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许小玲:用文学滋养我们的灵魂

     许小玲,笔名麦苗。广东饶平人,2008年出版散文集《心灵的存折》。深圳市作协会员,现为龙华文学艺术创作学会秘书长。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文学让我们生活得更多。意思是说文学虽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文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灵性。对于这样的话我深有感触,也常常思索,是什么支撑着我在深圳的打工潮中留存下来,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幸福?是什么让打工者中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在社会的最底层,用自己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地记录他们的生活。是的,是文学。是文字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我们枯燥无味的打工生活,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我刚来深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和家乡几十名年轻男女一起,在一个一百来人的电子厂里,每天坐在流水线上。若不是因为有几本随身带来的书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快感。那么,当身边的老乡一个个离厂回家时,我还能坚持在玩具厂里上班吗?我想,绝对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涉世年轻人,面对着工厂领导苛刻的眼神和话语,面对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多人纷纷买了回程的车票偷偷离厂。堂妹和几个要好的朋友都走了,以往每天下班,总会嘻嘻哈哈三五成群一起去菜市买菜做饭,或是在节假日到海上世界游玩,或是到别的老乡厂里闯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每天下班回到宿舍,面对的是新进厂的陌生人,更不习惯的是,因为大多是厂里去了梅州那边招工,同宿舍的人就变成客家人的天地了。我唯有抱着仅有的几本文学书籍,沉醉在自我的空间里。没多久,我也动起回家的念头,计划着离开。可偏偏在这时候,《蛇口工人》报上我的一首小诗的发表了。当初的想法,只是试一试而已,虽然也期盼着发表,可真正发表了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我留下来了。在往后的打工日子里,我用心观察打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我陆续在各报刊和杂志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歌,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和我一样打工者中的文学爱好者。在我认识的文友中,他们年轻敢闯能干,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其中有一位文友更让我对她另眼相看。她因小时候的一场病,导致走路时有点跛,而且天气不好的时候,她的身体就要备受疾病的痛苦。一个从小就身体不适的人,坚持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文学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信心。每次与她见面,从她脸上焕发出的光彩令人倍感可贵。她坚持活在自己的文学梦里,2010年她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会员。从她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学是可以庄严自己的。2010年的读书月期间,我在龙华文体中心主办的大讲堂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为自己创造人生的精神财富》。演讲结束后,宝安日报记者与我作了简短的采访,问我读书是否可以改变人生。我特别肯定地说:“是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文学让我富有。”当我在夜深人静阅读书里的人物时,总会有鲜活的面孔用活生生的事例与我交谈,使我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那时的我在空余的时间,就去后海的时代书店寻找自己需要的心灵滋养,在字里行间感受打工以外的乐趣,这样的乐趣是不阅读的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从以前的阅读文学,到现在一字一句地书写自己的一些生活。时间虽是一点一滴地走过,却沉淀着我的生活感悟。在物质生活面前,我不敢说我比别人过得富足,而在精神上,我却是精神的富有者。因为,在龙华有了街道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厚爱,我圆了自己的文学梦,2008年我出版了个人散文集《心灵的存折》并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作为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深圳龙华以她特有的个性,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文学爱好者。正是这样一批批打工文学作者,向社会证明了文学的意义,尽管他们工作在流水线上,但是他们有文学的梦想,他们生活得很充实。在龙华这块打工文学发源地上,在张煌新老师的带动下,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的打工作者,并且有许多作者通过文学改变了人生,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是滋养我们灵魂的文学。 

    2012-05-06 21:11:28 作者:许小玲
    • 0
    • 17742
  • 中国诗人翟永明首获意大利国际文学奖

    近日,成都著名诗人翟永明赴意大利,领取了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的“Piero Bigongiari”奖项。这也是中国诗人首次获得这一殊荣。翟永明2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在国际上将中国当代诗歌呈现给更多读者,是件好事,“其实中国当代诗歌放在国际上来看水平是很高的,只是我们目前的诗歌在传播途径上过于偏重于商业化,有了边缘化的倾向,但我们的诗歌和诗人一直在进步。”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意大利文学奖项,一直比较关注纯文学作品,对小说和诗歌更加倾心。第一届该奖项的国际部分授予了作家略萨,他于2009年获得该奖,紧接其后他又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翟永明于2011年年底接到获奖消息,在获奖信中,该奖项的评审委员会主席向诗人发出祝词,并称赞道:“作为当今国际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于这一古老的奖项,您当之无愧”。翟永明说,如今,欧洲这类传统的纯文学奖项也开始关注中国作家的作品,他们对中国当代诗作的翻译也逐渐接受并肯定了这些作品中呈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映照、体悟和观察。“当然,我诗作中个人化的语言表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他们。”

