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截图作家富豪榜官方网站:www.zuojiafuhaobang.com 首度启用了《作家富豪榜》的英文名:WRITERSRICHLIST2011年11月21日,华西都市报全国独家发布《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持续七天推出作家富豪榜重磅特刊,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时隔两周之后,关于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话题仍在网上热议。昨(12)日凌晨0点,《作家富豪榜》官方网站(www.zuojiafuhaobang.com) 正式上线,从此之后,网上又多了一个透视和观察中国作家生存现状的重要阵地。开通官网集思广益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作家富豪榜》官网上线是必然之举,“我们首度启用了《作家富豪榜》的英文名,这是《作家富豪榜》让海内外更多人关注中国作家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依托作家富豪榜,对国民阅读真相进行深入调查报道,为本土原创作品持续呐喊助威。读者对作家富豪榜的各种建议,也可以通过作家富豪榜官方网站,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仅第一天就迅速席卷网络,近600家网战滚动热议,第二天,全国100余家主流媒体强势跟进报道。此后,英文雅虎关于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搜索13万条目,中文百度搜索高达93万多条目,受众上亿。昨日,《作家富豪榜》正式在互联网世界正式建立大本营,点击进入其官方网站,首页焦点图一排红色大字“华西都市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震撼发布”,下面是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单和子榜单漫画作家富豪榜、外国作家富豪榜。鼠标朝下继续滚动,则是各界热议今年作家富豪榜发榜盛况,凤凰卫视、广西卫视、江西卫视、北京卫视、辽宁卫视、吉林卫视等全国主要电视台对“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跟踪报道。而郭敬明、韩寒、郑渊洁、南派三叔等上榜作家对作家富豪榜的回应,也首次集中亮相。启用英文放眼全球在首页的最上方,网友可以看到《作家富豪榜》官方网站分成“历届榜单”、“制榜说明”、“历届反响”、“最新资讯”、“联系我们”、“创始人吴怀尧简介”、“大事记”等几大部分,其中在“制榜说明”里,《作家富豪榜》再次向对榜单权威性心存疑虑的网友进行声明:“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调查长达51天,采访地区包括北 京、上海、武汉、成都、天津等地;图书选取时间主要为2010年11月10日至2011年11月10日期间,中国作家的最新作品以及其他主要著作加印的册 数,一些影响较小的作品因统计的困难不计入内。有细心读者发现,网站上《作家富豪榜》书形LOGO上增加了几个英文单词:WRITERSRICHLIST,而这正是“作家富豪榜”的英文翻译。吴怀尧说:“从2010年开始,我们推出外国作家富豪榜,今年的发榜盛况也得到了很多海外媒体的报道和转载,所以我认为《作家富豪榜》今后应该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华西都市报记者 杨帆)
赵本夫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作协副主席。 1981年发表处女作《卖驴》,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等近400万字作品,出版中外文作品集19部。代表作有《卖驴》、《绝唱》、《天下无贼》、《空穴》、《鞋匠与市长》、《走出蓝水河》、《涸辙》、《刀客和女人》、《地母》三部曲等。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挪威、日等文字,收入国内外100多种选集。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有《刀客和女人》、《斩首》、《青花》等。小说《天下无贼》被拍摄成同名电影。 文学应该超越时代 A就在二三十年前,文学在中国拥有千万爱好者,而今,“文学青年”却成了不合时宜的同义词。爱好的遗失缘于失望,大面积的群体性失望又导致创作队伍的萎靡不振——说是萎靡不振,似乎不准确,一些写作者明明白白是在尝试着用各种姿态来抓人眼球的,他们不乏亢奋却失去了文学最可贵的“真诚”。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最为遗憾的是那些散落在虽闪烁却廉价的玻璃碎片中的稀世珍宝,它们太容易被遮掩被埋没了。