有“中国小说界中鲜有的推理叙述能力”。  

    2009-03-02 00:00:00 作者:北京青年报 朱玲
    • 0
    • 9706
  • 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

     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话题引起广泛关注在日前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北京文学》名誉社长、主编章德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文学批评存在的种种弊端,如“思想单薄精神贫乏”、“不碍世情不伤友情”、“作品不看完就吹捧,使人生疑”等等,更认为“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距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已相去甚远”,一时间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度反思。当今,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有没有丧失公信力与影响力?笔者为此采访了《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先生。失语与发声遇尴尬处境虽然文学批评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却无法回避文学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就隐隐遭遇的尴尬处境,尤其是频频为人诟病的“失语”现象。在新书研讨会上不乏这样的景象:批评家拿起话筒,不紧不慢开腔吐出的往往是“新书刚拿到手不久,没来得及细看,我就简单说上两句……”发言往往抛弃文本只谈理论,与创作本体渐行渐远,如此批评不“失语”也“失效”。诚如章德宁所言,物欲膨胀的商业时代,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丧失了独立的追求、鲜明的主张与态度的真诚。长期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林建法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代文学批评始终与文学创作齐头并进,上世纪80年代初,批评敢于提出新命题,为创作指明方向。今时今日,像王晓明对作家创作障碍问题的研究《对现实伸出尖锐的笔》、谢有顺对余华创作变化的理解《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吴俊对王安忆的评论《瓶颈中的王安忆》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作家与批评家的交流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熟悉而不敢讲真话。可以不留情却须有品格眼下,无论是专业的评论期刊还是非专业的媒体书评,吹捧多、批评少、褒扬之声太盛,颠倒黑白、文过饰非,是文学批评被人诟病的又一顽症。几年前,《当代作家评论》就遭遇过“当代作家评论”等于“当代作家表扬”的尖锐质疑。林建法坦言,杂志社经过反思后,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刊登几篇剑指王安忆、余华等文学名家的批评之作,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份量足、言之有物。他认为,批评需要说到点子上,好的批评家贵在真诚,揭露缺陷也应慎之又慎。批评文章应该是说理的,有发现的,可以指名道姓,可以对作品批评得不留情面,但必须有真正的批评品格,而不是搞人身攻击,张口乱咬人。当下流行的酷评,开骂得痛快淋漓,但对一个问题的发言未免显得有些随意,选择批评对象时抱着希望造成新闻效应的心态,反倒混淆了真正的文学批评。  

    2009-03-02 00:00:00 作者:文汇报 范昕
    • 0
    • 9579
  • 《北京文学》评出08年作品排行榜

     日前,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08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推出,《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南方周末》等14家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4部作品入选。中篇小说为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叶广芩的《豆汁记》、邓宏顺的《饭事》、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迟子建的《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和袁劲梅的《罗坎村》,短篇小说为笛安的《圆寂》、裘山山的《脚背》、鲁敏的《离歌》、须一瓜的《灶上还有绿豆羊肉汤》、朱山坡的《陪夜的女人》和范小青的《厨师履历》,报告文学为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李春雷的《木棉花开》、李鸣生的《废墟上的儿童节》、张胜友的《珠江,东方的觉醒》、吕雷与赵洪合著的《国运——南方记事》和朱晓军的《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散文随笔为塞壬的《转身》、耿翔的《马坊书》、陈丹青的《那一刻人人都是李宁》、王十月的《小民安家》、冯小涓的《铁皮,在风中悲吟》和余秋雨的《丛林边的那一家》。  

    2009-03-02 00:00:00 作者:斯文
    • 0
    • 9839
  • 好莱坞年年糟蹋好小说?