    2012-05-06 21:08:26 作者:记者 谢礼恒
    • 0
    • 17745
  • 韩国女作家写网游赚人民币超过1亿元

    韩女作家写网游赚1个亿 号称世界网游文学女王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韩国奇幻小说《上古世纪》系列的第一部《冷杉与鹰》,将于今年6月份在中国出版上市。而提到这部小说的作者,韩国女作家全民熙,读过她作品的中国读者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在玩网游的人群中,她却算得上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到目前为止,全民熙一共创作了三部长篇奇幻小说,全部都被改编成了热门网络游戏。她的处女作《岁月之石》,被改编为热门网游《超级跑跑》;而根据她的第二部作品《符文之子》系列改编的网游《天翼之链》,也成为韩国史上最热门的网游之一。从2006年起,全民熙加入韩国著名游戏开发公司XL games,担任第三代网游《上古世纪》的开发顾问。去年,全民熙为这款网络游戏撰写的奇幻小说《上古世纪之冷杉与鹰》在韩国上市,8个月的时间,销量就超过65万册。据了解,《上古世纪》将于今年内在中国上线,作为这款游戏的情节架构师,全民熙也在不久前来到北京,为《上古世纪》的游戏和小说做宣传。全民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时候,都被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被它的情节感染,都会想成为小说中的某个主人公。游戏也是这样,游戏的感染力会甚至更强大一些,因为玩家可以在游戏世界去探索他的世界观,甚至可以去完成他的理想和梦想。为自己的游戏设置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是许多著名网络游戏成功的秘诀。比如暴雪公司的《魔兽》系列、《星际争霸》和《暗黑破坏神》就是最好的例证。多玩游戏网的副主编时杰对《天下公司》说,有好的小说做背景,游戏玩家会有更强的代入感:韩国的网络游戏公司也非常注重给游戏产品提供一个精彩的背景故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以写奇幻小说起家的全民熙才成了韩国炙手可热的人物。现在,全民熙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游戏,多家好莱坞公司还想买《上古世纪》的电影版权,而且将由国际知名导演来执导拍摄。据透露,全民熙三部作品的版税、网游改编、影视改编以及网游分红收益,使她现在的身家超过了人民币1亿元,被称为“韩国的JK·罗琳”。其实,中国也有非常大的网络游戏市场,很多中国公司都在自主研发游戏,那么在中国是否也能找到像全民熙这样的成功例子呢?时杰表示,中国也有根据小说改编网游,但是都不太成功,而中国的网络游戏文学之所以没能形成气候,一方面是小说本身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游戏开发商在选择作品的时候,也表现得急功近利。暴雪公司的《魔兽世界》是至今为止全世界最成功的网络游戏作品,它在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市场中曾经一度占据60%以上的份额,全球付费用户超过1千1百50万人,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这个游戏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暴雪推出的一系列背景小说。《魔兽世界》的巅峰时期,就是它推出第二和第三部资料篇的时候,而这两部资料篇的终极BOSS,分别是魔兽文学中最具魅力的两个人物伊利丹和阿尔萨斯。不知道有多少玩家,为了能在游戏里见到这两个人物,不知疲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多玩游戏网副主编时杰认为,暴雪把文学和游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国内的游戏开发商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2012-05-06 20:52:19 作者:佚名
    • 0
    • 17740
  • 首届中国“金魔方杯”原创故事大赛落幕

    讲故事谁都会讲,但吸引人的故事却不是人人能为,日前,首届中国“金魔方杯”原创故事大赛落幕。比赛以网络文学为载体,从全球华人中征集的五百余篇稿件中精选出十篇获奖作品。网络作家骁骑校凭借《原始都市》在500多篇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原创故事大赛一等奖。故事中描述了当彗星掠过地球的那一刻,人类的身体突然变小的诸多荒诞情节,为读者留下了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所有的道德、法律、秩序都被打破的情况下,世界将会怎样的疑问。骁骑校称此次获奖原创是根本,但更主要还是故事的品质。时下,网络文学盛行,大多充斥着暴力、穿越等所谓的网络畅销文学,很多小说网站极度商业、急功近利的做法更是危害了网络小说的健康发展,经典甚至很难让人与网络文学挂钩。业内专家也表示,国内影视剧行业“抄袭”和“山寨”的乱象,优秀原创剧本缺失正是元凶。而事实上,在我国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从来就不缺少故事的来源。此次前5名的获奖作品还将被选送参加“中韩原创故事大赛”,以促进国产原创故事真正学会从故事到全媒体产品链的全方位叙事能力。据悉,今后国家将通过设置文化创意扶植基金等多种政策鼓励文学的创新,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连接到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链上,实现版权价值的最大化开发,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

