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诗歌:微信传播不可小觑

    诗歌,是人类灵魂投向宇宙的一次眺望,只要人渴求美的心灵一日不曾丧失,对诗歌的传播、诗意的追寻便将永久地持续下 去。随着微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渐趋炙手可热,诗歌传播亦开始于微信平台上开疆辟土,“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账号脱颖而出。转眼间,“为你读 诗”已经有了50万左右的读者和粉丝,微信平台摇身一变成了向读者递送诗意的使者。诗歌传播有了新渠道“希冀以读诗的方式,为现代社会中奔忙的人们,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这是“为你读诗”办号的宗旨,同时也是这一类诗歌公众账号的最高目的,它们均致力于通过微信平台为读者推介诗歌,引领人们“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方式”。 “为你读诗”是由尚客私享家发起的诗歌艺术活动,并邀请“高大上”的各界翘楚作为平台的读诗者,而“读首诗再睡觉”背后则是一群“小文艺”“小清新”的 年轻诗歌爱好者在负责维护账号的运行,一方推送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诗,一方则尝试挖掘当代中外较为小众的优秀诗歌。不同于其他移动互联及微信公共账号,“为 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利用的并非人们上下班的碎片时间,而是在每晚10点准时向读者递来诗意的邀约。每当静谧的夜中10点钟敲响,读者便能从白日的 喧嚣中沉寂下来,在精神的放松与超脱中,享受诗美的盛宴。相较于传统的诗歌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微信平台一出手,便具有了传播诗 歌的天然优势。突破了纸媒传播诗歌的单调,微信作为传播平台,方式多样且是综合性的,可以将文字、音频、图像、视频整合在一篇文件里推送。读者在通过“为 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的平台欣赏诗歌时,既能在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的图片中直观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又能在读诗者配合背景音乐的中外文朗读中感 受诗歌语言的精美绝伦。“读首诗再睡觉”同时还别具特色地推出了更为贴近大众的诗评与诗歌感受,试图营造读者的亲切感。诗人周瓒认为,这种综合性的阅读形 式是朝向深阅读的,“诗歌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诗歌语言所蕴含的人类经验和想象能力超过了其他文类。融合各种元素的阅读方式能加深人们对诗歌语言以及对我 们使用的汉语的理解,更能刺激我们的文化想象。”读诗平台的建立,在快餐化、浅阅读的大势之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媒体也能做深阅读、慢阅读的可能。除此之外,微信朋友圈所构建的内部交流形式及微信所依托的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互动性、即时性均使得微信平台在诗歌层面更具传播优势。最大的贡献是有声传播诗与歌自有数不尽的情缘,诵诗、读诗中自含道不明的韵味。回溯古时,也曾有曼妙女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论及当今,谁人儿时记忆中又没有教室中朗诵诗歌时的咿咿呀呀?周瓒认为,诗的有声传播正是微信传诗最具突破性的方式。 现代诗的有声传播并没有在当下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年有央视的新年新诗晚会一类的节目,但基本上与上世纪80年代的抒情诗朗诵传统有关。周瓒指出, “抒情诗朗诵虽然也是新诗的有声传播,但是形式比较单调,而且形成了令人不快的风格——朗诵腔。朗诵腔其实是基于对诗歌理解的表浅、简化,甚至曲解而形成 的。我们讨厌朗诵腔,这造成了时下人们对诗歌有声传播的疏离。”“新诗本身的发展已经非常多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一首诗的内部也有相 当复杂的情绪,必须有更加丰富的有声传达。”周瓒说道。微信平台带来了有声传播的诗歌接受形式的回归,有声传播成为了最能刺激读者对诗歌产生兴趣的重要形 式。公众账号的读诗者们在进入作品之后,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声音及情感传递出来,而读者则通过朗读者对诗歌的不同演绎,感受诗歌中和谐的韵律、 强烈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进入其所塑造的诗歌画面中去理解诗歌、欣赏诗歌,从而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想象。不少网友与读者反映,正是因为能在 诗歌朗读与背景音乐中获得极为享受的精神愉悦,才使得远离自己世界许久的诗歌又重新回归了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新诗的有声传播也能激 发诗人写作方式和诗歌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格律形式,是可以入乐的,或配以音乐,或其自身即形成了吟诵的声腔。新诗在创制之初, 就在理论批评领域遭遇过格律问题。而有声传播的流行,或许正能使“格律”重新成为当代诗人和批评家谈论诗歌理想形式或内在声律的重要角度。周瓒认为。提升文化素养是根本 无独有偶,不少传统的诗歌期刊也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共号,比如《诗刊》 、《诗歌月刊》等,并且当代独具活力的民间诗歌群体也已经开始转战微信,比如 《翼女性出版》、《诗歌周刊》、《诗歌报》等,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诸如此类的诗歌公众账号会越来越多,而这些与写作现场相关的诗歌微信公众号对诗歌发 展的作用将难以估量。“相较于以诗歌传播为主的‘为你读诗’等,我更看好那些独立的民间诗歌群体,他们的微信公共号更具创造的活力。民间诗歌群体的主体是 写作着的诗人们,他们对诗歌写作和推广有更新鲜也更多样的尝试。微信现在已经成了当代诗的发生场,新诗作、新的诗歌主张、诗歌交流都发生在微信里了。”周 瓒如是说。周瓒表示,诗歌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和生产应该放到更大的范畴——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之中来探讨,诗歌的普及和扩大诗歌受众 也需要多方面的媒体支持。目前,传统媒介还处在激烈的转型过程之中。可以预见的是,人们将更多地依赖移动传播媒介进行交流,互动。届时,读者将更多地借助 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进行诗歌和文学阅读,诗歌批评、互动交流也将直接发生在网络上。“然而,诗歌繁荣与否,也许并不直接取决于新媒体技术,只有 一个社会整体发展到有对文化提高的希求时,诗歌文化才可能得到普及。这有赖于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赖于人对诗,即精神食粮的需求。”