幸而我偶尔读到了《无土时代》。这本沉甸甸的作品让我感慨这个早年以短篇《卖驴》赢得文坛内外一片喝彩的著名作家,数十年来沉默的坚守、求索与超越。这部迄今为止最令赵本夫满意的长篇小说,是一篇关于自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遗失与追寻的宏大寓言,它理直气壮地再次宣告了文学应有的承担。在这样的宣告面前,那些没有目标的琐碎、无聊、庸俗,无病呻吟的呓语将更加黯淡。赵本夫先生的家位于南京城东一幢高层住宅的顶楼。坐在书桌前,便拥有了都市里少有的开阔视野:远景是紫金山清晰的轮廓;中景,高架铁路桥如流线横贯;近景,是一块块绿色的土地。本夫先生告诉我,那是“城里人”见缝插针开垦出的自留地,种着瓜果菜蔬。其中,也有他家一块巴掌大的菜地。“对于土地的眷念,哪怕离开乡村多年,都是无法抹去的”,话题便从这沉默、厚重却又慷慨、无私的土地展开了。 好作家永远心怀善意 B对于赵本夫,家乡徐州丰县,那块黄河故道上楚汉旧国四省交会处的土地,不仅是他生命的根,也是他所有创作的根基与源泉。因为对土地的挚爱与不断拓展的欲望,因为求之不得或得而复失的痛苦与绝望,农耕社会的田园牧歌时时被自然的或人文的干扰所打断,这些苍凉悲壮的故事与那些粗犷剽悍、却又温暖仗义的人们一起共同构成了赵本夫作品的阳刚雄浑。“一个作家,时时都要提醒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应该坚持平民的立场”。赵本夫一直是属于那个群体的,高中毕业后他怀揣着为家乡父老改变面貌的理想,在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理想。爱才的县委书记要将赵本夫调到县城工作,竟需要对他再三说服。1981年小说《卖驴》的发表让赵本夫一举成名。成了名的赵本夫虽四处行走,家却一直没动,直到1992年,赵本夫已成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7年后,他才举家搬迁南京。长期扎根土地,赵本夫的生活积累丰厚,因此他在文学界甫一亮相,便已经具备了一流作家的水准。然而,对生活的纪实性描写,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只有短短一段。当读者沉浸在《卖驴》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对农民的体贴理解以及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中时,作家已经开始了自我的超越。他说:“平民立场是不会变的,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识成为我作品的主题。好的文学作品应当是超越时代、民族与国界的。”赵本夫有底气说出自己的目标。“文革”期间因偶尔的机缘使他得以大量阅读那些实为人类思想精华的“禁书”,这构成了同时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间接经验。其实,早在初中时,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即为赵本夫进行了文学最初的启蒙,以后中外文学、社会、历史、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经典之作被赵本夫如饥似渴地阅读。当那些曾经因强烈的现实意识而成名的作家,名声大噪却因缺乏后劲而逐渐沉寂时,赵本夫却因为思考,为自己的创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写实可以达到一种高度,写意却可以成就一种境界。实中有虚,才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终于,在赵本夫的作品中,真实与魔幻、坚守与升华、局部与宏阔构成了繁复而立体的具有丰富寓意的世界。“我觉得很庆幸,时隔10年、20年,再看自己当年的作品,并不羞愧,很多观念是超前的。”1985年,小说《白驹》中,以狗的视角反思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部更早体现生态意识的小说,却没有获得如后来的《狼图腾》、《怀念狼》那样的轰动效应,他走在了时代前面,反被时代所遮蔽。同年,短篇《绝唱》,以奇妙的构思将人与鸟的命运相对照,小说中那种不屈性格对命运的殊死抗争,超越了时空的限定,而具有永恒的魅力。这被评论者普遍认为是赵本夫最佳短篇小说的作品,却没有收获《卖驴》时期的掌声。1987年,中篇《涸辙》,写了黄河泛滥区的人们,为活着而逃荒,每年春天却必回家乡植树,树与村里那些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孩子就是村庄生存繁衍的希望。所谓文明规范,在活下去的需求下,变得不值一提。这部与余华1995年著名的作品《活着》主题接近,但更有象征意味的作品,也只被圈内人所认可。