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岳南:严肃的文学或真正的文学更有营养

    岳南:著名作家,我国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著有《南渡北归》三部曲、《风雪定陵》等作品。《南渡北归》三部曲是岳南的最新大作,他运用了类似于《水浒》的笔法,将一个个陈列于史籍的名字: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像风情画一样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他的写作,充满了人性的盎然意味,富有浓重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岳南是一个对“写作”和“阅读”,非常苛刻,不揉半粒沙子的人。《东亚周刊》:很多80、90后成为畅销书作者,有很多粉丝,对此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觉得他们的作品缺乏内涵和营养,是迎合大众,是媚俗,您怎样看?岳南: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小说是由明代兴起的。明代出现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发展起来了,一些有闲阶层的人开始对小说感兴趣,有了这个市场需求,便有了小说创作与流通的市场。现在的情况不能与明代相比,但旧有的严肃文学使当代人失去了耐心,他们需要快餐式文化与文学来刺激精神、填补生活中空缺的部分。《东亚周刊》:有人说,读一些年轻畅销书作者的作品,是在降低大众的阅读品味,您怎样看?岳南:关于品位问题,也要看读者的兴趣与层次,有些人对真正的文学作品读不进去,看一些通俗的东西也未尝不可,也是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和补充。严肃的文学,或是真正的文学作品精神营养多,比如鲁迅的东西直到现在仍具有启蒙作用和给人以提升的力量。”《东亚周刊》:韩寒和方舟子之争,持续了一段时间,似乎给人感觉,年轻作家写出一些好的作品,就有代笔之嫌,您怎样看?岳南:方舟子是打假斗士,他提出质疑是他的权力和自由,至于被疑者是否回答、用什么方式回答,则是自己的权力和自由。此为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精神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双方都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争名誉。《东亚周刊》:蔡康永先生和李熬先生在内地有很多读者,您怎样看待他们的作品?  岳南:我的同学、著名诗人、作家何三坡(何尚,又名黑子)对李敖的为人、为文,曾下过这样一句评语,此老汉乃“文人中的政客,政客中的文人,两头都沾边,两头都无道儿。作为政客,他的出谋划策,皆小夫蛇鼠之智计,用之于家,则亡家;用之于国,则偾国;用之于天下,则失天下。作为文人,观其谲吊辞谈,实乃一无行、无耻、无德之‘三无’妄人也!”或曰:“李氏之所作所为所言,皆摆脱不了孤岛一隅之地的狭隘偏僻特色也。”此评价若不能切中要害,亦与李某人之真实面目当相去不远也。

    2012-04-25 12:45:10 作者:史立志
    • 0
    • 9583
  • 80后作家苏伦:我与韩寒背驰而走的人生路

    苏伦,相对于早已盛名满天下的韩寒、郭敬明的来说,这位以写诗出身的80后作家后起之秀并不显得特别突出,但是在80后的诗坛,却早已名声四起。早在2008年,苏伦的诗歌刚在小说阅读网发表的时候,一首诗歌没几天都能获得几千的点击率,同样在情诗网,也得到了读者的热烈热捧。如今4年过去,这个早慧的诗人,早已是一名业内的广告人。父子原来皆是金庸迷,跟陈楚生是“邻居”我们将眼光放回眸到2008年那个春天,在2008年3月开始,有一部名叫的《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的诗集,在网上一文风行。