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徐克:武侠小说刚出并不被人当成文学

    窦文涛:武侠我觉得现在也出现几种议论,比方说徐导演拍过《七剑》,我当时觉得它可能是想尝试一下,为什么呢?跟我习惯看到的飞来飞去不一样,《七剑》就偏向于很实的,血腥的甚至是这样一种味道。我就想起你看《叶问》出现了之后,有些人就有一种议论,就是说过去靠特技飞来飞去,你都弄不清他练的是什么拳,他说但是是不是我们应该回到当年李小龙硬条硬马这个比如说你看《叶问》就是女人拳,说咏春的特点,拳拳到肉,实打实的这样一种东西,又应该复兴了呢?好像又产生这样一种争论,因为现在也有人觉得,飞的包括张艺谋这些大片也是,就是说这飞的,都飞晕了,是不是我们要回到这种拳拳到肉呢,站立在地面的?徐克:我觉得是并存的吧,我觉得你不能够全世界只有一种东西,我觉得什么东西可以一起并存的,而且我觉得中国的这种类型的幻想、创意性的东西挺多的。像武侠电影也好,所谓我们讲的中国的拳术武术,武术真功夫的电影,加上我们的魔幻电影等等东西的题材,很多存在不同的东西。我讲《聊斋》,《聊斋》里面就是鬼鬼神神的一大堆东西,它就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存在的,飞剑那又是一个武侠的世界,我们讲的其实,因为每个时代里面,每一个空间里面产生了某种作品,产生了某种技术,武侠的技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存在、流传下来,变成一个流行文化,所以这点上,你说武侠是什么样的话,其实武侠等于是很多可能性,而且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这么丰富,那么多厚度的一个东西,能讲的东西是很多。他们说武侠是不是拍完了,我说还没开始呢,很多人说武侠还有很多东西,我们去访谈某个派也好,一个中派也好,他们讲的东西,我们电影里讲的一点点。你说咏春,在《叶问》里面其实讲了一点点。窦文涛:你都去访谈过。徐克:对,当时我也认识他后面师傅,咏春师傅掌门人他们派的人,其实这个事情很早有人开始要拍这个东西,《叶问》咏春、洪拳这种东西,讲起洪拳很多拳礼,一些所谓心术,讲的是他们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武德等等东西,我不知道拍多少部电影才能够把它彻底讲完,其实就等于是我们一点点的讲,其实还讲的只碰到一点点而已。窦文涛:文道你的分析,为什么中国人包括中国的导演这么痴迷武侠呢?梁文道:这不奇怪,因为武侠是中国最成熟的类型了。就从文学讲的话,比如说我常常举这个例子,西方文学、类型文学,所有大众文化都要靠类型建立,比如说他们恐怖的传统、侦探的传统、间谍对不对,魔幻、科幻,中国唯一一个我们本土出来能够有一拼的就是武侠嘛,就是武侠嘛对不对。窦文涛:李小龙。梁文道:对,就是武侠。徐克:刚出武侠小说,并不被人当成文学。梁文道:对啊,它是大众的吧,所以所谓类型文化。而且我觉得武侠好玩一点,就是一讲武侠就不能不谈江湖,而江湖是中国人世界里面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有时候是想像的,觉得可以把正常礼法秩序世界下一切不能存在的东西扔进去,但同时他也现实存在。我举个简单例子,我前阵子去桂林,在那边听到一个事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看到桂林的一个老的园子,是过去南明政权曾经最后停在那边,最后被尚可喜、吴三桂联手干掉了,当时清朝就要明朝剩下的那些官你们留着继续当官,当我的官,因为他们不够官,要管那些苗族、壮族不会当地语言,所以你们去那儿,他们也答应了,最后几百人,在临上任前,带着一家老小全部出家,这叫逃禅,然后怎么办呢?清朝不怎么办,这就是江湖,就是说以前中国人就算是王朝,集权王朝它会觉得你遁入空门了,在庙里面、山里面那就不是我管的了,那我也拿你没办法,中国以前的江湖为什么那么多出家人跑来跑去,那个太有趣,所以我就想问了,你这次拍《龙门客栈》,我觉得《龙门客栈》已经变成一个从胡金铨以来,变成一个中国的我们文化、电影里面一个想像中江湖的一个引喻一个象征,是不是这个样子。徐克:我觉得当初胡金铨导演他想的相当精彩是他把一个很封闭的空间,把所有人放进去,然后在里边讲我们的武林世界,武林世界牵扯到东厂、西厂,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的武侠电影跟历史有关,而且讲的特别的,很有研究,就是说东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窦文涛:锦衣卫。徐克:等等东西,开始我们觉得这个有跟我们产生一个很强烈的不一样的感觉。梁文道:对,而且那么小的一个房子。徐克:所以它变成一个经典的符号在那里。后来我们在90年代,再去重拍这个《龙门客栈》,后来我叫《新龙门客栈》当时我跟胡金铨在拍《笑傲江湖》的时候,在一起一年时间就讲剧本,讲《笑傲江湖》剧本里面,就每天晚上,我必然有一段时间跟他谈他的电影,我就问这个侠女怎么看是小侠女呢?那个镜头你怎么拍的,《龙门客栈》你怎么想到《龙门客栈》去了,这个《龙门客栈》里面的人物怎么回事呢,他就讲的很有,其实当时我觉得如果有时间,我把它记下来可以出本书,关于胡金铨怎么拍他的电影。可是,你们讲到《龙门客栈》我就提出我说我看《龙门客栈》无数次,因为我当时十几岁,对《龙门客栈》觉得这是很兴奋的不得了,我觉得武侠片就是这样子,看无数次之后,经过念大学,然后我还写了篇文章,论文,是用英文写的论文讲中国武侠片,里面讲到《龙门客栈》,后来我在想了,我就问胡金铨导演,我说其中我觉得有个想不透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它发配龙门,就刚巧龙门地方有一个客栈,刚好就有忠臣在那等他,等等东西,能够生存的地方情况之下,而且又在东厂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外,这些人又是什么人呢,我说可不可能是黑店。他说也可能,后来我说可不可以这样子,我们再重新写一个电影叫做《黑店》,由胡金铨导演来拍,里面就讲把《龙门客栈》这个故事重现讲一次,这批忠良之后,带去的是黑店,他也答应说好,但是最后拍《笑傲江湖》由于身体健康有问题之后,这个事情就停下来了,后来就问我说可不可以拍《龙门客栈》我说可以啊,我其实我剧本都有一个,你看可不可以拍吧,出现了《新龙门客栈》就把我跟胡金铨谈的当时很多细节东西,我说跟他交流了一下,可不可以这样来做,就变成《新龙门客栈》。可是这个东西出来我们不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也可以,原来改编之后出来一个《新龙门客栈》也是可以变成很多人喜欢的一个题材这样子。换句话说这个是一个魅力所在,就是换句话说我们好像都把这个《龙门客栈》变成我们的一个缩影,反正我们都挤在一起,在同一个时代里面,同一个空间里面讲一个很大的事情这样子。窦文涛:我们都在一个黑店里。梁文道:没错。窦文涛:所以你知道徐克导演他创意怎么来,我发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而且像个儿童一样的认真,他要琢磨,孙悟空这一个筋斗到底是翻了两个小时、两天、两秒钟。

