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网络码字能创富 热剧催生高薪写手

    谁说码字的就都是“民工”?一台电脑,一双手再加上一个聪明的头脑,也许你也能成为年入百万的网络写手!火爆荧屏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甄嬛传》、《步步惊心》均改编自网络同名小说。这些年来,电视剧的剧本题材同质化严重,许多导演将目光转到了网络小说上,网络作家成为了朝阳职业。网络写手或成创富新途径日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在微博上公布了一张“2011盛大文学影视游戏版权销售作品清单”,上面详细地列出,从年初截至年底已经被售出改编权近50部网络小说,其中就有因《步步惊心》和《倾世皇妃》而大火的网络作家桐华的新作。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搜索》,原著版权也来自其中。记者发现,近年来的新生网络作家基本都是业余写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作者辛夷坞,日前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就曾表示,业余写小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另外,网络文学作品一旦被售出,其稿费和版权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201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网络作家桐华以290万元首次上榜,排在第14位,远高于贾平凹(135万元,位列28)以及两位2011年度茅盾文学奖得主。长沙大学生心中的兼职首选网络写手收入的高增态势激发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创作热情,如今,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做起了网络写手,他们中有人靠此获得丰厚收入,甚至年收入过百万。湖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曾琪就曾是一位业余网络写手,她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为某文学网站码字。按每字6-8分钱计费,一个月基本可以拿到1500块左右。记者在长沙大学生兼职网上发现,网络文学写手的招聘信息较多。湖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胡为坦言,相比于其他兼职项目,网络写手工作较清闲,又不用抛头露面,待遇较好,成为大学生的兼职首选。在起点中文的招聘网站上,网络写手的平均月薪是2937元,最高可达4100元,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每月上千块的收入,足以补贴生活开销。(记者 何梦青)2011年中国网络作家收入排行榜天蚕土豆 1100万元唐家三少 800万元我吃西红柿 800万元梦入神机 780万元骷髅精灵 550万元 链接网络写手创富代表——当年明月当年明月原名石悦。2006年在天涯BBS煮酒论史版块连载《明朝那些事儿》,一时轰动。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浪月点击率均月超百万。作品出版后销量超过500万册,为30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而当年明月本人也因此晋升作家富豪榜,2007年排名第25位,2008年迅速升至第15位。年收入超200万。微评论@BES-赖李忠:我是资深网文读者,事实上网络写手能发家致富的只是少数。@一滴__雨:目前国内有数十万计的网络写手,能将这作为一项稳定职业的人也就在2000人左右。互动戏说历史是不是“一切向钱看”?本周五21:55央视财经频道《对手》栏目邀您共同探讨。本报是央视《对手》节目在湖南的唯一合作媒体,如果您有什么好的观点,欢迎跟我们联系,我们将推荐到央视,跟全国的观众一起辩论。

    2012-05-05 23:40:07 作者:佚名
    • 0
    • 9617
  • 文艺报:批评家对作家意味着什么?

