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短信
远去的曾祖母
远去的曾祖母曾祖母姓周名清,与我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因此长相上和我们没有一丁点的像。她很高,应该有一米六七,比南方女孩平均一米五四的身高高出一大截。年纪一大把了身板还像练舞蹈的女孩子一样挺直。骨架小,常年穿一身黑衣,越发衬得皮肤雪白。举止落落大方,气质风姿杠杠的,完全不像一般的农村老太太,倒像大家庭的主妇。事实上,她还真是富人家养出来的千金,嫁也是嫁得门当户对,没吃过什么苦,儿子也有出息--参军,读大学,后在武汉一所大学当教授。因和儿媳合不来,曾祖母没能跟着去武汉享儿孙福,而是留在老家,和她收养的儿子---我的爷爷一起生活。爷爷的亲妈妈陈淑莲共育有七儿二女,家贫,养不了这么多张嘴。便把第五个儿子(我爷爷)过继给同村较富裕的周清当养子。她和丈夫都活不过五十就撒手人寰了,她的孙子女包括我都没能见过他们俩。我自懂事起见到的只有这一位周清曾祖母。(那时她的丈夫也过世了)她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一起住在一座有着几十年的旧房子里。曾祖母房间是最大的那间,足足有80多平方,靠近墙壁的地方放置着整排的大瓦缸,瓦缸里装着黄澄澄的谷子等蕃薯等杂粮。中间还堆着各式各样的农具。东南方向摆放着两个架床,垂着沉甸甸墨蓝色的麻料蚊账,靠近门口的地方是一个简易的厨房,两个小小的瓦煲分别坐落在可移动的砖头上,一个煮粥,一个煮菜,角落放着零散的树枝干柴。为什么要自己一个厨房?还真不是爷爷奶奶容不下她。大家的食谱是:早上一碗清简的白粥就一根萝卜干,中午是蒸熟的蕃薯或芋头,晚上才是大米饭配自种的青菜和腌制的咸菜。偶尔餐桌上有一顿豆腐都是咬了牙才舍得买的。荤腥便不用说了,那是过年节和特别的日子才有的奢侈品。曾祖母是万万吃不惯这样的粗茶淡饭的。她一顿也少不了肉,她可以不添新衣不加生活用品也不能不吃肉。那大嗓门的猪肉佬搭着猪肉经过曾祖母窗下总会停下来叫卖,她也不负期望急急走出来,摸出别在腰上的布袋钱包,买上几两猪肉拎回去,放进瓦煲和杂菜一通乱炖。她的厨艺奇差,煮好后揭开盖子一看,里面的肉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杂菜纠结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卖相上看就是恐怖的“黑暗料理”。有时她会邀请我吃上一点,我马上转身就跑,丝毫不给她面子。其他的堂弟堂妹就不一样了,父母虽然叫他们不要吃曾祖母的东西,但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曾祖母的房门永远是虚掩着不锁的。堂弟妹就常常钻进去用手拿她煲里的肉吃。有一次是在冬天,油凝结了,五堂妹偷吃后留下两个洞,被曾祖母发现了,她追上已走远的五堂妹,叫她回去,煮滚了那锅肉给她吃,还跟她说以后想吃就跟阿婆讲,没事的,千万不要吃冷的肉,会吃坏肚子的。曾祖母花的钱主要来自儿子女儿等小辈的给予。不能在身边侍候亲娘的伯公,把愧疚折换成钱,每个月邮一次回来。有年冬天,连续两个月都不见有汇款单到,眼看钱袋里的钱就要花光了,曾祖母急得央求我父亲写信寄上武汉要钱。父亲奉命写了,可是伯公回信说不相信是他母亲要的钱,要我们寄录音带上去给他。不得已,我父亲用空白录音带录下曾祖母要求汇钱的话,把录音带寄上武汉后。钱终于才恢复了一月一邮寄。在等候钱的日子里,爷爷的四个儿子辛苦地东凑西凑,不让曾祖母断过一天肉食。伯公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冷了我们的心,无可避免地让大家生了芥蒂。可是我们没有迁怒于曾祖母,对她还是一如既往。曾祖母在这么多子子孙孙中,最疼爱我父亲和我六弟。六弟是她从小抱到大的,嘴甜,乖巧听话,不像我顽皮,也不像其他的孙子孙女爱惹曾祖母生气。他经常跑去当曾祖母的跟屁虫。撒娇卖萌把曾祖母逗得开怀大笑。父亲则常帮曾祖母挑生活用水,修理电线电灯家具什么的。逢着我们小家宰杀鸡鸭拜神,完了从祠堂捧回来后,父亲总是先斩出一堆嫩滑少骨的鸡胸肉,堆得碗冒尖,吩咐我给曾祖母端去。曾祖母住处离我们小家有二里路。一路上,捧着碗的我,收到的尽是善意赞许的笑脸。曾祖母的两个女儿和我们关系极好。因嫁得远,这两位满堂子孙的姑奶奶一年只能来一次,一次住几天。她们一到家就帮曾祖母拆洗蚊帐被子,添加衣物,烹调佳肴,极力补偿不能承欢膝下的遗憾。