    2012-01-09 18:58:56 作者:乱世佳人
    • 0
    • 9760
  • 孟京辉:先锋这类人叫“苟活至今者”

    孟京辉侃侃而谈因为北京堵车,戏剧导演孟京辉携新书《新锐戏剧档案》,昨日下午14时赶到时尚廊书店,晚了十几分钟。他长卷发披肩,一到会场就脱掉围巾和外套,和著名评论家唐晓渡、作家杨葵、摄影家李晏围坐一处,对谈“二十年戏剧”,闲聊台前幕后细枝末节,一切有趣的、舞台上看不见的,戏剧档案里读不到的那些往事。谈新书:未来10年你们会经常看到这10个人   十多年前《先锋戏剧档案》走红书市,孟京辉昨称,《新锐戏剧档案》其实源于《先锋戏剧档案》,收录顾雷、何雨繁、黄 盈、康赫、李建军、李凝、裴魁山、邵泽辉、赵川、赵淼等十位导演的作品,包括剧本、剧照、排练资料、演出说明书以及导演笔记、观众评论等等现场性、原初性资料。谈及《新锐戏剧档案》,孟京辉说,在中国有10个最年轻的、非常活跃、有审美追求导演,这些人就是赵淼、赵川等,他希望大家记住这10个人的名字,“至少在未来10年你们会经常看到他们,他们会对未来中国当代戏剧和对中国当代戏剧美学、戏剧文学,导演的这种操作,还有戏剧的这种生态,有清晰且有力量的影响。”他表示觉得,爱玩的人适合搞戏剧,“可能刚开始你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但是玩着玩着你发现好多玩的时候把自己感动了,就是你把自己感动的时候你把别人也感动了,就这种互相之间感动了以后就有一个交流,这种交流不光是身体上的,还是思想上的。”谈戏剧:当代艺术形态变化挺大孟京辉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他执导的《恋爱的犀牛》、《臭虫》、《琥珀》、《镜花水月》、《艳遇》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及“先锋”探索戏剧,孟京辉自称他有好多戏剧理想,他前一段时间刚排了一个戏《初恋》,“我就努力地在做一些非文学性的东西,然后就是视觉和声音、音乐开始,结果越往后走,就像一个泥潭一样,我不是陷在这儿了就陷在那儿了,今天这个出现了,新东西出现了,然后我们一窝蜂奔着这个视觉上走。第二天又有新的感觉给我们刺激。”他开始是反叛、颠覆,然后慢慢地占据社会上一种人文资源。孟京辉用一个词形容先锋这一类人叫“苟活至今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还可以做这个,我们还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做点别的,但是我可以活到现在。说实在的,也有点意思,也体现了整个中国当代戏剧走到现在的这么一个状态。”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形态变化挺大,资源流向、资源占有,戏剧观众审美的新发现,还有很多自我创作,导演创作和剧本创作,个人的这种迷失,还有重新定位等等都出现了。他觉得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是自传,而是创造性的想象力。谈先锋:先锋必须具备革命性未来的先锋有一个什么样的轮廓?他觉得未来所谓的“先锋”更加多元化,“它不是一两个人就制造出的一种东西,它是多元化的东西。但有一点先锋必须具备,就是它的革命性。”他透露,“我的革命性就是在原有的脉络的基础上我斩断一些东西,斩断就是没听说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我觉得就是革命性的东西。然后革命性之后他自己再往回联系,革命的拉丁文就是这个圆圈,循环的这种东西,那么什么是循环?循环就得有挫败。”他直言没有人标榜自己的先锋,“只有以前曾经玩过先锋和在先锋上淌过这趟水的人,你说什么我就是先锋,所以我们现在先锋除了是这个姿态之外,我觉得还是一种坚持的态度,一种美学态度:革命不革命,创新不创新。当说到先锋的时候,又不是先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又是永远的先锋!”

    2012-01-09 18:47:57 作者:袁毅
    • 0
    • 9710
  • 格非:文化层次越高并不一定就越值得交往

    格非格非的新书:《春尽江南》日前,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来到广州,为他的新书《春尽江南》做签售活动,期间他接受了本报的专访。以下是关于文学与社会部分的访谈摘要。我从来不关注身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很复杂。我父母都是农民,在农村。父亲稍微识几个字,母亲不认识字。我的朋友很遗憾地跟我说:“我只在一个城市生活过,没有农村生活,对乡村一点不了解。”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17岁之前在农村,我的童年在那里度过,所以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农村的变化我一直很关心。除此之外,我在上海待了20年,在北京也待了十一二年。所以在对世界的了解方面,从经验层次来说我的视野是更广的。另外,我比较看重普通人之间的交往。