     凯特·温斯莱特凭借在《朗读者》中的精彩表演捧得奥斯卡影后小金人。电影《朗读者》改编自同名小说,中文版曾在2005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随着电影在全世界的热映,译林出版社于日前推出新版《朗读者》。在电影《朗读者》上映之后,其原作者、作家施林克不久前接受了德国媒体的采访,他对电影改编表示满意,并表示《朗读者》不是关于纳粹或者屠犹的,而是一本关于战后一代和战争一代之间关系的书,关于罪责。小说作者施林克为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也是北威州宪法法官。《朗读者》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在同名影片获得金球奖后,其平装本再次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二名。电影不能重现我的画面问:这部电影是否实现了您对它的设想?答:我事先并未对电影有什么固定设想。我有我自己的画面,而电影不能重现我的画面。如果作家指望电影重现他的画面的话,那他就不应该卖出电影版权。作者期待的,只能是优秀导演为故事和主题挖掘出出色的、新颖的画面。问: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成功地做到这点了吗?答:他和编剧大卫·黑尔一起守卫了这个故事和这本书的主题。即使电影的倒叙视角本可以让他把这部片子导成一部屠犹片,但他没有,他拍的是第二代人即战后一代卷入第一代人——也就是战争一代人的罪责的片子。问:您最希望谁来演汉娜?答:我一直盼望凯特·温丝莱特能演汉娜·施密茨。问:您也参与了电影的创作工作吗?答:斯蒂芬·戴德利,大卫·黑尔和我有过很多次交谈。有时他们采纳我的提议,有时没有——事情就是这样。那些谈话很好。问:您曾经出现在一个场景中,不过非常短……答:非常短——我几乎没能在电影中认出我自己。我拍戏只有一天时间——很多等待,极大的耐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个场景,细微的改变,片场是一种专注和创造的气氛,从导演到司机。很有趣。它是一本关于罪责的书问:一些时间以来,以纳粹或屠犹为题材的美国电影纷纷出现,比如《刺杀希特勒》、《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圣安娜奇迹》等。在这一系列电影中,《朗读者》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答:请让我再强调一遍:《朗读者》不是关于纳粹或者屠犹的。它是一本关于战后一代和战争一代之间关系的书,关于罪责。为什么现在美国电影如此热衷于第三帝国和屠犹的题材,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哈克特曾做过精彩的回答:经历了道德分裂的布什年代,人们强烈向往道德上的一致性,向往清晰有力的善恶标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朗读者》不属于这一系列的美国电影,它关注的是道德问题、紧张和矛盾冲突。问:您担心人们又会有“好的纳粹”的误解吗?答:因这本书产生的误解,这部电影也会碰到——一般都这样。问:您怎样来描绘人们在注视汉娜这个角色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答:我希望这种矛盾心理就是米夏·伯格在书中体验的那种,是战后一代对战争一代所持有的内心冲突:好感和震惊,向往和厌恶,理解和审判。问:现在年轻一代的处境与战后一代有所不同吗?答:第三代几乎没有卷入战争一代的罪责中,第四代就根本没有。因为卷入罪责的前提是,人们认识那些犯罪的作案者、策划者、助手、袖手旁观者和视而不见者,亲身体会过在喜爱和震惊之间,在理解和审判之间的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发动机还是绞肉机?王胡第81届奥斯卡奖刚刚揭晓,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大获全胜,证明文学仍然是电影业重要的发动机——如果不是绞肉机的话。而出版商和作家对于电影改编文学则褒贬不一。好莱坞年年糟蹋好小说?作家威灵·戴维森(WillingDavidson)2月17日为著名的网络杂志《Slate》撰文,指责好莱坞年复一年地乐于也善于糟蹋好小说,今年也不例外。“《本杰明·巴顿奇事》和《朗读者》绝对是烂电影,”戴维森写道,“《革命之路》既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烂电影,也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之一。”为什么书如此之好,电影又如此之差?戴维森说,答案说简单也不简单:小说长,电影短。把小说压进胶囊而不伤筋动骨是不可能的。要想清这个问题倒也不难,只要反过来看一看,好电影能改编成好小说吗?恐怕不能。“伟大的小说催生伟大的电影”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令其小说原著大受欢迎,仅该书最近一个多月的销量,便超过了它自2006年出版以来销售数字的总和。该片的小说原著、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鲁普(VikasSwarup)所写的《问答题》(Q&A),也由其美国出版商兰登书屋重新包装,改成与电影同名,于今年1月2日适时推出,40天卖出了17.5万册。而2006年版的《问答题》,总共只卖出了15万册。如今大奖到手,其销量再上新台阶几已板上钉钉。“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伟大的小说催生伟大的电影。”兰登书屋CEO盖尔·雷巴克(GailRebuck)说,“当前的票房榜就是明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革命之路》、《朗读者》,不一而足。接下来就是良性循环,电影反过来会拓宽书的读者群,因为某部卖座的电影或电视剧集,新读者们将会发现伟大的小说,《革命之路》即为一例。”据称,改编成电影后,理查德·叶茨《革命之路》的销量已经暴增了300%。◎相关链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所获的八个奖项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电影改编自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鲁普的小说《问答题》,讲述了印度一个贫民窟少年为找回女友而参加真人秀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本杰明·巴顿奇事》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和视觉效果两项大奖,电影改编自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同名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叫做本杰明·巴顿的怪人,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轻,倒着成长。凯特·温斯莱特凭借《朗读者》中汉娜一角荣膺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战后反思的年代,一位德国少年和奥斯威辛女看守的爱情故事。《革命之路》也是本届奥斯卡的参赛影片。该片改编自理查德·叶茨的同名小说,由凯特·温斯莱特和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联袂主演,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家庭奋力走出“绝望的空虚”的努力。  

    2009-03-02 00:00:00 作者:东方早报 石剑峰
    • 0
    • 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