伯公则几年才回来一次,自那次带孙女回来,孙女让简陋的厕所吓得哭半天后,就很长时间不见回来了。我印象里好像也没有曾祖母念叨儿女的画面,她还是十年如一日的云淡风轻。不喜扎在人群里,不喜和村里的三姑六婆凑一堆高谈阔论,就连父亲放的电影,她也一次都没去看过,安静地活在她超然脱俗的世界里。1995年的一个炎夏的上午,爷爷见曾祖母迟迟不出门,便推开门进去察看。诧异地看到曾祖母歪躺在地,地上有一大滩快凝固的血,衣柜的一角还沾有一小块。应该是曾祖母半夜起床上厕所,站不稳打了个趔趄,倒下来时后脑刚好碰到衣柜坚硬尖锐的角,造成了意外的发生。爷爷迅速通知武汉的伯公和广东的姑奶奶后。大家全部放下手上的活,忙乱地开始处理曾祖母的后事。镇上是没有棺材卖的,大家都是提前订做。事出突然,谁也没想到一向没什么病痛的曾祖母会突然离去。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厚着脸皮找到村里的堂伯公,提出要买他手上那副自留的厚木棺材。堂伯公万分舍不得,可也经不住父亲的恳求,气呼呼地转身让父亲带人把他留了几年的棺材抬走。父亲亲手给曾祖母套上寿衣,抹净她头上的血迹,和其他人抬起轻放进棺材里。曾祖母虽是意外身亡的,但已年过90,属于喜丧,丧事要大办。二万块的丧葬费分成四份,曾祖母亲生的一儿二女占三份,爷爷负责出其中的一份,这笔钱自然而然分摊到我父亲四兄弟头上来。于是,曾祖母的葬礼成了村里历史以来最风光的。唢呐声响了三天三夜,我们赤足跟着队伍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无数次,大家的脚都被划破了很多道口子,血染花了路上不少石头。晚上守灵时,六弟哭得最大声,妈妈叫他回去睡觉也叫不动,硬是要跪在那哭。不枉曾祖母疼爱他一场。这三天里,照惯例全村人一到饭点就来吃饭。那一天三餐用的大米,均由爷爷提供,把家里几年存下来的稻谷吃到精光,心痛得奶奶直骂人。曾祖母走了,真的走了,不停向前奔跑的时间大人,让她淡如菊的一生,渐渐模糊成了一个小点,远得只能让人追忆。我们对她的念想,唯有放在一年一次的扫墓里。
2019-10-08 11:39:21 作者:廖雪 9661 0
号码空留
号码空留爷离开我们,差两天,就整整一年了。而他那一串生前用过的手机号码,却还一直保留在我的通讯录里。1348840xxxx,这仅仅只有十一位的数字符号,在这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是那么地安静,安静得让我每每翻看或默诵,都有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压抑得我甚至在许多个夜半梦醒,竟冲动地无法节制地一遍一遍地拨打过去,而那冰凉的泪水击打出的一圈涟漪,却总是“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失落怅惘和从心底生出的隐隐作痛。随之而来的,便是彻夜的难眠和无休无止的怀念和追忆。依然记得,那个安葬爷的深秋清晨,遍地凝霜,霜寒袭人。那一抔黄土在尚没有掩盖掉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之前,我把清泪滴打在我手中爷那只老式直板的诺基亚手机上时,连同着那个大疙瘩充电器,一同放入那如窑洞又如我想象中的阴曹地府的黑堂时,我的心脏,似乎也被那潮湿且又黏湿的黄土掩埋掉了!从此,天各一方,人间与冥府的一道无法逾越的深渊,将我们至此阻隔,永难再见了。从此,号码空留,斯人已在云深处。依然记得,在安葬爷后的第三天晚上,爸坐在沙发上,低头抽烟半晌后,竟突然讲过这样一句:“你爷殁前两天,才给交了五十块钱话费,现在用不上咧,想给我爸打个电话再呀打不通咧!”坐在一旁的弟弟,赶忙拿起手机,不由分说地拨起了那一串熟悉的号码:1348840……竟然还按了免提:嘟……嘟……嘟……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您稍后再拨……是啊!再也无人接听了!以前无论是我在四川还是在贵州那些年,每每想家了想爷了,我们爷孙俩总能按着免提,放开嗓子谝上几十分钟;无论是弟弟在西安或是爷想重孙女了,透过这一串号码,总能听到爷爽朗的笑声抑或爱的责骂;无论是我爸在工地久了还是爷爷想儿子了,总能在这一串号码里找到安心和踏实……可从此往后,我们留着的这一串数字,便永远只是一串数字了,甚至在某一天偶尔接通了,也只能是:对不起,你打错了。可留着这一串号码,终究成了我们寄托思念的一种近乎奢侈的象征了。依然记得,在去年正月因焦急操心我的婚事一直未圆,爷在电话中把我爸曾足足训了一个多小时;依然记得,在弟弟调皮而不在堂哥的项目好好上班,爷曾在电话里替弟弟说情时的那一份感动;依然记得,爷曾在得知我为他买到了他大外甥冬季伯《红楼梦艺术精神》那本书时,他在电话的另一端的欣喜和激动……记得,统统都记得,月亮记得,太阳记得,老村的那座千年的荒冢--靖陵,也记得,我们通过这一串熟悉的数字,把彼此都记得。然,斯人已去,号码空留。