    2012-05-06 20:50:37 作者:佚名
    • 0
    • 17740
  • 2012年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笔会举行

    “情系万年”2012年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笔会暨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颁奖大会日前在万年举行。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及万年县部分文学爱好者参加了交流学习。 笔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郏宗培等,与参会作家、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界的信息,交流了创作微型小说的心得体会。本次微型小说排行榜上获奖的作家有孙道荣、孙方友、陈柳金、秦德龙、刘万里、崔立、常聪慧、墨村等。(朱文鹏)

    2012-05-06 20:48:29 作者:佚名
    • 0
    • 17744
  • 诗人唐不遇:能让我永久快乐的,那就是诗

    月度作家:唐不遇推荐理由:出道较早的80后诗人唐不遇,其诗作总能带给我们惊喜,这种惊喜源于他在文字和思想交融上的冒险精神。他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修辞策略,即表达的尖锐,探索的深入,从细节向大气过渡,慢慢凸显出词语背后的思想力量。在“诗章”系列组诗中,诗人拒绝被词语所奴役,也不想被时尚卷着走,而是从单纯的想像中挣脱出来,朝着感觉、良知与境界融合的那一面用力。关于文学无法抵达的东西总是更迷人,因此我更迷恋诗歌南方日报:你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你如何看待这两种创作,它们在你的文学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关系,分别满足了你的哪些表达诉求?唐不遇:比起诗,散文更容易抵达,就像你身边某个熟悉的地方。而诗类似于卡夫卡的城堡,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无法抵达的东西,总是更迷人的。因此我更迷恋诗歌。南方日报:作为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诗人之一,你如何看待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新诗?如何看待80后诗人的写作?唐不遇:对于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评价有两种极端,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诗歌生态最好的阶段,也有人认为这个时代的诗歌堕落了。我认为,这个时代诗歌的美学取向是多元的,各种诗歌思潮的碰撞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更细。在写作上,有趣的是,粗鄙化和新古典化的倾向都更加明显。对身体更为关注,更突出人的欲望特征。说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新诗,不得不提到网络。网络带来的资源共享和交流的便捷性,也体现在了诗歌的生长上。网络使新一代诗人更快成长,写作状态更自由,弊端在于使诗歌写作粗鄙化、同质化、快餐化,总体上显得芜杂。南方日报:你的写作资源和传承是什么?唐不遇:我喜爱中国古典文学、西方现代文学以及“五四”文学。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诗歌,对我的诗歌写作产生很大影响,如叶芝、奥登、拉金、米沃什、阿米亥等,都是我心仪的诗人。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简洁而悠远的表达。比如《世说新语》,细节非常传神,寥寥几笔就能把一个人写活。我渴望写出这样的文字,也渴望生活在那个时代,跟他们喝酒、打铁、弹琴、清谈。南方日报:你说自己欣赏周作人,你欣赏他身上的什么,学到了什么?唐不遇:我喜欢周作人的语言。很多人认为他的语言枯涩,我却读出了浓郁的诗意。比如,他的散文《鸟声》用两种鸟的叫声结尾:“啾唽,啾唽!”“嘎嘎!”这里表面看起来,麻雀似乎叫了两声,而啄木鸟只啄了一下,还这么急促,其实它们都是两声,不过麻雀琐碎的叫声在纸上描摹下来,是个双音词,啄木鸟的却是单音词,因此虽然都是两声,却从四个音节过渡到两个音节,从音调的优柔过渡到音调的干脆,并结束在这个连着口腔与内心的喉音上,一口气读下来,你会觉得,这实在是动听极了,简直就是诗。南方日报:你好像从来没有停止过诗歌的创作,这在诗人中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够保持这种创造力?唐不遇:我不知道我是否保持了创造力,因为坚持写作和有没有创造力是不一样的。外国有很多诗人都是越写越好,到晚年达到写作的最高峰,比如叶芝、里尔克。杜甫也是这样。但这却成为中国现代汉语诗人的一大心病。因此,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始终告诫自己:创造力的萎缩,是一个诗人最大的敌人。[NextPage]关于时代诗歌不应回避时事,也不应让时事绑架诗歌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到现代诗在主流阅读和主流话语中的缺席?与此相对照的是,前一阵相当多的纪念海子的活动,他的诗篇在相当大的人群中流传,你怎么评价这些现象?