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张炜:保护和扶持高雅文学艺术

    名家看两会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保护和扶持高雅文学艺术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2011年以《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两会召开之际,张炜在山东以电子邮件形式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在真切感人的文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袒露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路,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这个问题肯定还会热议,您对此怎么看?张炜:两会上讨论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建设文化强国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问题肯定还会引起重视并再次讨论。不管是作家,还是其他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创作都是希望能够真实反映社会民生,反映当代最深刻的生活。我们的创作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应该树立起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的历史责任。记者:对于今年两会,作为作家,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张炜:这么大的国家,希望能从历史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雅的文学艺术有强力的保护和扶持措施。文化艺术这一类,从来都是向上难,而向下易,不能全是通俗和娱乐的。希望国家能有相应政策,大力保护高雅艺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不能落在后边。记者:您的作品始终深切关注底层民众的命运。对于作家来说,如何与时代和大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张炜:我从很早就开始写作,挚爱文学,不可救药和没有来由地爱着,爱得很深。我自己缺点和弱点很多,却对人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环境、道德状况要求很高,甚至还有点苛刻。我在许多时候是忧虑和不满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着一些事物,对自然、友谊、各种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柔情。因为童年的艰辛,我不会忘记并且一直感激着来自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作家心无旁骛地写下去很重要。事实上作家的工作很独特,在文化积累方面也无可替代。文学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意义须从长远来看,所以说要耐住心性。记者:据我所知您所获得的海内外重要奖项不少于五十项,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张炜:随着年龄的增长,名利心在一点点淡去,就是那种没有间断的写作安慰了我激励了我,让心灵维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沦。就因为不停地思索和阅读,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还有这样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怀。我必须说,写作无论怎样令自己不满意,但还是让我变得比过去善良了,比过去好了。文学既然有了这样的意义,就该感激文学,它是多么重要。一个人相信永恒的真理,相信这种寻找的意义,就是信仰。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艺术技法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最难的,一直有比技艺重要得多的东西,是它决定一个创作者将来能走多远。随着写作历史的延长、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比过去宽容。宽容的结果不是变得更圆滑、更没有原则,而是变得更加逼近真实,更加有立场。记者:按照您的意思,文学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种提升作用?张炜:对,文学使自己成长,留下的这些文字多数也有助于这个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我始终觉得,什么是好作品,就是不偏离一个前提:有益于世道人心。《你在高原》写了二十二年,有四五百万字,但长度并不说明更多,好才是目的。我以前的八部长篇不太长,但让我倾尽心力,都是在心里煎煮多年、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稿纸上的,有点刻钢版的感觉,就个人所能达到的完美度和深邃度而言,丝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艺作品从来就是一个心灵问题。(本报记者 方 莉)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2011年以《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两会召开之际,张炜在山东以电子邮件形式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在真切感人的文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袒露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路,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这个问题肯定还会热议,您对此怎么看?张炜:两会上讨论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建设文化强国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问题肯定还会引起重视并再次讨论。不管是作家,还是其他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创作都是希望能够真实反映社会民生,反映当代最深刻的生活。我们的创作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应该树立起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的历史责任。记者:对于今年两会,作为作家,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张炜:这么大的国家,希望能从历史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雅的文学艺术有强力的保护和扶持措施。文化艺术这一类,从来都是向上难,而向下易,不能全是通俗和娱乐的。希望国家能有相应政策,大力保护高雅艺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不能落在后边。记者:您的作品始终深切关注底层民众的命运。对于作家来说,如何与时代和大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张炜:我从很早就开始写作,挚爱文学,不可救药和没有来由地爱着,爱得很深。我自己缺点和弱点很多,却对人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环境、道德状况要求很高,甚至还有点苛刻。我在许多时候是忧虑和不满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着一些事物,对自然、友谊、各种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柔情。因为童年的艰辛,我不会忘记并且一直感激着来自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作家心无旁骛地写下去很重要。事实上作家的工作很独特,在文化积累方面也无可替代。文学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意义须从长远来看,所以说要耐住心性。记者:据我所知您所获得的海内外重要奖项不少于五十项,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张炜:随着年龄的增长,名利心在一点点淡去,就是那种没有间断的写作安慰了我激励了我,让心灵维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沦。就因为不停地思索和阅读,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还有这样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怀。我必须说,写作无论怎样令自己不满意,但还是让我变得比过去善良了,比过去好了。文学既然有了这样的意义,就该感激文学,它是多么重要。一个人相信永恒的真理,相信这种寻找的意义,就是信仰。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艺术技法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最难的,一直有比技艺重要得多的东西,是它决定一个创作者将来能走多远。随着写作历史的延长、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比过去宽容。宽容的结果不是变得更圆滑、更没有原则,而是变得更加逼近真实,更加有立场。记者:按照您的意思,文学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种提升作用?张炜:对,文学使自己成长,留下的这些文字多数也有助于这个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我始终觉得,什么是好作品,就是不偏离一个前提:有益于世道人心。《你在高原》写了二十二年,有四五百万字,但长度并不说明更多,好才是目的。我以前的八部长篇不太长,但让我倾尽心力,都是在心里煎煮多年、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稿纸上的,有点刻钢版的感觉,就个人所能达到的完美度和深邃度而言,丝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艺作品从来就是一个心灵问题。(记者 方 莉)