2019-10-08 11:32:00 作者:吴成功 9731 0
明月当空
明月当空秋风撩动我的头发,手臂上的毛孔自然舒张,秋凉。秋天来的静悄悄,季节替换缺乏轰轰烈烈的气势,这大概是对时光轮替成为习惯的感觉吧。八月十五,靠窗听李谷一唱的《思乡曲》,“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很是应景的一首歌曲,窗外有青山远黛、有上江河在夜色下波光涟漪,只是十五的月亮还没有在天空中升起。音乐是宇宙中最能与人、自然、天地相通,《思乡曲》是根据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改编的,思乡是不分人种、区域的。中秋节,家乡的风俗是晚上设宴席赏月,称之为“吃八月半”。这一天,母亲要烧上一桌美味佳肴,其中不能缺的是“芋头”和“炒粉干”,“芋头”蛮话叫“有”,即富有的意思,而“炒粉干”意味丰收,记得童谣《十二月令》“八月半粉干成担”。孩子最开心是收到外公送的大月饼、麻果。大月饼外包装着“大饼画”,最常见的画是嫦娥追月,画面朴素,却给人想象月亮上的事物,大人也最喜欢对着画面说嫦娥追月、后羿射日的故事。夕阳西下,吃好“八月半”的孩子在道坦摆起四方凳、矮凳子。四方凳上摆上大月饼,然后,虔诚的端坐在矮凳子上,抬头等待月亮出来。至于,为什么摆着月饼等月亮就不得而知,只是在等。人生不知道有多少等待,等待各有滋味,唯有等待月亮的少年充满诚实的温情,充满神话的热烈,充满桂花的香味。儿时不知道有多少梦落在浩瀚的宇宙之中。记忆中最为生动的追月是赶走“天狗”的演绎。也是十五的夜晚,月亮刚刚行至当空,突然,天地一片漆黑,月亮消失。恐惧中响起敲打脸盆和惊慌失措地喊叫,“快出来哦,月光母被天狗吞了”。于是,村里响起盆、碗、盘凌乱的敲打声,整个村满是驱赶天狗呐喊声,声音有幼稚童声,有浑厚的男中音,有悦耳的女高音,有苍老沙哑声。有老人跪在地上朝天高喊,“大家快,快来把天狗赶走”;有烧香磕头,“菩萨快赶走天狗啊”;有的鼓动年轻人用力敲打脸盆等;村里凡是能敲响的都响起来,就连村里唯一的小黄狗也惊慌失措的狂吠。叫喊的姿态、音色各有不同,而“恐惧”是相同的。那个夜晚,月亮就在锅碗瓢盆的击打声和呐喊声中慢慢吞吞地出来,黑暗溜走,又开始满天星星。秋风轻轻拂面,地上蟋蟀欢愉“吱吱蛐蛐”,萤火虫在丝瓜架上闪烁着光芒。如今回顾,一场自然现象“月食”,成了驱赶天狗的运动,不禁哑然失笑。八月十五月亮永远值得等待的。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花好月圆”真美好。儿时如天上群星围拱的“月亮”,生活在桂花香里,喜欢数星星,“一个星,勃仑登,两颗星,勃仑登。三个星,遁个落,姑娘量米兄嫂谶。谶得乌云扑扑飞,摸把眼泪上绞车。绞车日夜咕咕响,日日织布两三丈。织了什么花?织起被单花。”幼稚的声音唱着儿歌,唱着唱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依靠在父母的怀抱里睡着了。童年梦里梦外满是桂花和洒落一地的月光。今年的十五,夜幕降临,只有秋风,不见月亮升起,惆怅在心中。《文心雕龙》有言“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随着年纪,见到月亮总会带上了各种思绪,也更明白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靠窗不见月亮,读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人生似水年华,能够勾魂的就是繁华后的长久回忆。
2019-10-08 11:18:40 作者:苏德来 9621 0
圆梦新时代,这盛世如你所愿!