    在不算长的写作生涯里,有过四五次开作品讨论会的经历。印象最深的两次,组织方都有学院背景。其好处是可以剔除一些与作品无关的声音,让研讨会开得纯粹、专业、清醒,他们是把作品当做真正的批评对象,而不是颂扬的对象。毕竟,对一个有点自知的写作者来说,需要的是真实的声音,并借此重新审视自己。这两次研讨会,一次是2000年冬天,由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组织举办的《纸人》研讨会;另一次,便是2009年冬天由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教授主持的《1937·少年夏之秋》(以下简称《1937》)作品研讨会。有意味的是,这两部作品是我个人创作的标志性作品。前者可说是我有意识地介入成长小说的发端,《纸人》之后,又连续写了多部探悉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小说,多以少女为主人公;而后者,是我第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且将小说背景回溯至70年前,是完全脱离开自身经验的写作。这两部作品我都很看重,如果说前者尚有些实验性质,那么后者的实质是对传统的回归,我只想“说故事”,把一个我全然陌生的故事说好。对《1937》研讨会,我心存期待。之前,便已做好了把作品放上解剖台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准备。况且,我清醒地知道,相比我同期的另一部小说《千万个明天》,《1937》有更多“软肋”可击。在我看来,写作者和批评者之间,原本是隔河相望的群体。一个作者写出了一个文本,是一种单纯的劳动。在写作冲动的驱使下,他寻找到他认为合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打动他自己的故事,并且期许能打动潜在的读者。那么,这个写作者的劳动就结束了。他很少会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抑或放在大文学背景下所处的位置,更不会意识到自己某些语言习惯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等等。《1937》研讨会,让我体验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批评。首先,这样的批评出于“真诚”,批评者是本着认真细致的精神,解读文本,具体而微,条分缕析。他们扫荡了文本的每个角落,检视一个个甚至被我这个作者忽视和遗忘的细节,找出“破绽”,然后,把这个文本,放到中外文学史的背景之下,比较、分析,阐释意义。他们还提出另一种方向,另一些情节的设想,参与到作品的再创作,甚至还为此展开了争论。他们摒弃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赞扬,直击文本的软肋。作为作者,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能认同,但无疑,这些真实的声音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也是珍贵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彭懿先生对小说中个别情节设置破绽的质疑;周晓波教授对小说历史感把握的期待,以及对个别史实错误的修正;蒋风教授所给予的“描写真实”的肯定(他和小说主人公夏之秋是同龄人),以及对小说中人物命运走向的期许;等等。倾听这些声音,我心怀感激与感动。会后,我吸纳了部分意见,重新修订了《1937》。但对我来说,这次研讨会的意义,并不仅止于完善《1937》这个文本,由《1937》而衍生出来的批评,可能已经超过了文本本身。这让我思考这部作品以外的一些问题,诸如个人成长与历史背景的关系,日常生活与戏剧性冲突的关系,如何寻找美的感动和细节的震撼,等等。有的写作者完全排斥批评,有的写作者容易被批评所左右。我采取的是中立态度——绝不排斥,有选择地吸收。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写作者也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与风格——哪怕他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缺陷。忠言固然逆耳,但我喜欢倾听“忠言”,并且与批评者相碰撞。他们让我接近真正的文学的内核,那是我向往的空气。(文艺报) 