    2014-06-03 21:30:23 作者: 张 彬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0
    • 9554
  • 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备选篇目诞生

    6月1日,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江南》杂志社主办、富阳市政府协办的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在杭举行审读委会议。经过审读委实名投票,最终确定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备选篇目。14篇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为(按得票数排序):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迟子建《晚安玫瑰》(均为13票),格非《隐身衣》(12票),弋舟《等深》、马金莲《长河》、蒋韵《朗霞的西街》(均为11票),范小青《高楼万丈平地起》(10票),余一鸣《愤怒的小鸟》(9票),陈谦《莲露》、陈河《猹》、王手《贴身人》、邓一光《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均为8票),蒋峰《手语者》、晓航《在尘风入念的世界里》(均为7票)。13篇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为(按得票数排序):毕飞宇《大雨如注》(13票),蒋一谈《透明》、金仁顺《喷泉》(均为12票),艾伟《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魏微《胡文清传》、盛可以《捕鱼者说》(均为11票),铁凝《火锅子》、裘山山《意外伤害》、须一瓜《寡妇的舞步》(均为10票),阿乙《阁楼》(8票),马晓丽《俄罗斯陆军腰带》、南翔《绿皮车》、叶弥《亲人》(均为7票)。本届郁达夫小说奖于今年1月启动作品征集活动,通过五大途径的推荐,征集到大量参评作品。评奖办公室依据评奖条例,从众多参评作品中遴选出了29篇中篇小说和32篇短篇小说,提交审读委成员阅读。本届审读委由任芙康、李国平、吴秀明、何志云、张学昕、张新颖、张燕玲、孟繁华、邵燕君、洪治纲、胡殷红、贺绍俊、谢鲁渤(按姓氏笔画排序)等13位熟悉当代小说创作的评论家、作家及编辑组成。郁达夫小说奖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所以入围终评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比较契合郁达夫文学精神。评奖规程和方式坚持“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程序透明、现场揭晓”,充分体现评奖的公开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本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备选篇目、得票数及审读委评语将在今年第4期《江南》杂志(7月出刊)及相关网站上公布。同时,终评备选篇目将提交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委审读,以角逐最终大奖。

    2014-06-03 21:29:45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0
    • 9573
  • 文学季刊《天南》悄然复刊

    5月25日,纯文学季刊《天南》通过微博发布了复刊的消息,第17期于5月26日面世,主题为“稗子的歌谣”,以深度阅读来关注底层人。今年2月19日,文学季刊《天南》通过微博发布告别语,《天南》主编欧宁也发布了停刊消息,几天之后,《天南》曾经的16期杂志封面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不断被网友转发。大家希望通过这一特别行动,向这本走过三年零十个月的杂志致敬。但谁也未料到,《天南》竟然如此快地出现了峰回路转。即将复刊的《天南》负责人是黄振伟,此前他曾是《天南》杂志的编辑。他说,《天南》杂志主办方――现代传播集团从未作出过停刊的决定,和前主编欧宁的说法截然不同。为此,记者昨天也采访了欧宁,欧宁又一次给出了不同说法。他说,《天南》停刊的事情经媒体大量报道后,影响很大。现代传播集团对此很后悔,压力很大,于是最终决定复刊。目前《天南》第17期已通过网上开始预售,在最新的这期杂志中,有16位中外作家作品集中推出。曹乃谦、杨显惠引人注目,这两位成熟而审慎的作家,通过《板鸽》、《妹妹》、《生日》,让很容易“失踪”于历史叙事中的小人物活在了小说中。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布的作品,也首次通过《天南》译介到了中国。黄振伟通过微博这样告诉读者:“浮华的时光中,《天南》三个月才与读者见一次面,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耐心,低头劳作,不问收获。即使生长,也是朴素地生长;即使飞翔,也是沉默地飞翔。”