圆梦新时代,这盛世如你所愿!“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的这番话,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站起来了”,短短四个字,字字千钧。实现这四个字的梦想,中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背后饱含着屈辱与苦难、饥荒与战火、流离与血泪。从谭嗣同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志士,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抗战英雄,再到以夏明翰为代表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人置生死于度外,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想,那答案一定是梦想,伟大的梦想——独立民主的中国,平等自由的生活、幸福安居的人民。为了这些伟大的愿景,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下那句震撼人心的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中国人的梦想很现实,也很朴素。比如两千多年前,孟子梦想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一百年前,孙中山梦想的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几千年的梦想传承至今,时逢盛世,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提出“一带一路”的总体构思,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不求征服世界,惟愿人民安定幸福、四海亲如一家。中国人的梦想很辽远,也很伟大。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典故,是中国人征服自然、海晏河清的梦想;“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是毛泽东期待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世界东方的梦想。蛟龙入海,北斗腾空,中国以科技为支撑,以梦想为动力,敢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靠着不屈的理想与信念又一次崛起,凭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由是观之,中国的发展逻辑并不复杂难懂。经历过苦难,她珍视热爱和平;有过荒歉饥馑、缺粮乏食的历史,她希望物阜民丰、国人不再忍饥受寒;看到世界各国科技发达、探索未知,她也希望自己能为人类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在灿烂星河与浩瀚宇宙里留下中国人的脚印,更加懂得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连相通,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梦想是对生活的期盼,也是对生活的超越。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中国人今天之所以感到骄傲与自豪,靠的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创造、奋斗与团结。正如国际歌所言,“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人民有梦想,更愿意为之不断奋斗,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梦,民族复兴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绝不能忘记为美好时代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先贤,我们一定要接过接力棒,以建业兴邦为己任,不辱使命,不辱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这中华盛世如你所愿!