当我们回望作家这么些年来的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感动地发现:就在许多作家叫嚣“非文学时代文学的痛苦”时,赵本夫似乎无暇体验痛苦,而是以一贯的韧性,在非文学的时代里,默默前行了很远。非文学时代的文学被关注,往往也只能靠非文学的手段。这对于作家,实在是一种遗憾。此后的20多年,赵本夫的《走出蓝水河》、《斩首》、《天下无贼》等因改编为电视剧而被发现。而作家自己却把更多的精力,进行长篇系列“地母三部曲”的创作。作家自己说,“我把我全部的生命积累都砸进去了”,最后的收官之作《无土时代》完美呈现了赵本夫创作的全部命题,心领神会者必能读出石破天惊的震撼。“《无土时代》的写作,不是针对一城一地或一人一事,它关注的是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正是《卖驴》之后赵本夫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赵本夫的文学担当。 成就大作家,还需要愚笨和坚守 C写作,是痛并快乐着。曾经因为困惑,赵本夫用20多天骑车2000多里,沿黄河古道漫无目的地行走。一天中午,他在河南境内的黄河废道休息,烈日当空,旷野寂静,远远只望见一个老人仍然在土地上劳作。那刻的情景让作家浮想联翩:因为责任制,农民愿意去侍弄土地,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土地。“其实,土地谁也不属于,它被撕扯争夺,得到者总是过客。土地是全人类的财富,是我们的母亲!”从此,对土地的哲思贯穿了赵本夫多年的写作。然而,这是一个多么难以把握与表达的主题!“《无土时代》曾经写了20万字,被我全都放弃,因为觉得没有说出我想说的东西。其实,这东西在我心里萦绕了20年,准备了20年,才有这么些文字。”“作家都很聪明,但仅靠聪明不够,成就大作家好作品,还需要愚笨,一种坚守,如果哪里时尚哪里去,肯定出不了好作品。”然而,事实上,当下时髦的作家的成功之道并不是执著与努力,而文学,似乎也失去了虽然含混,却毕竟存在的基本标准。“我是写小说的,但有些小说,我也看不懂。”赵本夫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怕被嘲笑,因此不肯承认,“我再仔细看,原来,那些人结结巴巴说了半天的,不过是说:我要撒尿。”在赵本夫看来,玩弄技巧,没有办法掩盖内容的空洞无聊,而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作家生活经验稀薄。能否被认可,对赵本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想尽办法,去准确表达经过多年发酵的内心的意念。也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宏大的意念,作家一直苦心编织一个合适的形式来承载它。以《无土时代》为例,对于都市与乡村、自然与社会、发展与失落的思考,作者选择木城与草儿洼两个典型的场景展开,通过出版社总编石陀寻找一个叫柴门的作者,与草儿洼村长方全林寻找“文革”期间失散的村民天易,将两条线索绞合在一起。小说隐约透露出的,是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失去的自我。小说中,石陀用小锤砸开水泥砖,为了让小草生长;天柱趁上级检查突击绿化之机,将庄稼播种进城市的角落,最终让城里人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木城拆除了霓虹灯、装饰灯,毛驴马车也成了交通工具……都市的人们重又见到了久违的月光与繁星,人们的梦境安稳而香甜。赵本夫有着实力派的厚重,却也不乏匠心独运,充满浪漫情怀的诗意。他的作品从不排斥任何恰当的写作手法,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达,唯一排斥的是手段与内容的背离。对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执著,使得他的作品深层隽永,意味深长。赵本夫说:“我的小说卖的是血不是水”。他不怕被视作土气,因为来自土地的气息恰是他的追求。他也不认可他的写作是“中国气派”的典型,因为他的思考是为着全人类。他想用他的预言,喊醒人类正不断异化的心灵。
诗人洛夫。 在台湾诗坛,洛夫和余光中这两个名字总被联系在一起,大家称他俩为“文坛双星”,但面对余光中在大陆的人气,同年出生的洛夫总显得落寞一些。其实在学术界,洛夫的光彩早已为人所知,他被誉为“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因其诗歌作品的表现手法近乎于魔幻,又被赠予“诗魔”的称号;《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2001年,洛夫凭借一首三千行的长诗《漂木》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1年11月26日,久未在大陆露面的洛夫来到南京,宣传他的新书《大河的潜流》和《烟之外》,刚一坐下来,面对他的就是“余光中和洛夫”这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对于这样的提问,洛夫显然已经很习惯了,他说:“我知道大家爱说我们是什么‘双子星’,但我跟他只是认识,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来往,所以我对他没有什么评价,他好像对我也没有什么评价。