这部苏伦写于2003年到2008年初的诗集,如今我们回顾这些口吐珠玑的美丽诗章,依然为作者那少年早慧的诗才所折服。苏伦出生在有着亚洲玉都之称的广东揭阳,大学四年在是浪漫天涯的三亚度过的,说起揭阳和三亚的关系,不得不追朔到上世纪80年代,很多潮汕人到海南去挖金。从揭阳来的也不少,后来也有成为名人的,其中一个就是在2007年快男总冠军——陈楚生。提起陈楚生,苏伦说起他跟陈楚生的缘分,陈楚生的父母都是揭阳人,后来去三亚居住,而苏伦的大学就在陈楚生家附近,2007年刚进大学的时候,每次在公交车上都能听到陈楚生那首成名曲《有没有人告诉你》,同样的离家,漂洋过海在外生活,让已过少年的苏伦重启燃起诗情,在自己十几岁的青春尾巴上刻下最后一笔浓厚的诗情!说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启蒙,就不能不提到苏伦的父亲。苏伦的父亲是个十足武侠迷和历史迷,早年家里有全套的金庸、梁羽生全集,也有不少古典小说、历史著作。小的时候,苏伦家里放那时港台热播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楚留香》等等电视剧,小苏伦总是跟父亲一块津津有味地看,讨论哪个人物演得最好。因为对武侠小说的热爱,苏伦的第一部小说《忧郁少年行》便借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段誉、王语嫣、郭靖等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苏伦的笔下,全都成了大理西城中学的一员,演绎了一段年少轻狂的爱情往事。[NextPage] 写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光,16岁写出代表作说起那段写诗的经历,不得不提到苏伦16岁的那段无言而终的感情,那时正值中考,因为中考失利,自己喜欢的女孩进入市内重点,而苏伦却因为失常考入市内的一所普通高中,因为两地距离,感情无疾而终,苏伦将感情赋予在日渐成熟的诗歌创作中。谈起写诗,苏伦自豪说:初一的时候,经常跟朋友写打油诗,不到几分钟,便成随口引出一首七言绝句。初二看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便开始模拟了一篇,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一大堆哲理诗。”但在苏伦后来看来,他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应该是在2003年11月写的《爱,也是一道风景》,那时他刚满16周岁,对于一个早熟的诗人来说,短短的16行诗歌,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看到那淡淡的少年初恋情怀。诗味很浓。高一暑假,一篇在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影响下的48行的格律诗《幸福的瞬间》横空而出,被当时赏识苏伦才华的语文老师赞叹不已,“惊喜你语言的神速进步!”后来在高一语文老师的鼓励下,苏伦的诗情一发不可收拾,2003年4月写的《醉舟》,以及8月份写的《载舟》,已经不再是寻常意义上的情诗,激情澎湃的诗歌豪气,无可挑剔的华美篇章,“将万般悲情化为胸中舒展自如的诗请画意,我终于看到云涛那威气逼人的卷起,犹如你灵魂底那充溢着的才气(天晴雨语)。”都可媲美当年法国诗人在16岁写下的名诗《醉舟》!在苏伦看来,网上有很多人看过他的情诗,但是姐妹篇《醉舟》和《载舟》在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让更多读者知道这两首诗,苏伦把这两首诗歌都引用在后来的两部长篇小说创作中!即便在大一之后,已经很少写诗,但是少年的诗歌生活仍是弥足珍贵的一段回忆,“写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光。因为它让我懂得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苏伦后来提到。