我有很多学界的朋友,但我也一直跟普通人来往,我跟一些根本不在大学里的朋友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他们谈什么话题,我就跟他们谈什么话题,像物价、股票,等等,不一定要谈学术,我很尊重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心的交流。一个人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过于突出自我是不对的,所以我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喜欢把一切都模糊掉。   跟普通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很善良,心胸很开阔。在我看来,文化层次越高的人并不一定就越值得交往。我在开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开了二十多年的车,非常穷的一个人,没读过什么书,但每次出去旅游,他都会带个袋子,把自己的垃圾全部带回来,而且他从不违章。这些普通人在维护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东西———道德。但很多知识界的人却很不在意,乱说脏话,很不守规矩,这很难说。老实说,知识这个东西我们要反省,并不见得知识越多,人就会变得越好。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一个人,但现代的知识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东西。知识太多,太分门别类,所有的东西大家都莫衷一是。知识之间互相充满矛盾,这反而会使人迷失心性。倒是那些有简单观念的人,比如热爱自然的人,他们会生活得很好,虽然只有一点点知识,但他们比我们幸福。对知识的看法,西方已经批判了将近两百年了,所以我不是一个唯知识论者。有人把小说的功能完全理解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暴露、揭露、记录,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够全面。了解社会现实、把了解到的真实性反映出来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说像一个教授那样去告诉人家,而是需要自己去反省去感悟。我觉得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生活的真实是什么样子的,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中国这个现实之下,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是文学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不是单纯地去表达某种东西,比如说困境。当然我小说里写了很多这样的困境。但是我个人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愿望,希望重新回到意义的层面。因为我觉得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这样,大家都不考虑意义了,只考虑一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房子、钱。大家普遍不去考虑意义,提心吊胆,心一刻都放不下来,老觉得生活恐惧,需要赚更多的钱,去谋取更高的地位。但我们随时可以放下来,这涉及个人对生活的看法,比如说我们怎么面对这个困境。这个是我比较关注的。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知识分子是沟通神灵和普通人的媒介。从古至今,所谓的中国古代的“士”(包括西方知识分子),他们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今天知识分子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因为他获取并占有了很多信息和资源,他在社会受过的教育、享受的地位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但是资本和权力的进入开始挤压知识分子的空间,这样知识分子本身的重要性就一直在下降,全球范围都是如此。英国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知识分子就是坐在飞机末尾抽烟的人”,头等舱、商务舱根本没他们的份,都是银行家、商人,这使得知识分子慢慢被边缘了,他们本身也失去信心,个体人格也在崩溃,这一群体也在衰落之中。经历这个过程后,剩下的知识分子显得尤为珍贵。所以我认为普遍的状况虽然不让人满意,但是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说胡适说过知识分子的三个标准:不降志,不辱身,不避风险,做到了这三点就算知识分子。但在现在的时代做到这点很难,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很少。       (吴小攀 李慧  采访整理)