这也算是某种平衡吧。”1949年,台湾陆军训练司令部在湖南招考学生,21岁的莫洛夫怀揣着“闯天下”的抱负,报名参加了考试,并且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随即被要求随军远赴台湾。因为太匆忙,甚至都来不及知会妈妈一声,年轻的洛夫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台湾的旅途。 第一次“流放”,永远失去了母亲 待他到了台湾之后,给家里寄去了信件,家乡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已经去了台湾,母亲在回信中写道:“机票都给你买好了,你赶紧回来吧。”而这一次归途,等待了40年,母亲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1988年,花甲之年的洛夫终于回到了家乡,迎接他的是母亲坟前的杂草,他的母亲已于7年前去世了。洛夫说:“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流放’,这次‘流放’让我永远地失去了妈妈。”为了纪念亡母,洛夫写下长诗《血的再版》,该诗在当时的台湾曾被传诵一时。“我是一只想飞的烟囱”,洛夫曾在诗作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孕育下他飞翔梦想的,则是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这本书对洛夫日后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里关于海洋的描写,让从小生活在内陆、未曾见过海洋的洛夫憧憬不已,从此,他在心中埋下了一个关于海洋的梦想。而在台湾的生活,却远不是他想象的那般浪漫、有趣。在异乡举目无亲的洛夫,心情十分苦闷,“心灵没有任何寄托,有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为了办诗刊,当掉旧西装、手表和自行车 直到1954年,洛夫找到了他的“出路”,和同样热爱文艺的张默、痖弦创办了《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二十多年,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对台湾和大陆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创刊之初,因为经费紧张,他们三个主办人经常是“这个月拿着去当铺里换回来的钱去印刷杂志,下个月等发了工资再去当铺赎回东西”。洛夫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当铺时的感受,“进去之前,我就四下到处看,生怕遇到熟人了,等确认没人的时候再溜进去……”第一次,他当了一件穿了好几年的旧西装,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当过手表、自行车、家具……回忆起当年的时光,洛夫显露出明显的留恋之意,他说,物质条件很匮乏的年代,诗歌反而容易被壮大和受人喜爱,而在如今这么一个全面物质化、数码化、科技化的时代,“谈论诗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献给爱妻 2001年,73岁的洛夫完成了一首三千行的长诗,这首新文学史上最长的诗《漂木》,获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诗集的封面上,洛夫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赠予吾妻陈琼芳”。短短七个字,将这位并不言爱的丈夫对妻子的感谢呈现给了大众。 “做诗人的太太难,做‘诗魔’的太太更难” 陈琼芳曾说“做诗人的太太难,做‘诗魔’的太太更难”。 洛夫曾在越南工作两年不能回家,她白天忙上课,回家还得忙家务带孩子。一次孩子突发急病,住进了医院,医院教室两头跑的陈琼芳由于过度疲劳,晕倒在了课堂上。洛夫在《妻子的一张旧照片》道出心声:“她不会写文章,也不见得能懂我的诗,但晚上当我进入书房,不是端来一盘水果,就是一杯热茶,然后轻轻带上房门,让我在极静的环境中从容写作。在我最困难时,她曾用自己的工资补贴我主编《创世纪》特刊,使我感到她的恩情深重。”洛夫和太太育有一双儿女,对于小儿子尤其宠爱有加。而这位少爷正是台湾的著名音乐人——莫凡,他曾和袁惟仁组建过“凡人二重唱”乐队。 儿子将他给太太的诗改编成让他落泪的歌 一开始,洛夫对于儿子要“变成流行歌手”并不支持也不看好他的发展,直到莫凡给他听了一首歌——《因为风的缘故》,这是一首由洛夫的诗改编的歌曲。