    2014-06-03 21:27: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 0
    • 9565
  • 湖南张家界魅力湘西悬赏百万元征集导游词

        一篇导游词,最高奖20万元。5月30日,刚刚入选中国文化品牌30强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启动“寻找最美导游”导游词征集活动,公开悬赏百万元面向全国持证 导游征集张家界魅力湘西导游词。此举开创了全国各类导游词征集总奖金和特等奖奖金设置的最高纪录。张家界风光承办此次活动的张家界市旅游协会秘书长流云介绍,征集的导游词要求突出推介湖南文化旅游“名片”——魅力湘西旅游演艺的精华节目及内涵,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实用性、原创性和语言美感,文字2000-3000字之间。征集时间从即日起至今年11月28日(投稿邮箱为2897761556@qq.com)。另据了解,本次导游词征集共设置特等奖1名,奖金20万元;一等奖1名,奖金10万元;二等奖3名,各奖现金5万元;三等奖5名,各奖现金2万 元;优胜奖90名,各奖现金2000元,总奖金额高达100万元。征集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国家、省、市旅游和文化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并在2015年3月 28日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冯小刚等将现场助阵,共同揭幕百万大奖。“寻找最美导游,从撰写最美导游词开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家界魅力湘西执行总裁杨吉红表示,张家界魅力湘西正在创建国家4A级文化 旅游景区,举办百万元征集导游词活动旨在响应国家旅游局正在开展“寻找最美导游”活动,进一步拉近旅游企业和导游之间的距离,促进张家界魅力湘西品牌提质 升级,推动张家界文化旅游迈上新台阶。创办于2000年的张家界魅力湘西是一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型民俗史诗情景剧,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重 点项目等金字招牌,现已成为中外游客在武陵源旅游期间必品的文化盛宴之一,先后两次荣登高央视春晚,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以上。今年初,张家界魅力湘西 代表湖南远赴意大利和马耳他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慰问海外华侨“欢乐春节”联谊会,被誉为“魅力湘西最有魅力”。

    2014-06-02 22:47:1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 0
    • 9587
  • 诗人笔下的端午:纪念名人传统 杜甫留下名篇

