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一期一会,只为更好

    活动不知不觉已经进行到尾声了,虽说我只进行了三次授课,通过我们不断的磨合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学效果也不断提升。我们之间似有似无的形成了一种默契,道别之际,心中非常不舍。最后一节课的主题是知法守法,与法同行,这是一个严肃且重要的话题。熟知他们喜爱看视频,我用了前日聚焦社会目光的大连十一岁女孩惨被14岁男孩杀害的案例视频导入,带他们了解年龄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在讲述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时,同学们大胆活跃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令我惊喜的是有位学生居然巧妙的运用事例使晦涩的知识顿时简易化。对于校园暴力,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视频主人公的经历,给他提出合理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建议,学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让同学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难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识重在运用,应引导学生们应该真正践行知法守法,与法同行。其实远不只是学生们能在主题班会中学习到知识,于我而言,面对小伙伴们做出的课件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欣赏音频视频等等,也会对内容有所增减以便于更好的施展教学。这些过程让我对于未知或是了解甚少的事物有了知识基础和体会。仍记得第一次授课时关于童年的动画片,好似也带我重温了年少时的愉悦时光,保持一颗童心在笑对生活;还有关于保护动物的专题,各种濒危动物的介绍以及力所能及的保护动物的方法,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十分庆幸我选择加入“给你阳光”这个大家庭,让我遇见这群可爱聪慧的孩子们。这些天来我们互相配合,互相成长,这个活动成就了我们双方。一期一会,明年再见。

    2019-12-14 15:27:56 作者:刘熳 9714 0

  • 美好回忆,点滴沉淀

    不知不觉,参加“给你阳光”课外辅导活动已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我和初一(11)班的同学们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逐渐熟悉,制造了不少回忆。虽然给他们上课的次数不多,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分外珍惜每一次机会。为了可以更好地向他们展示主题内容,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将电脑充满电,反复检查课件内容是否有误,确认无误后再把要用到的课件、视频等材料下载到电脑桌面。因为担心会出现临时状况,我还会拿U盘备份,把U盘带过去,以防万一。对我来说,每一次给他们上主题班会课都是一次考验。因为每次的主题不同,所以我会担心他们会不会对某个主题没什么兴趣,于是在课堂上开始出现不想听课,自己做自己事情的现象。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每一次的主题课,他们都很认真地听,而且还很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这令我十分感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例如:每次我到他们班上课,他们总是欢跃地喊着:老师您来啦,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感觉到暖心,因为原来这班上的同学喜欢我讲的课。而我,也因为得到了他们的回应,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希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课堂讲授,于是在每次下课后,我都会请他们对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评价或建议,慢慢地,在这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有些学生还会主动在课后问我一些关于主题内容的问题,或者是找我聊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虽然每次聊的时间不长,但是我真的很珍惜这点点滴滴,很感激他们可以主动找我聊这么多。虽然我们会有分别的时候,但我相信因为缘分我们还会相遇。我想,若日后我回想起这段回忆,肯定也是和现在这般美好。美好回忆,点滴沉淀,许多也许他们没在意的点点滴滴,在我心里汇成了不经意的美景,而这份美景早已保存在了我的脑海里。感谢他们,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的收获会越来越多!