2019-09-30 11:44:19 作者:李新龙 9609 0
腊肉飘香的岁月
腊肉飘香的岁月刘懿波在没有冷藏方法的年代,盐腌、烟熏应该是最好的储肉之法。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足见中国人吃腊肉的历史少说也有两三千年了,但彼时的腊肉还未烟熏,仅是盐制。说来,此物之于国中,分布甚广,南北均有,当然风味各异。我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因此最记得梁实秋在《雅舍谈吃》说的那句话:湖南的腊肉最出名,可是到了湖南却不能求之于店肆,真正上好的湖南腊肉要到人家里才能尝到。这话要是由湖南人自己说出来那就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了,但他是杭州人,且出生于北京。出自于北方人之口,听起来似乎要客观得多,自然也十分受用。我家地处湘中洞庭湖畔,素有熏制腊肉的习俗。每逢过年,杀年猪是头等大事。那时养猪以膘肥油厚为上乘,一头年猪一般都在两百斤以上。按每一百斤猪出肉六十五斤计算,杀一头猪可得纯肉一百三十斤左右,再加上猪头、猪脚、猪心、猪肺、猪肝和肠肚等内货,少说也有一百五十多斤。依当地习俗,家境一般的人家都不会将肉售出,除留少量鲜吃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用来腌制腊肉。家乡腌制腊肉的方法比较简单,把肉割成三五斤不等的条形,腰花肉上等,圆尾肉次之,二头肉最差。按肉量之多少分别采用水缸、澡盆等盛器。将肉平铺于内,层层叠放,分层撒盐抹匀于肉上。以气温高低掌握腌制时间,而后选大太阳天于室外晒干。晒好之后,每条肉用粗铁丝钩挂于柴火灶的上方,或成束或用木棒横贯之,依靠日常烧饭做菜的烟火慢慢熏制。因湖区煮饭用柴多为稻草、棉杆,烟量不是很大,所以不会熏成墨黑色,而是呈金黄色。大约个把月以后,其形其色便恰如杨万里诗中所言:箱刀切下黄水精,玉斧削出红松明。流出的猪油常常会滴到灶口上,遇到火星嗤嗤作响,火苗串起老高。过年祭祖需三大菜,鸡、肉、鱼一样不能少。鸡是自家养的土鸡,鱼要一斤以上的荷包鲤鱼,肉就用年前腌好的腊肉。一般取一整块上好的腰花腊肉和鸡、鱼一起,置于一大锅白萝卜上方蒸煮,熟后再用大碗盛装,先敬天地,后祭祖先。食用时才切成小块,和大蒜、辣椒或干萝卜皮一同小炒。此时,肉内油脂沥尽,余盐皆出,不咸不腻,味道正好。而且,同锅而煮的白萝卜吃到元宵节也不会坏味道。平日里,腊肉可蒸可炒可煮,也可以做成火锅。但个人认为蒸腊肉才是上佳美味。不妨取来一块五花腊肉,温水洗尽后置于高压锅内水煮十多分钟,以去酯淡盐。而后,将之改刀为厚片,摆入盘中撒上味精、辣椒、生姜、蒜末等,进蒸笼约十分钟许即可上桌。提箸细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爽口而回香,着实乃人间上佳美味。只是早在上世纪末,随着农村燃料的普遍改变,煤、电和液化气替代了柴草,灶头熏制腊肉已成为略带遗憾的过往。记忆里的那一份烟熏火烤的腊香也只能去别处找寻了。不过,说实在话,我一直认为鱼是湖区的味美,而肉还是山里的更香。记得有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过: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诚如所言,山里的腊肉确实别有风味。山里的腊肉我们贯称之为土匪腊肉,我第一次吃到土匪腊肉是在1991年正月,那年我读大二。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因与一位学妹相约一起去学校上学,从岳阳市乘坐大巴车去岳阳县渭洞区芭蕉乡——她家。记得中途要经过张谷英村,只是那时景点还没有对外开放。