    2012-05-05 23:37:52 作者:殷健灵
    • 0
    • 9600
  • 作为艺术家,独立、理想和担当缺一不可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闵捷、齐鹏)展览正厅的墙上,一群浓墨重彩的藏民形象令许多人驻足凝视。苍茫的雪山,辽阔的蓝天,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呈现了新时代西藏农民的典型形象。近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知名画家冯远的首次个人画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40年前,20岁的冯远初出茅庐,创作的《春耕组画》刊登在《黑龙江日报》上;如今,当年插队北大荒的上海知青,已经成为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冯远的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等先后入选历届全国美展,获金、银、铜和优秀奖项奖二十余次。他的“历史人物系列”“农民工系列”“都市人系列”“虚拟都市病症组画”等数百幅人物画作品,绘就百态人生。知青8年“底层情结”影响一生忆起当年在北大荒的炕头上借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凭着自己的想象画连环画《智取威虎山》自娱自乐,冯远的目光投向远方。16岁就被誉为“小画家”的冯远,在绘画上早早就显露出绘画的天赋,虽然身处天寒地冻、生存条件恶劣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但冯远一直在如饥似渴地自学绘画。他画的电影海报深得当地农民的喜爱。然而,由于“文革”期间家庭出身的问题,他两次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一次,当心情沮丧的他回到住处时,意外地发现窗台上放着一个鸡蛋,不善表达的农民大叔过来摸摸他的头,说:“别灰心,还有机会。”多少年过去了,那份感动至今还藏在他的记忆深处。知青8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农民、工人、贫困儿童等生活在下层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日后,在创作“农民工题材”的作品——《我们》、“农村失学儿童题材”的作品——《我要上学》时,冯远常常联想起那段经历,因为他们心中的渴望是如此接近。就在他以为今生再无缘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时,机会之门意外洞开。1978年,26岁的冯远偶然遇到了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著名画家方增先,这位“伯乐”仔细看了冯远的画,深为这位年轻人的造型能力所打动。不久,他被浙江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深厚学养孕育《世纪智者》在与冯远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学养”一词。著名艺评家郎绍君认为,冯远的作品有哲理、有文采、有开拓。他以多元、个性的风格开创了人物画的新画风。从1978年入读浙江美院师从方增先教授开始,自认“缺课太多”的冯远,开始了“恶补式”的校园生活。到1980年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秦隶筑城图》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得二等奖。1999年,冯远被调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任司长,从此开始了艺术探索的新阶段。“我构思了很长时间,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智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选择了这 100年间,影响世界发展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作为表现对象。”冯远将选定的百位各界精英列了一个名单,然后到图书馆查找图像资料,为每一位人物设计小草图。他用浮雕的手法,将这些蕴含智慧的头像聚在一个弧形地球上,马克思、鲁迅、康有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李政道、齐白石等中外智者汇聚一堂。七易其稿之后,一幅鸿篇巨制的“世纪智者”群像跃然纸上。就在这一年,冯远的人物画《世纪智者》亮相全国第九届美展,在美术界和观众群中引起很大反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冯远的《世纪智者》内涵丰富,人物传神,构成独特,打破了传统人物画的范式。后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又先后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地多次展出,并被选作日本教科书的封面。“艺术家赶上了好时代”冯远在画展前言中说:“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2003年,冯远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5年,他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近年来,他着力促成了三件事:参与推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完成;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设立了中国画双年展。近几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等艺术大师的作品逐步攀升,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冯远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落后,文化也得不到尊重。只有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提升了,世界才会开始乐于了解你。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典文化在世界上将会有一个播散期,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西方买家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谈及对当前艺术市场的看法,冯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家开始重视艺术品,老百姓也有闲钱收藏艺术作品,这为艺术家提供了好时机,当今艺术家赶上了好时代。至于目前艺术市场在利益驱动下的种种乱象,冯远指出,有些艺术家追逐名利,粗制滥造,甚至搞流水线作业。而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理想,有担当,创作有价值的作品引领艺术市场。同时,对于上述现象,政府应加强监管,收藏界应诚信经营。

    2012-05-05 23:28:43 作者:记者闵捷、齐鹏
    • 0
    • 9595
  • 曹木静:中国作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近日,有媒体称,山西作家曹乃谦进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20人复评名单,这条消息,一经报道,便产生了较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只是因为哪位作家入选,而在于诺贝尔奖的巨大魅力使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全世界各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文学家),以其权威及广泛的影响而备受各国科学家(文学家)的仰慕。近十几年来,围绕着哪位作家将摘得象征着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的讨论与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曹乃谦的入选,引发的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国作家那份至深的诺奖情结。其实得不得这个奖,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恐怕原因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得奖之后,所带来巨大的名利好处。而今,作家被冠以了各种标签,先锋作家、青春作家、情感作家、鬼怪写手、穿越流派、乡土写作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目不暇接,耳晕目眩。一些作家,不是潜心钻研作品的质量,而是一味地求新求奇,取悦于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渐渐失却了作为一个作家的本真及使命。但凡有些名气的作家,整日里忙碌的不是如何积累素材、体验生活,而是出席各种发布会、演讲、讲座、研讨会、签约仪式,热衷于这种看似热闹光鲜,且有利可图的活动,可以想见,如此这般忙碌的作家,会有怎样有力度、有深度的作品问世?心浮气躁不利于创作,急功近利更难出佳作。纵观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并非都受市场所关注,但他们的作品却禁得起时间的检验,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且他们大多为人十分谦和低调,深居简出,诚如他们对于写作的那份虔诚的态度。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7首诗》至今,总共发表了163首诗,令人吃惊的是他每年只写两三首诗,写得最久的一首诗整整耗时10年。这种潜心创作,静心创作的精神,却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作家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抵挡外界的各种纷争,在一个相对宁静不浮华的环境中,静心创作,精心打磨,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市场所动,一心创作,不盲从市场,不跟风潮流。喧喧嚷嚷的氛围,不利于作家的成长和好的作品诞生,只会搅乱整个文学环境。一部好作品,一定不是靠多少评论文章堆砌出来、靠多少媒体炒作出来的,而是靠宁静的环境,而是靠时间的积累慢慢酿造出来的。诺贝尔奖固然有着极高的权威性,但也非文学创作的唯一追求与目标,中国作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呢?抛却了名利得失的牵绊,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担当所在,或许诺贝尔奖大门只需要轻轻一推便可入内,因为那扇门一直都是虚掩着的!