[NextPage]最爱的诗歌是《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在苏伦所有的诗歌创作中,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人说是《醉舟》、《载舟》姐妹篇,也有说是具有曹植《洛神赋》风韵的《冬季恋曲》;也有人喜欢那些短诗,如《随风荡》、《撒哈拉》、《往事是记忆中的风沙》、《梦境里的你》等等。但在苏伦眼里,他诗歌创作的高峰,应该是在2006年冬天,那年他高考失利,在揭东一中复读,在后来的纪念性散文《那一年,我在一中寻梦》中提到,在对爱情往事的怀念、中考梦想破灭的回忆中,“内心那种无法排遣的伤感以及对逝去的人与事的眷恋,吞噬我疲惫的心灵。那时汪国真、席慕蓉的诗集总在我闲暇时,从抽屉里摸出来自慰一番,那些关于青春、爱情的诗篇在我的内心激起一轮轮涟漪,唏嘘之下,诗路历程揭开新的序幕。”在2006年11月到2007年1月短短3个月里,苏伦创作了30几首诗篇,新诗跟古诗词皆有,包括《随风荡》里边洛边一中的部分情节也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对于后来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苏伦也无法解释,可能是情到深处,后来的诗歌创作,包括以前几年的诗歌创作都不比这段时间出现的精品多,《爱与永恒》、《我心依旧》、《冬季恋曲》、《夜曲》、《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等都属于这个时候的精品。苏伦对《别》情有独钟,以至于用它做为所有诗歌的篇目,大学的时候,也改编成MV剧本,拍摄成短片。是否会出现另一个诗歌创作高峰对于以后是否还能出现一个新的诗歌高峰,苏伦也不敢肯定,在中学几年里,被身边的朋友、同学,甚至叫同学惯了,尤其在揭东一中复读的日子,每次有新诗完成,都让全班争先传阅,甚至在全校也有一定的影响。几乎在每个周末,苏伦都在班里举行一次次的诗歌朗诵会,引得附近几个班级的同学闻声而来,一次次爆满!在单调的高三生涯倍增乐趣。在2008年初,苏伦毅然告别了5年的诗歌创作,告别了那些诗歌为他挣得“才子”“诗人”的虚名。“那时,我不想重复以往的诗歌创作风格,想要寻求一个突破,但是发现后来的创作都在重复以前的路子。加上读大学后,渐渐滤去了年少轻狂。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小说创作中。我的诗歌早期受拜伦、兰波、徐志摩影响很重,篇幅很长,后来又很像席慕容的青春诗篇。”    在所有古代诗人中,苏伦承认自己最爱柳永,以至于它的诗歌,不能说是通常意义上的抒情诗,很多长篇的格律诗里边都有一个小的故事(如《离别》、《夜曲》、《冬季校园依旧哀伤》等等),甚至有着中世纪油画的感觉(《冬季恋曲》、《载舟》)。他说自己的诗歌受歌曲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校园民谣,所以很多诗歌的韵律都特别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改编成歌曲。分众传媒的江南春说过:“年少时候有过写诗的经历,对于以后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一段回忆,因为他懂得如何去爱这个世界。”现在人们谈起诗人,往往会认为是不现实、穷困潦倒的模样,其实不以为然,苏伦更像诗坛上类似纳兰性德一样的才子,优雅、帅气,同样热爱于生活与社交。在笔者看来,毛泽东、李肇星、江南春都是诗人,但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位刚25岁的青春作家,目前已完成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同七堇年一样这个85后作家,以后还能给大家带来多少华丽的篇章,就让我们侧目以待吧![NextPage]【苏伦,生于1987年10月,广东揭阳人,现居广州。80后广告人,青春作家。从事过记者、广告策划文案等工作。200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2012年加入广州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随风荡》、《忧郁少年行(段誉篇)》;诗集《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等。】