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男,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长篇小说《花腔》被认为是2001- 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小说集多部,代表作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访谈实录新华网:对于作家以区域划分在地理上或文学上有什么样的意义?李洱:这些作家有共同点,由政府推动(中原作家群)有文化发展方面的考量。新华网:豫籍作家创作中的一个共同点是偏重乡土题材,乡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年来有哪些发展?李洱:乡土文学最早是鲁迅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写国民性,鲁迅是借乡土文学的概念表达自己的意识主张。现在则变成一种题材的划分,有写乡土的,有写城市的。新华网:很多作家会在乡土题材作品里表现带有传奇色彩“苦难”,“苦难”长期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精神资源存在着。而您曾谈及您的作品更多关注“困难”而不是“苦难”,这两者区别是什么?李洱:城市当中也有苦难,不仅存在于乡村。我喜欢表现人在接触、融入到另外一种文化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对心灵造成的不适感。在这过程中他遇到很多困难,他要尝试了解、接受、融入,这些不是苦难。现在很多作家写苦难就是卖儿卖女等,他写得是一种极端的生活,不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我更关心日常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我不太关心反常的生活。反常是反例,它只能证明常理的存在。新华网:这些反常并不是中国真正乡村的状态?李洱:肯定不是。这些属于典型化、寓言化的需要。新华网:从《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开始把目光从城市知识分子阶层转向了农村,在创作的过程遇到过哪些困难?李洱:写作本身没有什么困难,但具体的进入他们生活的写作过程是充满艰辛的。新华网:每年会有多长时间会待在乡村体验?李洱:我经常回去。我想写一部纪实作品,反映乡村的变化,会非常详细。新华网:您曾谈及《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创作过程是看到农民们的痛苦、无奈以及面对现实的无能感后,在一种高度焦虑的心情下写出的。现在这种焦虑是否还存在?李洱:现在焦虑感更重了。整个乡村的淍敝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农村、农民、田园自然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农村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从那里掠取了大量利益。新华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实的日趋复杂性和巨大变化似乎令很多作家陷入了表达困境,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李洱:这种变化超出了人的智力和想像力,我们人类的智力无法接受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很多人内心失衡,都在抱怨,因为变化太大太快了,一部分人掠取了大量的利益,另一部分人按照自己的理性本来能获取利益的结果没能获取,所有的人都会不安、焦虑、抱怨。新华网:怎么消解这种焦虑感?李洱:要适应,但理智告诉自己这样是有问题的。作家应该忠实的反映这种生活,告诉人们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说脚步太快,要等等我们的灵魂,走得太快,每个人都变得失魂落魄,魂飞了,身首分离,脑袋在这个地方,身体在另一个地方。这和文革之后不一样,文革后是我们的脑子已经适应进入新时期,但身体还留在旧时代。现在正好相反。这样的变化绝对超出了人的智力,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人能接受一种缓慢的变化,我们能接受一个老年人的逝去,因为他缓慢的衰老过程是我们能够适应的,如果一个青壮年突然死去,我们就会吃惊,同样的道理。时代变得太快,人们都惊慌失措。新华网:这样的环境下文学应该承担什么作用?李洱:安慰,抚慰。告诉人们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哪种是健康的生活、哪种是不健康的生活。不是直白的告诉,而是通过一些艺术形式表达一些基本的道理。新华网:文学还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些功能?李洱:可以的。而且这件事只能由文学来做,文学也应该去这样做。新华网:谈谈您新作品的计划。李洱:明年可能会推出,是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回城了,回到书斋(笑)。本期策划、编辑/王志艳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社副主编,河南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协主席。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优秀长篇奖、《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优秀小说奖等。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李氏家族》《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城的灯》等,选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李佩甫卷》,中篇小说《无边无际的早晨》《黑蜻蜓》,最新作品《生命册》。