    2019-12-14 15:26:07 作者:刘洁萍 9607 0

  • 落入凡间的宝藏孩子们

    盼望着,盼望着,上课这一天悄然而至。仔细一想,我们已经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见面了。每次想着去上课都有一个声音不断滴再提醒着你,由于本周有活动而暂停活动。然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上帝的眷顾。如果问我思不思念这群孩子,我的回答是思念的程度像一座秋山的落叶。周二下午,和小老师们迎着熟悉的小道走向孩子们知识的殿堂,小道上一路欢畅,留下银铃般的笑声。不一会儿,我见到我们班孩子,孩子们第一反应是秀儿来了来了终于来了,一踏入教室,一堆嘈杂的声音接踵而来,他们的声音都向着一个中心靠拢,那便是老师你终于来了,好开心,我们好想你呀!看到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内心顿感欣慰。电脑连接上投影仪后,课堂便由我提问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展开了。孩子们举起自己高高的手,踊跃作答。有人说:“要不按学号起来回答吧?太多人了!”接着,反对的声音来了,老师,要是叫学号,有些想回答的人不一定叫得到。这都是一群怎么样的神仙孩子丫,这与我们大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性截然相反。给大家介绍完生物多样性,我便围绕着各国的国宝展开说明,中国的熊猫,美国的白头鹰,新西兰的几维鸟,泰国的大象,俄罗斯的北极熊,澳大利亚的袋鼠等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奇特生物,例如熊猫蚂蚁,龙血树。蜘蛛蟹。我们在生物的海洋里不断遨游,不断探索。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在我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得到满足。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这些生物种类都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初中学生能有这样开阔的思维视野,难得可贵!前面的学习都为了知识竞赛环节铺垫,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和延伸。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燃爆。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节课堂远远不够。正当我准备结束课堂时,教室后面出现一位黄色大衣头扎马尾辫的女人,原来,是素未谋面的班主任。我走到后面与她聊聊课堂情况,她以她多年丰富的经验给我分享了一些指导性建议,我深知,我努力和进步的空间还有待挖掘。课堂纪律是一节有效课堂的必备基础,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要让他们专心听讲。平时上完课后我还会给他们放一些小视频,例如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和其他时政小新闻。让他们领略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提高关注国内外时政的意识。宝藏的孩子们,值得拥有宝藏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宝库!每一次见面能与他们碰撞出更美妙的火花。他们像充满活力般的小天使围着你转,能给你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般宝藏般的年轻孩子们,老师对你们充满热爱!如果阔以,老师想去你们的“天堂”转一圈,看看你们生活的地方!

    2019-12-14 15:24:48 作者:李木秀 9613 0

  • 愿阳光一直都在

    十月初,通过面试,我正式成为了“给你阳光”活动的志愿者,分配到的班级是培才中学初一(7)班。由于某些原因,初一的主题班会课要在十一周才可以正常上课。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走进课室,站在三尺讲台上,抬眸而望,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底下的学生活跃激动起来,使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初中的快乐时光。每当我开始讲课,他们都非常积极活跃。在进行知识抢答时,他们是那么的积极,即便是活跃得超出了我的控制。虽然知识有限,阅历不足,站在讲台上的自己,组织语言,引导课堂的能力有限。但是整节课下来,,学生们都会表现的极其积极而且配合我上每堂课。尽管在短短几次的上课中,我还没能记住全部同学的名字,但是这个班是我作为师范生教的第一个班,他们是我的学生,对于我的成长具有独特的意义。感谢“给你阳光”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一群青春活力的小可爱。