主要创作年表2003年11月—2008年4月:《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诗集,共72首,分成三季)2005年3月—2008年9月:《忧郁少年行(段誉篇)》(上部,中篇小说,6万字)2005年1月—2010年2月:《随风荡》(长篇小说,16万字)2007年10月:《怀念在蓝田的日子》:(怀旧散文,对高中三年生活的回顾)2008年8月:《那一年,我在一中寻梦》:(怀旧散文,对一中那一年的总结)苏伦诗歌欣赏:《冬季恋曲》我些许是做了悠长的梦,梦醒后才知芳景难驻。            ——题记      一.再回首那惊鸿一瞥已成为过眼云烟,却给自己留下扣动心弦的回忆;那甜盈的笑语在耳旁重现,给我一生留下难以遗忘的印迹。  人总是相信邂逅的尘缘,这是世间最美妙的乐章;脉脉的双眸顾盼生妍,柔情滋润着彼此的心田。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慨叹,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相伴;曾经为她在夜里辗转反侧,萦绕在身旁的是她的影子。          二.初相遇哦!那一刻我徜徉在我的小舟,载着理想在这冬季的长梦;流水潺潺满载着忧伤的感叹,极目伫望湖光山色的姿容。眼前只剩下衰草凝在寒烟里,我划着梦幻之船一路流敞;她恍如在层林中从容漫步,一如那幽韵悠长的腊梅之香。我犹如坠入如烟似梦的仙境,寻觅到生命中梦中女神的身影;  那微风掀动她轻纱般的柔发,柔然荡开我心中无悠止的牵挂。         三.泛舟上碧波盈盈,万物都藏匿了深情,她踏着万顷山色飘然在我眼前;娇美的仪容多么掳掠人的心怀,我的心从此为她的美丽深深感慨。她是坠入尘世间的精灵,她的声音是多么凄切而悠长;我驾着小舟逆水寻求她的芬芳,只想与她有过邂逅的相伴。她的美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她的光彩使我忘了路在何方,她的气息氤氲如幽兰般静谧,小船漂浮在湖面忘了归返。        四.湖光中我欲寻求她留在湖光中的芬芳,将我那忧心的事深深埋葬;此时湖水如同我心般荡漾,仅留的是她别后留给我的迷惘。我沉思微吟她的只言片语,心儿似那一轮明月光彩飞扬;我作长声叹息她的远离,回眸伫望那相遇相知之地。笛声悠悠不知从何处响起,正如我心中无限的愁意;徒增爱慕之后情意绵绵,泪水零乱,归思难舍她的美丽。        五.别离情她口含清辞,幽幽深情未吐,与我满载着深深爱意从此别离;缕缕清风掠过我少年的心海,平静的心窝掀起丝丝涟漪。她是绝代佳人幽居在深谷,幽韵冷香却又柔情万丈;她是洛水之神重返人间,难赋神情却从此为她感伤。一叶扁舟沐浴在澄清的光辉,少年为爱感伤在这长夜漫漫;我但知人事变迁,花儿四散,只想挽留在那一刻的容光。 六.少年心我相信这是我人生中奇妙之旅,她深锁的眉黛就像起伏的远山;眼眸似水使湖边的花草逊了芬芳,天地间仅留我们在这静谧的湖上。但我少年的衷情触动她的心房,她在瞬间迈着轻盈的碎步别离;我回望相遇之地满怀淡淡轻愁,满天落花伴我在这凄清的冬晚。我但希望生命能与她再次相遇,不在这扰人心扉凄清的冬季;即使上天赋予我万般才情,都比不上她的只言片语滴进我的回忆里!                          ——2006.12.25后记当年曹植遭贬,泛舟洛水边,见洛神芳华绝代,长吁短叹之下,顿发灵感,《洛神赋》一篇至今令人读之口含清香。文辞之美,可谓至极。少年的心总是忧郁而充满爱的渴望,温馨只存留在那冬季的夜晚。纵有子建的豪情,却无他的才气,《冬季恋曲》是我少年诗路历程的一个缩影,在寻梦的旅途中郁结而成。泛舟湖上,但见那湖光山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姿容,瞬间的美妙多么掳掠人的心怀,而芳华易逝,正如梦一般。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想携梦到永远,而梦醒之后,一切已杳无音信。曾经多么美妙的过去,也只能在记忆的城堡里贮存。幸好我会用我手中纤弱的笔,抓住这一瞬间永恒的美,将万般柔情倾注于笔端之下。自是红尘一俗客,如今纷落人世间,佳文一篇共赏析!