访谈实录:新华网:“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这是您新作《生命册》的第一句话,您说“作品的第一句话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我必须找到它。”您觉得为什么城市的启发不能让您找到,必须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李佩甫:我所说的“作品中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创作上的问题。是指我写每一部作品的“第一句话”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要通过“第一句话”来决定整部作品的“语言基调”和行文的“情绪走向”。所以,每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都为第一句话发愁,为找不到“语言”发愁。开始写《生命册》时,我曾经一次次开头,写了有几万字,都先后废掉了。就是没有找到“第一句话”。第二,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里并不特指乡村、或者城市。说的是一个人最初的“成长环境”。或者说是一个“幼芽”的成长环境。新华网:《生命册》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作品是怎样的逻辑关联? 李佩甫:我说过,“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在一些时间里,我的写作方向一直着力于“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我是把人当作“植物”来写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羊的门》是写“草”的,写的是原生态。主要写的是在一个特定时期里,本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高度,我要告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最好的植物,可以长成什么样子。也只能长成什么样子。《城的灯》呢,就这部小说来说,它的不同,首先在于“城”的出现,“城”的诱惑。写的是“逃离”,是对“光”的追逐。第三部,《生命册》是写“树”的。写了一个人五十年的历史,写的是“树”的生长状态。同时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内心独白,也可以说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人的心灵史。说它是“心灵史”,是从一个人的记忆视角出发的。这里记录的是一个人“我”五十年的内心生活,这五十年,社会生活有着翻天覆地变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镜子,是镜子里的五十年。而“我”则是一个“背负着土地行走的人”。如果将三部长篇相比较的话,《羊的门》写的是客观,诉说了土地的沉重,及植物(草)生长的向度。《城的灯》则写的是主观,是逃离,是对“灯”的向往。而《生命册》则写的是“树”,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是土壤的丰富性。同时也是五十年后对这土地的重新再认识。三部作品相比较的话,是递进关系,是一次次的发问,是三部曲。所以《生命册》无论从宽阔度、复杂度、深刻度来说,都是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次关于“平原说”的总结。新华网:您早期作品多以乡土题材,后来逐渐让主人公走进城市,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从乡村“进入”城市遇到过哪些创作上的困境?李佩甫: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领域。我的写作领地是“平原”。我说的“平原”是以豫中平原腹地为根基,这里一马平川,人口密度大,无险可守,灾难深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经人工修饰过的,到处都是人的痕迹。另外,这里所说的“平原”也并不特指乡村(也包括平原上的城市),甚至也已不是具象的哪块地域,那是我心中的“平原”。新华网:您后来找到了属于您的领地——平原。而平原又常常与土地、家乡联系,但您多次提到“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感情很复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情感?这种复杂常常给您带来写作灵感?李佩甫:从“根”上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浸润最深的是“中原大地”,这里也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但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又像是五千条锁链,精华和糟粕共存,血脉里毒液和乳汁混杂在一起,就象现实生活中含在奶粉里的“三聚氰胺”。我要说的是,我们在成长,可我们就是喝着这样的乳汁,一天天被喂大的。新华网:您对“中原作家群“这个定义怎么看?上世纪,很多作家群体是根据作者思想、文学风格分类的,现在的地理概念是否适用于作家群体?李佩甫:一,从历史上说,这里是诞生老子、庄子、杜甫、韩愈……的地方;历史上,中国四大水系有三条流经这里:黄河、淮河、济水(济水已经消失了),是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一个地域。就此而言,“中原作家群”的定义是有传承性的。二,就现当代作家来说,首先是一线作家的群体人数多。