车行之路都是修在山顶上,透过车窗,余光所见全是悬崖峭壁,一眼望不见底。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形,一路上尽是闭目而不敢旁顾。战战兢兢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将晚,是时没有手机,长途通讯全靠书信,寻找她家仅凭脑海中的那个地址。本想先找一家旅馆住下来,待明日再找她家住处。然举目四望,顿时心寒,这里根本不同湖区乡镇的景象。没有街道,除了一个电影院和一个修车棚之外,连一家小商铺也没有。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脑子里一下子蒙了,难道今晚真要在这冰天雪地里喂野狼?正茫然四顾之时,突然想起她说过她妈妈是这里中学的老师,于是,我决定去学校碰碰运气。还好,她母亲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放假了还在学校料理公务。进校门问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她母亲,见我说明原由,非常惊讶,并告诉我,她女儿去同学家还没回来。当时气得我不行,但又不敢表现出来。心想,一定是这货胆小,没敢和家里说我会来,后来经印证还真是如此。她家的房子建于半山腰,一个很高的全木房子,好像电影中地主家的一样。屋子没有专用的厨房,堂屋正中间挖有一个方形火塘,上面挂着一口可以升降的铁锅,典型的山里人家特色。见来了贵客,(暂且自称为贵客,哈哈)她奶奶做了一大锅腊肉炖腊干子(腌制的豆腐),正应了我的口味。山里腊肉不同于湖区,从外看去黑得像一根大炭条,切开后却是片片色泽红艳,正宗的外黑内红,类中上品。走近闻上一闻,熏香扑鼻,令人涶涎欲滴,暗呑了几口口水。待开锅之时,但见雾气腾腾,顿时满室生香,应该是隔好几里地都能闻得到。菜不出锅,不用桌子,三个人三把小櫈子就着火塘边一围就成席了。这种吃法,在我家乡只有在年夜守岁时才有。那时我还是学生,所以她家也没有上酒。但如果能配上一壶小酒,我定然能享受一把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的惬意: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总之,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一次最好吃的腊肉,那情景那味道一辈子都不会淡忘。以致事隔三十年之后,我和同事造访张谷英村时,遂将那户人家的所有腊货一次全部买下,塞满了坐骑的整个后备箱。当然,也引来了一群惊诧的目光:这斯只怕是前世冇吃过山里的腊肉吧?这么馋!后来,陆续去过宁乡、浏阳、安化和湘西等地,这些地方都是湖南盛产上好腊肉的地方。每到一处,每到一次,我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腊肉做得好吃的饭馆和出售腊肉的本地商铺,连吃带买,从来都不计较荷包的肥瘦。从小就喜欢吃腊肉,至如今虽年过半百,但依旧独自钟情于这烟熏火烤的货色。可能对于我而言,吃腊肉,既是品尝一种喜爱的味道,或许更多的是咀嚼一口难忘的记忆,重温一段隐约的情怀。2019年9月20日于南洲
2019-09-23 19:06:15 作者:刘懿波 9702 0
第99枚银杏