    2012-04-25 12:36:30 作者:追风筝的人
    • 0
    • 9603
  • 2011年读者最喜爱作家公布 鲁迅居首

    今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昨天下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阅读率比2010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提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郝振省介绍,本次调查从2011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到今年4月完成本次调查初步成果的分析和发 布工作。本次调查增加了对电子书、电子报纸和电子期刊阅读情况的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 63.1%,比2010年的66.8%下降了3.7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1.3%,比2010年的46.9%下降了5.6个百分点。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 5.9%。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等阅读)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 17.7%。“文学”和“日常生活”最受喜爱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文学”和“日常生活”类图书是18-70周岁国民最喜欢的图书类型。喜欢的国民均接近三成。历史、医药卫生、心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类图书的喜爱者相对较多,喜爱者比例均超过10%。调查显示,国民总体平均能接受图书价格为13.43元,比2010年的12.75元增加0.68元。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 书,8-20元的价格得到了更多接受,比例超过了50%。而能接受1-5元电子图书的人数相对较多,占34.2%;能接受5元以上电子图书的,占 7.6%。■ 数据排名2011年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排名(从1到10名):鲁迅、金庸、韩寒、金庸、韩寒琼瑶、郭敬明、老舍、曹雪芹、冰心、古龙、巴金。解读:前9位与2010年的前9位完全相同(名次稍有变化),与2010年上榜的作家不同的是,2010年第10名三毛被巴金代替。2011年读者最喜爱的十本图书(从1到10名):《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简·爱》《天龙八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围城》。

    2012-04-25 12:30:16 作者:记者张弘
    • 0
    • 9570
  • 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创刊出版

        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创刊出版发布会4月23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    刘延东在贺信中鼓励出版单位对外出版发行更多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为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外文局的合作项目,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由作家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担任编委会主任。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以发表中短篇文学作品为主,第一辑中的作家作品包括铁凝《逃跑》、韩少功《第四十三页》等。何建明表示,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文学》将定期出版和选择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并关注年轻作家。除中英双语版外,还将推出中法双语版、中西双语版。

    2012-04-25 12:15:22 作者:杨雅莲
    • 0
    • 9726
  • 云南昭通首份民间文学刊物《星火》面市

    (记者陈鸿燕 通讯员刘建忠 申正勇)云南昭通首份民间文学刊物《星火》面市。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起源于13年前的昭通师专星火文学社。2011年初,一群原来的社员开始谋划,筹备成立面向全市的民间文学学会。截止目前,学会共有社员638人、会员142人。学会多名会员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得多种奖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和媒体累计发表了各类作品400余篇。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2012-04-25 12:13:51 作者:记者陈鸿燕
    • 0
    • 9642
  • 韩志君: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韩志君 四川达州——大巴山南麓那个在共和国版图上挺不起眼的小地方,却出过不少名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在那里担任过通州司马。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等名句, 都为我所深爱。到了近、现代,那里似乎较为尚武,步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李长祥之后尘,曾先后出过张爱萍、王维舟、黎玉玺、向守志、王定烈、魏传统、范绍增等十多位国、共两党的骁将和名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华莹山——“双枪老太婆”和江姐战斗过的地方,也在那里。达州的文化名人也不算少。诗人梁上泉、杨牧,硬笔书法家庞中华……都一直被达州人引为骄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达州蓦然崛起了谭力、田雁宁、宋小武、杨贵云等一批少壮派作家。他们以真诚的创作和“香港雪米莉”、“青莲子”等各种化名,在中国文坛名噪一时。