    2019-12-14 00:13:31 作者:关晓玲 9690 0

  • 汨罗江畔酹诗魂

    汨罗江畔酹诗魂刘懿波诗云:汨罗江畔呜呜声,犹闻屈子在行吟。去年仲夏,我应大学同窗周兄盛情相邀,怀揣儿时的憧憬,以朝圣般的虔诚,有幸造访了屈子昔日行吟之地——汨罗。汨罗江的前世今生史载,东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楚武王熊通灭罗子国,其遗民被迫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名曰罗城。可见,汨罗一地,正是因水而得名。汨罗江,水分南北。南名汨水,北称罗江。主源汨水自江西黄龙岭倾泻而下,穿白石,过龙门,经平江县域静淌悠然而来。从东边新市镇入境,至汩罗市区之北,忽又掉头西折,汇入烟波浩淼的洞庭。罗江,因其源出古巴陵罗内而得名。自汨罗市西北入境,两水于楚三闾大夫屈原怀沙沉江之处——大丘湾合二为一,故名汨罗江。汨罗江原本只是洞庭水系中一条普通江流,却又为何能够数千年享誉中外,至今盛名不衰?无它,因为无论地理、人情、民俗等一经蘸上文字的馨香,就有了流芳百世的载体,行吟坐咏间,便可风华绝代。太史公有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这位冠绝千古的楚国贬官——屈原,以他的旷世之作将其灰暗的命运和一江清流抹上了一道道亮丽的色彩。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秋,寒风萧飒,落叶飘零。郢都江陵城外的官道上,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切云高冠,锦衣长衫,腰悬一柄陆离长剑。高视阔步,豪气干云,誓与唐尧虞舜齐驱而建立不世功勋。此子,正是贬谪江南的楚诗人屈原,虽然他是二次流放,却依旧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一路车载舟行,经鄂渚,入洞庭,至长沙。在此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踏寻胜迹人文。而后,情不自禁,宗国之心、恤民之意遂油然而生。宛若江河浩荡,泉流奔涌。于是挥毫泼墨,奋笔疾书,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20多篇铿锵悦耳、荡气回肠的佳作名篇。可谓,立楚辞文体之始祖,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楚襄王惶惶逃陈。屈原惊闻噩耗,痛心疾首。遂辞别故乡秭归,南行长沙。但终因故国难忘,又折回洞庭,临水遥望,泪满襟衫。然而,秭归秭归,子之不归。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莽莽草木,滔滔江流。在一个举世离殇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五,诗人乱发长髯,形容憔悴,满目苍然。步履踉跄,蹒跚着一步一步来到汨罗江口——河泊潭。凄风冷雨中,喟然一声长叹: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山河易主,国破家亡,诗人毕生理想和抱负尽付东流。极度苦闷、万念俱灰的一代天骄,吟诵完最后的生命绝唱——《怀沙》之后,纵身一跃,傲骨沉江。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可叹艾萧太盛椒兰少,愤然一跃冲向万里涛。正是这震古烁今的一跃,定格了悠悠清江云水,悲壮了熠熠青史荣光,也成就了汨罗江水声名显赫的前世今生。这是一次生命的坠陨,还是一次灵魂的再生?至少,一缕流放了十八年的不泯忠魂终于有了一处谧静的皈依之所,不用再孤单地日日游走于凄厉的江风之中。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淡淡江水,此恨绵长。一代诗魂的悲惨际遇着实令世人心痛,令天下胆寒。然而,这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历代落魄文人、贬摘政客经年不语的隐痛。尽管人类文明的脚步已走过了数千年的旅程。然而仍有多少怀才不遇的仕子,始终都走不出这片阴魂不散的江湖。如今,提笔重温这页纠心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怀念逝者,更重要的是为了鞭策后人。玉笥山访古唐人汪遵曾有七言绝句存世: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猿声犹在耳,朗月照今人。其实,不管故国还是他乡,无论旧时还是今日。只要有诗人的足迹,就一定有后人的寻芳。江陵、武汉、秭归、溆浦和辰阳,几乎每处都有祭祀的庙宇和记事的碑文。特别是在诗人的魂归之地——汨罗江,他的祠宇屡受皇封,香火更加鼎盛。汉时三闾祠、唐时汨罗庙、五代昭灵侯庙、宋时忠洁侯庙、元时清烈公庙、明时复名汨罗庙。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迁建于玉笥山上,同治八年(1869)定名为屈子祠,沿用至今。车出汨罗市区,经307省道,过名山渡口,大约十多分钟后便到达玉笥山下。巍然的玉笥山高高矗立于汨水之北,葳蕤青翠,古木参天。一路拾级而上,微风徐徐,树影斑驳。叶缝中撒落的阳光若碎银满地,散乱铺砌于石级之上,一脚踩上去喳喳作响。极顶,一座伟岸挺拔的祠宇跃入眼帘。全祠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静卧于玉笥山顶,将楚人浴火重生的传世图腾,以无比雄伟的姿态昭示于天下。正面是一座八角形牌楼式山门,中高13米。正上方嵌一块五龙捧圣的汉白玉门额,额面色泽鲜艳脱俗,图中飞龙活灵活现。额下正中“屈子祠”三个红色的大字苍劲有力,入木三分。东西两门上,绿色的雨蓬翘角飞檐,古朴清丽。三门之上,对对脊兽相向而望,栩栩如生,中置小型葫芦状宝瓶,皆取灭火消灭、平安祥瑞之寓意。两侧为厢房,暂作展厅之用。祠宇占地1334平方米,有三进三厅堂,十四耳房,大小天井七个,花坛四处,厅、堂、廊、池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我静静地站在山门前,举目遥望滚滚东去的汨罗江水,伴随江面影影绰绰的往来舟楫,任由思绪肆意漫长飞扬,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忠诚地与这里一切过往逐一默默交流。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景差来了,麻鞋素衣,长带飘飘,盘级而上。一时招幡林立,纸钱飞扬。一曲《招魂》,字字泣泪,声声纠心。盼诗人魂归故里,望逝者泉下安宁。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同病相怜的贾谊来了,撑一叶扁舟渡湘水而来。