洛夫站在儿子的门外听完了这首歌,一直没有进去,但是他流泪了,“这首诗是我献给太太的,这首歌是莫凡献给他妈妈的,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合力创作的歌曲。” 在他们家,袁惟仁是司机,游鸿明是清洁工 莫凡在家里享受到的宠爱度,在演艺圈是出了名的。袁惟仁和游鸿明在莫家的身份是“司机小袁,清洁工小游”。陈琼芳总是说:“我儿子可不能有任何危险”,所以已经四十几岁的莫凡,至今还是不会开车,也不会骑自行车,他要去哪里,就请袁惟仁来载他。有一次,游鸿明去莫凡家做客,莫妈妈说:“哎呀,家里窗户脏了,要把上面擦一擦”,还没等莫凡起身去做事,莫妈妈一把按住他说“太危险了,你不要去”。后来的画面,就是大歌星游鸿明以他的客人身份在帮主人家打扫玻璃。 “再读徐志摩的诗,觉得很幼稚” 广州日报:据说您对海子的那首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评价是“觉得很一般”?洛夫:如以格律的标准就诗论诗,评价似乎过高,尤其最后一节,诗质稀薄得只剩下一般通俗的节庆祝愿之词了。他当然还有更好的作品,这首诗就是一般老百姓喜欢的诗歌。受大众欢迎的诗和真正好的诗,这中间的距离是很大的,一般大家喜欢的诗,实在是有问题。 广州日报:当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对您来说,会觉得意外吗?洛夫:我从来不提这个事儿,我自己的年谱里都不会把这部分写进去,对我来说,既然没有得奖,就没有意义。而且我也不觉得我不够格得这个奖,我们华人有很多的诗歌作品,水平并不低于英美诗人。其实得诺奖,有很大的机遇性。 广州日报:这两年有一个事儿,是韩寒和陈丹青提出“巴金、冰心、茅盾的文笔很一般”的说法,引起一片哗然,您怎么看他们的这种说法呢?洛夫:我跟你说的这些作家年龄层不一样。公平地说,鲁迅也好,朱自清也好,或者巴金,那个时代的作品,他们的文字就是那个样子;现在的人,很多东西用电脑来处理,知识也丰富了,写作也成熟了。我现在再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者徐志摩的诗,也觉得很幼稚,不值一读。现在不要说韩寒这些人了,就是一个十几岁小孩的思想也很成熟了,而我们十多岁时,还是很傻的人。但我认为,即使他们的东西很粗糙,我也很尊重他们。 (巩一璇)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稿费偏低、现行稿费标准多年未变等问题,一直是作家和写作者关注的问题。记者从《中国新闻出版报》看到,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汤兆志近日表示,国 家版权局已经注意到作家们的呼吁,实际上已积极着手修订新稿酬标准的相关工作。多位网友对此表示欢迎,并呼吁提高稿费个税起征点。新稿酬标准正在征求意见 1999年国家版权局出台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六条,对于基本稿酬标准的规定为“原创作品:每千字30元—100元”。汤兆志说,1999年国 家版权局出台的这一稿酬标准,是根据当时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一般文化产品的市场价格等因素制定的。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适当调整作品稿酬标准是应该且必 须的。汤兆志称,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近期将在相关作者、作品使用者、行业协会中进行调研,多方面征求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新稿酬标准,,以便更好地保护作者的权益,进一步激励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兼顾权利人与使用者间的利益平衡关系。老《规定》效果良好汤兆志称,1999年国家版权局出台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效果。诸如在授权许可使用、特别是在作者与使用者间发生纠纷进行和解、仲裁、诉讼等情况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参考和规范作用。汤兆志特别指出,《规定》是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的付酬标准。《规定》倡导契约自由,作者首先可以和使用者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来自行约定稿酬标准,如果两者没有合同或合同中没有约定付酬标准的,就必须按照《规定》来执行。 《规定》中作者有3种获得稿酬的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版税稿酬和一次性付酬。