    2012-03-11 19:02:52 作者:方 莉
    • 0
    • 9678
  • 张胜友谈报告文学:坚守是一种追求

     张胜友:坚守是一种追求——全国政协委员张胜友谈报告文学生存之道去年党中央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国家崛起必然的战略部署和考量。大时代呼唤大作家和大作品,文学创作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把握时代本质。举凡传世之作,都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宏大叙事,表现一个时代,表现一个历史进程。从报告文学作家到出版界“奇人”,再到影视政论片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如今退休在家的张胜友仍笔耕不辍,且持续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创作态势。记者两会前夕就报告文学创作问题采访了他。回顾:坚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报告文学,张胜友经历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谈及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张胜友说:“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相组合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要求真实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去年7月,中国作协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问题研讨会’,会上我提出:坚守报告文学的底线,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不可动摇的。这也是一种追求。”“此外,报告文学对当下生活的反映、介入与干预比其他文学形式来得更直接与敏锐。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对于当前报告文学的现状,张胜友认为,“当今时代下,互联网的兴起使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报告文学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唯有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锐意进取,给人震撼和启示,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大变革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远瞩:坚守深刻的宏大叙事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创作,必然赋予了新的时代命题、新的社会诉求。“您认为当今社会形态下,应该如何把握报告文学创作?”我问。“去年党中央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国家崛起必然的战略部署和考量。大时代呼唤大作家和大作品,文学创作应该大有作为,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把握时代本质。举凡传世之作,都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宏大叙事,表现一个时代,表现一个历史进程。”张胜友如是说。另外,张胜友还期待报告文学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教化功能。“改革开放已在短期内积聚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同时派生出不少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应该发挥它歌颂与批判的功能,不要回避社会矛盾。”关注:打工文学创作逐渐壮大随着打工文学的日益壮大,这一领域的创作已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对于有关工人、打工者群体的文学创作,您如何评价?”我问。“尽管纯粹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还相对薄弱,但一亿多的农民工,他们也应属于工人这一群体,当下有很多反映这一群体的作品。例如,珠三角的打工文学就很兴盛,这一地区有3000多万的打工者,他们对社会的感知与体验,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张胜友说。“同时这一群体中涌现出不少文学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比如,王十月就是凭借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凭作品《无碑》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锐作家。”

    2012-03-11 18:57:11 作者:高志菲
    • 0
    • 9588
  • 冯骥才:文化强国建设,应从教育开始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向记者介绍自己今年的提案。(人民网记者黄维摄) 冯骥才寄语:文化强国建设,应从教育开始。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黄维) 2012年,我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再次联系上冯骥才委员,他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至今,六年前第一次采访他 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那个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十余年心血精力的“大个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身上那种浓浓的文化情怀也深深感染了我。六年后,我又一 次与冯骥才委员面对面,再次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文化人的内心世界。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人民日报也在近日的系列评论中指出,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该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提高文化自觉?冯骥才: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文化自觉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在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党和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党和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  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 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 放出光彩。 我们现在常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提,这十分必要。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当然还有各自的内涵。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文化自信的关键是确实懂得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否则自信由何而来? 记者:您曾说过,当代文化最重要的是金字塔的塔尖。站在塔尖上,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大师和精英,还有一些国家级的、世界级的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现在,因 为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文化塔尖,我们也没有去把这个金字塔拉起来,结果老百姓看到最惹眼的一定是小沈阳。您觉得症结在哪,该如何解决呢?  冯骥才: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经典,因为它彰显了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高度。所以我认为,当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金字塔的塔尖。站在塔尖上,应该是这 个时代的大师和精英,还有一些国家级的、世界级的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全民都应看得见,就像法兰西艺术院、德国爱乐乐团、莫斯科芭蕾舞团那样,都是在一个 民族精神文化塔尖上的。这个峰顶与塔尖也恰恰是对外交流的主体。问题其实源于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 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 传承。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这跟市场有关,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记者:您说过,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如何培养青少年“80后、90后”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迷恋,传承文化情怀?冯骥才:让青少年热爱、迷恋传统文化,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 神。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 康。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 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此外,我觉得还应在中小学纳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只有对传统节日有记忆,才会有情怀。只有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才能使我们的“80后、90后”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情怀。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委员简介: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12-03-11 18:49:04 作者:记者黄维
    • 0
    • 9779
  • 柳忠秧谈诗歌:忍得住寂寞 耐得住诱惑