    2012-01-09 18:40:13 作者:吴小攀 李慧
    • 0
    • 9636
  • 莫言:传统文学将与网络文学合二为一

    莫言作为本次大赛的特邀嘉宾,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认为,在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不缺乏经典,网络文学的艺术标准并没有下降,而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学将与网络文学合二为一。网络是一所公开的文学学校“其实网络写作群体藏龙卧虎,有很多网上高手。这些网络高手后来也浮出水面,被传统的出版方所吸纳。”莫言认为大家不得不重视网络写作,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群众性写作。对于网络文学多追求娱乐效果和眼球效应这一问题,莫言认为这是难免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必定要有一些特色,语言要很有个性,开篇要非常地不平凡,然后作品的可读性要很强。这就逼着网络写手挖空心思地写作。这也很正常,无可厚非。”网络文学不能降低艺术标准年轻一代侧重于写身边的青春生活,他们所写的历史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对历史的解构方面,年轻作家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他们的写作更加自由,更加天马行空,手法的使用更加大胆。另外,网络写作者使用的语言更加口语化,与当下的社会语言贴得更紧。”莫言认为网络文学虽然是百花园,作品五彩缤纷,但是文学的标准不能降低。“网络文学不仅仅描述一个特殊行当的生活现象,而且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当中塑造出人物,刻画人物心理,塑造特殊行当里的情感、行为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学跟网络文学之间的“墙”正拆除“作家一旦在网络上成名之后,传统的出版商就会去包装他们,这样实际上把所谓的网络文学和所谓的传统文学联系在一起,而且现在很多作家都是双栖的。一方面他们在网络上写作,同时把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放到刊物上去发表,去出书。”莫言称,更多的传统作家出售图书的网络版权。这一切使得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之间的“墙体”正被拆除。更多的融合将使网络文学与纯文学合二为一。莫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我们年轻时正好忍饥受饿,物质生活贫乏,这些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已经变成了我们写作的重要的资源。”莫言觉得,不能武断地认为80后、90后这些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长大的年轻人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许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老一代人还丰富。