当时,我正在长影总编辑室工作,曾专程为谭力的小说《蓝花豹》、宋小武的剧本《蘑菇云下的匪帮》和田雁宁的武侠系列作品远赴达州,跟他们几位成为“以文会友”的至交,并从那时开始便与达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过二十多年之后,在2011年的早春,经宋小武兄介绍,一位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带着他的长篇小说《天上人间》,还有一身仆仆的风尘从大巴山区来到北京,专程与我相见。他便是贾飞—— 在谭力、田雁宁、宋小武、杨贵云他们叱咤文坛的那个年月出生的80后作家。   贾飞很年轻,也很早慧。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先后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于2008年被教育部、团中央、人民日报社联合评选为“中国百强大学生”,并获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每日一星”等美誉。这样一个有才为的年轻人,确乎为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当我与他促膝交谈的时候,思绪常常飞回当年与谭力、田雁宁、宋小武、杨贵云等年轻文友一起在大巴山区吃大块肉喝大碗茶的那些舒快的时光……贾飞,是宋小武兄的亲传弟子,也是达州的文学传人。在当下这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年代,当文学早己不再是年轻人心中的圣土和艺术女神王冠上的钻石,当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诱惑和多种多样选择的时候,年轻的贾飞却执拗地将自己的目光和精力投向了文学这片明显要寂寞得多也清贫得多的田园,真的是一件让我挺高兴的事情。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中国式青春》,是贾飞高中时代的作品。它作为一部原生态的青春校园小说,即将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我想,南方出版社的编辑们所以慧眼独具地看中了他的这部“少作”,主要不会是因为它有多么高的文学品位和文化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它出自一位“天才少年”之笔,又写出了少年自己眼中和心中的富有质感的校园生活。在这部处女作中,贾飞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透视和观照了自己稚嫩的放飞性情的和情窦初开的人生。那些大量使用的倒叙、插叙手法,以及白描、夸张、抒情等技巧,为我们拉开了一层厚厚的窗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在他创作准备期的状态和风貌。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这部《中国式青春》,也就不会有贾飞后来的长篇小说《迷惘一代》、《天上人间》、《红玫瑰》等系列作品。它实际是贾飞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次预演,是他“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前的孕蕾过程。人才的成功,需要有四个条件:师承、禀赋、功力、际遇。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当说年轻的贾飞是很幸运的。在文学这座迷宫中,曾有多少人左冲右突、不舍昼夜,到头来却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贾飞才二十多岁,就有多部和多篇作品面世,非常值得祝贺。然而,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不是田径中的短跑,也不是百米跨栏,它是一场马拉松竞赛,需要创作者以毕生的痴迷、热情和刻苦自励去完成。应当说,贾飞的起跑很不错,但关键在于坚持,在于耐力,在于目标始终如一。古往今来,在过客匆匆的文坛艺苑中,曾有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小有成就便把尾巴翘到了天上,不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而且小猫的屁股也摸不得。他们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美少年纳西索斯,只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这,是我最不希望在贾飞身上也看到的。愿他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清新与纯朴,保持住自己的冲力和韧劲儿,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无愧于大巴山那片神奇的土地和悠远的文化传承。很令我欣慰的是,年轻的贾飞自己在多种场合都曾这样说过:“无论是谁,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只要坚持了,只要努力了,只要真真切切付出了,就一定能够看到属于自己的那道绚丽的彩虹。”他还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于这样一个比较自醒和自知、自强的年轻人,我有理由对他寄予更高的期望。“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让我用元稹的这两句诗作为这篇小序的结尾吧。我真诚地祝愿贾飞能飞得更高些和飞得更远些!韩志君简介:国家一级电影导演、编剧,现任亚洲电影委员会(AFCN)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长影集团第一影视公司总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等;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八月高粱红》、《雾.海.帆》、《烽烟飘过的村落》(“冰雪篇”、“风雨篇”)等。电影:《美丽的白银那》、《漂亮的女邻居》、《都市女警官》、《浪漫女孩》、《大东巴的女儿》、《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一座城市和两个女孩》、《咱村的白领丽人》、《酒鬼和他的犟媳妇》、《麻辣女孩》、《快乐的庄稼汉》、《傻爹和他的俊闺女》等。上述作品在国内曾多次获“飞天奖”、“金鹰奖”、“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等,并在日本、俄罗斯、波兰、韩国、塞浦路斯等国家的电影节上获奖。同时,还获得第五届俄罗斯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优秀导演奖”、全国“飞天奖”最佳编剧奖、“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东北“金虎奖”最佳编剧奖等单项奖。2009年,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奖”。

    2012-04-24 17:24:19 作者:韩志君
    • 0
    • 9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