其次,无论是身在京城、省内、省外的豫籍作家,虽然写作风格迥异、各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不同的艺术特点,但却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语言文字有强烈的“根”的意识,且都是以中原家乡的生活为写作素材和研究方向。就象一句广告词说的“老家河南”。新华网:现代社会给许多作家都带来对生命的焦灼思考,您觉得在“中原作家群”中尤其明显吗?您对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有何思考?李佩甫:我曾经说过,中国已进入了“精神疾病高发期”,这是全民性的焦灼期。改革开放已走了三十年了,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精神世界呢?一片混沌。以建设为名的这部高速列车已经刹不住了。我们不知道它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人类怎么与大自然融合,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全新的命题。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灵从虚拟的天空回到大地,大地已满目疮痍,我们已经丧失了诗意的“家园”。是的,这一切都离我们很近。看见危险了,可我们没有敌人。也许,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不过,“中原作家”一向是“埋头创作、不事张扬”。这本是我们的优点,但现在却成了我们的“缺板”,这自然也会引起焦虑。但是,大部分作家仍在踏踏实实地写作。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得更好、更远一些。新华网:如果让您给读者推荐自己的作品,您会选择哪一部?李佩甫:《生命册》——这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五十年的心灵史。本期策划、编辑/王志艳 杨舟
9月25日,鲁迅文学院第二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结业仪式在贵阳举行。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张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忠良,贵州省作协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欧阳黔森等出席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成曾樾主持。张健在结业仪式上作了总结讲话。他对此届培训班的授课、研讨、社会实践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学员们刻苦学习、团结守纪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员们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六省市区的学员代表发言谈了各自的收获和感悟,并感谢鲁迅文学院和贵州省作协为此届培训班所做的工作。据悉,来自汉、藏、苗、土家、彝、布依、仡佬、畲、仫佬、壮等民族的44位学员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学习。为保证质量,鲁迅文学院为培训班请来了一流的老师进行授课。为办出特色、办出成效,鲁迅文学院与贵州省作协反复磋商培训班的各个环节,组织学员参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和“乌江文学奖”颁奖典礼;组织学员与贵州作家共同聆听了专家讲座;组织学员参加了社会实践,通过采风拓宽学员创作视野;还邀请部分文学刊物的负责人与学员进行了交流对话。(黔 作)
“云计算”一夜间成为今年IT业的一个热词,当这个前沿而又浪漫的概念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同时,四川省作家协会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笔会--首届虚拟目的地笔会--“云笔会”活动,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近日,这个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文学交流服务中心和《四川作家网》承办的首届非目的地笔会圆满落幕。来至两岸三地十大华文美文作家阿来、刘墉(台)、张晓风(台)、王跃文、汪国真、梁平、潘耀明(港)、安意如、流潋紫、乌青,成为首届虚拟目的地笔会的实践者。而这一次笔会,也成为文学参与社会生活并引导社会的价值审美的一次成功个案。这次活动得到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吕汝伦书记的大力支持,同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更是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力挺这次创新形笔会。记忆中,阿来主席的第三篇美文是在英国完成了。当组委会编辑收到远至异国他乡发来的信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所谓“虚拟目的地笔会”较之传统的笔会,有两点不同,首先是地域与时空上的区别。这样的笔会作家不需一路旅途劳顿赶赴某个具体的目的地,耗费作家们宝贵的创作时间,他们可以于旅途中,于家中,甚至于某一个候机大厅休息的片刻就可以完成笔会创作;第二,这是一次有组织的文学与市场接轨的大胆尝试。有了“云笔会”这个诉求和概念后,组委会经过反复筛选并斟酌,最后将目标锁定在一家热衷于城市文化打造,热衷于慈善的明星企业成都天鑫金业责任有限公司,该企业独家打造的与四川这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文明的文化符号--熊猫、银杏(成都的市树)和芙蓉(成都的市花)等,作为了这次笔会的命题作文对象。