    图为:柳忠秧(左)歌行体史诗《楚歌》获好评(资料图)记者郑志方“搞文学和艺术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禁得住贫穷,坐得住冷板凳。”昨日,由省文联等单位联办的柳忠秧诗歌研讨会在汉举行。两年来,被誉为 “楚狂人”的柳忠秧倾心创作了长达五百行的歌行体史诗《楚歌》和辞赋体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一时震动文坛,好评如潮。昨天,他在谈及自己的诗歌创作时 “归纳”文学创作要“能忍寂寞”。《楚歌》一曲绝叹江城柳忠秧是我省黄冈人,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客居广州近20年,现任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忠秧自中学时代钟情于诗歌,长期倾心于新古体 诗的研究和创作,笔耕不辍。曾以歌行体楚文化史诗《楚歌》轰动文坛,随后又创作了辞赋体岭南文化史诗《岭南歌》、楚辞体长诗《国骚》。近两年,柳忠秧又相 继创作了《天下洞庭天下楼》、《天下江山黄鹤楼》等诗歌,获得各界好评。《人民日报》曾刊文认为,柳忠秧的《楚歌》是以古体诗为楚风招魂的佳构,《楚歌》写出了率真的性情、狂放的气势,写出了穿越古今的想象力,写出 了弘扬楚魂的现实感。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柳忠秧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级,神游万 里。重读大武汉历史文化气象《楚歌》的问世,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而《天下江山黄鹤楼》更被称为复兴“大武汉”的诗歌。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遇春教授曾专门撰文 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经的‘大武汉’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突然衰落了,这是让无数的江城市民乃至游子都痛心不已的事。在我看来,还有比现实中的 ‘大武汉’衰落更可悲的事,那就是文学中的‘大武汉’的破碎!当代文学中的‘大武汉’形象隐含着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小’而不是‘大’。但是,在读了柳忠秧 的新古体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之后,我得承认,我在他的这首长诗中看到了真正的‘大武汉’的历史文化气象!”文学创作要忍得住寂寞昨日,於可训、刘书平、樊星等学者、诗人对柳忠秧的诗赞赏有佳,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於可训说,当今诗坛的诗歌创作往往小情调多,大感动少,而柳忠秧的诗歌是小情调少,大感动多,是难得的大气磅礴的诗歌创作。柳忠秧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搞文学和艺术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禁得住贫穷,坐得住冷板凳。《楚歌》等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的新古体诗,而目前流行的新诗的形式、修辞和语言都是模仿西方,新诗文化的源头也在西方,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何实现突破,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品质 才是诗歌永恒的追求。”