第99枚银杏夏蝉已远去,秋虫在呢喃。园子里人工湖畔的银杏林一片金黄。秋深了,寒风细雨中落木萧萧。有风吹过,银杏叶纷纷扬扬,忽然有浅浅金黄的果实映入眼眸,一枚,二枚,不远处还有……这才惊喜地看到麦门冬草丛中散落着一枚枚银杏,楚楚动人。一直记得小时候看的那本手绘画本《拾麦穗》,看着画本里胖嘟嘟的小伙伴儿在麦地里拾麦穗,心里羡慕又嫉妒,就会懵懂地想:城里孩子怎么就拾不到麦穗啊?雨,还在下。轻轻地蹲下来,心跳得有点儿快,兴奋的慌乱中竟然不知道应该从哪一枚开始拾起?在一丛丛茂密厚实的麦门冬中翻捡掉落的银杏,一枚,二枚,每一次翻捡心里都悄悄打着鼓:这一下会不会捋到蛇啊、蚯蚓啊、虫啊?即便如此,那些散落的一枚枚银杏依然充满了诱惑。每每走在银杏树下心里就会莫名的悸动:如果今天能拾到一枚银杏,那今天就会过得顺心如意;如果是成双成对的呢?遇到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往往只能拾到一枚二枚,有时也会因为一无所获情绪低落。如此认真而着迷!其实最初并不知道潜意识中在寄托什么?一阵风过,有鸟儿在树梢啾啾而鸣,那是一对羽毛深红的鸟儿,雌鸟蜷着身体依傍在雄鸟身边,慵懒自在。怔怔地看着,忽然领悟:原来自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纪念那些爱你的岁月。云朵,在天上悠然飘动。云淡风轻中悄悄织就了一份期待:一定要集齐99枚银杏!所有的相思和爱恋,还有童年散落的梦,就绵绵实实织在拾银杏这个浪漫唯美的举止里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枚,二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拾在掌心,悄然间,竟然拾了45枚银杏,笑意轻悄悄挂弯了唇角。其实人生是不是这样呢?谁知道下一个路口会有怎样的遇见?谁又知道后来的一秒会有如何的机缘巧合呢?如张爱玲那句名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噢,你也在这里吗?”那一年,漫步成都,在都江堰邂逅了二株千年古银杏树,虬枝错节,苍劲凝重,满天满眼的金黄,蔚为壮观。我们站在树下仰望,你说:“银杏是君子树,高贵优雅,这点跟你很相像。银杏树结的果名白果,所以又名白果树。《本草纲目》说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且能消毒杀虫。”我们因此买了银杏,煲了香气四溢的“白果鸡汤”。其实,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银杏,并非银杏的原生态。银杏从树上掉落时果实苦涩,剔掉果实外皮和粘糊的内瓤后,颇为意外的却有一颗坚实的果核,这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银杏果。洗净,浸泡,敲掉坚实的果壳,剥除果肉的包膜,银杏的清香才姗姗而来。这是不是如你仁厚、儒雅中坚定的品质呢?雨,一直在下,风已经很寒面了,冬天仿佛已挂在眉睫。一直以来,你都在用心的迁就我呵护我,任由我用文字翻来覆去地折腾和煎熬,却依然温柔、敦厚、珍爱。人生,拥有爱情,如何“岂在朝朝暮暮”?又一阵风吹过,有什么碰到脑勺,回眸,却是一对并蒂银杏。难道是你在告诉我:又该拾银杏了?渺渺中你似乎还诙谐了一句:“又可以煲白果鸡汤了。”难道,我们在以这样的方式纪念那一次远足?其实,买来的银杏何其便宜?每每拾到银杏,用一只金色果盘盛装,晾晒,收藏,以为纪念。寒风开始呼啸,一天又一天,银杏的叶子也在风中枯萎掉落。可不管我怎么努力,也只收集了98枚银杏,总也集不齐99枚银杏,难道老天真的不怜悯我爱你之心?其实,只是想实现那份别致的浪漫,如千纸鹤,亦如99朵玫瑰!秋意已浓。风,吹开了长发,裙裾飘飘,树上最后几片恍若蝶形的银杏叶飘落肩头,脑子里忽然浮现郭沫若的诗:“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蝴蝶。”浮想联翩。捉下肩上一枚枚金色的“蝶”,轻轻地问:“这个秋天,第99枚银杏你躲在了哪个草丛中呢?”
2019-09-23 15:30:30 作者:疏影 95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