    2012-05-05 23:26:01 作者:曹木静
    • 0
    • 9767
  • 桂林漓江诗苑推出“诗城会友”系列活动

        图为“诗坛论剑”活动现场。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5日电(王勉赵家志)当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桂林漓江诗苑在桂林联合举行由桂林漓江诗苑推出的“诗城会友”系列活动——“诗坛论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诗歌专家、学者以及桂林市文化界、教育界等百余人共享“诗坛论剑”的成果。    本次活动围绕雷熹平诗歌的“三合体”,即“内容上景情理,形成上旧诗新诗民歌三合一”,探讨“现代诗的多样性与三合一的建设”。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匡汉和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蔚分别做了《现代诗中的“三合一”》和《从雷熹平三合体诗看新诗走向大众的可能》的精彩演讲。雷熹平还提交了《我所追求的“三合体”诗》。雷熹平2002年出版诗集《三合花》就开宗明义:“写景抒情和明理,几锤几炼合一体。旧诗新诗和民歌,各取其长结新果”。10多年来,雷熹平出版了十三部诗集,创作了两千多首诗,努力拓展诗歌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雷熹平是湖南祁东人,在桂林期间,曾先后任桂林市副市长、桂林市委副书记、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在他就读中学时,一篇感怀一个小水电项目建成为内容的抒情散文在祁东县报头版头条刊出,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从此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完)

    2012-05-05 23:21:22 作者:王勉 赵家志
    • 0
    • 9585
  • 叶开:文学创作呈现出“盗墓派”倾向

    文学创作也“盗墓”? 作家叶开:所谓“盗墓”,“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古墓”不再是宝藏,反成了桎梏“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日前,作家叶开在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授课时直言。叶开说,这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他的这个说法,得到包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副教授王宏图等多位文学研究者的认同。中国文学缺乏城市经验?“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叶开说。王宏图则指出,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在叶开看来,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兄弟》(下)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比如《挪威的森林》第七章结尾,主角渡边去看望阿绿生病的父亲,那是一种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却充满了关怀。他认为所谓的向前向后看,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视野问题。“中国正处于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应当参与世界文化的建设,作家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着眼于更大的人类普遍的经验。总有一些价值和涉及的问题是共同的。比如环保,不管在好莱坞电影动画里还是在欧美文学中,都是很重要的主题,可惜中国作家很少关注。”宏大叙事消解多样性?“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像王小波、王朔这样的写作永远得不了奖。”叶开也直言,“虽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样在宏大叙事边缘进行探索的作品,但依然没有整体摆脱的尝试。”“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李楠告诉记者,“我感觉中国读者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据我所知,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对此叶开也质疑:“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与个人理解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叶开说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而在王宏图看来,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本报实习生 李霈 记者 范昕

    2012-05-04 20:59:07 作者:李霈 范昕
    • 0
    • 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