羊毫舒展,挥就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历数尘世肮脏、朝堂腐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给后人留下了几多难以名状的心酸和感叹。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回乡未果、贫病交加的诗人杜甫,亦于斜阳暮色里,只身摇一叶孤蓬忧虑而来。立于祠南捋须仰望良久,只留下一声万古长嗟,从此未能北归。两缕旷世诗魂,终共一江之水而歇。罗城有幸埋忠骨,二圣无辜共黄泉。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永州司马柳河东回京面圣时途经此地,回想先贤,踌躇满志。立志有所作为,不负开明时代。然而,长安殿上再次被贬至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广西柳州。且病逝于此,落得一个客死他乡之遗憾。可叹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终究天不作美,事与愿违,一代英才终作楚臣悲。历代文人骚客、古圣今贤,很多人都曾涉足于此,顶礼膜拜,凭吊斯人。可谓指不胜屈,灿若星河。楚人走了,汉人来;汉人走了,唐人来。古人走了,今人再来;今人走了,后人依然会来。仿佛,依照时空的序列,一代接着一代,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玉笥山上除屈子祠外,还有屈原碑林、屈子书院、独醒亭、招屈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黄狗坡、屈原故宅、饮马塘、寿星台等十多处关于屈原的历史人文景点。可以说,两千多年以来,汨罗江两岸之风物人情和文化取向皆与诗人关联。诚如晚清重臣李元度撰联所言: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一个诗人的节日中华四大传统节日,均有祭祀色彩。春节祭天、中秋祭月、清明祭祖,唯有端阳竟然是为了祭祀一位离世的诗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如此崇拜先贤的文化现象不只是在中国绝无仅有,即便是在世界文化领域都极为罕见!然而,从古代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此节并非为诗人所设。春秋以前,端午原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重午(五)”,是个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所以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之行为。诸如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喝雄黄酒、吃咸鸭蛋等。但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实实在在地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不二主角。相传,自屈原投江以后,人们怕他的尸体为鱼龙所食,遂每逢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至汉建武年间,人们恐所投之物被蛟龙所窃,于是用练树叶包粽子并以五色丝带缚绑,是为蛟龙之所惮惧。同时,又以划龙船的方式驱赶蛟龙,如此,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地,并沿袭至今。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颂屈原》中道:秦王的兵车千轮扬尘,何以一去竟不返?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每字每句,不仅饱含着对诗人的无限怀念,更流露出对诗人高山仰止般的敬仰和钦佩。这种情感,不止来自于诗行里,更来自于心里,血脉里和灵魂最深处。可以说,自古至今,但凡撒落于历朝历代中关乎屈原的文字载述,对他的评价都超过了其作为一个诗人本身的范畴。试想,如果只单凭他的文学造诣和爱国思想而言,先秦至今,能出其右者恐怕也不止一二。但是,为何唯有此人能独享殊荣呢?我认为,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爱戴,更多应来自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刚毅、执着和自信。用楚地方言来说,就是霸得蛮,有一股子犟劲。而这一点,也正是湖湘文化精髓之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乃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系三户正统血脉,因此,他与生俱来就有楚人的犟劲和血性。有人说,早期流寓诸贤促进了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便是屈原。此言,我深表认同。想当年,渔父和女媭应该都算得是和他说得上话的人,也是他为数不多至友和亲人。但他对二人的劝说依然直言以拒,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况且,他又将这种犟劲用在爱国和恤民等方面。于是,又为湖湘文化种下了胸怀天下的先天性基因。因此,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时隔不久的反秦义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以致自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湖湘大地人才辈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他们的名字几乎写满了半部中国近代史,所有这一切,都与屈原思想的教化和熏陶是极其密不可分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给予过他如此评价: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这个不朽的形象,客观地造就了一种超时空、跨地域的伟大文化现象。悠悠汩罗江水,时刻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铮铮铁骨忠魂,永远滋润着亿万华夏儿女浓郁的家国情怀。