    2012-01-09 18:36:21 作者:师文静
    • 0
    • 9559
  • 张炜:网络不会淹没传统文学 会拓展文学

    张炜“网络不会淹没传统文学,而会拓展文学。”8日,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及网络文学现状和发展时,张炜表示,好的文学不应分载体,未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博客微博没开通除了传送邮件、查阅资料外,张炜说自己平常很少上网,“博客和微博我都没有开通”。虽然上网不多,但张炜能深刻感受到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之大,“网络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二十年文学依靠于网络走过了不平凡历程,这是应该肯定的。”对于网络文学,张炜一直持肯定态度。在张炜眼里,网络犹如一双坚韧有力的手,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力,促使文学向更宽更广更深的领域传播发展。网络冲击不了纯文学针对很多人担心网络文学会对纯文学造成冲击,甚至可能导致纯文学最终消亡,张炜则显得很宽心。张炜说,网上及其他方面的大量作品冲击不了纯文学写作。网络只是一个发表的方法,一个园地,与作品优劣无关。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始,就和传统文学存在高低优劣之争,张炜说,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去对立。因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只是在刊登方式上、在载体上不同,最终还是要看作品的优劣,载体决定不了那么多。“严格讲其实没有什么网络文学,而只有文学。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刻在瓦片上,印在纸上,流动在荧屏上,雕在木头上,写在墙上,都不影响它的质量。”不要刻意迎合市场“网络让写作者的表达变得从未有过地容易,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大量地复制粘贴,语言呈现出一种惯性趋势,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写作基数空前庞大。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久久挥之不去的个人化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似乎很难见得到了。”张炜说,网络文学有太多雷同的表达,似乎没有一个故事是新鲜的,没有一个词汇是原创的。对于网络文学快速、匆忙的写作方式,张炜表达了担忧。“信息的便利对写作者最大的危机,在于个体生命体验的缺失。写作者可以足不出户地利用二三手资料构筑自己的故事,形成我们的表达,并把这一切当成我们情感发生的依据和产生的源头。写作者经不住四面八方涌来的改造他的力量,让他变得平面、肤浅、一般化。”商业化写作盛行的今天,张炜最担心网络写作者放弃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市场。他从自己30多年的写作经验出发,表达了不以市场和金钱为目标的文学主张。他建议,网络写作者未来应该沉下心来,更接地气,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去写作。摄影 徐延春

    2012-01-09 18:33:31 作者:邱祎
    • 0
    • 9610
  • 朱永新: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 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 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 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NextPage]2.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仅将阅读看作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对于 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 伯格、玻尔、费米、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 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 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说,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 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 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我认为,阅读对我们不断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曾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讲了这么多年,我们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倡导阅读也许是最佳切入口。我们所处的时代,几乎与所有快速成长的时代一样,有很大进步,但也有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的社会缺乏共同的语言,而缺乏共同语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呢?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码,共同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历史中来,从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包括中国经典的共同阅读中来。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我们的民族也只能是一盘散沙。我们曾经或者依然拥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共同的英雄和传说、共同的精灵与天使、共同的图画和音乐、共同的诗歌和小说,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冷落 了这些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冷落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共同信仰的缺失、文明道德的滑坡、共同愿景的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的建设,举步 维艰。为了寻找我们的历史,寻找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共读神话和历史。通过共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炎黄的战 争与结盟,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通过阅读美洲发现的历史,通过阅读南北战争解放黑人的美国历史,我们 才能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才能让整个人类的文明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为一体。共同的阅读,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共同的阅读,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唯一途径。我很喜欢的《朗读手册》这本书,书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养成,为了我们未来的终极前途,我们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阅读。[NextPage]3.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 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 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 全。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 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 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 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 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 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 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 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 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NextPage]4.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固然表现在它的建筑、规划和绿化上,但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还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书籍阅读而来。我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一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阅读的风景,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学习型的城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而在 于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 动之美。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型市民,市民的素质决定城市的竞争力。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伟大发明是文字和城 市。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让信息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换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弘扬阅读文化,营造书香 城市,让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进而确立现代市民意识,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现代文明行为,进 一步提高文明素质,并通过阅读,让市民真正了解自己所居城市的文化,甚至积极参与塑造城市文化,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由文化自觉状态走向文化创新状态,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曾主持编写过《阅读,让城市更美丽》,这本书介绍了包括苏州市在内的很多国内外城市建设书香城市的经验。“阅读,让苏州更美丽”,这是苏州阅 读节的主题词。每年的9月28日,也就是孔子的诞辰日那天,就是苏州的阅读节。我也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 书卷气。有书香的城市,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曾经有一位儿童作家这样说,我们种一棵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张桌子,可以种一棵树。但是,如果种一棵树只是为了制作一张桌子,就忽视、蔑 视了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当然可以是一张桌子。但是,同时它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人遮阳避暑;可以让孩子玩耍,可以拴一 根长长的线,让风筝在天上飞;可以让鸟鸣唱、筑巢;可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可以千秋傲立,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这就是种一棵树的价值。阅读就是种树。 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的价值。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承继和发展的力量。阅读作为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也通过阅读绘画、雕刻、音乐,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朱永新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2-01-09 18:25:39 作者:朱永新
    • 0
    • 9716