唐不遇:现代诗缺席主流阅读,这的确是很大的遗憾。想想盛唐,美妙的诗篇口口相传,这样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而海子的诗能够得到广泛流传,证明时代依然需要诗歌。2009年3月28日,我和朋友举办了一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纪念海子逝世二十周年诗歌朗诵会,就在珠海的海边。那天来了很多诗人、市民和学生,大家纷纷上台朗诵,有人专门朗诵了献给海子的诗。还有一个来自海子家乡——安徽安庆的年轻游客,也现场朗诵了海子的诗,场面动人。南方日报:我们看到,在汶川地震等大规模灾难发生之后,诗歌又成为人们表达心声的最佳文体,可也有一些诗界人士认为,诗歌应与时事保持距离,你怎么看这些现象。唐不遇:当我们想起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诗篇,我们就知道诗歌不应该回避时事。与时事保持距离,我的理解是,不应让时事绑架诗歌。南方日报:你的诗歌作品既从容、优雅,又保持了与时代的对话,是如何达到两者的平衡或者说融合。唐不遇:我追求写作的纯洁性,但我也希望自己有介入现实的勇气。这个消费、娱乐和政治结合的时代表现出了真正的复杂性,当前诗歌的困境即来源于此,活力也来源于此。我就像一个旅人,欣赏沿途的风景,不时俯向途中的泉水亲吻自己。但我一直在寻找某种东西,细小而坚硬,探进这个时代的瞳孔深处。我比较注重诗歌的呼吸感和形式感,即使在最激烈的诗中,我也力求让语言显得凝练,克制,从而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比如我的诗《历史——致弱冠之年的你们》,就是对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描述,三行一节,力图把情绪控制在意象和叙事的推进中,用细节和隐喻来展示力量。南方日报:有评论者说,跟那种抒发型的诗人相对,你是“沉思型”的诗人,你认可这个说法吗?你怎么看这两种不同的诗人和作品?唐不遇:诗永远离不开生命丰沛的表达。抒发不一定就是肤浅,甚至有时比沉思更能在语言上抵达本质。抒发型诗人和沉思型诗人可以成为诗的两个源头,都能产生伟大诗人,前者如聂鲁达、洛尔迦,后者如艾略特、里尔克、米沃什。而惠特曼、泰戈尔则很好地结合了这两者。某种意义上,我的写作的确呈现出“沉思”的特质。新诗和古体诗都追求独特感受的瞬间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新诗受现代哲学的影响,更追求复杂性和深度。近两年我涉及最多的题材就是死亡。死亡意象以一种缤纷的方式进入我的诗。这与感受力有关,更是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吧。在写作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触及我。它掌管的领域更大。在这个神秘几乎宣告死亡的时代,我希望我的写作能使神秘复活,获得语言的开阔、野性和新的生命力。[NextPage]关于广东它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真实地进入我的诗歌南方日报:作为广东诗人和作家,你如何看待这块土地?它与你的写作是什么关系?唐不遇:我出生于广东,现在又生活在广东。除了大学四年,30多年来,我的生命基本上和这块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老家在粤东山区,一个传统的客家农村。四岁那年我就下地割稻子,一镰割破了我的左手小指,指甲裂成两半,愈合后变成了畸形。客家人看重耕读传统。小学我一边放牛,一边从村里到处借书看,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和《红岩》。中学时我成为家中的主劳力,那时我已经开始着迷诗歌。留在我记忆中的村庄,始终笼罩在猛烈的阳光下,一片金黄,我穿着沾满泥巴的裤子,在门楼下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儿童诗选》。从那本诗集中,我第一次读到了叶芝。大学毕业,我来到珠三角工作,它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始真实地进入我的诗歌。在《坟墓工厂》中,我记录了这种从农村到城市的内心冲突。南方日报:你是怎样开始写诗的?诗歌是你自我成长的工具吗?唐不遇:我对诗产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黄小兰的影响,她喜欢写诗,家里有不少诗集。1993年冬,我从她那里借到了《歌德抒情诗选》和一本中国现代抒情诗选,从此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1998年我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大二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捧着一摞诗稿找到我的老师敬文东,请他给予指点。几天后,他把稿子还给我,上面附了张字条,指出我写作上的四个缺陷,并向我推荐了奥登和布罗茨基。我从图书馆借来卞之琳译的《英国诗选》,里面有4首奥登的诗,让我一下子找到了现代性的写作方向。那张字条我一直珍藏着。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永久快乐,那就是诗。如果不写诗,我的生命就会像大地上的一只蚂蚁。而写诗,让我清楚地知道,我就是一只蚂蚁。这种感觉真棒。

    2012-05-06 20:39:28 作者:记者 陈祥蕉
    • 0
    • 17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