    2019-11-24 22:27:22 作者:刘懿波 9632 0

  • 篱笆墙外的游戏人生

    篱笆墙外的游戏人生如果,时光是一道孤独的篱笆墙,那么,记忆就会如蔓草般疯狂攀附生长,直至爬满篱笆墙的每个间隙。而当初夏的第一抹阳光落入时光的篱笆墙时,泥沙地里投映的斑斓点点的影子,也刚好重叠了记忆里最初那段无瑕的童年时光。少时,小镇上许多户人家的门前都会搭起篱笆墙,门前一隅小天地就此诞生。篱笆墙是用坚实的竹竿交织编制成的镂空隔墙,墙内外栽有花草。最常见的是一种叫“结花”(潮汕话)的植物,它的生长力很旺盛,一经修剪,会生长得更疯狂,然后长满篱笆墙,也为墙内的小天地遮阴。到了开花的季节,小红花就会将绿色的篱笆墙装扮得更有魅力。那时水泥地还没普及,篱笆墙外都是泥沙地。每当狂风暴雨后,篱笆墙内的小天地就会落满花叶,甚至泥沙,满是狼藉。但小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在泥沙地里找到快乐,例如,泥沙地上画个大圆圈,然后一群小孩在圆圈内“走掠”(潮汕话),你追我赶,很是欢乐。最常见的是“过家家”,树叶当小碗,沙子当米饭,无忧无虑地玩上一天,胆子大的小孩还会在泥沙地里找小虫、捉蚯蚓。小孩子对成人的世界充满了渴望,迫不及待想过上大人的生活,但殊不知,生活远非他们想象的那般宁静有趣。还有一种“分田地”的游戏,往往要在雨后,雨后泥沙地的粘性比较好,适合用小美工刀占据“土地”,在泥地上划一个长方形,分成均等的两份,双方先用小刀去扎对方地块上的边线,扎成功了就可以将对方土地分成两份,靠近自己土地的那份就归自己。虽然胜利者没法将田地真正带走或真正成为田地的主人,但小孩子都乐此不疲,在他们眼里,他们也曾有那么一刻“富甲一方”。泥沙地很容易留下痕迹,可以任你圈出你想要的答案,但这一切,也很容易消失。一阵风吹过或是一辆板车碾过,亦或一场大雨淋过,都足以将你留下的痕迹平复。一切就好像从未发生,留下的是你曾有的希冀和留有的童心。后来,小镇上的人越来越富裕,许多户人家将门前的篱笆墙拆了换成封闭的铁门或是可以拉伸的门闸,墙外的泥沙地也变成平整的水泥地。水泥地的出现,也终结了过去的游戏,新游戏就此登场。小孩子们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格子,写上1-10的数字,单脚跳格子,谁能跳完所有格子就是赢家。而当童年终于画上句号时,篱笆墙在我的视野里彻底消失,我开始走进曾设想的成人世界。我以为,关于篱笆墙、关于游戏的记忆会就此死去,但直到有一天,我走在他乡的小径上,当初夏第一抹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树叶形成斑斓的光影时,我忽然想起了那道消失的篱笆墙,想起了童年的那些游戏。少年不识事,一场时喜时悲的游戏仿若长长的人生。成人谋生不易,百态人生也只能释然成一场游戏。我心释然,篱笆墙并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它孤独地活在没有阳光、没有植物、没有泥沙地的世界,它孤独地活成了人内心的藩篱。

    2019-11-05 18:07:55 作者:陈冰维 97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