        端午节,除了我们熟悉的锦江龙舟赛与粽子,从唐玄宗、杜甫、苏轼、陆游、杨慎这些历代诗人的大作中,可以找到昔日的端午味道;而脍炙人口的清代竹枝词中,直白的语言又告诉我们清代成都的端午风俗;在“湖广填四川”中来到四川的客家人,端午传统礼俗源自中原古风。阅读这些经典,走进东山客家,给我们一个古风弥漫的端午。历代诗人笔下的成都端午□刘晓凤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或“重五”。端,正也,始也,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端午之俗,历史悠久。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关于端午的禁忌,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专有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荐席”。《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而端午节的习俗众多,与节令气候密切相关。煎兰汤沐浴、采制草药、采菖蒲、艾叶、剪艾虎钗于头、悬于臂镇祟辟邪、制作雄黄酒、祛毒杀虫、贴天师符、钟馗像、佩香囊、系五色丝、避兵缯、长命缕、吃粽子、赛龙舟……魏晋时期,端午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在山西一带传为纪念介子推,吴越一带传为纪念伍子胥,会稽一带传为纪念黄娥,楚地则为纪念屈原。因为屈原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各地人民普遍认可,逐渐取代其他历史人物。之前已有的民俗活动被重新解释,比如粽子是为赶走水中蛟龙,龙舟竞渡是为打捞屈原遗体,人们不深究这些说法的可信与否,只是借助这样的活动寄托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产生广泛深入影响。端午之俗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获得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其实端午节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也受到皇帝、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历朝历代吟咏端午的诗作很多:曾巡幸成都的唐明皇李隆基在端午节当天在皇宫大宴群臣,作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宫廷端午习俗与百姓无异。“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则多了对大臣、国家前途的殷切期望。这在另一首《端午》诗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提到当时系五色续命丝、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皇帝端午会宴请群臣,庆祝佳节,可见对此节重视。诗圣杜甫也留下了反映唐代宫廷端午习俗的诗作。杜甫任左拾遗时作的《端午日赐衣》:“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表达沐浴皇恩的激动心情。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亦提及端午赐衣习俗,反映的都是唐代宫廷对端午的重视。杜甫似乎没有留下直接写民间庆祝端午的诗作。他寓居成都草堂时,院内的菖蒲丰茂,“渚蒲随地有”(《漫成二首》之一),一家人过端午时,采菖蒲非常方便无疑。他的“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长吟》), 或为其在蜀中所见之端午赛龙舟场面。而曾置身于巴山蜀水二十年的刘禹锡有《竞渡曲》追溯竞渡与屈原的渊源,细致描摹竞渡的热闹场面“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地方官主持奖赏,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诗人凭吊屈原,平添愁绪。花蕊夫人《宫词》:“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美人捧入南薰殿,玉腕斜封彩缕长。”关于端午的描写多了几分香艳。宋代宋祁有诗句“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在端午追怀屈原,无限惆怅。眉州大文豪苏轼有多首描写端午的诗词,细致地描写了端午虎符缠臂、门前艾蒲、吃粽子、朋友对饮,龙舟争渡、缅怀屈原的丰富民俗内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六幺令·天中节》)“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塔》),可以说是屈子的异代知音。相比之下,南宋陆游和明代杨升庵的端午节诗歌侧重写自己如何过端午和在节日里的愉悦心情,更具个性,富于生活气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乙卯重五》)在这个端午节,陆游身处山村,石榴花开得正盛,大家准备包粽子,高高的帽子上也挂上一束艾草,诗人虽然身体羸弱,也在眉间点上朱丹,到了太阳西斜端午的各项“工作”才完成,大家一起欢声笑语,推杯换盏。杨慎在端午这天早起泛湖,“鸡鸣海色动,日出林霏开”,“红霞晃金碧,赤帝骑龙来。”难得一见的景致让诗人愉悦了身心,“榜歌声流喝,丝管清且谐。且须醉一斗,以缓肠九口。”(《五日泛湖》)知己、歌声、丝竹、美酒,诗人要一醉方休。节日带给诗人的欢乐让人心动。其实,每个人对端午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记忆。端午节在我家乡俗称“五月节”,这天我们要早起采艾蒿,要跟爸爸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要拧“火绳”,要吃粽子蘸白糖,爸爸要喝酒,饭后要拉好多首优美的二胡曲子……在我的印象中,五月节是神奇的节日,这天总是阴天,我们都能早早儿起来,我们能找到最好最高的艾蒿,上坟回来裤脚都湿了,那种并不是特别漂亮的石臼花让我莫名的激动。除了挂在大门和外屋的门边,我们把剩下的艾蒿拧成“火绳”晒上,等到暑天的夜里就能点燃赶走蚊子。粽子,是妈妈包的,五月节之前一天包好烀熟。粽子的主料是大黄米或者黏高粱米,浸泡十天左右,洗净放上红枣。我帮忙清洗苇叶,马莲。妈妈把几片苇叶错落叠放到手掌宽卷成漏斗的形状,把泡好的黏米和红枣放进“漏斗”,用力压紧,将上边的苇叶弯下来包裹严实,用马莲绑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妈妈的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我试了很多次都没成,松散是大忌。吟咏端午的诗作还有很多,以上仅举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这些诗歌生动描绘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因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些内容我们无法体验,但最基本的吃粽子、采艾草及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感怀在千载之后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2014-06-02 22:43:01 作者:佚名 来源:成都日报
    • 0
    • 9572
  • 鲁院第三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结业

    5月25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结业仪式在重庆举行。成曾樾、王璇、王明凯等出席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陈川主持。在结业仪式上,成曾樾就本届培训班的课程设置、研讨交流、社会实践安排等作了全面的总结,充分肯定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勉上进、团结活泼的精神风貌,并就学员今后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四位学员代表在发言中畅谈了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对鲁迅文学院和重庆市作协在本届培训班举办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达了感激之情。据悉,本届培训班为期15天,45位来自西南六省区市的中青年作家参加了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鲁迅文学院精心组织,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为学员授课,同学员面对面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学院还组织学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以采风的形式拓宽学员创作的视野。 (鲁 文)

    2014-06-01 18:03:26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0
    • 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