笔会所邀请到的十位名家,是由四川几家主流媒体《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新浪·四川》等联合推荐,并由此次笔会独家合作企业--天鑫金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云笔会”组委会共同审定后产生的。笔会从策划到实施,前后历时数月,最终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8月圆满落幕。虽然这是一次与市场接轨的直抒物态的文会,但不少名家的作品,堪称精品,直捣人心。如阿来主席的《蜀山新秋芙蓉开》和致熊猫的《明白》、台湾刘墉老师的《芙蓉花》、王跃文老师的《银杏物语》、梁平主编的《龙鸡相旺》、著名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安然》,以及以一部《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家流潋紫的《银杏》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著名美文大家张晓风老师以童谣方式创作的作品,她还将特地请她的先生配音成了一个声音版本。音画结合,让其作品尤有余韵。此次笔会的内容详见笔会的新闻发布会,将于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在成都隆重举行。 届时,部分参加笔会的名家将出席会议。(四川作家网)附:明白--致熊猫“健康天天”特邀撰文/阿来(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却原来如此憨厚地仪态万方博得众多喜爱与喝彩就因为,显得如此不明白或者,洞明世事依然让人觉得眼前依然一派天真明白,看上去却什么都不明白(四川省作家协会两岸三地十大美文名家“云笔会”作品精选)
“走进三亚,拥抱南海”征文公告“走进三亚,拥抱南海”是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南方都市报、腾讯大粤网承办的主题征文大赛,其目的是以海洋文化带动海洋产业,促进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网址:http://gd.qq.com/zt2012/syzw/index.htm 一、大赛时间:征文时间:2012年9月20日-10月15日。专家评审:截止至10月31日 二、大赛内容:(一)征文要求:1.题目不限,可以散文、博文、报告文学、游记等形式撰写文章,旨在宣传南海海洋文化,颂扬改革开放以来三亚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正文不超过2000字(可联名投稿,同一作者只可投一篇稿件)。3.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资格。4.征文需保证从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二)奖项设置1.评选:由“大众人气网络评选团”从来稿中进行网络互动评选,评选截止日期为2012年10月25日。由“专家评审团”从初评评出的优秀作品中评出特、一、二、三等奖,共80篇作品,评选截止日期为2012年10月31日。2.表彰:特等奖 1名 6000元一等奖 5名 3000元二等奖 6名 2000元三等奖 30名 1000元优秀奖 38名 获奖证书参与奖 100名 星级酒店体验、海南自助游、景点门票及纪念品 三、投稿方式:欲报名参加征文大赛的读者可任意选择以下其中一种方式进行参选,并在正文后留下个人的联系电话(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邮箱地址或QQ号码。投稿方式如下:1、投稿网址:http://gd.qq.com/zt2012/syzw2、投稿邮箱:syzw2012@qq.com3、邮寄投稿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都市报旅游事业部请注明:“走进三亚,拥抱南海”征文大赛活动组 四、比赛具体流程:第一阶段:征文事 项时间备注报名展示8-10月中旬在主流媒体造势,接受广大文学爱好者参赛作品,展示参赛文章,截稿日期为2012年10月20日。第二阶段:评审 初 评评 选10月20日-10月25日由“大众人气网络评选团”从来稿中进行网络互动评选活动,投票得出500份人气作品参与专家终评。 终 评专 业评 选10月25日-10月31日由“专家评审团”从初评评出的500份优秀作品中评出特、一、二、三等奖,共80篇作品。11月5日优秀作品装订成册,样品交付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第三阶段:文集出版文集出版11月25日出版文集共3000册,其中2000本交海洋与渔业局, 500本留南方都市报,500本送参赛作者。第四阶段:颁奖颁奖12月特、一、二等奖的获奖作者免费赴三亚参加颁奖大会。
盛大文学呼吁搜索引擎屏蔽盗版侵权网站一事又有新进展,目前已经收到360和搜狗的积极回应。据内部人士透露,360搜索和搜狗积极回应盛大文学的要求,愿无条件配合清理。而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则尚未回应。9月6日,盛大文学联合旗下百名作者发布联合声明称,呼吁百度、360等搜索引擎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降低搜索引擎中盗版网站权重,并进而屏蔽盗版侵权网站。侯小强认为,这不止是盛大文学的事情,所有的写作者,无论是作家,还是媒体人都与此有关。“当规则改变,所有的人都将受益。我不想吵架,不想赢,不想把这个事情搞得轰轰烈烈,我就想改变。拜托所有的写作者能了解此事,一起加入到这场抗争中,最终改变不公平的规则。”此前,盛大文学公布的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小说,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平均被盗版800万次以上,最受欢迎的小说有5000多万条链接,这些链接中有99%的都是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