汤兆志说,正因为鼓励作者和使用者可自由约定稿酬标准且有多种稿酬支 付选择方式,才会出现了郭敬明、韩寒、于丹、易中天等身价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的“富豪”作家。同时,这也与作家本人的作品质量、知名度、作者本人或其经 纪人、代理人对作品的市场运作的有效程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提高稿费个税起征点职责不在版权局针对网友提高稿费个税起征点的呼吁,汤兆志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件事不在国家版权局的职责范围之内,但是,我们会把大家的要求和意见向有关部门反馈。”至于新规定何时出台,汤兆志表示,目前尚无明确的时间表,“因为牵涉面很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稿酬指导标准重要,提高稿费个税起征点也重要,要从不同层面进行呼吁。个税决定权主要在国税总局。我们正在筹划,继续为“两会”代表和委员准备材料,呼吁这个事,希望各位写作者积极参与。”■ 众议稿酬网友荷莲:稿酬标准还是一九九九年的,现在已经是二零一一年底了。我们对此拭目以待。希望早日通过审核、早日出台。网友谢添所长:目前基本大部分作家和写手的稿酬仍是按照1999年国家版权局制定的稿酬标准执行的,时隔十二年,今天国家版权局才开始着手制定新的稿酬标准。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适当调整作品稿酬标准是应该且必须的,结果如何,还将拭目以待。傅钢律师:关注!期待!原来的稿酬标准的确要调整了,不光房价涨到天上去了,猪肉也涨了无数倍,稿酬也要与时俱进!网友加岩地巴:好事。提高作者创作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出版者更加关注销售市场。 (记者张弘)
2011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160余位散文作家参加了年会。此次年会的主题是组织中国散文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2011年度全国优秀的散文佳作,并推荐和发现新人新作,以使经典的散文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今年,主办方采取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共征得读者推荐的散文作品1.2万余篇,网络投票300多万票,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最终,梁晓声的《兄长》、陈奕纯的《时间的同一个源头》、王宗仁的《背心》、刘庆邦的《大姐的婚事》、阿成的《北大荒纪》、刘德寿的《瞎子叔的茅山歌》获得一等奖。凭借200多万字的《贾凤山散文随笔文集》,贾凤山以专家和网络读者的两项高票获得“年度精锐奖”。王惠明获得“年度军旅散文奖”,阎丰乐和张远帆获得“年度老作家奖”。此外,150多位散文作家分获年度“百篇散文奖”、“最佳散文集奖”及二、三等奖。主办方还举办了“我的乡土中国”主题论坛、贾凤山散文作品研讨会、散文名家讲座等活动。一年一度的“中国散文年会”由年会组委会、《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等单位主办,已在京举办了5届。(王觅)
据新华网上海12月9日报,微博小说、微型小说、都市小故事、幽默短文……9日,国内最老牌的文学报刊之一、上海《文学报》宣布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合作,为手机读者度身定制的掌上“文学报”,推出大量面向年轻时尚读者的“微型文学”。《文学报》社长陈歆耕介绍说,2009年,《文学报》已创办了纸质的《文学报·手机小说报》,每周一期,面向全国独立发行,发行量已逾10万份,颇受青年读者喜爱,尤其是“白领”和大学生群体。今后,这些内容将同步在手机和报纸上出现。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葛红兵说,传统纸质文学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将给文学阅读带来新的“变革”。与传统文学阅读方式相比,“手机文学”将更迎合当下人们“浅阅读”的习惯。“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文学场’。文学的未来,将更加紧密地和这些新媒体结合在一起。”葛红兵认为,微型小说、小小说在传统文学中早已有之,但是在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里本不起眼。随着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这些精悍、简约、短小的文学样式有可能重新焕发青春。(记者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