    2012-03-11 18:45:42 作者:记者郑志方
    • 0
    • 9884
  • 影视剧太需要网络文学注入新鲜的元素

    我不刻意追求悲剧或喜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一首王维的诗歌,它叫做《辛夷坞》,也是当代一位女作家的名字,近日,销量已突破 30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书,将成为赵薇进入导演界的首部作品,消息一出,作者辛夷坞自己也表示,这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时,她还提到:“影视剧太需要网络文学为它注入新鲜的元素”。网络文学迎合了影视剧需要谈起刚刚得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书将被赵薇拍摄成电视剧一事时,辛夷坞还难忘当初的惊讶:“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由赵薇来执导其实再合适 不过,因为郑微和赵薇的契合度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同样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 冲的特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导演的赵薇会比演员赵薇更能淋漓尽致地在电影里表现郑微和她的青春。”近年来,点击率高的网络小说和畅销书籍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并不在少数,而大部分都会获得成功,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对于辛夷坞看来,这也是再自然 不过的事情了:“影视剧需要更多好的、有时代气息的、能迎合市场上观影主流人群的素材和剧本,在重复了太多相同的套路之后,太需要注入更鲜活更多元的元 素,而热门的网络文学或畅销小说恰恰提供了他们需要并稀缺的东西,并且小说本身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现在掀起了网络文学和畅销小说改编热潮并不让人感 到意外。”小说灵感来自亲身经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出版到现在已有5年之久,在这5年中被多次的再版,销量现已经突破30万册,而这其中,吸引人的部分就是每个人都会 经历的青春。“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青春回忆,但是回过头去看,很多感触都是殊途同归的。不管是70后、 80后还是90后,尽管经历的时代、接触的事物有所 区别,然而青春时的热血、单纯和迷惘,还有对爱懵懂却冲动的渴望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分别。”对青春,辛夷坞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也在用自己的笔去记 录。其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有辛夷坞亲身的经历:“这本小说里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我或者我的朋友亲身经历过的,这段回忆本身就给了我足够 的灵感触动,让我想要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每一位翻开书页的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与朋友间的一次争吵,或是自己毫无顾忌的大 声笑、大声哭,为的都是对得起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二字。无论到了哪个年纪,都要珍惜自己的今天,因为这是一个人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这对于未来来说,也是 一种青春。自称以后有可能去当编剧“我不认为当下的人不幸福,幸不幸福看你想要什么,而你又得到了什么。幸福就是求仁得仁。”辛夷坞这样定义幸福,对于她来说,每天闲来之时写写 小说或许就是一种幸福,这份幸福是私人的,是属于辛夷坞自己的,带着种种对幸福的理解,她在小说中也会为主人公安排一些看似并不幸福的结局。“其实我的小 说有幸福结局,也有的以分离告终。我并不刻意去追求悲剧或喜剧,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当你赋予了他个性和生活背景,他的人生就有了他的轨迹,我只是让他们顺 着这个轨迹,像一个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一样去生活,去经历悲欢离合,然后再顺其自然地走向他们的结局。正如我小说里反复提到的,幸福是非常主观和私人 的东西,它只属于每个人自己,不需要打扰。”2006年,辛夷坞有一段工作空闲的时间,她就和所有网络写手一样,开始在网上写写小说,最初从中午写到黄昏,一发到的网上,没想到点击率却很 高,而这就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的出发点,从那天起,她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也就有了今天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现在在讨论剧本时, 辛夷坞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影视剧是对小说的再创作,我更倾向于把它交到更专业的人手中,就好像自己的孩子,我虽然爱他,但我不会包揽他身边所 有的事,当他需要接受教育,我会把他送到更能系统传授他知识的学校;当他身体不舒服,我会把他交给医生,而不是自己去承担教师或者医生的角色。电影和小说 相比肯定有改动的地方,可是那种触动人心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反而让人更记忆深刻。 ”而很多人都在关心,以后的辛夷坞自己是否会尝试去做一做编剧,她的回 答是,“编剧会是我今后转型的方向之一,也许有好的机会、好的素材我会考虑的,但并不急在一时,还是顺其自然吧。 ”

    2012-03-11 18:41:37 作者:记者 王莹
    • 0
    • 9785
  • 中国作家协会启动2012年会员发展工作

    3月1日,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与中国作协主管的《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5家文学期刊相关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就重要文学期刊作为会员发展推荐单位的问题进行探讨。采取有效措施发现文学新人、壮大文学人才队伍,是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课题。对此,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一直给予高度重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创联部在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开拓思路,探索扩大会员发展的推荐平台,争取开掘出新的优秀文学人才推荐渠道。2009年,创联部已将鲁迅文学院作为会员发展的推荐单位,积极吸收鲁院高研班学员中的优秀中青年作家入会。此举得到鲁迅文学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批创作成绩突出的中青年作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近年来,创联部在会员发展专家咨询环节,突出强调申请者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和重要原创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咨询专家们也建议加强会员发展工作与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出版社及文学网站相联系合作,更好地发挥文学期刊、出版社及文学网站密切联系优秀青年文学创作人才的优势。为扩宽优秀青年作家的推荐渠道,创联部拟在2012年度会员发展工作中,增加《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5家文学期刊作为推荐单位,以重点推荐创作活跃、有潜力的青年作家入会。今年中国作协会员发展工作已经启动。按照惯例,中国作协会员发展工作于1月至3月接受申报者的入会申请。4月至5月,在征求各团体会员推荐意见后,按文学门类组织专家组咨询,形成初审意见。6月待书记处审批结束后,新会员名单将以公报形式在《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上进行公布。

    2012-03-11 18:36:47 作者:文艺报
    • 0
    • 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